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馮小剛在我國素有「平民導演」的美稱。20世紀90年代,憑藉平民題材的賀歲喜劇片,斬獲了不錯的票房,並形成自己獨有特色。但馮導不拘於此,我們看到了他在往後影片裡具有更深刻的人文關懷與人文底蘊的探討和表達。2007年,一部令人交口稱讚,口碑和票房雙收的主旋律影片《集結號》出現,它無疑代表我國在主旋律電影製作水準的一大突破。電影的故事背景放在1948年的淮海戰役,穀子地所在的解放軍九連大敗敵軍,但指導員不幸喪生,連長怒殺俘虜,違反軍規,被關禁閉,因而與臨陣退縮被關士兵王金存結識,招其為新指導員。上級命令穀子地率領九連在汾河阻擊敵人以掩護大部隊撤離,以集結號作為撤退信號。穀子地同47名弟兄死守陣地,多次激戰,所剩無幾,中彈將死的焦排長為保弟兄性命謊稱聽到集結號,但穀子地和指導員堅稱沒有聽到,遂令九連戰鬥直至最後一刻。九連除穀子地外全員壯烈犧牲,穀子地身著敵軍軍服被我軍所俘,身份無從驗證。參加韓戰歸國後的穀子地為光復兄弟們的名譽苦尋證據,偶然得知:當年為保證大部隊的安全,自始至終就沒打算吹響集結號。因穀子地的執著,戰友們最終得到了應屬的身份與榮耀。
一、獨特的兩段式文本結構
電影結構可分為兩個板塊,前段為戰爭場面,後段為穀子地尋證身份。電影開場,穀子地向敵軍幽默的喊話,給予觀眾進入激戰情境的短暫過渡時間。憑藉逼真的視聽效果,在巷戰、陣地攻守等場景為觀眾營造身臨其境之感。斷壁殘垣、炮火瀰漫、傷亡遍地、血肉模糊,晃動的鏡頭加上快速的剪輯把戰場的驚心動魄推向銀幕,而爆破、槍擊、樓宇坍塌的立體音效讓畫面的真實感大大提高。畫面總體黑白調呈現,增加陳舊氛圍,具有厚重的歷史感;並且令子彈打斷手,軀體炸得血肉糜爛等刺激性畫面,在達到展示出戰爭的殘酷目的的同時,也降低了觀眾視覺的恐懼,避免這些畫面喧賓奪主。
電影後段的時代背景為解放後,畫面的亮度提高,色彩也豐富了起來。清澈的河水、翠綠的群山、浣衣的百姓,伴隨著悠揚勤快的歌聲緩緩地出現在平穩的鏡頭之中,這裡似乎從未發生過戰爭。兩段截然不同的視聽風格,有效地形成年代間離感,很好地將故事中被歷史遺忘、無可奈何的情感可視化出來。關於戰爭的兩個分段,是創作者對戰爭的關注和審視從表象到哲學命題中生與死更深層次的延申,前段情景中張力來自動作,後段則來自人物的內心。大衛·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單》裡寫道,「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人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你就真正的死去」。如此想來,生命的終點是遺忘。穀子地堅持為四十七個戰友證明身份,是為了讓他們得到另一意義上的「復活」,是他對弟兄們戰死沙場的彌補,是他對生命的崇敬。創作者借穀子地傳達自身對「人」重視、對生命珍重的思想,這還蘊含在影片細微情節中,如:擔心死去弟兄的身體被炮彈損傷,穀子地趕緊把他們拉進窯中,維護他們死後的體面。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實性
所有的敘事藝術都是以人為描寫對象,電影自然也注重人物的刻畫。我國的主旋律電影人物塑造受歷史因素的影響,在宣揚愛國主義英雄時,僅將優點和英勇的一面「臉譜化」表現出來,突出英雄形象的高大完美。長此以往,人物變得「假大空」,藝術失去創造的活力。事實上,愛國主義並不等同於英雄主義,生而平凡也同樣可以堅定地愛國。馮小剛說:「視死如歸是違反人的本性的,一個人在戰爭面前所表現出的恐懼與懦弱,我覺得是人的常態。人是不喜歡打戰的,是排斥的」,他按其所言在電影中實踐。影片中柔弱文員王金存在戰場中嚇得尿了,被關禁閉,遇到了穀子地,豪氣勇猛的穀子地沒有站在道德至高點說教,而是推心置腹感慨道:「誰不怕死啊,頭皮上飛槍子,褲襠裡頭跑手榴彈。」其他戰士們也沒有傳說中義無反顧、生死置之度外的氣魄,也會迷信地念經以求保命,也會留戀家中老小、盼望返鄉。而他們令人敬佩之處,正是這股害怕卻不退縮、絕境仍在堅持的韌勁。膽怯的王金存不曾為了偷生謊稱聽到集結號,而是當敵人衝上領地,在熊熊焰火籠罩下,藉助尖叫來排擠恐懼、迎戰敵人,實現自我的成長。這樣有血有肉的英雄真切地打動了觀眾。本片人物之所以真實可感,原因還來自於故事取材於真實事件,是生活裡真實發生的,真實事件讓觀眾產生更多感動的理由。穀子地的原型王艾甫,一位古稀戰士年年月月、周周轉轉只為送英雄回家。《集結號》人物塑造的突破以及取得的良好反饋,對我們國家主旋律類型影片的創作具有引導和推動意義。
三、集體主義的符號象徵
黑格爾在《美學》中,對於符號象徵有著這樣的解釋,「什麼是象徵?首先是一種符號。」「這裡的表現,即感情、事物或形象,很少讓人就它本身來看,而是更多地使人想起一種本來外在於它的內容意義」。影片中吹響的集結號代表著集體的呼喚。在這裡,影片引導出一個關於個體與集體的哲學悖論。上級命令九連阻擊敵人為大部隊撤離爭取時間,當集結號吹響時,才能撤退找大部隊匯合,後來得知,集結號令從未打算被吹響,意味著他們被隊伍捨棄;從理性上,在當時環境以半個連的犧牲來保存大部隊是最優選擇,個體服從於集體。但集體不會讓他們的犧牲白費,不會將他們遺忘。影片以喜劇結尾,47名烈士終於得到了應有的身份認證和榮譽,在他們的紀念儀式上,集結號終於吹響了,響徹山谷,他們的付出被認可,他們重回集體,影片到達情感與主題的高潮。電影以喜劇結局是我們心理所期待與嚮往的,因為對英烈的不遺忘也是對我們自身個體的關注。集結號不僅為他們而吹,也為我們而吹:我們的祖國不會辜負每一個為她負重前行的人。
電影《集結號》為我們重現戰爭的視聽刺激外,更是一次厚重的精神之旅,它向我們展示著平凡人的堅韌、生命的多彩與人性的純真和高貴;完成主旋律電影引導社會正能量的任務,讓我們對英烈和老兵更加崇敬,對和平更珍惜,對生命更珍重,對生活更具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