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每一個犧牲都永垂不朽,比死更可怕的是被遺忘

2020-09-05 小院之觀

在我眼裡,《集結號》可稱為近十幾年來最好的戰爭片,它既有逼真的戰爭場面,又有深刻的主題,能引人深思。

初看《集結號》,前半部分幾場戰爭戲表現出了戰場的殘酷,殘肢斷臂,血肉橫飛,可說是國產戰爭片的巔峰,最為抓人眼球。

《集結號》的時間跨度超過十年,涵蓋兩次大戰,但戰爭只是表象,戰場只是鋪墊,由表及裡,戰爭之後的故事才是影片的重心。



不一樣的戰爭片

此片導演馮小剛說:在戰爭面前,恐懼和懦弱才是人的常態;對戰爭有恐懼的人能為別人做出犧牲,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們以往的戰爭電影,為了升華主題,往往從各個方面進行烘託,如我軍指揮官與戰士的無上智慧、敵軍近似弱智的戰鬥力等等。

有些事實客觀存在,但若一味加以誇大,就很容易審美疲勞,表現到鏡頭裡就成了對觀眾的不尊重,這也是熒幕上諸多神劇最被吐槽的點——日軍這麼弱智,抗戰還要打八年?大俠燕雙鷹出馬,分分鐘團滅敵軍。

在《集結號》裡,這些都消失了,戰爭是殘酷的,英勇的戰士也是怕死的。

影片開始一段戰爭戲裡有個細節,一個戰士受傷躺倒在地,指著倒在身邊的戰友大聲向擔架呼救「他兩死了,快來救我!」



九連堅守陣地時,戰士們也有迷信的一面,求神拜佛保佑不要被炮彈炸到;即將傷亡殆盡時,也有戰士聲稱聽到了集結號,要求趕快撤退。




相比千篇一律的大義凜然,這些細節更容易被認同。

軍人,首先是人,然後才是兵。在殘酷的戰爭面前,是人都會感到恐懼。

但怕死卻不一定貪生。

指導員王金存的成長詮釋了馮小剛的話,是真正的英雄。全連最終也沒有一個人撤退,除了穀子地外,全部戰死沙場,陣亡將士個個都是英雄。



穀子地是個例外,嚴格意義上說,他在戰鬥結束後還不算英雄。

連長穀子地是全連靈魂,沙場老兵,影片中恐懼和懦弱在他身上似乎並不存在。

但穀子地有段經歷在電影裡並沒能解釋清楚,那就是戰友全體陣亡後,他是如何存活下來的,到底有沒有被俘。

這其實源於劇本中刪除的一個段落:穀子地確實沒有被俘,但他確實換上了國軍軍裝偽裝成敵軍才活了下來,之後他還炸了敵人的彈藥庫。

雖然沒被俘,但這段經歷說不上光彩,在那個年代如實交代很容易被誤解,因此影片中穀子地只能支支吾吾,交代得不清不楚。

求生是生命的本能,穀子地作戰時豪氣幹雲,但目睹戰友一個個犧牲後,本能起了作用,如果能生,他也並不想死。

這一刻,穀子地愧對了戰友們,生存成了苟活,沉重的道德枷鎖始終壓迫著他。

因此穀子地在得知戰友們犧牲後屍骨無存,連烈士的名分都沒有得到,他開始固執地為戰友正名,哪怕不斷遭受委屈和誤解。



影片整個後半部分,都是穀子地偏執地為死去的47個兄弟正名的過程。

他為趙二鬥摁住地雷,以自己的死換趙二鬥的生。



在礦場,他日以繼夜地挖,引來別人質問,他固執地回道:「那就把我也埋這下面得了。」



好不容易才活下來,他為何要這麼做?

金錢、美女、生命對他都已不重要,只剩找回榮譽。

苟活對穀子地已無意義,他願意為更有價值的事犧牲,他也是真正的英雄。



個體的意義

穀子地為何如此執念,這是影片另一方面的突破。

《集結號》拋棄了英雄主義敘事模式,而注重表現個體。

穀子地並不認為自己是英雄,恰如他在戰俘醫院對質疑自己名字:「子弟兵的子弟?」的盤查人員所說:「穀子地,長穀子的莊稼地。識字識堵了你。」



微言大義,淮海戰役時已近中年的穀子地沒有那麼高的文化覺悟,這是傳承自父母最樸實的農民身份——「穀子地」。

穀子地就是穀子地,他是個獨立的個體,如同陣地上47個消逝的生命一樣。

有一個場景,在會議室裡,他和地方上的領導發生強烈衝突。

一方面,他為國付出,是歷史的主體,自認為無需自證,雖在戰場獨自存活,他也問心無愧,該證明自己質疑的是領導們而不是自己;另一方面,他不甘心以抽象的「人民」為方式來紀念,他想讓歷史記住自己的名字——「穀子地」這三個字。



「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一個個個體組成了這段歷史的主體,每一位犧牲的戰士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他們是人,都有名字,不是一個簡單冰冷的數字:共計傷亡多少人。

其實不光是我軍,還有敵軍。

戰爭中,哪一方也沒有嶄新的軍裝、絲毫不亂的髮型,也沒有乾淨光鮮的臉龐。

仔細觀察,片中敵我兩軍士兵除了上衣和褲子,其他如頭盔、綁腿、武器都極為相近,不再那麼涇渭分明,不仔細分辨難以分清敵我。



穀子地在戰場上的戲份也不比其他人多多少,每個人物都有刻畫,每個士兵都有表現,如指導員王金存、狙擊手姜茂財、爆破手呂寬溝、一排長焦大棚。每個人物鏡頭雖不太長,足以讓觀眾記住他們,他們不比任何人差,這些都是普通而真實的戰士形象。

好的戰爭片都是反戰的,後半部分沒有戰爭的戰爭片《集結號》要比從頭打到尾的戰爭片更深刻得多。

雙方士兵不再臉譜化,放下槍、脫下軍裝就是普通人,以往高大全的烈士形象,卻因為這些人性而更加豐滿起來。

《集結號》的去英雄化,使得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王金存、焦大棚、呂寬溝、姜茂財...47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名字,而不僅僅只有一個穀子地。



比死更可怕的是被遺忘。

戰士,英雄,在這些閃光的稱號裡,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會怕,但他們最終還是選擇與陣地共存亡。

他們不怕犧牲,怕的是人們不知道他們為何犧牲;他們為人民而戰鬥,戰火過後,英雄倒下,也僅僅是希望有人記得,他們曾為這片土地灑下過熱血。

最讓我動容的,是穀子地在一眼望不到邊的無名烈士墓地裡的一句哭訴:

「爹媽都給起了名的,怎麼就成了沒有名的孩子了?」


在我看來,這才是《集結號》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原來《集結號》、《亮劍》都出自這場被遺忘的戰役
    集結號》廣受好評,至今看來,其對戰爭場面的刻畫都十分精彩,雖然電影中存在不少武器穿幫,但紮實的劇情和震撼的爆破效果使它在華語戰爭片中依然佔據重要地位。由於部隊改了編號,穀子地找不到組織,而自己也被當做是俘虜,九連犧牲的烈士們也被認定為失蹤。穀子地為了證明自己和部隊的清白開始了艱難的尋找,為九連的兄弟們討個說法,也為了探明當年集結號的真相,並最終找到了當時的團部司號員作為證人,為九連的官兵討回了烈士的榮譽。
  • 芸芸眾生英雄史 ——淺談電影《集結號》
    穀子地同47名弟兄死守陣地,多次激戰,所剩無幾,中彈將死的焦排長為保弟兄性命謊稱聽到集結號,但穀子地和指導員堅稱沒有聽到,遂令九連戰鬥直至最後一刻。九連除穀子地外全員壯烈犧牲,穀子地身著敵軍軍服被我軍所俘,身份無從驗證。參加韓戰歸國後的穀子地為光復兄弟們的名譽苦尋證據,偶然得知:當年為保證大部隊的安全,自始至終就沒打算吹響集結號。因穀子地的執著,戰友們最終得到了應屬的身份與榮耀。
  • 《集結號》再映免費觀看~
    ▼    《集結號》的原型是小說作者楊金遠,向一個叫常孟蘭的老八路訪談到的一個真實故事。      故事的前半段講述和國民黨軍隊的戰爭。後半段重點則是連長穀子地不斷地尋找部隊,尋找團長劉澤水求證是否吹過集結號,尋找埋在窯場47名士兵,為犧牲的士兵討說法,並最終為烈士正名的故事。
  • 《集結號》和《八佰》:一個讓軍人真實死去,一個讓軍人真實活著
    據國民黨將領陳誠之子後來回憶:日本人把一千六百個老百姓手臂,站在河邊等著國民軍去看……《集結號》的原型是小說作者楊金遠,向一個叫常孟蘭的老八路訪談到的一個真實故事。1948年,時任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某部排長的常孟蘭,帶領戰士們執行阻擊任務,以掩護全團撤退,他接到的命令是,聽到「集結號」前不準撤退。
  • 《集結號》和《八佰》:一個讓軍人真實死去,一個讓軍人真實活著
    1948年,時任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某部排長的常孟蘭,帶領戰士們執行阻擊任務,以掩護全團撤退,他接到的命令是,聽到「集結號」前不準撤退。影片當中穀子地(張涵予飾)接到的就是這樣一個任務,可是集結號從來沒有吹響過。
  • 《集結號》——戰士心中的號角
    一場九死一生的戰鬥電影《集結號》(2007年),馮小剛拍的《集結號》,反往常地歌頌解放軍如何機智英勇,而是看到戰爭中的人情冷暖,更突出每個個體。故事情節很簡單,卻足足講了兩個小時,都講了什麼?友誼不在長短,一起扛過靶子的,都是鋼的。一開場,一場戰,一個連共117人,就戰死了71個。敵方,一個大炮把指導員轟飛後,見打不過了,就丟槍投降。
  • 「3·30」木裡森林火災犧牲烈士永垂不朽!
    四川在線消息(楊正飛 記者 何勤華)2020年3月30日上午,為緬懷2019年「3·30」木裡森林火災犧牲烈士、弘揚烈士精神,在烈士犧牲一周年之際隨後,在深情的《獻花曲》中,禮兵抬起花籃,齊步走向烈士紀念碑,將紅色緞帶上寫著「烈士永垂不朽」的花籃擺放在紀念碑前。全體人員向烈士行三鞠躬禮,深切哀悼革命烈士。
  • 清明,全國哀悼: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作者:胡楊映月今天,4月4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是我中華民族傳統的祭奠親人的日子——清明節。這一天,對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而言,心情顯得尤為沉重,因為在這一天包含著我們太多的思念和愛戀。尤其是今年的清明節,不論是在虛無的網絡上,還是在活生生的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一天都更加的顯得格外的肅穆莊重。因為這一天是我中華民族的「全國哀悼日」,。「全國哀悼日」——為了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緬懷,2020年4月4日,國務院決定,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
  • 烈士還是失蹤,十三年前《集結號》追問的事,為何如此重要?
    在集體主義的語境下,找是一個熟悉的整體,鬧是一個陌生的局部。你不找,集體閒下來也會幫你找,實在找不到,落實名分不過是一句話的事;鬧就不一樣了,它不只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態度,說它陌生,是因為個體過去並不會強求集體的追認。
  • 郭松民:警惕將王琪回國炒成另一個「集結號」故事
    但是,有些人想把他炒作成另一個《集結號》的悲情故事——2007年,馮小剛拍攝的電影《集結號》,成為當時壟斷話語權的自由派公知及南方系媒體醜化解放軍和共產黨的一個由頭——說什麼「一個國家,怎樣對待戰俘,怎樣對待士兵遺骸、怎樣對待失蹤者,這都體現著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
  • 48年,一個老兵的情懷
    我在網上到處搜不到,去電影院看又不方便,於是,我去看了另一部老戰爭片《集結號》。我泡好了一杯茶,特意把孩子上網課的時候買的小音響也連上了。躺在靠椅上,打開了愛奇藝,一個硝煙瀰漫,炮火連天的故事就開始了。
  • 「愛比死更冷」
    ▲點擊上方 藍字and分享給朋友得到小編的 小心心聖經裡說凡所有都是在六道中輪迴的,越往下輪迴越是被恐懼籠罩著,想想大概也是這樣吧,要不人家也不會說神仙就是要比人快活。凡所有,大抵也都如此吧。有一次站在艾菲爾鐵塔上往下張望,塞納河上的遊船像我兒子澡盆中的玩具盒子,而鬱鬱蔥蔥的街道縱橫交錯,汽車像小螞蟻一般在上面爬行。那天的巴黎居然有點帝都的霧霾,又刮著陰冷的小風。我拽著脖領子取暖,同時腿一陣陣的發軟。我想著,若是我失足從這裡掉下去,這該是多麼的可怕?
  • 影視推薦《集結號》
    《集結號》是國產戰爭片經典之作之一,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某部九連連長穀子地奉命執行一場阻擊戰任務,並事前與團長約定以吹響集結號為撤退號令。由於戰後部隊番號變更,而犧牲的戰友又被認定為失蹤,十年飲冰、難涼熱血,與組織失去聯繫的穀子地,為給戰友翻案,不讓戰友白白犧牲,用盡一生去追求集結號是否吹響的真相,但尋找真相的道路卻困難重重,在此過程中穀子地受到了他人的指責和不理解,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愈挫愈勇,直至讓真相浮出水面,最終讓英魂安息,更讓世人記住了這些為和平獻出生命的革命英雄。
  • 《集結號》國產主旋律電影,吹響生命的號角
    《集結號》這部影片將歷史時間從頭開始演繹,連長穀子地領著九連47名兵士在汶堤岸實行維護大軍隊撤出的每日任務以集結號為令,聽到號響就撤出。激烈的戰役讓全連除連長穀子地,47人所有犧牲。這次戰役更改了穀子地的人生道路。由於軍隊改了序號,穀子地找不著分配,九連犧牲的玩家們也被評定為下落不明。穀子地開始了艱辛的追尋,為九連的弟兄們討個叫法,也為了更好地發現當初集結號的實情。
  • 《集結號》中,團長為何不直接命令九連死守,而是採用集結號撤退
    《集結號》中,團長為何不直接命令九連死守,而是採用集結號撤退集結號中這個情節,實際上是存在著爭議的。因為它違背了一些軍事常識。首先在劇情開頭的時候,上級給布置任務的時候,就用了雙重準則。既說堅持到一定時候,又說以集結號為信號。這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有了兩個標準。
  • 被人遺忘與孤獨終老,哪個更可怕?
    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孤獨終老」這個話題,甚至已經開始為那一天做準備,買好保險,每月攢錢,定期體檢。好像只要做好了準備,孤獨終老就一點也不可怕,起碼我們還能拖著老姐妹一起在養老院蹦養生迪,一起學廣場舞。我也認為,孤獨終老並不可怕。
  • 《集結號》中團長為什麼不直接命令穀子地死守到底?
    在戰場這種極端殘酷的環境裡,從來不缺乏死地,指揮上也從來都有慈不掌兵的說法,但是指揮藝術就是把兵投入死地,是讓他們去求生,而不是送死,這就是指揮道德的底線,無論多大的犧牲,目的都是為追求勝利和生存,哪些註定要犧牲的士兵,也是要給他們希望的。一般擔任阻擊任務,無論是掩護主力的後衛阻擊,還是阻援給主力部隊爭取進攻時間,都是在局部戰場用弱勢部隊來抗擊對手的強勢部隊。
  • 《上載新生 第一季》何必永垂不朽
    設身處地的想像一下,你一覺醒來,在一個全然陌生的城市,身邊熙熙攘攘,皆是陌生人,你不再需要工作,你的朋友和家人都不在這裡,在另一個維度生活著……於是,他愛上了他的客服,可以隨時隨地聽到他的召喚,來到他的身邊,了解他種種心情的「天使」,也變得毫不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