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的功能就是「看電影」,其次才是別的。圖/《計程車司機》
一個人看電影,跟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一個人跑步、一個人逛街一樣,沒什麼奇怪的。不是單身狗,也不是沒人陪,只是「一個人」,簡單地看了一部電影而已。
文/瓜瓜
都說看電影是兩個人的事情,「聚眾」才是常態。結伴的男女,言笑晏晏,氣息曖昧,扛起了一座城市的社交擔當。而一旦看電影被冠上「一個人」的前綴標籤,就有了些形影相弔的落敗況味。
比如,你打算獨自去看《春嬌救志明》。臨行前,舍友問你去幹嘛,你如實相告,他卻馬上開啟吐槽環繞聲道,「好慘啊,這種電影都一個人去?」
最要命的,就是在影院遇到跟朋友或者伴侶一起來的熟人。對方一臉驚訝,「欸,你怎麼自己來看啊?」此時,你恨不得馬景濤上身,但最終無奈地回應一個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對啊。快開場了,我先走了昂。」
轉身離開的時候,仿佛還感覺到背後傳來一段自動環繞freestyle:「Yo Yo,我看見一個女人,她單身來到影院,找不到對象,連個伴也沒有Yeah,改改你那古怪挑剔的臭脾氣,就不會一個人來到這裡Yeah。」
一個人看電影,有罪嗎?圖/We Heart It
對「一個人」的敵視與恐懼
從什麼時候開始,單著去影院,竟如同被判了重刑呢?按理說,看電影這種全程都不需要跟鄰座交流的活動,為什麼一個人做就會覺得落單?
我們究竟在害怕什麼?是害怕一個人走進電影院,要拿爆米花、可樂、3D眼鏡、隨身包包等一大堆東西,顯得狼狽不從容?是看到一半被感動得鼻涕一把淚一把,卻沒人貼心地把肩膀借給你?再或者,電影結束後聽到旁人得意洋洋地發表各種不專業、沒水準的評論,而自己很專業、有水準,卻找不到傾吐對象?
對獨自觀影這件事感到孤單的人,可能是賦予了「去看電影」這個行為太多附加含義。電影院的功能是「看電影」,其次才是聯絡感情。但在當前商業性和娛樂性極強的電影市場,看電影已成為很多人交友、戀愛、放鬆的社交活動,而不需要社交滿足的「一個人」因此顯得比較特殊。
看電影已成為很多人交友、戀愛的社交活動。圖/Olorama
在大眾觀念中,還存在一個刻板印象:單身的人,做很多事情都是「很慘的」,只有兩個人或者多個人的集體一起才是正確的、幸福的。繼而,我們很容易養成依賴某個團體的習慣,潛意識裡或多或少都會反對單幹,甚至恐懼著個體行動,獨自看電影也不過是恐懼之一。
如果拋開附加含義、刻板認知,只是單純地看個電影,你會發現一個人去看電影其實是件很妙的事。我第一次自己看電影,是在2013年12月20日,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因為沒有同伴,過程更加專注,不用出戲給予回應,情緒也得到了完全的自我還原與獨享。黑暗中,除了被影片本身震撼得想哭,還有一種得以跟自己握手和解的自由感。
最深刻的,是影片落幕之後,全場亮燈,環顧四周時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原來,在一個光影世界裡沉浸上兩個小時,真的已經足夠恍若隔世,瞬間治癒。知乎紅人「孔鯉」對此做過很好的詮釋:
全劇終/看見滿場空座椅/燈亮起/這故事/好像真實又像虛幻的情境。
一個人去看電影其實是件很妙的事。圖/Katja Kleinert
一個人看的,才是電影
看電影最理想的情形,是能夠自己「揸fit」。不必頻繁地約時間、調時間、改時間,也不必權衡到底是看一場無聊、幼稚卻討人喜歡的都市喜劇,能夠自由自在地選擇那部心心念念,卻註定小眾的文藝「悶片」。
多人觀影,意味著時間成本的消耗,排期空檔、位置如何、影院遠近,觀影過後是否再小聚一下,吃飯或喝個下午茶。這一切都好像是順理成章的社交程序,每個「社會人」都必須嚴格遵守。
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偷窺是本能。從張家長、李家短的雞毛蒜皮,到聳人聽聞的奇情豔事,偷窺欲為專業狗仔、朝陽群眾及各種路邊社的興盛提供了土壤。在眾多的藝術形式中,電影無疑是偷窺得最直觀最迅速的一種。銀幕上的人物高尚、骯髒,盡收眼底,吃喝拉撒都全面呈現。
所以,當你可以光明正大地偷窺電影中的人物時——到底為什麼要找另一個人來影響自己的暗爽?
一個人看電影,一個字:爽。圖/BuzzFeed
如果說,多人觀影是鑼鼓喧天式的歡聚,那麼,一個人看電影就是在特別的時刻,逼我們坦誠面對的利器,足夠清靜,足夠反芻。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虛空」,這是魯迅在《野草》中寫的一句話,與獨自觀影是一樣的感受。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需要這樣一個靜觀內審的時刻,而幕布下的小小角落,就是時間和空間的最好饋贈。
很多人沒有試過一個人去看電影,大概是覺得這樣暴露了自己沒人陪的窘境。實際上,這跟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一個人跑步、一個人逛街一樣,沒什麼奇怪的:不是單身狗,也不是沒人陪,只是「一個人」,簡單地看了一部電影而已。
獨自觀影的人越多,電影市場越成熟。圖/Daily Mail
曾聽過一個挺有意思的論調:
衡量一個電影市場的成熟標準,一是中老年人去電影院的比例,二是獨自觀影人群的比例,兩者越高,市場越成熟。
這個觀點並沒有明確的數值和依據,但它至少說明了一點,只有當普遍意識選擇自覺步入影院,自覺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影作品的時候,某種程度上才意味著,觀眾群的整體審美趣味在提高。
所以說,一個人看的才是電影,兩個人看的叫做約會,一群人看的,就是聚會了。
無論是否一個人觀影,都應遵守電影院禮儀哦~
以下是香港百老匯院線觀影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