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塊錢的號,他要4500,我天!這是北京,首都啊……」近日,一段「女孩痛斥號販子」的視頻引發輿論熱議
隨後,當事醫院否認有內外勾結現象。
事後,該女孩的朋友透露,女孩回到老家後,還接到一些陌生電話和簡訊的威脅,「她說是號販子打給她的,但她自己也不知道號碼是怎麼洩露出去的」。
近日,記者來到視頻中事發地北京市廣安門醫院及另外兩家著名三甲醫院進行實地調查。發現☟
事件發生後醫院加強管理 但「號販子」依然存在
記者26日在廣安門醫院看到,發生「女孩痛斥號販子」事件後,醫院加大了對號販子的驅散力度,多個樓層都能看到穿制服的工作人員,但當記者在門診大樓的特需門診掛號處附近看牆上的價目表時,仍有「號販子」前來詢問是否需要專家號。
據「號販子」介紹,買一般專家的號收300元至500元的「服務費」,買知名專家的號,如擅長診療中晚期腫瘤的一位醫生,服務費收2500元。記者從貼在醫院牆上的價目表看到,這位醫生的特需門診掛號費為500元。
特需門診專家只看「老病人」 無法走正常途徑掛號
廣安門醫院掛號窗口前的醫務人員醫務人員稱,號販子提到的這位特需門診的孫醫生年齡大了,只給看過病的老病人看病,不再給新病人掛號。「號販子」則聲稱可以提供有這位醫生籤名和印章的診療本,證明是老病人,交完費後便可找醫生看病。
同日上午,北京同仁醫院掛號大廳顯示屏的專家號也大多「掛滿」。有患者表示,此前在網上嘗試掛了一周的號都沒成功,後又連續排了10天的隊才掛到專家號。當記者向工作人員問詢怎樣掛某眼科特需門診的醫生的號時,工作人員明確表示,他的號不掛,一般的眼病不用找他,只能通過別的專家轉給他。
醫生:遇到看出是通過「號販子」買號的病人
不忍拒診
北京一名三甲醫院的醫生告訴記者,他們在接診病人時一般不會要求患者提供本人身份證號,一個個去核實是不是本人,這樣會非常影響效率。另外,有時候患者進來,從接診卡上他們也能看出來的並不是接診卡所寫的人,基本能猜到號是從號販子手裡買的,但考慮到很多患者是從外地來的,錢也花了,也非常不容易,作為一名醫生,如果不給看,心裡實在說不過去,「總不能把病人趕出去吧」。
安保人員:竟「熱心」提供號販子聯繫方式
26日上午十點左右,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兒童醫院掛號大廳人頭攢動,大廳顯示屏顯示專家號大多「已滿」或「停診」。據了解,兒科一位專家一周出診兩天,一天可以接五個號,提前預約也很難掛上,可謂「一號難求」。
於是記者向門口的一位安保人員諮詢有沒有其他途徑可以迅速拿到專家號,該人員給了記者一個聯繫方式,聲稱可以找他掛號。另一位安保人員也「熱心」地給記者提供了類似的聯繫方式,並囑咐「我可什麼都沒有說,你們不要外傳。」
「號販子」透露掛號玄機:提前三個月就能掛
記者接到安保人員介紹的「號販子」打來的電話,聲稱:「想要誰的號,只要醫生出診就可以搞到。」記者指定了一位兒科神經內科專家周五上午的特需號,該號販子說只要有孩子的姓名和聯繫方式,再給他300元,今天就能掛上號。
當記者持續追問他手中大量號源從何而來時,「號販子」透露:「你們掛不到是因為不知道放號的程序,醫院有些專家號提前三個月就能掛。」
記者在醫院官網證實,電話、網絡、窗口及診間預約周期為3個月。至於怎麼避開實名制預約的規定,讓提前預約的票轉到買家名下,號販子閉口不答。
根據記者親身體驗,掛當天的兒科內科專家號,需要先在兒科分診臺領取掛號憑證再去掛號,而領取憑證無需提供任何的身份信息。這也就為票販們拿到這些憑證,提供了可能。
盤點「號販子」拿號的三種方式
其一,網上囤號。因為多數醫院的網絡掛號平臺並未與公安部門的身份證系統聯網,實名製成了「偽實名」。一些「黃牛」利用已有身份證件甚至編造虛假身份信息,先將線上號源「秒殺」囤積,找到買家後取消原有預約,再立刻用患者真實姓名補佔。
其二,倒賣佔位。不少「號販子」在醫院專職蹲點,常年佔據排隊掛號的「隊首」位置,甚至暴力幹擾患者正常掛號。
其三,獲取醫院內部號源。就此而言,前兩者並不需要有醫院的關係。而多數號源正是通過前兩種途徑,倒賣出去的。
號販子大肆利用「網際網路+」模式
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認為,「炒號」已然成為中國的一門職業,「炒號」工作模式已經從街邊模式轉到「網際網路+」模式,形形色色的APP公司應運而生。
為什麼這些新出現的掛號APP、掛號網站能夠掛到稀缺號源?記者從一些網站了解到,網絡「黃牛」會事先用不同的名字註冊一批帳戶,用幾十部電話、多臺電腦「秒殺器」同時搶號。一位客服打包票說,「就像搶火車票一樣,我們也有『搶號』軟體,可以保證能掛到號。」
現行法律規定缺位
民警執法難以對「號販子」形成致命打擊
由於法律規定的缺位,「號販子」鑽了「無法可管」的漏洞,公安機關拿「號販子」都無能為力。當前我國刑法僅對倒賣車票、船票的票販子有明確入罪規定,但對於倒賣醫療號源的號販子沒有針對性規定。
北京月壇派出所民警曾向媒體吐露執法中的無奈:根據現行法律,抓住了這些號販子只能治安拘留五天;罰款金額太低,基本都在一百元以內;罰了就不能拘,拘了就不能罰,因此總不能對號販子形成致命打擊。
誰在給「號販子」撐腰?
由此來看,真正給「號販子」撐腰的,一則是掛號流程上存在的技術性漏洞,二則是懲處方式上的法律漏洞。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全國優質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分級診療制度尚未普及,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醫院成了「全國看病中心」,無論病情輕重,患者都迷信到「大醫院」就診,過度醫療也造成了大醫院「一號難求」的現狀,變異成滋生「號販子」的土壤。
個別醫院內部確實存在人情診療的現象,但因此把「號販子」的猖獗全部歸因於醫院並不客觀。要想徹底打掉「號販子」的飯碗,還需要從上述三個方面逐一入手,各個擊破。堵住技術漏洞,讓實名制就醫「名副其實」;及時修法,讓倒賣醫院號源者入刑,增強法律威懾力;推廣分級診療制度,均衡優質醫療資源,讓更多的患者無須千裡奔赴「北上廣深」才能就醫。
「真正搞好基層醫療,把患者留在家門口,才能讓『黃牛』沒有生存的土壤。」廣東省衛計委副主任、醫改辦主任黃飛認為,「黃牛黨」仍存在,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基層醫療薄弱。
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說,如果有醫院工作人員與號販子勾結,要嚴肅查處;衛生部門和醫院要密切配合公安機關打擊號販子。同時,要提倡和鼓勵公眾通過網上預約等方式掛號,不要同號販子交易,以免上當受騙。
來源 | 綜合新華社、北京青年報、央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