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戰爭片《集結號》中,團長命令九連堅守陣地掩護主力撤退,聽到集結號就算完成任務,可以撤退。實際上卻沒有吹集結號通知九連撤退,那麼為什麼團長不直接命令九連連長穀子地死守到底?
戰爭片《集結號》中,團長命令九連堅守陣地掩護主力撤退,聽到集結號就算完成任務,可以撤退。實際上卻沒有吹集結號通知九連撤退,那麼為什麼團長不直接命令九連連長穀子地死守到底?
人上戰場,錢上賭場。跟錢這種死物不一樣的是,上了戰場的人還是個人,有本能、有感情、也有思想。我們所知道的古代如秦國,即使軍法酷烈無情,然而如殺神白起,對待軍卒,也會親善有加。在用兵時,也要有起碼的指揮道德,更別說到了人類思想更加開化的近現代場,真正把士兵當成死物,當成籌碼隨意丟出去的那種指揮官,多半是那種沒道德底線的,很容易被人打黑槍的。
在戰場這種極端殘酷的環境裡,從來不缺乏死地,指揮上也從來都有慈不掌兵的說法,但是指揮藝術就是把兵投入死地,是讓他們去求生,而不是送死,這就是指揮道德的底線,無論多大的犧牲,目的都是為追求勝利和生存,哪些註定要犧牲的士兵,也是要給他們希望的。一般擔任阻擊任務,無論是掩護主力的後衛阻擊,還是阻援給主力部隊爭取進攻時間,都是在局部戰場用弱勢部隊來抗擊對手的強勢部隊。
指揮官投放這些部隊時,就要對部隊戰鬥力心中有數,人力是有限的,可以派一個連打打阻擊,拖住敵人一個團、甚至一個師一陣子,但不能指望這個連直接幹翻人家一個團一個師,就按一般三三制部隊,一個團有九個連,阻擊的這個連戰鬥力再強悍,再有適於防守的地利,人家投入兩個連掩護,一個連進攻,都能排出個三班倒的架勢,你讓一個連能夠守個三天三夜,怎麼說都是極限了。
至於一個師,更因為戰術單位級別高,有著連級單位無法能與之相比的重火力技術兵器,就只能指望擔負阻擊的這個連藉助地利,拖延以小時計的時間,要是一個連能看住一個師半個月,這仗還有必要打嗎?所以指揮的藝術就是像部隊表面阻擊的必要性、困難程度、目的,有主觀能動性的軍隊會有人主動承擔任務,可以守得很慘烈,沒主觀能動性的軍隊,就要靠高官厚祿,重金懸賞之類的物質刺激,靠軍法殺頭的威脅,然後也勉強湊個部隊出來應付一下。
但像「你給我守到死!」這種命令是不可能出現的,有主觀能動性的軍隊會有人自己選擇這種犧牲,不意味人人都願意做出這種犧牲,指揮官強迫執行,就不怕人直接投降,把你這個方向賣掉?《集結號》裡劉團長是穀子地的老戰友,給穀子地湊了四十幾個人的一個連,劉團長是事先就知道這個連是要犧牲掉的,讓穀子地等集結號,是給老戰友一個盼頭。當然,現代已經沒有當時的社會氛圍了,我也很理解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種出賣,不過我們要考慮到這是一支偉光正的軍隊,這支軍隊是如何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就是無數先烈用犧牲換來的,大家都是提著腦袋一路過來的人,老谷你先去,我老劉隨後就來!劉團長的軟弱之處在於當年老八團教導隊出來的戰友,犧牲的只剩他和老谷了,他不願意跟穀子地說他們已經處於一個被犧牲的死地。而他老劉事實上確實也在後來的另一場阻擊戰裡犧牲了……
《集結號》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到底吹沒吹號」?的確,集結號並沒有吹響,因為這是影視作品,這樣才能突出主角的悲壯和憋屈。
《集結號》中團長命令穀子地的九連聽到集結號就能撤退,就有點兒脫離當時戰場情況了。首先,集結號的聲音傳遞範圍有限,戰場上炮聲、爆炸聲、槍聲震天,怎麼還能聽到司號聲?
所以,我覺得在劉團長的原計劃中,還是想要安排九連撤退的,但是情況有變,劉團長突然接到撤退命令,如果這時吹響集結號,讓九連撤退的話,敵人一旦尾追上來,別說自己的團,甚至大部隊會受到很大損失。穀子地最後聽過司號員的解釋之後,才領悟到團長的意思。所以說在電影《集結號》中,團長只是在執行命令,不得不臨時改變計劃,犧牲九連來掩護主力撤退。如果團長本來就想犧牲九連的話,不用講什麼聽到集結號撤退,直接下命令就是了,我軍歷史上負責決死斷後的情況太多了。
最後我們來看劉團長本人的犧牲原因,我想這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暗示。五次戰役的時候,劉團長帶著兩個營打阻擊掩護師主力撤退,但電臺被打爛了,接不到撤退的命令,於是便死守到底,直到自己也犧牲了。
先說電影,《集結號》是一部在人物性格刻畫上非常深刻的電影,無論是穀子地,一排長,還是姜茂財,羅廣田,形象都非常具體豐滿,這些鐵骨錚錚的漢子,在戰爭面前,無一例外都低下了高傲的頭顱。正如電影中所說,「子彈在頭上飛著,就是神仙也慫了」,更何況是普通人的血肉之軀?
死守二字的意思,就是戰鬥到死。這等於間接剝奪人的生命。試問,有多少人可以接受這樣的命令?當然,有視死如歸的英雄,但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你能確保這樣的命令下達後,為家國流血犧牲的戰士不會因此心生怨懟,從而導致整個阻擊失敗嗎?
所以,任何正常的指揮官都不會下這種命令。在阻擊戰中,阻擊部隊的任務就是為大部隊的前進爭取時間,完成任務後即可撤退。
在所有的軍事行動裡,都有一個不成文的原則,即使是看似要置於死地的戰鬥,也沒有直接要求都要戰死的。我們看到近代好多的阻擊戰,在戰鬥初期,都會下達具體的命令,比如要阻敵七天,或者接到命令在撤退。例如遼瀋戰役中的黑山阻擊戰,臺兒莊戰役中的藤縣阻擊戰,即使需要哪怕全軍覆滅,也要釘死在那裡的戰鬥,在上級下達任務時,也有明確的目標,要給部隊留出希望。
在《集結號》裡,團長給穀子地的命令是,聽到集結號就可以撤退,不過從具體情況看,團長几乎已經估計到,九連最終會被棄卒保帥犧牲掉,所以戰前格外大方招待穀子地,讓他喝酒,給他煙,而且儘量滿足穀子地的要求。
團長和穀子地是老戰友,穀子地透露過,他們是一個老八團教導隊出來的,老戰友都戰死沙場,只剩下他們兩個人,在那樣的環境存活下來,二人之間的深厚友誼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團長才會那麼痛苦地決定,在分手前儘量給老戰友創造存活的機會。
在古代,有信仰的部隊很少,都是吃糧當兵,有好多不過是為了生活,打仗也是想保命,明知送死的戰鬥,什麼樣的部隊都會思想有波動,除非是置身於戰鬥之中,殺紅了眼,就不會把生命當回事了。所以如果上級下達的是死命令,作戰效果絕對不會好,這是人性裡自帶的東西,沒有不貪生怕死的人,沒有不珍惜 生命的人,所以任何將領在下達作戰任務時,都要給一種希望,給一個作戰目標,這樣即使是陷於死地,也都希望出現一線生機,而就因為一線生機,可能就是發生作戰的奇蹟。
我們看穀子地後來找到了部隊,找到了團長的墓地,找到了司號員,當他知道司號員當時根本沒有給他們吹號時,時隔多年,他依然暴怒,大罵團長,以他的這種脾氣,如果當時團長就直接告訴他,你們就在那裡戰死沙場吧,估計穀子地會直接和團長翻臉,還會那麼英勇戰鬥嗎?生命都是平等的,憑什麼要我去送命呢?
可是給他們下達的是作戰任務,沒有完成任務而犧牲,就無話可說,而且為了完成任務,才能想盡一切方法,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當命令死守不許撤退,所有人失去了希望,戰鬥意志很可能會瓦解。當等待集結號,讓指揮員有序安排部隊部署,讓所有的人都還留著活的希望。這樣的戰鬥打起來會拖延很久,對於阻擊戰來說,要的就是時間。因此,當要較長時間阻擊的時候,往往人員彈藥的配置是充足的,是有撤下來的希望的。希望,這兩個字在戰爭年代意味著戰鬥力
集結號,以此為電影名,顧名思義,就是圍繞集結號展開的一系列的衝突和情懷,在這裡,首先要搞清楚的是集結號的含義,要將它徹底與衝鋒號區別開來。
看戰爭片也不少了,相信大家都有相關這方面的常識,戰地的電話,是溝通戰地與外面的橋梁,而戰地上,單位與單位間,卻是沒有電話可以進行溝通的,如果光靠喊話,環境又太嘈雜,那根本無法實現預期的效果,唯有吹響軍號,通過軍號下達指令。
所以,不吹響集結號,也沒有吹響衝鋒號,意思就很明顯了,即——死守陣地,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顆子彈。如果再輔以一點人性的情懷,畢竟讓人去死,我相信不管是哪位冷血的指揮官,他也無法當面和部下之明言!
最後,一言以蔽之——根本沒有死守陣地的號角,當然也無法當面明說!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