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和元朝一樣,在那個時代都屬於異族入侵,很多習慣和漢人王朝不同。對後宮妃嬪、達官貴人們的稱呼也不一樣。
以清朝為背景的電視劇裡,娘娘們有的是福晉,有的是側福晉,還有的是侍妾或庶福晉,各種等級有何區別呢?下面跟大家聊一聊。
「福晉」是音譯詞,滿語中稱汗、貴族妻室為「fujin」,即漢語的「夫人」之意。現在讀來,福晉的「福」是第二聲,但有專家認為應讀第一聲。這一點不必過於糾結。
滿清初期,各種體系尚不完善,后妃制度也不全。清太祖努爾哈赤的16個妻妾都沒有名號,一概稱為福晉。
原配正室稱大福晉或大妃,繼室稱繼妃或繼福晉,在地位上也是和原配一樣的大福晉或大妃,相當於皇后。側室及侍妾稱福晉或妃、庶妃,也可以稱為小福晉。
皇太極時期分得細了一點。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冊封了崇德五宮后妃,也稱五大福晉。
分別是清寧宮皇后(中宮),稱國君福晉;關雎宮宸妃(東宮),稱東大福晉;麟趾宮貴妃(西宮),稱西大福晉;衍慶宮淑妃(次東宮),稱東側福晉;永福宮莊妃(次西宮),稱西側福晉。
沒錯,出色的女性政治家、輔佐了兩代皇帝的孝莊文皇后,那時是五宮之末,皇太極愛的是她的親姐姐宸妃海蘭珠,不是她。
除了這五宮,皇太極還有許多庶妃,可以稱為庶福晉,類似於侍妾,也可以叫格格。
直到康熙年間,清朝的后妃體系才算是確定了。皇帝後宮中,將妃嬪們分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
福晉成了親王、郡王們的妻妾稱謂,有嫡福晉、側福晉、庶福晉、格格等。正妻為嫡福晉,強調第一夫人之意,是後院之主,男主人真正的配偶。妾室從高到低為側福晉、庶福晉、格格。
側福晉還稍微高一點,庶福晉和格格,都屬於侍妾之流,地位很低。
最直觀的體現則是,嫡福晉與側福晉都需要由禮部冊封,有朝延定製的冠服。當然了,側福晉冠服比嫡福晉降一等。
庶福晉和格格沒那麼麻煩,不需要禮部管,也不需要皇帝同意,基本上是王爺們看中了,就可以抬舉到那個層次。不入冊,也沒有冠服,僅僅比自己所在府中的婢女侍從略高一等而已。
有些不講究的王府,還會將庶福晉、格格當作婢女使喚。叫她們一聲庶福晉或格格,其實只是種客氣的稱呼。可以這麼理解,她們不是小妾或姨娘,僅僅是通房。
根據《大清會典》,親王、親王世子、郡王其他未經冊封的側室,凡生有子女者,可每年一次由宗人府匯奏請封側福晉,經過皇帝的認可後,由禮部進行冊封。
所謂「未經冊封的側室」,指的就是庶福晉、格格等。她們的上升之路倒也沒被封死,可以通過生育來提升階層。不過,側福晉的數量是有限制的,競爭也很大。
康熙、雍正時期,親王可封側福晉兩人、郡王封側福晉一人。乾隆時放寬了一些,親王可封側福晉四人,世子、郡王可封側福晉三人,如果是皇帝特意賞賜的,那就不限人數。
也就是說,哪怕庶福晉生了孩子,如果這位王爺的側福晉位置是滿的,那她也只能等,等到某位側福晉死亡或出了差錯被王爺厭棄,她才能上位。完全能想像,很多王爺的後院上演著一出出宅鬥好戲。
除此之外,子女們的待遇也全然不同。親王嫡福晉所生子(除世子外)封不入八分輔國公,所生女封郡主;側福晉所生子封二等鎮國將軍,所生女封郡君;庶福晉、格格等侍妾所生子封三等輔國將軍。
不但得拼爹,還得拼娘。母親地位不高,連帶著孩子也矮人一等。
那有沒有例外呢?有的。乾隆帝的生母鈕祜祿氏,因其父凌柱身份官位不高,入雍正府時只是格格,生下乾隆地位也沒有被提高,直到雍正登基,才封她為熹妃,即甄嬛的原型。
乾隆雖是格格生的,但他從小聰明伶俐,極得雍正的寵愛,才會將他引到康熙面前。康熙一見之下十分喜歡,便接到皇宮裡讀書,親自撫養,還稱鈕祜祿氏是有福之人。
有了皇帝的誇讚,鈕祜祿氏雖只是格格,在雍正後院中也是非同一般。受欺負什麼的,不存在。由此可見,在男權社會裡,能不能得到家主的喜愛才是關鍵。
總之,側福晉是朝廷正式冊封的,上了皇家檔案,其子女待遇更好。庶福晉就是侍妾的一種,沒在禮部那裡掛過號,子女們待遇最低。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