113天,陳薇在武漢堅守的日子。
為了人民的生命,她想快一點,再快一點。
滿頭青絲,短短半年就掛上了霜雪。那是一個個不眠日夜留贈的「禮物」。
身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帶頭人,陳薇長期從事生物危害防控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聞令即動,在基礎研究、疫苗、防護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陳薇 新華社發
大年初二,1月26日,集合號吹響!陳薇奉命率領軍事醫學專家組緊急飛赴武漢。
全新的病毒,不可知的風險,必須做最壞打算,預備最充分方案,準備最長期奮戰。
疫情暴發,核酸檢測能力一時難以跟上,缺口得趕緊補上。
晝夜趕工,陳薇帶領團隊迅速搭建起一座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迅速形成日檢1000人份的核酸檢測能力,有效緩解了一線檢測壓力。
新病毒究竟怎樣感染到人——搞明白了原理,才能更有力地阻擊疫魔。
還沒來得及喘口氣,陳薇投身到新的陣地中。新冠病毒充滿未知,疫苗攻關的方向差之毫厘,就會白白耗費有限的科研資源,錯失寶貴時間。
這不僅是物質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對壘。
「做基因工程疫苗!」陳薇挑起千鈞重擔,「我們有幾十年的積累,即使面對未知病毒,也有能力去研究和抵禦。」
實驗室的燈光通宵長明,一個個夜晚,緊接著一個個白天。病原學、免疫學、遺傳學……不同學科背景的智慧在這裡激蕩、碰撞。
如同漆黑漫長的隧道,遠遠看不見光亮,但陳薇堅信科學的力量。探索、失敗、再探索……
「除了勝利,別無選擇!」在疫苗研發最吃緊的時刻,陳薇信念堅定。三天,五天,採集的血液樣本出現了免疫應答!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一半。
3月16日,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病毒疫苗啟動Ⅰ期臨床試驗,成為首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12日,疫苗啟動Ⅱ期臨床試驗,再次領跑世界。臨床數據證明,單針接種可使肌體同時獲得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上。
8月11日,疫苗獲得中國發明專利授權。境外Ⅲ期臨床試驗正在穩步推進……
「用最硬核的科技成果,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一次次考驗,一次次將得失、生死置之度外——這是她的選擇,也是她的擔當。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陳薇
1991年,她特招入伍,攻讀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生物學、醫學雙博士學位並隨後駐守在這裡,從此穿上軍裝,開始了與病毒「共舞」的日子。
2003年,非典暴發,人心惶惶。危急關頭,陳薇接到命令,對致病原因及疫苗展開研究。
一頭扎進實驗室,她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奮戰,在國內率先分離出SARS病毒,隨後又證實「重組人幹擾素ω」對非典有抑制作用。
當幹擾素被運送到全國各地醫務工作者手中時,陳薇已經將近100多天沒回家,雖然她的家距離實驗室只有幾公裡。
這是一種難以言述的信念。20多年,因為忙,陳薇多年沒回過家鄉探親。因為忙,當陳薇的鏡頭出現在電視裡,思母心切的年幼兒子搶先撲上去,親吻了電視上的媽媽。
2008年汶川地震,她第一時間前往災區,參與災後瘟疫防治。北京奧運會,她馬不停蹄參與安保工作,成功處置多起生物安全疑似事件。
2014年,伊波拉出血熱在非洲暴發,為了獲取最新的疫情信息和第一手數據,她果斷深入非洲疫區,一遍遍攻堅克難,一次次無怨無悔,成功研製疫苗並獲批……
面對冷冰冰的儀器,枯燥的數據,科研的道路通常是寂寞的。但想到炭疽、鼠疫以及更多未知的微生物可能給國家和民族帶來巨大風險,鑄造「生物盾牌」的強烈使命感油然而生。
曾有人問陳薇,每天和病毒面對面,你怕不怕?陳薇坦然回答:穿上這身軍裝,就意味著這一切是應該做的!
2020年4月29日,陳薇院士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後在武漢第一次做抽血複查檢測。人民視覺 趙軍/攝
她回訪武漢第一批接種疫苗的志願者,分析抗體有效時長,以積累更多科學數據,讓疫苗早日惠及更多民眾。
她帶出了國家生物危害防控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建立的關鍵設施和技術體系,為應對今後可能出現的重大疫情奠定基礎。
今年4月,故鄉浙江蘭溪8萬餘名中小學生在複課開學前,收到了她的來信:「只有溫暖了別人,你的世界才會更加精彩,更有意義!」
更多精彩,詳見2020年第23期《求是》文章《戰「疫」英雄》
來源:求是網
策劃:魏天舒 曾嘉雯
製作:曾嘉雯
審核:李文閣 閆玉清
監製: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