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瞞你們說,我現在對英文翻譯情有獨鍾,所以在繼——
《來,教你取一個得體的英文名》
《多有才華的中國人,才想得出這麼美妙的翻譯》
這兩篇文章之後,有了這篇翻譯向文章第三彈——
當電影換成港臺譯名
感覺完全不一樣了
文如其名,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英文電影名翻譯成內地與港臺三地不同譯名之後的觀感。
01
Lady Bird
這是一部描寫青春期女生的成長的電影。原名是 Lady Bird,內地直譯過來是《伯德小姐》,不出彩,但是很準確。
臺灣譯為《淑女鳥》,完全是將 Lady 與 Bird 分別直譯了,沒看過的人會摸不著頭腦,看過的人會更摸不著頭腦。
香港就更過分了,譯為《不得鳥小姐》……仿佛在賣萌,卻又另有深意……
02
The Shape of Water
這是一部描寫跨物種戀愛的黑暗童話電影,內地譯為《水形物語》,挺貼切。
臺灣翻譯成《水底情深》,格局略小。
香港再次創新翻譯:
《忘形水》……
我知道你們喜歡劉德華,我也喜歡,可是這譯名……可不可以走點心?
03
부산행因為本片沒有在內地上映,所以沒有中文海報
這是部韓國電影,內地譯作《釜山行》,不功不過吧。倒是有些網友惡搞,說是把《虎山行》翻譯錯了,翻譯肯定是個福建人……
臺灣和香港的翻譯就很刺激,分別是《屍速列車》和《屍殺列車》,也很符合殭屍電影的定位。
不過《屍速列車》更勝一籌,取了「失速」的諧音,棒。
04
The king's Speech
這是 2011 年的一部電影,獲得了四項奧斯卡大獎,內地翻譯為《國王的演講》,很規整。
臺灣翻譯為《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很大氣磅礴。
香港翻譯為《皇上無話兒》……國王和皇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吧?!而且這「話」為什麼用兒化音?加上去意思完全就變了啊我說!
0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 年的一部大熱神作,到現在依然常年名列各種影視榜單榜首,內地譯為《肖申克的救贖》(很多觀眾會誤以為肖申克是男主角的名字,其實不是的,這是監獄的名字)。
臺灣譯為《刺激 1995》,??刺激個毛線啊?哪裡刺激了?
香港這次反倒很收斂,譯為《月黑高飛》,倒是很有畫面感。
但是與大陸譯名相比,依然顯得過於小家子氣。
06
Dangal2016 年的一部優秀印度電影,賺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淚,內地譯為《摔跤吧,爸爸!》
臺灣這次很規矩,譯為《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有點寫小學作文的感覺。
香港譯為《打死不離 3 父女》,也太直白了。
再看看阿米爾汗的另一部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香港譯為《作死不離 3 兄弟》。《神秘巨星》譯為《打死不離歌星夢》……你們也太省事了吧,還搞成連續劇了我說!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廣東網友的翻譯《撲街吧,老豆!》
07
臺灣翻譯電影,很喜歡兩個字:神鬼。比如:
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的經典電影《逍遙法外》,臺灣翻譯成——《神鬼交鋒》;
小李子的另一部榮獲奧斯卡影帝的巨作《荒野獵人》,譯為《神鬼獵人》;
馬特·達蒙的經典間諜電影《諜影重重》系列,譯為《神鬼認證》;
《角鬥士》——《神鬼戰士》;
《飛行家》——《神鬼玩家》;
《無間道風雲》(美國版《無間道》)——《神鬼無間》;
《新木乃伊》——《神鬼傳奇》……
……
08
香港就比較喜歡直白風(加略黃暴),比如:
《007》系列,統一翻譯成《鐵金剛》;
《老無所依》,譯為《2百萬奪命奇案》;
《史密斯夫婦》,譯為《史密斯夫大戰史密斯婦》;
《初學者》,譯為《基爸愛留情》……
……
總的來說,內地由於審查的緣故,翻譯名都比較規整準確;臺灣在追求大眾的同時,會更接地氣;香港則完全是一副要把觀眾吸引進電影院的勁頭,不僅接地氣,而且有著一股惡搞式的黃暴與三俗……
說到底,兩岸三地文化略有不同,但畢竟還是同根同祖,分得出好壞嗎?
「老百姓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
你說,對嗎?
原創 @王霸膽英語
作者 艾倫
編輯 艾倫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英語內容
請關注公眾號 @王霸膽英語
也歡迎轉發給朋友,幫他和你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