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來講究忠孝治國,所以古語說「百善孝為先」,把孝作為一個好人的第一條件,實在是太深刻不過了。不孝之人,不可與交,也成了我們看人與交友的信條。下面,我們一起學習一些關於孝道的儒家經典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
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意思是:年老的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
出自《勸報親恩篇》。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
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出自《勸報親恩篇》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意思是: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係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出自《家語·弟子行》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賢集》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出自《勸報親恩篇》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國志·魏書》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出自《動報親恩篇》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
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意思是: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
出自(春秋)《禮記》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意思是: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
出自(春秋)《論語·裡仁第四》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意思是:「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
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意思是: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
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餵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出自(明)《增廣賢文》
新品:菩提根升官鎖扣
|佛教用品、文玩珠寶、傳統服飾、文化講堂、禪修旅行|
【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 】
|慧中禪茶生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