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云:「人孰能不老,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歷來把「孝」作為倫理道德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早在《詩經》中就有人用「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的詩句表達了人子對父母的心聲。「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遊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而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
由此可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父母是極為偉大的。古人認為,「孝」就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叫做「慈烏反哺」:父母給你生命,所以作為子女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寧願自己挨餓受凍,也要讓子女吃飽穿暖,所以作為子女要照顧父母之溫飽。
孝心,是人類一種偉大的美德。在孔子看來,「父子之道,天性也」。父母養育孩子,愛護他們又教育他們,子女對父母的敬愛之心也就日漸加深。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孝心,不僅僅是指子女在物質上瞻養父母,重要的是子女要尊敬、善待父母。
孔子突出了精神慰藉的重要性,強調了人與動物的區別。父母對於子女的愛像大海一樣深邃、廣闊,沒有父母生養我們,我們就不會來到這個世上。我們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
從我們哪墜地到風華正茂地開拓事業,父母的愛無微不至地關懷著我們,貼近我們,他們是我們溫馨的港灣。我們在外面受了挫折,總想伏在母親的懷抱父親的肩膀,因為那裡最可靠、最堅實。
春節快要到了,在城裡打工的小根要回鄉下老家過年。同在一個城市打工的夥伴建國委託小根給他家裡捎些東西,小根痛快地答應了。臨刑的那一天,建國到火車站給小根送行。
小根沒有料到,建國給家裡帶回去的全都是一些尋常的東西,速凍餃子、元宵、醬油、味精、洗衣粉、糕點…裝了滿滿的一大紙箱。
小根跟建國說:「帶這些瑣碎的東西幹啥?還不如直接給你媽帶錢呢。路太遠,輾轉不容易,我每次回家都只帶一點東西,常常塞點錢給爸媽,他們喜歡買什麼就買什麼。」
建國卻說:「半年來我沒掙到多少錢,最近才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春節就不回去了。你把這些東西給我媽帶上,就說是我單位發的。」
回到家裡後,小根扛著紙箱就奔建國家。建國的母親高興地打開紙箱,把箱裡的東西擺了一炕,興奮地跟小根說:「建國寫信說找了一份好工作,單位什麼東西都分,吃都吃不完,讓我不要惦記他,起初我還不信呢,看到這些東西我就放心啦!」
看到老人滿臉的喜悅,小根深受感染。春節很快就過去了,小根要返回城裡,建國的母親讓小根轉告建國,家裡什麼都不缺,要好好工作,別辜負了單位對他那麼細心的照顧。說完,建國的母親臉上充滿了幸福的笑容。
小根想到了自己的母親。當除夕之夜把2000元錢交到父母手上的時候,母親也只是淡然一笑,遠不如建國母親那麼高興。
對父母來說,子女的孝無須用金錢來表達,他們需要精神的慰藉。只要知道子女心中牽掛著自己,他們自然就得到了安慰。
沒有孝心的人,就沒有愛心。沒有愛心的人,對別人來說就成了一種威脅。沒有孝心的凡人會遭到世俗的鄙視,沒有孝心的「偉人」更會遭到歷史的唾罵。
漢高祖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其父母為項羽所擒,當項羽威脅要蒸其父母時,劉邦卻無恥地說:「願分得一杯羹。」如此不孝之徒,雖是漢王朝的開國元勳,卻依然遭到歷史的鞭撻。
對老人而言,兒女有孝心就是自己的幸福。作為子女,不能以任何藉口或理由而把老人忘卻。
帶著孝心上路的人,眼前總是光明的,因為他時刻想著父母,也知道在他的後方有自己的雙親在默默支持著他,時時掛念著他,這會給他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