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是一部優秀的戰爭電影,看過的朋友都會被裡面的戰爭場景、以及人物經歷所感染。但是,也有部分人會發出疑問,就是電影裡的團長為什麼不直接命令穀子地死守陣地,而是選擇「欺騙」這一手段,讓他們聽到永遠不會吹響的號聲才撤退?這樣豈不是顯得團長非常冷血了嗎?
事實上,在我軍以及世界大多數正規軍隊的歷史上,對於阻擊敵人的戰鬥命令都是十分明確的,命令中至少有地點、時間和人物三要素,而最重要的就是時間。
比方說長徵期間,紅九軍團負責在瀘定橋阻擊敵軍,上級命令何長工率紅七團和一個工兵連繼續扼守瀘定橋東岸,阻敵一天。何長工完成任務後便命令工兵連鋸斷4根鐵索撤退,於6月4日早晨撤離瀘定城。再如中原突圍,皮定均接受任務是不惜一切代價掩護主力西進到平漢線,拖住敵人3天再伺機突圍。皮定均以白雀園為中心阻敵3天,然後偽裝向西撤退,又突然向東突圍,吸引敵人主力向東追擊,最後不僅成功突圍,還超額完成任務。
回到電影裡,我們可以發現整個命令都沒有時間規定,而是以集結號為令這種模糊的說法。這是很經不起推敲的,首先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都沒有所謂的集結號,我軍號譜共有107條,其中並沒有撤退號,而且撤退命令是不可以公開的。
再者,即便有集結號這一號音,萬一號手被打死怎麼辦。而且在熱兵器戰場上,炮火連天,是不可能通過號聲來指揮前沿部隊的。最多就是發動突襲時用一下,撤退時用號聲當指揮信號就是胡鬧了。畢竟一陣槍聲過後,多數人連幾十米外的動靜都聽不見了,更別說炮火連天的大兵團作戰,隨便一顆炮彈在附近爆炸,都能讓人在短時間內聽不見呻吟。另外,一個團的防禦正面至少有一兩公裡寬,不知道什麼樣的號聲能蓋過槍炮聲,傳出一兩公裡遠......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劇情,應該還是出於作家自己的想像,為了故事需要而加進去。
在作戰中,正常情況下的撤退,部隊必定要進行有組織、有層次的交替掩護,即一線陣地的人撤退到二線或者三線陣地後面構築新陣地,然後二線的再撤到更後方,三線的等二線陣地的人構築好新的陣地後再撤退。各條防線的部隊依次滾動後撤,直到敵情消失或者與敵人全面脫離接觸。
小編在部隊當過兵,懂得步兵戰術。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一般情況下的一個步兵連(轄三個步兵排,一個機槍排)的防禦作戰,會按照前一後二的布置,配置三個步兵排。機槍排分散配置在制高點,並加強給前沿步兵排一部分。當需要撤退且始終存在敵情時,會先撤下前沿那個排,並要求其在陣地後方,撤退的必經點上構築新的陣地。待原來的的前沿排構築好新的陣地後,兩個後衛排再一個接一個的依次撤退到更後方,布置新的陣地。然後繼續滾動撤退。
如果出現我方兵力較少,不足以布置多條防線的情況。則在撤退之前還要發動反衝擊,先以堅決的進攻行動打亂敵人的節奏,再快速撤退,脫離接觸。這樣做,不會被敵人抓住我方撤退的空擋,一舉突破我方的防線。看似我方一直在戰鬥,但實際損失會比一窩蜂的向後撤退小得多,也安全的多。
而沒有交替掩護,撤退就變成了潰退。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經常出現這種情況,那些被幾十個日本兵追著幾百人跑的戰例,大都也是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如果形勢特別危急,或者情況突變來不及部署撤退的事。這時一線指揮員更不應該機械的執行命令,死守一塊陣地,除非接到的就是堅決死守到底的命令,或者判斷自己的撤退會影響主力部隊的安全。指揮員應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完成任務為主線。那些無緣無故就拼命死守的行為,並不值得提倡,因為那是在浪費戰士的生命。
不怕死,不代表應該被白白犧牲。狼牙山五壯士那種極端情況另說,但即便是那種極其特殊的情況下,五位英雄也沒有死守一塊陣地,而是邊打邊走,以引開敵人,完成任務為主。
我軍自建軍開始,能由弱變強,以弱勝強,那是憑藉嚴明的紀律和組織形態,更有持之以恆的思想教育和鮮明的政治理念。我軍的傳統是什麼事情都會交代清楚,軍事民主作為軍事原則不是瞎說的,阻擊部隊和主力一定想辦法保持聯繫,這樣大家心裡都有底,主力知道斷後部隊還在堅持,斷後部隊知道主力往哪撤了,或者撤出去沒有,這樣堅持才有意義。
如果靠欺騙來指揮的命令如果一再下達,把基層指戰員當一次性消耗品,會讓基層指戰員怎麼想?以後誰還願意去打阻擊?強令去打阻擊的部隊跑得比主力還快也就不是什麼稀罕事了。(不過話說回來,當年國軍倒是經常發生這種事......)
實際上,喜歡搞死守的,或者說有能力這麼幹的,大多以美軍體系為主,但這也不是人家搞欺騙,而是美軍根本不會把意圖交代到士兵一級,也沒有軍事民主這種事,這只不過是兩種體系而已。
分派戰鬥任務時有人吃肉有人啃骨頭,有人打進攻有人負責阻擊,有的任務是九死一生,但是為了全局,就是需要人去執行這個九死一生的任務,也不會用欺騙這一手段。有人死就有人活,哪怕中野打光了,其他解放軍一樣解放全國,先進的軍隊戰勝落後的軍隊,贏得堂堂正正。
再回到電影裡,為什麼要安排這個情節呢,我覺得那一代導演基本心思都差不多,就是無論做演出還是電影,都是要對世界講出中國故事,對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就像某著名導演在《長城》上映的時候接受採訪說:對世界講出中國故事,對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其實這也是一個契機。因為這個故事從頭到尾是發生在中國,兩年半以前接這個事情,我就覺得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方向,就是從通俗入手,從娛樂入手,去普及一些基本的觀念,至少讓全世界的年輕人,愛看娛樂電影的年輕人,看到這個電影,至少讓他們知道火藥是中國發明的。
許多導演都想在國際上留下印象,即讓中國的電影走向國際,所以拍的故事要迎合國際市場國際口味,與國際接軌,這其實也無可厚非。從電影的角度上來講,《集結號》永遠都是一部好片,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