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沙梨王」李應賢忙著在自家的「金珠果」園裡拉枝、修剪。作為洛寧縣「金珠果」產業的領頭人,勞作間隙,他在思考著如何將這一產業做得更大、更強。
李應賢(右)給工人講解拉枝、修剪技術要領
這幾天,「沙梨王」李應賢忙著在自家的「金珠果」園裡拉枝、修剪。作為洛寧縣「金珠果」產業的領頭人,勞作間隙,他在思考著如何將這一產業做得更大、更強。
「我要在土地裡刨出金疙瘩」
李應賢是洛寧縣馬店鎮關廟村人,今年62歲。1982年退伍還鄉,本可找一份穩定工作,他卻說:「我要在土地裡刨出金疙瘩。」
創業之初,李應賢借錢繁育楊樹苗、培育蒜種,接連受挫,2年賠了個精光。李應賢沒有被挫折擊垮,他說:「想脫貧致富,光憑熱情遠遠不夠,還得找對路子。」
從1985年開始,李應賢四處求教,最終決定學習果樹育種技術,利用豫西山區獨有的野生沙梨資源選育優良新品種。
為了收集足夠多的沙梨品系,李應賢憑著一輛加重永久牌自行車,幾乎跑遍了洛寧、欒川、盧氏等地有野生沙梨的溝溝嶺嶺。不知有多少次,他的胳膊被棗刺掛得鮮血直流,臉上、頭上被馬蜂蜇得到處是包,歷時3年,他總共收集了100多個野生沙梨品系。
「在遇到困難想放棄時,部隊裡萬米武裝越野訓練的情景就會浮現眼前,支撐我走下去。」李應賢說,那時,連長「只要堅持訓練,就一定能成功」的鼓勵支持著他堅持練習、戰勝困難,從不達標成為部隊標杆。
靠著這種堅持到底的毅力,李應賢經過10多年的交叉嫁接、科學管理、觀測、檢驗、復接、再檢驗,終於在1998年培育出了顏色金黃、酸甜可口、肉質酥脆的沙梨新品種,並取名「金珠果」。
「『金珠果』上市後得到了認可,還通過了省級科技成果鑑定,這些年被全省很多地方引進種植。」李應賢說,他準備繼續改良品種,讓「金珠果」通過國家級科技成果鑑定,讓全國更多山區群眾通過種植「金珠果」致富奔小康。
「我要讓『金珠果』叫響全國」
為了擴大「金珠果」的銷售範圍,李應賢連續3年給一些電商平臺、果蔬銷售渠道郵寄樣品,邀請商家前來考察。對方「熟吃很好吃,生吃口味還有提升空間」的答覆,成了李應賢的心病。他說:「得不到更廣泛的認可,最後還是要被市場淘汰。」
「『金珠果』雖然營養豐富,熟吃味美,但由於是從野生品系培育而成的,生吃口感略帶酸澀,目前只能算是本地的『小品種』。」李應賢說,要把「金珠果」產業做大做強,必須讓「小品種」變成「大品種」,就像「上戈蘋果」一樣聞名全國。
李應賢訂下計劃:發動所有「金珠果」種植戶發現、選擇變異植株,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變栽培條件,繼續對品種進行改良,誘導「金珠果」口味變得更好,讓「金珠果」走出河南,被全國更多的消費者接受。
「相信有一天,提起沙梨,大家會首先想到『金珠果』。」李應賢信心滿滿地說,「我要讓『金珠果』叫響全國!」
產業興旺,農民受益
2014年以來,關廟村村民在李應賢的帶領下,種植了3000多畝沙梨,200餘戶貧困戶從中受益。如今,洛陽李應賢果業有限公司已成為集沙梨研發、種植、銷售於一體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
經過多年發展,「金珠果」已成為洛寧縣「五金扶貧」模式中的「金果」之一。目前,該縣共種植「金珠果」3.6萬餘畝,今後每年將增加6000畝至8000畝。
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產量也越來越大。「種植戶大部分是農民,相當一部分是貧困戶,他們擔心以後賣不上價錢,收益減少。」李應賢說,這也是他的擔憂。
在部隊服役的6年經歷,使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練強本領,才能打勝仗。
「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轉型,延長產業鏈,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所說的產業興旺,讓農民受益更多。」李應賢說,從去年開始,他邀請技術顧問,著手進行梨酒、梨膏、梨片等初級產品的研發。今年,他將完善實驗室、研發團隊,豐富梨製品種類,儘快推向市場並實現量產,提高「金珠果」的品牌附加值。(洛陽日報記者 申利超 通訊員 汪令虎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