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斯特的同性秘聞

2021-02-13 GS樂點

一、維多利亞式出櫃


三島由紀夫說,我不敢自殺,於是以寫小說的方式自殺。如此,普魯斯特則是,我不敢出櫃,於是以寫小說的方式出櫃了。事實上,普魯斯特情人不斷,他渴望與男人做愛,但絕不允許被稱為「同性戀」。他用哲學揠高這一其貌不揚的屬性,名之曰「薩拉主義者」(源於著名同性戀者薩拉伯爵)。不然就說自己是「性倒錯」,用一種山楂花的藝術口吻。

「我相當深入地思考了薩拉主義,準備在我們下一次討論形而上問題時告訴你我的想法。自然我對它的看法是極為負面的……」他熱衷於俊美直男們來到他的病榻,並一臉鄭重與之討論薩拉主義。

然而現實是,除了普魯斯特不認為自己是同性戀,他身邊所有人都認為他是了。

普氏在哲學和藝術上尋求支撐,其實是自欺欺人。這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上層同性戀者的情感狀態,時代沒有給予他們應得的自信,他們便更多地從柏拉圖處諮詢問藥,而非攜手登上萊斯博斯島。「但絕對不會搞雞姦。但他們常常會為愛情所支配,互相手淫。簡言之,他們是情人。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愛要比通常的愛更不潔。」在給阿列維的信裡,普魯斯特又為同性戀辯解。

而他的母親終於確定了普魯斯特是GAY的事實。普父呢,他試圖把普魯斯特送到妓院,好讓他改掉他的女性化和神經衰弱。當然普魯斯特進了妓院,但是是男性妓院了。

1892年2月6日,為了宣明自己並非同性戀者,普魯斯特同另一位頻頻暗示他是同性戀的作家洛蘭在巴黎決鬥。而洛蘭,同普魯斯特一樣,也是不折不扣的GAY。深櫃多恐同,此言不虛矣。好在並無任何悲劇發生,在這樣一場鬧劇裡。正是急於證明自己並非同性戀,他們才成為如此著名的同性戀人物的。這是那個時代獨特的出櫃,他們向所有人展示清白的旗幟,而大家也都意會,知道那是許多男人斑斑內褲的飄搖。

中: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左:弗萊爾侯爵(Robert de Flers )右:著名作家呂西安(Lucien Daudet) 1893。三人皆為同性戀者。

二、同性書寫

早在孔多塞中學時,普魯斯特和友人們就出版了兩種文學雜誌,《綠色》和《丁香》,埃德蒙·懷特說綠色和丁香色似乎是完美的世紀末色彩。普氏年屆十七,在《丁香》裡他寫了一篇丁香色的小說。兩名古希臘人一邊親吻愛撫,一邊討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和歐裡庇德斯的詩歌。這是普氏心中被純潔化的同性戀理想。

二十歲,普魯斯特同其餘四人創辦《會飲》(雜誌得名於柏拉圖著作《會飲篇》,內有眾多探討同性愛的內容)。雜誌停後,普魯斯特還發過一篇散文《夜幕降臨之前》,這是一名女同性戀者的懺悔錄。在普魯斯特,女同性戀者經常承擔畫眉的功能,為他撫育男同性戀者杜鵑式的子胤。

《追憶似水年華》裡,普魯斯特除了把他的男性情人們變性為女外,其餘對同性戀的處理,多以負面角色嗣承之。甚至他有相當篇幅描寫女同性戀,這是異性戀的曲筆,一方面增加了作品的涉同內容,另則,完美地表達了他的嫉妒。這顯示出他對道德正確性的左傾,風骨此詞是不適合普的,他要的是藝術的風韻。但是普氏並非一任道德團捏,他有自己的春宮圖,不過是在屏風後。

紀德(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同性戀)指責普魯斯特並不公正的角色分配,普魯斯特對此解釋為,他把所有溫柔、迷人的同性戀記憶都移植至女性角色,只好把剩餘的怪異附著於同性戀角色。

他的另一種辯解是:在異教徒年代同性戀可能被當作自然的事情,而在基督教時代同性戀者飽受迫害,倖存下來的都是無法治癒的病人。

所以不當苛求普魯斯特,他即便提供了歪曲,也是提供了真實。或許應該說,感謝他的歪曲,讓真實更加真實。

三,性與愛

普魯斯特總是愛上直男。這導致他超出友情劑量的要求從未得到過滿足,於是在最後,他甚至以為愛情不過是體液。

他很多情,但除了雷納多·哈恩(作曲家)和呂西安·都德(作家,阿爾豐斯·都德之子)外,他似乎很少保持耐久的愛情。或許他也想保持,但人鬼殊途,同性戀者受不了他的苛刻和佔有欲,而直男們則在得到足夠的好處後溜之大吉。愛情的失敗造就了他藝術的成功,痛苦於其則是最可貴的精液了。

「普魯斯特的性趣味隨時而變,從同為藝術家的男同性戀者到工人階層的異性戀者——如阿格斯蒂內利,後來還有利茲酒店的侍者亨利·羅沙。」他經常以工作為由將直男收攏家閨,然後包養之,待後來終於受不了,要趕走,自己又小倩似的難受。這讓他的愛情看起來總像是他一個人的虐戀,他把這種藝術的偏執最終過成了偏執的藝術。

「天才的私生活」,就是天才天才的源來。

在普魯斯特常去的一家專為男同性戀服務的妓院,普魯斯特被稱為「帶老鼠的男人」。據說他喜歡把老鼠放進籠子裡,然後一邊用女帽飾針將它刺死,一邊貪婪而恐懼地看著。普魯斯特害怕老鼠,戰爭期間他甚至給朋友寫信說,他怕老鼠甚於炸彈。

「普魯斯特告訴紀德,為達到高潮他需要集合許多罕見的元素。窺視和手淫似乎是他主要的色情方式……更有人在其回憶錄中說,普魯斯特做愛時會褻瀆母親的照片,在上面吐口水或大聲辱罵……所有這些小小的證據都在暗示,普魯斯特的性慾有賴於對聖物的玷汙,或者這是挑起性慾的一種方式。」

在普魯斯特的快感裡,感官只是工具,真正的性器官則是他的性想像。大麻般的性想像繚繞著升起,他在想像中做愛,刺激在一旁像他常設的美麗屏風。或許他也並不需要插入和被插入,他一切的交合都在腦中進行。這讓我想起垮掉的一代,他們是以把生活過成病的方式來把生活過成藝術的。

而病跟藝術,那是天才的私生活和天才本人了。

文/蘇釋

圖/網絡

微信號:gayspot


《Gayspot》點雜誌創刊於2007年,是獨立製作的同志公益雜誌。每季推出紙質雜誌,每日推送精品原創文章。

歡迎投稿、合作、勾搭……

郵箱:gayspot@163.com

微信:gayspot

微博:GaySpot點雜誌

QQ群:36051023

相關焦點

  • 普魯斯特的黃昏
    對1917年的巴黎上流社會來說不可能不知道他,普魯斯特作為一個風趣、優雅、可愛的社交人物活躍在美好年代,「他那麼可愛誰會不知道?」1913年他出版了一本書,確切地說是他那本書的第一卷,但這對改變他的形象似乎沒有太大幫助,安德烈·紀德和他的朋友們幾乎連看都沒看就拒絕出版,因為他們覺得普魯斯特「附庸風雅」,所以只能由作者自費出版。
  • 羅蘭·巴爾特與普魯斯特
    與但丁相比,巴爾特和普魯斯特之間有著更多的相似之處:他們失去的都是母親,他們都是同性戀,都終生未婚,沒有自己的家庭,母親對於他們就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最美好、最值得依戀的東西,失去母親,對於他們而言就意味著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普魯斯特在母親去世後,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寫出一部「唯一的書」,獻給自己的母親,那個世界上他最愛的人。
  • 王蒙的「普魯斯特問卷」
    《悶與狂》和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沒大關係,普魯斯特這本連法國人也要讀幾十次,每次快進幾十頁,記憶都只停留在前三頁。《悶與狂》是春樹花開,我很自然想到普羅斯特,不過想到的是他那個著名的問卷。 王蒙前輩,您一定聽說過那個叫「普魯斯特問卷」的提問卷。
  • 推薦 | 普魯斯特、加繆與失樂園
    //////在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的記事簿(《加繆手記:第5卷》[Cahier V,1942年1月—1945年9月])中,我們不僅發現他對普魯斯特作品的諸多明確的參照,還發現了幾句話——從中能看出加繆本人就是普魯斯特的忠實讀者,其中一句如下:「每年,少女們的花季都躍然紙上。她們只存在於一個季節。
  • 哈羅德·瑪奇:普魯斯特的意義 未來薦讀
    普魯斯特在二十年代的聲望並不穩固,而當必然會出現的新的道德熱忱隨著頹廢潮流之後到來時,他的聲譽大大下降了。確實,普魯斯特如今更好地為人們所理解了,一切博學而機智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然而除開這對他聲名有益之點而外,新的抨擊又來了,這次是關於他的品質和人格。俗話說:一棵壞樹怎樣結出好果?普魯斯特頹廢、還是個意志薄弱的同性戀者。這正是時候,他和他所代表的都被遺忘了。
  • 我的普魯斯特問卷
    兩年前讀過雪回答的普魯斯特問卷,感覺很有意思。普魯斯特問卷由很多問題組成,涉及生活、思想諸多方面。
  • 馬賽爾·普魯斯特:追憶那段不曾遠去的似水年華
    △馬賽爾·普魯斯特巨著《追憶似水年華》馬賽爾·普魯斯特被看作是意識流文學的先驅與大師,1984年,普魯斯特獲評歐洲十名「最偉大作家」之一,排名第六。△馬賽爾·普魯斯特與母親的家庭合影1871年,馬賽爾·普魯斯特出生在一個巴黎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中,體質孱弱,並且敏感多慮和富於幻想。這樣的性格,讓普魯斯特對文學有了極大的興趣。
  • 普魯斯特 追憶似水年華
    普魯斯特將自己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那就是馬塞爾•普魯斯特。……我自己就曾說過,我寧願讀普魯斯特讀得厭煩,也不願意讀其他作家的作品來解悶。」——毛姆極少給一個作家如此高評價。《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從1906年開始寫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輪廓已定,分七大部分:《去斯萬家那邊》《在少女們身旁》《蓋爾芒特家那邊》《索多姆和戈摩爾》《女囚》《女逃亡者》《重現的時光》。其中,第6部和第7部是在作者死後發表。
  • 普魯斯特問卷
    著名的普魯斯特問卷由一系列問題組成,問題包括被提問者的生活、思想、價值觀及人生經驗等。
  • 紀念任洪淵|任洪淵:在現在經歷的過去——普魯斯特的回憶
    既然普魯斯特給他的第一人稱敘述者自己姓名的一半,一個曖昧的姓,馬塞爾,我們也就跟著含糊其辭地叫他普魯斯特吧。普魯斯特的文本上一再湧過「歲月」的詞語——時間似水,而不是逝水,普魯斯特的時間之流不是長逝,永逝,而是可以回流,倒流,甚至可以漫溢,泛濫,匯注,潭一樣沉靜,湖一樣蕩漾,和海一樣搖動四岸。
  • 爆料 普魯斯特追憶的其實是……袋鼠餅乾
    除了夏娃的蘋果和珀耳塞福涅的石榴,文學作品中少有比瑪德琳小蛋糕更出名的了——在的《追憶似水年華》中,這塊浸滿茶香的小蛋糕喚醒了普魯斯特的童年記憶
  • 「老佛爺」在這頭,普魯斯特在那頭
    「中國人的巴黎/是一條短短的奧斯曼大街/『老佛爺』在這頭/普魯斯特在那頭。」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對書裡提到的「馬賽魚湯」有些念念不忘。作者卻好奇,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老佛爺」與普魯斯特,究竟誰更能代表巴黎,誰更能代表法蘭西的榮耀?走在奧斯曼大街上,有感於普氏故居的消失與「老佛爺」的熱鬧,他戲仿道:中國人的巴黎/是一條短短的奧斯曼大街/「老佛爺」在這頭/普魯斯特在那頭。在這本集子裡,法國文壇往事令人浮想聯翩,陷入深思,或者恍然大悟。
  • 直到死前最後一刻,普魯斯特仍在修改《追憶似水年華》
    1908 年,普魯斯特開始動筆。1912 年,普魯斯特認為自己已完成這部書。於是,我回溯普魯斯特生前最後三年,跟隨死亡臨近的腳步,感受到一個作家以寫作來反抗死亡強大力量。為了讓音效更好,普魯斯特遵從加斯東·布萊的建議,堵住壁爐。面對塞萊斯特對於開銷的質疑,普魯斯特說「塞萊斯特(普魯斯特忠實的女傭人),你很清楚,為了我的作品,這很值得。」
  • 我的「普魯斯特問卷」
    今天在看《大敗局》的時候裡面提到了普魯斯特問卷普魯斯特問卷(Proust Questionnaire)由一系列問題組成,問題包括被提問者的生活、思想、價值觀及人生經驗等,在當年時髦的巴黎人沙龍中頗為流行。這份問卷因為《追憶逝水年華》的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特別的答案而出名。因此後人將這份問卷命名為「Proust Questionnaire」。
  • 如何略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2020年7月10日,是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誕辰149周年紀念日。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一向被看做最難讀的經典文學作品之一,有「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的說法。究其原因,除了七卷本的篇幅之外,還有他好用長句,情節性不強,喜歡面面俱到地描寫沙龍場景等因素。那麼,結合全書的結構和寫法來看,是否有更簡單的閱讀途徑可以幫助讀者進入這本偉大著作呢?
  • 一份普魯斯特問卷,你會怎麼答?
    普魯斯特問卷:著名的普魯斯特問卷(Proust Questionnaire)由一系列問題組成,問題包括被提問者的生活、思想、價值觀及人生經驗等。因著作《追憶逝水年華》而聞名的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並不是這份問卷的發明者,但這份問卷因為他特別的答案而出名,並在當年時髦的巴黎人沙龍中頗為流行。因此後人將這份問卷命名為"Proust Questionnaire"。
  • 追憶普魯斯特,別忘了他也是奮勇反抗的青年 | 單讀
    普魯斯特對這些流言與爭論的記述,展示了社會是怎樣在一夜之間如萬花筒般全盤反轉;展示了在特定的環境裡,一個人的社會聲望是怎樣僅僅由於偏見而劇烈沉浮。普魯斯特把這個案件寫入《追憶似水年華》,不是因為他想寫出時代的大動蕩,而是如威廉姆·卡特所說的,就普魯斯特對個體與群體關係的痴迷而言,歷史事件對「探索主導人類行為的心理學法則」極為有用。這一案件讓普魯斯特認清了滿是腐敗與偏見的社會現實。
  • 普魯斯特的優點在於他完全地、徹底地投身於文學|杜拉斯
    在所有作家的表達方式中,普魯斯特的表達方式是可以辨認的。這才是重要的。我不覺得它可以被模仿;但無論如何,他還是遠遠比不上喬伊斯。為什麼?我說不準,或許是因為普魯斯特的表達產生於一個尤為獨特的世界,產生於作者的世界——但這才是重要的,而不是任何其他。此外,普魯斯特在《索多姆和戈摩爾》中也指出了這一點。
  • 普魯斯特時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
    ——瑪格麗特·杜拉斯「當沉浸於回憶時,普魯斯特明白了這些記憶之寶貴,也正是這些記憶給了他靈感,讓他最終寫出《追憶逝水年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小說,其實就是一個完整又充分延展、精心刻畫的『普魯斯特時刻』,也可以說是『普魯斯特時刻』感性、直觀的顯現。」
  • 眾家言說 任洪淵:在現在經歷的過去 ——普魯斯特的回憶(一)
    時間的空間形式可惜,普魯斯特再也看不到,世界上還有一種語言,漢語,能夠把他法語的A I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追尋逝去的時間》)譯為《追憶似水年華》。因為普魯斯特的時間從未「失去」。「此情可待成追憶,只覺當時已惘然」[1]。現在與過去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