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斷舍離拯救陳數演藝生涯
著名影視演員陳數一直是「斷舍離」生活哲學的忠實踐行者。她在為《斷舍離》寫的序中曾說過,有段時間主動拒絕了很多影視劇的拍攝邀約。在日新月異、新人輩出的影視圈,選擇停下來。很多人覺得這無異於演藝生涯的「自殺」。但只有陳數知道,持續多年的高密度工作,她的身體能量和對生活、生命的熱情和對角色的感受力已經被掏空。
如果她執意前行,身心俱疲註定無法拍出好作品,然後焦慮、苦悶、更難出作品。斷舍離的踐行讓她清醒的明白,捨得下一時的名利誘惑,暫時脫離繁忙的工作,才能看清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東西,作品是應該精而不是多。停下來之後看話劇、看書、旅行、練瑜伽和朋友們喝茶逛街、獨處。終於恢復對生活的感受力,積澱了很多的思考和閱歷,為更好的創造角色打下深厚的基礎。
我們生活在一個空前繁盛的時代,物質過剩,信息泛濫,價值觀多元,物慾橫流誘惑滿地。想要清醒理智的活的更好,看清自己的內心,找到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強大的內心和正確的方式。不堪負重的人們終於從滾滾大潮中總結出一種極簡生活方式,掀起「斷舍離」風潮。扔掉大量雜物,家裡只保留少量自己特別喜歡又必須用到的物品。家居環境清潔、簡單、乾淨,覺得住在這樣居室的人也清爽理智並且幸福。
《斷舍離》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著作,不是一本收納指南,也不只是教我們「扔」東西,而是通過梳理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是對稻盛和夫、宮崎駿、李冰冰、林依晨等影響至深的減法哲學。該書累計銷售量超400萬冊。
櫥櫃裡、餐架上或者冰箱中囤積的無用之物,家裡隨處堆積的廢品破爛,還包括精神層面上那些不適宜的過剩觀念,或是讓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譴責境地的消極思維或情感紀念物。只有放手這些東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輕裝上陣。但問題是很多人面對自己龐大的雜物量和亂糟糟人生不知道該從哪兒「斷」起。
通過這篇文章教大家將家裡大量的雜物,通過三層「篩子」進行選擇取捨。
2
三層篩子過濾當「斷」雜物
●第一層篩子:扔掉「怎麼看都是垃圾·廢品」的東西。比如冰箱裡過期的生鮮食品,還在保質期內卻看起來沒有食慾的食物。比如各種不同的雜物先從已經損壞的,被弄髒的,不能使用的,被忘掉的,以後也用不上的東西。
連存在本身都被忘記的「忘卻物」、髒汙、殘破、無法使用的廢品、垃圾物品斷起來比較容易。
●第二層:以自我·時間為判斷基準,考慮自身與物品的「關聯度」,再進行取捨。這實際上是斷舍離最核心的部分。
有一種物品叫做「留戀物」不僅很會隱藏,而且看到也捨不得「斷」。比如說,有人送你用了10年以上非常好的眼鏡。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力,而且眼鏡的樣式合不合胃口還難說。那麼「現在」的「你」(時間軸)應該很容易判斷這副眼鏡的價值。 但是,這副眼鏡並不是不能用。眼鏡框上的高級品牌logo。會讓你產生一「太可惜」的感覺。 我們可能選擇收下這副眼鏡——「畢竟是他給的,拒絕起來也不好意思」(他人軸)「眼鏡還能用,暫且收下吧,況且還是大牌貨」(物質軸),這種思維本身就是焦點錯位,變成了「他人軸」或「物質軸」。
以「自我軸」為基準進行取捨,要考慮「這個東西我想不想用」。 焦點集中在「這是不是我需要的眼鏡」,而不是「這個眼鏡還能不能用」。
被父母、配偶、學校老師等價值觀影響而接受的東西則是「他人軸」支配下做出的選擇,他人價值觀並非不好,只要記得主體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在實踐斷舍離的過程中,坦然地正視那些有違和感的思維、觀念,建立以自我為主體的價值觀非常重要。
在處理掉垃圾·廢品之後,明白物品的「活用價值」得以實現是以物品與我們生活的「關聯度」為前提的。有意識地按照自我軸和時間軸進行雜物的取捨,就能在大量雜物之中鎖定那些對「現在」的「自己」必要的東西。
因此像眼鏡這樣的「留戀物」當斷則斷。
●第三層: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捨
不需要的東西 東西使用起來很便利,雖然沒有壞,但是丟了也不發愁。
不合適的東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對現在的我不合適。
不愉快的東西 長時間使用,但會有莫名的違和感和不快情緒。
美登利女士每次買西裝猶豫該買棕色還是黑色時,她的先生總會說:「哪種都會用上乾脆都買了吧,再猶豫就錯過了。」就這樣一直買買,又捨不得扔,家裡堆滿了各種雜物,以至於倆人住著獨棟院子居然放不下東西了。她開始實踐斷舍離。OL時代的套裝、別人送的自己卻不怎麼喜歡的大牌包、忍著腳疼穿出去的高跟鞋、婆婆給的闢邪用的錢包、因開始親自洗碗而不再使用的洗碗機……美登利女士從「必要·合適·愉快」這三點開始「斷」起。
只有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東西是「不合適」「不愉快」的。
因此「不必要」「不適合」「不愉快」的物品也是當斷則斷。
3
無法放手的有三類人
●逃避現實型 這類的人,一般因為工作繁忙,待在家裡的時間少,所以整理家務的事情總是推後進行。亂七八糟的家讓人心情也很糟糕,就更不願意待在家中,陷入了惡性循環。
●執著過往型 這類的人總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冊、信件、紀念品等舊物。他們不願意直面現實,總是沉湎於過去快樂的時光。
●憂慮未來型 這類的人總是擔心「沒有某個東西會發愁」,總是不停地為不知何時才會發生的未來事件儲蓄物資。這也是三種類型中人數佔比最多的一類。
這三類人有一個共同點:沒有活在現在。總是不斷的感嘆著「太浪費」和「以後可能會派上用場」,意識總是徘徊在過去或者將來,卻沒有腳踏實地正視眼前的問題,以至於人生的「現在」成為一個空洞。
我們入手的物品是「看得見的形態」與「看不見的情感」的集合體,是我們「思維結果的證據」,它本身也帶有自己潛意識的投影。因此,我們丟掉的不僅是雜物,還有內心的「多餘的執念」。當處理掉作為情感依附的物品後,上面附著的情感越是沉重,內心就越能感受到什麼叫輕盈。
4
該斷的還有執念和欲望
我們每天都在做著大大小小的選擇和決斷,也在不斷地入手大大小小的東西。而常常會忽略生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而這些選擇、決斷需要「時間」和「精力」,利用斷舍離,只保留自己喜愛的物品其實就是減少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讓我們把時間和精力應用到創作更重要更美好的事物當中。
在斷舍離的過程中,很容易有所有的東西都很重要的想法,就如同人們什麼都想要的無窮無盡的執念和欲望。因此,斷舍離鐵則:不要從「大塊頭」著手,不要從很難放棄「惦念物」、含有個人情結的東西等開始處理。要在計劃的時間內從少量的、小單位的著手,真正的廢棄物開始著手。單位越小,越沒用的東西也就越容易執行下去。
在捨棄雜物的過程當中,更要有意識地通過雜物整理,鍛鍊「現在,這裡,我」的三要素標準。才能看清楚「對現在的我來說什麼最重要」。練習物品取捨的同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掙脫欲望的枷鎖,還自己簡單清爽的生活環境和輕盈的生活狀態。
人生有困惑,書中有智慧,關注我,一起暢讀人生好書,為自己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