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同根同源,但是因為文化環境的差異,對中文的使用習慣也發展出了各自的特色。
翻譯外文電影名稱時,又常常會有原名直譯、音譯、意譯等不同譯法。有時候,還會直接忽略原名,根據電影情節和主題直接創造新的中文名稱。
也正因如此,往往會出現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同一部電影,不同的譯名」。
比如《刺激1995》(臺)、《月黑高飛》(港)、《肖申克的救贖》(大陸),光看名字,我猜你絕對想不到居然是同一部電影。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些經典韓國電影在兩岸三地不同的譯名:
堪稱韓國電影之光,是第92屆奧斯卡超大的亮點,包攬了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四項大獎。絕對是韓國影史上最為成功的電影之一。電影講的是韓國的一個底層家庭,全家進入某富豪家工作,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電影韓文名稱『기생충』,對應漢字詞『寄生蟲』,大陸也是採用的這一直譯。不管是在韓語還是漢語語境,「寄生蟲」都有「寄生於宿主生存的人」的寓意。因此大陸採用的直譯,可以說是很穩妥的路數。臺灣翻譯為『寄生上流』,香港則譯為『上流寄生族』,是結合電影情節進行的意譯。應該說港臺兩個翻譯都沒有大問題。但我認為原名『기생충』以蟲喻人,既表達了對底層小人物的憐憫情懷,指向電影情節的同時設下懸念,堪稱經典電影命名。相比之下,港臺譯名直接將電影內容一併交代的做法反倒過於直白,失之於含蓄,未免有畫蛇添足之嫌。2016年,韓國一部具有國際轟動效應的電影。講的是開往釜山的列車上,爆發了喪屍病毒,倖存的乘客們在逼仄的空間中奮力求生。 往釜山的遙遙旅途布滿殺機,危難時刻每個倖存者的人性也承受巨大的考驗……大陸還是採用了『부산행』的漢字詞直譯『釜山行』,譯名談不上驚豔,只能說中規中矩。但電影要考慮市場效應。對於很多對釜山並不熟悉的中國觀眾,如果沒有看到相關電影宣傳,恐怕很容易錯過這樣一部經典大片。香港譯名『屍殺列車』、臺灣譯名『屍速列車』都是採用的意譯。不知道你的感受是什麼,反正我是想起了當年看過的林正英殭屍系列,妥妥的童年陰影。大半夜寫推文,搜索了一下電影海報,心理陰影面積MAX…… 最後才選出這張不那麼嚇人的 ↓恐怖電影一直是電影市場中挺叫座的一個主題,而香港當年的林正英系列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港臺的翻譯突出「屍」、「殺」字眼,應該正受此影響,意圖迎合市場。這部電影兩岸三地的譯名各有側重,相比而言,個人覺得港臺翻譯稍顯譁眾取寵,我更能接受中規中矩的『釜山行』。關於這部電影,最多的評價是「改變國家的電影」,取材於2005年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的真實事件,講述的是一位到特殊學校新任職的教師,發現學校領導對學生的性侵事件後,揭露醜惡罪行的故事。這部電影瀰漫著讓人透不過氣的壓抑氣氛。當初我看過後感覺震撼而又悲憤,好幾天才走出來。影片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受到韓國國家高度關注,推動韓國迅速通過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又名《熔爐法》)。這部電影的名稱,在大陸翻譯為『熔爐』,香港則翻譯為『無聲吶喊』。該片男主孔劉同樣是『釜山行』主演,『釜山行』風靡全球後,該片才登上了臺灣熒幕,臺版也採用了與大陸相同的名稱翻譯『熔爐』。韓語字典中「도가니「一詞有 '쇠붙이를 녹이는 그릇'(熔爐)與 '흥분이나 감격 따위로 들끓는 상태를 비유적으로 이르는 말'(比喻興奮或激動的情緒沸騰的狀態)兩個義項。電影走紅後,很多韓國人也好奇這個名字的意義,而小說作者和電影導演在記者懇談會上都明確表示,不是指熔鍊金屬的「熔爐」,而是後一個義項。而在中文語境中,「熔爐」卻缺乏上述比喻意義,所以從「最準確的翻譯是如實反映原作者意圖的翻譯」這個角度而言,翻譯成『熔爐』就難免落入下乘了。以至於在豆瓣上有一個探討「熔爐」電影名稱寓意的帖子裡,有不少人類似「電影中的聾啞學校和社會就像一個大熔爐,改變淬鍊了主人公等很多人」這樣的解讀,對比作者和導演的說法,不能不說是受中文譯名的誤導。但是對於 '흥분이나 감격 따위로 들끓는 상태를 비유적으로 이르는 말'(比喻興奮或激動的情緒沸騰的狀態),我想了很久,中文中很難找到合適、精準對應該義項,同時又符合電影名稱簡潔明了朗朗上口之要求的詞彙。正因為中文很難找到對應詞彙,香港譯名乾脆跳出了原名的桎梏,而是立足於電影主題另闢蹊徑。為聾啞兒童這個無聲群體發聲,「無聲吶喊」貼合其意;同時,電影中的小人物,鼓起勇氣用微弱的力量直面強權,稱為「無聲吶喊」恰如其分;第三,該片官方發布的正式英文名稱是「Silenced」,很顯然,港譯也從中準確捕捉到了片方的意圖。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無聲」與「吶喊」形成強烈反差,組合在一起的片名會勾起觀眾的好奇心,也符合優秀的電影名能引起觀影欲這一要求。河正宇主演的『더 테러 라이브』,是一部情節特別緊湊的電影。主演河正宇是我最喜歡的韓國電影演員,戲路比太平洋還寬,在這部片子裡再次演技炸裂。
講的是在一場電臺節目中,作為主持人的男主接到一個聽眾來電,大肆抱怨超高的電費和相關部門對他的威脅。男主頗不耐煩,卻突然無法切斷通話。憤怒的來電者繼續抱怨,並揚言炸掉漢江大橋。男主不以為然,進而慫恿對方想做就做,誰知話音剛落,窗外的麻浦大橋便炸作廢墟。大驚失色的男主很快冷靜下來,他決定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打一次事業的翻身仗。 在他的主持下,針對恐怖分子的連線直播就此拉開帷幕…該片的韓文原名是英文外來詞『The Terror Live』,大陸翻譯為『恐怖直播』。但是「Terror」一詞是指恐怖活動、恐怖襲擊,準確地說,「The Terror Live」是「恐怖襲擊直播」,翻譯為『恐怖直播』雖然簡潔,卻很容易讓人誤解為是「恐怖的直播」,以至於我曾一度以為是一部關於在線直播殺人遊戲的片子(那段看過類似主題電影)而差點錯過。臺灣翻譯為『恐怖攻擊直播』,避免了這個問題,不過,念起來稍顯拖沓。香港則譯為『死亡動新聞』,嗯,還是熟悉的港片味道,喜歡用類似「死亡」這樣奪人眼球的字眼,然後在香港也廣泛使用「直播」、「現場直播」這些詞彙的情況下,依然生造出「動新聞」這樣的新詞。(媒體領域,動新聞是特指以3D動畫模擬新聞現場的技術)。
韓國老戲骨宋康昊主演的『변호인』,講的是只有高中學歷的男主,通過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通過司法考試,並在成為法官後很快轉行成為一名律師。男主一步一步朝著心中的目標邁進,依靠賺來的錢讓妻兒過上富足的生活,也還了七年前在飯店大嬸那裡欠下的良心債。進入20世紀80年代,韓國民主化鬥爭愈演愈烈。男主依然不管窗外事,關起門來繼續賺錢。然而社會的巨變已經不容他置身事外,飯店大嬸的兒子樸鎮宇因從屬的釜山讀書聯合會被控為左翼社團而遭到逮捕,更受到殘酷的虐待和不公的指控。愛錢卻更重感情的男主,就這樣走上了為民主辯護的道路……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韓文原名也同樣簡單,中文依然採用了中規中矩的直譯,就叫『辯護人』。香港譯為『逆權大狀』,香港那邊管大律師就叫「大狀」,比如06年TVB就拍過鄭少秋等主演的時裝律政大片『潮爆大狀』。所以,將「辯護人」翻譯為「大狀」在粵語圈文化下,並無不妥。但是加上「逆權」,也和臺灣譯名『正義辯護人』一樣,雖然準確反映了電影內容,但同樣因過於直白而顯蛇足。比如『소원』在大陸翻譯為『素媛』,在臺灣則翻譯為『希望』;『설국열차』大陸譯為『雪國列車』,港臺則分別是『末世列車』和『末日列車』;『클래식』在大陸和香港的譯名是『假如愛有天意』,在臺灣則譯作了『緣起不滅』……總體而言,大陸的翻譯更為審慎,多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但過於小心謹慎的後果是有時候會太過拘泥而靈氣不足;港臺則多採用意譯甚至直接另起中文名,更為注重電影名稱的市場吸引力,有時候為奪人眼球會採用「勁爆」字眼。文化環境有差異,具體到不同電影,兩岸三地的譯名往往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