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清理雜物的過程也是掙脫欲望枷鎖的過程

2020-09-05 讀書亦讀生活


1


斷舍離拯救陳數演藝生涯


著名影視演員陳數一直是「斷舍離」生活哲學的忠實踐行者。她在為《斷舍離》寫的序中曾說過,有段時間主動拒絕了很多影視劇的拍攝邀約。在日新月異、新人輩出的影視圈,選擇停下來。很多人覺得這無異於演藝生涯的「自殺」。但只有陳數知道,持續多年的高密度工作,她的身體能量和對生活、生命的熱情和對角色的感受力已經被掏空。

如果她執意前行,身心俱疲註定無法拍出好作品,然後焦慮、苦悶、更難出作品。斷舍離的踐行讓她清醒的明白,捨得下一時的名利誘惑,暫時脫離繁忙的工作,才能看清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東西,作品是應該精而不是多。停下來之後看話劇、看書、旅行、練瑜伽和朋友們喝茶逛街、獨處。終於恢復對生活的感受力,積澱了很多的思考和閱歷,為更好的創造角色打下深厚的基礎。

我們生活在一個空前繁盛的時代,物質過剩,信息泛濫,價值觀多元,物慾橫流誘惑滿地。想要清醒理智的活的更好,看清自己的內心,找到最重要的事情,需要強大的內心和正確的方式。不堪負重的人們終於從滾滾大潮中總結出一種極簡生活方式,掀起「斷舍離」風潮。扔掉大量雜物,家裡只保留少量自己特別喜歡又必須用到的物品。家居環境清潔、簡單、乾淨,覺得住在這樣居室的人也清爽理智並且幸福。

《斷舍離》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著作,不是一本收納指南,也不只是教我們「扔」東西,而是通過梳理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是對稻盛和夫、宮崎駿、李冰冰、林依晨等影響至深的減法哲學。該書累計銷售量超400萬冊。

櫥櫃裡、餐架上或者冰箱中囤積的無用之物,家裡隨處堆積的廢品破爛,還包括精神層面上那些不適宜的過剩觀念,或是讓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譴責境地的消極思維或情感紀念物。只有放手這些東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輕裝上陣。但問題是很多人面對自己龐大的雜物量和亂糟糟人生不知道該從哪兒「斷」起。

通過這篇文章教大家將家裡大量的雜物,通過三層「篩子」進行選擇取捨。


2


三層篩子過濾當「斷」雜物

●第一層篩子:扔掉「怎麼看都是垃圾·廢品」的東西。比如冰箱裡過期的生鮮食品,還在保質期內卻看起來沒有食慾的食物。比如各種不同的雜物先從已經損壞的,被弄髒的,不能使用的,被忘掉的,以後也用不上的東西。

連存在本身都被忘記的「忘卻物」、髒汙、殘破、無法使用的廢品、垃圾物品斷起來比較容易。


●第二層:以自我·時間為判斷基準,考慮自身與物品的「關聯度」,再進行取捨。這實際上是斷舍離最核心的部分。

有一種物品叫做「留戀物」不僅很會隱藏,而且看到也捨不得「斷」。比如說,有人送你用了10年以上非常好的眼鏡。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力,而且眼鏡的樣式合不合胃口還難說。那麼「現在」的「你」(時間軸)應該很容易判斷這副眼鏡的價值。 但是,這副眼鏡並不是不能用。眼鏡框上的高級品牌logo。會讓你產生一「太可惜」的感覺。 我們可能選擇收下這副眼鏡——「畢竟是他給的,拒絕起來也不好意思」(他人軸)「眼鏡還能用,暫且收下吧,況且還是大牌貨」(物質軸),這種思維本身就是焦點錯位,變成了「他人軸」或「物質軸」。

以「自我軸」為基準進行取捨,要考慮「這個東西我想不想用」焦點集中在「這是不是我需要的眼鏡」,而不是「這個眼鏡還能不能用」。

被父母、配偶、學校老師等價值觀影響而接受的東西則是「他人軸」支配下做出的選擇,他人價值觀並非不好,只要記得主體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在實踐斷舍離的過程中,坦然地正視那些有違和感的思維、觀念,建立以自我為主體的價值觀非常重要。

在處理掉垃圾·廢品之後,明白物品的「活用價值」得以實現是以物品與我們生活的「關聯度」為前提的。有意識地按照自我軸和時間軸進行雜物的取捨,就能在大量雜物之中鎖定那些對「現在」的「自己」必要的東西。

因此像眼鏡這樣的「留戀物」當斷則斷。

●第三層: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捨

不需要的東西 東西使用起來很便利,雖然沒有壞,但是丟了也不發愁。

不合適的東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對現在的我不合適。

不愉快的東西 長時間使用,但會有莫名的違和感和不快情緒。

美登利女士每次買西裝猶豫該買棕色還是黑色時,她的先生總會說:「哪種都會用上乾脆都買了吧,再猶豫就錯過了。」就這樣一直買買,又捨不得扔,家裡堆滿了各種雜物,以至於倆人住著獨棟院子居然放不下東西了。她開始實踐斷舍離。OL時代的套裝、別人送的自己卻不怎麼喜歡的大牌包、忍著腳疼穿出去的高跟鞋、婆婆給的闢邪用的錢包、因開始親自洗碗而不再使用的洗碗機……美登利女士從「必要·合適·愉快」這三點開始「斷」起。

只有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東西是「不合適」「不愉快」的。

因此「不必要」「不適合」「不愉快」的物品也是當斷則斷。

3


無法放手的有三類人


●逃避現實型 這類的人,一般因為工作繁忙,待在家裡的時間少,所以整理家務的事情總是推後進行。亂七八糟的家讓人心情也很糟糕,就更不願意待在家中,陷入了惡性循環。

●執著過往型 這類的人總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冊、信件、紀念品等舊物。他們不願意直面現實,總是沉湎於過去快樂的時光。

●憂慮未來型 這類的人總是擔心「沒有某個東西會發愁」,總是不停地為不知何時才會發生的未來事件儲蓄物資。這也是三種類型中人數佔比最多的一類。

這三類人有一個共同點:沒有活在現在。總是不斷的感嘆著「太浪費」和「以後可能會派上用場」,意識總是徘徊在過去或者將來,卻沒有腳踏實地正視眼前的問題,以至於人生的「現在」成為一個空洞。

我們入手的物品是「看得見的形態」與「看不見的情感」的集合體,是我們「思維結果的證據」,它本身也帶有自己潛意識的投影。因此,我們丟掉的不僅是雜物,還有內心的「多餘的執念」。當處理掉作為情感依附的物品後,上面附著的情感越是沉重,內心就越能感受到什麼叫輕盈。


4

該斷的還有執念和欲望

我們每天都在做著大大小小的選擇和決斷,也在不斷地入手大大小小的東西。而常常會忽略生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而這些選擇、決斷需要「時間」和「精力」,利用斷舍離,只保留自己喜愛的物品其實就是減少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讓我們把時間和精力應用到創作更重要更美好的事物當中。

在斷舍離的過程中,很容易有所有的東西都很重要的想法,就如同人們什麼都想要的無窮無盡的執念和欲望。因此,斷舍離鐵則:不要從「大塊頭」著手,不要從很難放棄「惦念物」、含有個人情結的東西等開始處理。要在計劃的時間內從少量的、小單位的著手,真正的廢棄物開始著手。單位越小,越沒用的東西也就越容易執行下去。

在捨棄雜物的過程當中,更要有意識地通過雜物整理,鍛鍊「現在,這裡,我」的三要素標準。才能看清楚「對現在的我來說什麼最重要」。練習物品取捨的同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掙脫欲望的枷鎖,還自己簡單清爽的生活環境和輕盈的生活狀態。

人生有困惑,書中有智慧,關注我,一起暢讀人生好書,為自己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日本斷舍離生活,太太一天清理一點雜物,該扔就扔,全屋輕盈清爽
    「斷舍離」熱潮,從興起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依舊備受人們推崇。這位日本太太的斷舍離家居生活,在網上俘獲許多粉絲的放心。太太堅持一天清理一點雜物,扔掉家中亂七八糟的雜物之後,生活都變得輕盈起來。家中雜物該扔就扔,只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 《斷舍離》乘風破浪的姐姐陳數,憑什麼再次在完美關係中逆襲
    書中一再強調,斷舍離並不是浮淺的扔東西,而是從內心深處升起對自由生活的渴望。是由內在欲望驅動外在行為的改變,反過來促進內在愈加豐盈的過程。是生命和生活的「新陳代謝」的過程。要順利實現這個過程,就要從斷舍離開始,而在正式開始前,先從內在讓自己認識到「斷舍離」的必要性,這個過程可以分為三步:第一步,認清現狀——認識到斷舍離的必要性回顧家裡的各個角落,是否有落滿灰塵的閒置物品需要清理,你所處的空間是否因為物品的過度堆積而讓你感到壓抑
  • 日本主婦:高階的「斷舍離」,從清理內心需求開始
    眾所周知,「斷舍離」一詞,最先起源於日本。在這樣一群擅長整理家務的日本主婦手裡面,通過對房間斷舍離式的整理,從而實現品質舒適的家居生活。其實,真正意義上的斷舍離,遠非「扔東西」,清理物品,學會刪除,這麼簡單。
  • 35歲尹恩惠近況曝光,住宅堆滿雜物,出動斷舍離專家改頭換面
    而且待在這樣的家中也讓自己更加幸福,相信尹恩惠對自己之前的生活狀態也是有所反思。而「斷舍離」一詞首次出現於日本著名的雜物管理諮詢專家山下英子的同名書籍《斷舍離》斷舍離是指正視眼前的事物與現象,將它們一一斷絕、捨棄、脫離,通過不斷重複這一過程,從而實現提升自身檔次的修行哲學。
  • 看泰劇女主如何將房間「斷舍離」
    徹底的進行了一場眼不見為靜的清理計劃。這時候她的哥哥找出日本整理師近藤麻理惠的真人秀《麻理惠的整理魔法》觀看學習,麻理惠認為,只要整理一次房子,就會讓人掙脫束縛。02 行動的第一步,從非紀念物開始清理物品是斷舍離的第一步,如果你無從下手不如先從簡單的雜物、衣服開始收拾。比如攢了不知多少年的塑膠袋、陽臺上的快遞箱、無法正常使用的電子產品、早該換掉的內衣物等等,微小的成功有助於建立信心。
  • 家裡被雜物佔據?斷舍離:只選擇與當下自己有關的物品,簡單生活
    一間臥室,也是起居室,也是書房,也是工作間。有的時候,感覺好崩潰啊。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會不停地自責,不停地找藉口,不知不覺就耗費了很多的能量。這段話,真是如被雷擊啊。這不就正是我的生活狀態嗎?不扔、自責、找藉口、時間過去。如果我不能改變別人,不能扔別人的東西,為什麼不能從我自己開始呢?於是,我從衣服開始,把那些過時的、瘦了的、不喜歡的,都整理出來,打包。把兒子小時候的衣服、玩具,收拾出來,打包。
  • 斷舍離清單:扔掉世上的雜物容易,難的是斷掉內心的執念
    2009年,日本一名叫山下英子的雜物管理諮詢師,出版了家庭生活類作品《斷舍離》,斷舍離這個概念得以推行。斷舍離清單:扔掉世上的雜物容易,難的是斷掉內心的執念這本書中的特點在於: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 《斷舍離》:扔掉世界上的雜物容易,斷掉內心上的執念太難
    2009年,日本一名叫山下英子的雜物管理諮詢師,出版了家庭生活類作品《斷舍離》,斷舍離這個概念得以推行。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的收納術,斷等於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等於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等於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 斷舍離:成功的人,都在給生活做減法
    另外,如果不加以清理的話,就會有很多灰塵,灰塵會滋生細菌,生活在不乾淨的環境下,還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如此可見,物品堆積的危害極大。所以,定期給生活做減法,對於物品,應該要做到斷舍離。在他這樣「斷舍離」之後,身邊留下的朋友皆是優秀、品性高潔之人,在修身養性方面,唐鑑、倭仁等人是典範。在經籍研究方面,吳子序、邵惠西等人是典範。在藝術創造方面,何紹基是典範。事實證明,給人際關係做減法,清理無用的社交,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上,身邊的一切都會越變越好!
  • 「扔」掉生活中的雜物,告別2020,從一場「斷舍離」開始吧!
    快到末尾,是不是又要開始來一場「斷舍離」之旅啦!扔掉生活中一些不需要的雜物,讓這個2020能在最後「乾淨」一下吧!廚房篇1、過期的食物和調料;2、冰箱裡存儲很久、已經壞了的水果、蔬菜;3、囤積過多的塑膠袋、垃圾袋、一次性手套;4、囤積過多的塑膠袋、垃圾袋、一次性手套;5、破舊的、或者清理不乾淨的餐具
  • 斷舍離:從這15件小事出發,遇見更好的自己,給2021一個全新開始
    很多人對於「斷舍離」有著一種錯誤的認識,斷舍離並不僅僅只是扔東西。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提到,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獲得心靈上的輕鬆。
  • 極致斷舍離:200㎡一塵不染毫無雜物,住在其中太治癒!
    人的欲望是很難填滿的,很多時候,我們已經擁有了很多,但卻還想要更多,一旦欲望不能滿足,便會感到痛苦。擁有越多,欲望越易膨脹,最終反而越讓人患得患失,過得不開心。所以為了追求自在快樂的生活,我們需要時常進行斷舍離,斷物慾,舍雜念,只有讓自己不被繁雜和沉重所束縛,將所有浮華褪去,將一切蕪雜隱匿,才能使生活變得更加簡單和輕盈。這裡就有一對90後夫妻,兩人都是舞蹈教師,他們熱愛舞蹈和生活,也喜歡簡單純粹的空間。夫妻二人追求極致的斷舍離,200㎡的家中竟一塵不染,毫無雜物,居住其中就會感覺非常治癒!
  • 《時光機》所謂斷舍離,也不過是一種漂亮的假裝
    「斷舍離」的核心內含,其實也是拋棄。《時光機》的故事看上去是建造,是把一所被各色雜物塞滿了的老舊房屋改造成美觀的現代居所的嘗試。但它本質上始終在講的都是割捨,是把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雜物清理出房間的「斷舍離」的過程。
  • 泰國電影《時光機》:你所謂的斷舍離,只是一種逃避
    可一樓雜物實在 ... 幾十年的所有家當,不論還能不能用,全部堆在房間的各個角落。而極簡主義的裝修風格就意味著——必須丟掉全部舊物,整理出儘可能寬敞的空間。於是小琴不得不開始 " 斷舍離 " 計劃。這類物品按照 " 斷舍離 " 的理念,是早已失去了其本來功用的 " 廢物 ",必定要捨棄的。小琴扔起來也是毫不猶豫,好一個果斷迅速。少年時期最愛的雜誌,扔!早已過時的唱片和 MP3,扔!上個世紀的舊手機,扔!從廟裡順回來的求籤筒,扔!沒過多久,家裡已經堆滿了 " 斷舍離 " 的成果——一袋又一袋的垃圾。
  • 斷舍離首出-扔東西
    在對居所雜物進行斷舍離的同時,腦中也要進行斷舍離的作業,即進行思想觀念的整理。這樣可以對我們自身進行「體質改善」,改變我們無法放手,總是囤積貨物的毛病。,我們需要清楚知道現在空間的現狀是如何的,物品凌亂的情況,過量的情況,堆積的情況等等,我們需要開始對空間現狀變得極其敏感,需要迫切改變的欲望,通過物品的量來了解空間的質,對現狀有一個立體的認識。
  • 他的「斷舍離」生活讓千萬網友點讚,這才是成年人幸福的活法
    這幾年,斷舍離、極簡主義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它通過整理物品來了解自己的內心,理清心中的思緒,從而讓人生變得舒適。表面上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的收納術,從深層次來看,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
  • 日本主婦:高階「斷舍離」,從定期整理開始
    日本主婦說:「斷舍離的初衷,在於重塑與物質世界的關係,為自己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狀態」。回顧我們周圍的生活,是不是有太多不需要的雜物堆積,既佔據外在空間,也消耗內在能量。對於熱衷「極簡生活」的日本主婦而言,高階的「斷舍離」,就是從定期整理開始的。把房間整理得煥然一新,你的心情也會跟隨著房間的改變而得到改變。真正的斷舍離,從物質整理,到心靈清理,斷掉的應該是內在的虛榮心和不安全感。
  • 斷舍離:扔掉半個家,刪掉200位好友,他最後成為了人生贏家
    斷舍離,是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提出的生活概念: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不需要的物品;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斷舍離的宗旨就是,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為關注自己,明白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扔掉半個家之前在某個社交軟體上,看到了一個博主分享自己斷舍離的全過程,獲得了100多萬的點讚。
  • 這是我見過雜物最多的家,女主拒絕斷舍離,全屋好似「童話屋」
    總會被一些可愛的讀者吐槽:這家肯定沒孩子、有孩子不可能這麼幹淨整潔……等等之類的留言,我們在評論區看到太多太多……於是,小助手又花了好多時間,談收納、講斷舍離……但讀者反饋還是阻擋不了家裡亂。這次我們不談道理,只展示案例:直到我發現了這位年輕媽媽的家,讓我對收納和斷舍離,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原來,有孩子的家還可以這麼布置,分享給大家,一起看看吧!
  • 只知道「整理房間雜物」?你「朋友圈」的人脈,更需要「斷舍離」
    文/當年一木相比「整理房間雜物」,你「朋友圈」的3種朋友,更需要「斷舍離」曾經在某音上看到,一場「斷舍離」的直播,居然有300萬人圍觀!很快,「斷舍離」在某音上正在悄悄掀起一股新浪潮,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那麼,「斷舍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要從2009年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