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中的團長為什麼不直接命令九連死守?

2021-01-09 日晚卻理殘妝

這個結論顯然是不正確的,一個團級指揮員怎麼會欺騙連級指揮員?這在我軍歷史上是不曾出現的,過去不會有,以後也不會出現。因為我軍自三灣改編以來,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黨指揮槍」是正確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也是任何時候都要遵守和執行的。

所以說在電影《集結號》中,胡軍飾演的團長只是在執行作戰命令,集結號肯定是有,至於為什麼要以集結號作為「信號」,後面再談,但團長對九連絕對不存在欺騙行為。如果團長執意讓九連拼光打狙擊,直接下命令就是了,我軍歷史上負責狙擊斷後的團、營、連建制部隊太多了,為了大部隊轉移或是打響決戰總攻,實現更大成果的殲滅敵人作戰行動,一些部隊做出犧牲在所難免。

首先樓主問出這個問題,說明就沒有好好看電影,電影在99分30秒左右,九連連長穀子地終於找到了當年負責吹集結號的團長警衛員小梁子,說自己沒有聽到集結號,害死了九連的兄弟們,深感內疚,這時小梁說出了以下的話:

「老谷,我得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我根本就沒給你們九連吹過集結號」

「團裡也是突然接到的撤退命令,當時你們在舊窯場牽制了大批的敵軍,」

「如果按原計劃讓你們撤下來,整個部隊可能有大麻煩,弄不好全都得讓敵軍咬死」

「劉團長,他沒下達吹集結號的命令」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已經清楚的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不是團長騙他們以集結號為令撤退,而是,突然接到撤退命令,為了保全大部隊,不得以沒有吹集結號,無奈之下,只能犧牲九連,所以根本不存在騙這一說法,而是臨時命令的改變。

這樣聽上去或許很無情殘忍,但這就是戰爭的本性,就像小梁子說的「那有打仗不死人的,再說死的又不是你們一個九連」,因此,棄車保帥,舍小保大的犧牲是再所難免的。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紅軍長徵的途中,大大小小的戰役中,有多少革命先烈為了保護「星星之火」,為了新中國的未來,犧牲自己的性命,為更多的戰友換取寶貴的撤退時間,諸如姚子青率領500勇士死守寶山等英勇烈士數不勝數,還有很多人到頭都像九連的戰士們一樣,成為了無名英雄,甚至被算為失蹤。

軍人的天性就是「服從命令」,所以哪怕是讓九連全員死守,相信所有的戰士也都會義不容辭的戰鬥到最後一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指揮官是不會「欺騙」手底下的戰士,也沒有「欺騙」的必要。

儘管馮小剛導演近年來因為其個人心直口快,敢說敢做的性格,引起了很多爭議,包括對其個人作品也是褒貶不一,但在筆者看來,《集結號》毫無疑問是華語戰爭題材電影中不可忽略的經典作品之一,無論是戰爭場面,還是人物刻畫上都呈現了非常的水準,特別是老兵催人淚下的戰友情更是深深打動了無數的觀眾,而小人物與大時代之間的聯繫同樣也是該片令人稱道的地方。

據悉,馮小剛導演的最新力作《芳華》在經歷了撤檔風波之後終於定檔12月15日,就此前的內部點映的口碑來看,相信這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驚豔之作。

但對於影片中團長命令穀子地及他指揮的九連完成一定狙擊任務後聽「集結號」撤退,就有點兒脫離當時複雜作戰情況下的常識了。首先,集結號的聲音傳遞範圍有限,炮火連天的戰場誰還會準確無誤地聽到號聲?而且,軍號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己方陣地由司號員吹給身旁戰友衝鋒用的,範圍相對較小。所以說,用軍號傳遞撤退信號,容易暴露目標不說,信號極可能傳遞不到位。

不要以為軍隊撤退是下個命令就行了,撤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戰術動作,特別是在戰鬥中撤退,尤其考驗一支軍隊的組織紀律能力!撤退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被敵人黏住,就是說敵人持續不斷地對我軍保持攻擊,這種攻擊雖然不足以突破我軍的防禦,但卻對我軍的行動完成很大的限制,在此情況下,我軍的任何動作都可能被對手隨時發覺,一旦此時我軍脫離陣地,敵軍就可以趁勢發起攻擊,一舉擊潰我軍。

舉個例子。解放戰爭第一戰中原戰役中,解放軍突圍時留下皮定均的第一旅打阻擊,當時就遇到了被對手黏住的麻煩。皮旅的對手是桂軍48軍,戰術水平堪稱國軍中最優秀的,懂得對皮旅持續保持接觸,讓皮旅無法脫身。幸好關鍵時刻,天降大雨,皮定均賭桂軍不敢冒險攻擊,下令部隊脫離陣地,集結突圍,結果剛完成集結雨就停了,正好讓皮旅順利突圍。在突圍方向上,皮定均的選擇也十分大膽,他知道如果向西追趕大部隊,就會把敵軍引到大部隊身上,阻擊就毫無意義了,於是皮旅逆勢向東,從敵軍正面突圍,將大量敵軍引離主力方向。

在戰前,皮旅的處境比九連可慘多了,軍區領導都命令皮定均等領導幹部準備便衣了,也就是說連「集結號」的想法都沒有,乾脆把皮旅當棄子了,結果皮旅創造了奇蹟。中原突圍,有天意,有人為,堪稱阻擊作戰的經典教科書!

顯然,《集結號》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藝術化處理,因為影片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到底吹沒吹號」?但影片所反映的是淮海戰役局部,如此嚴謹決絕的大戰役,絕對不會出現某連打狙擊會用軍號傳遞信號的做法。

相關焦點

  • 《集結號》中團長為什麼不直接命令穀子地死守到底?
    李三萬摘要:戰爭片《集結號》中,團長命令九連堅守陣地掩護主力撤退,聽到集結號就算完成任務,可以撤退。實際上卻沒有吹集結號通知九連撤退,那麼為什麼團長不直接命令九連連長穀子地死守到底?戰爭片《集結號》中,團長命令九連堅守陣地掩護主力撤退,聽到集結號就算完成任務,可以撤退。
  • 《集結號》中,團長為何不直接命令九連死守,而是採用集結號撤退
    《集結號》中,團長為何不直接命令九連死守,而是採用集結號撤退集結號中這個情節,實際上是存在著爭議的。因為它違背了一些軍事常識。首先在劇情開頭的時候,上級給布置任務的時候,就用了雙重準則。既說堅持到一定時候,又說以集結號為信號。這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有了兩個標準。
  • 電影《集結號》裡的誤區——首長永遠不會拿號聲欺騙士兵
    《集結號》是一部優秀的戰爭電影,看過的朋友都會被裡面的戰爭場景、以及人物經歷所感染。但是,也有部分人會發出疑問,就是電影裡的團長為什麼不直接命令穀子地死守陣地,而是選擇「欺騙」這一手段,讓他們聽到永遠不會吹響的號聲才撤退?這樣豈不是顯得團長非常冷血了嗎?
  • 從原型老兵常孟蘭到《集結號》:真實的戰爭,並非電影中那樣
    簡單來說就是影片不等於歷史,而且還是層層加工過的。為什麼說是有肢解與膨化呢?抗美援朝戰爭中,335團在第一次戰役中死守飛虎山,一度用石頭還擊;第二次戰役中,335團3連死守松骨峰,幾乎全連犧牲;第四次戰役漢江阻擊戰中,335團全團損傷大半。在這些戰鬥中,無論是3連還是335團,都是作為一支小部隊為了大部隊展開阻擊,大家都明白會面臨著什麼,但都義無反顧投入了戰鬥。
  • 《集結號》九連的兄弟們討個說法,也為了探明當年集結號的真相!
    於我,《集結號》是一部效仿西方戰爭片之戰鬥場景,採用較先進特效技術,充分發揮馮氏電影語言風格,具有中國特色的戰爭片。我要說,這是一部值得看的好電影。如果之前沒看過原著,我大概會認為它值四顆星,但現在由於非常個體的原因,我只能認為它還行。我N久前碰巧看過原著,所以知道《集結號》由該文改編便充滿期待。
  • 13年了,張涵予的這部作品,堪稱電影界的《我的團長我的團》
    01:起影片一開始,是一場小的局部圍殲戰開始的,穀子地(張涵予飾)所在的九連圍住了敵軍,希望對方能夠投降,不打這場仗。在正常戰鬥戲份中,臺詞很少,我方沒有喊高大上的口號,也沒有刻意貶低敵人,正常戰鬥慘烈又冰冷。最後敵人投降了,穀子地卻因為我方損失慘重,不接受投降。雖然最後被勸住了,但是這也反映了戰場的殘酷性。在戰場上,仇恨最容易讓人喪失理智。
  • 司號員小梁吹沒吹集結號,對連長穀子地真的很重要!
    話說穀子地的九連按照團長劉一水的指示完成掩護任務,剩餘的戰士就等撤退的集結號了,然而在炮聲連天的戰場上,能不能聽到集結號的聲音是個很大的問題,面對這個尷尬的問題,九連戰士有的說聽到集結號了,有的卻說沒有聽到,而連長穀子地也沒有聽到集結號的聲音,因為他的耳朵已經快被爆炸聲震聾了!
  • 《士兵突擊》中,師領導給王團長敬禮,王團長為什麼不回禮?
    但當我們看到702團接到改制的命令後,第一時間裁撤了鋼七連,相信不少觀眾都心憤難平。鋼七連作為有著光榮戰史和優良傳統的連隊,也是702團的尖刀連,為什麼王團長非要拿鋼七連開刀呢?所以說,改革勢在必行,而改革的過程中,總要經歷陣痛,總要有人帶頭做表率。王團長在得到702團作為改革試點的命令時,內心肯定是五味雜陳。改革意味著部隊沒了,以前熟悉的工作訓練環境和面孔也沒了。別人都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王團長卻是把部隊弄沒了,這種事攤上任何一個人也難以接受。
  • 經典電影賞析《集結號》
    這「那件事」就是在電影中穀子地千辛萬苦地找部隊,為證明犧牲的戰友為烈士而進行千辛萬苦的努力,也就是穀子地執著的進行身份認同。電影可以分為三個大的場景:汶河戰場、朝鮮戰場和汶河戰場故地。在第一個場景中。穀子地作為九連的連長,接受了團裡的阻擊命令,並且,「不管幾點鐘,以集結號為令,隨時準備撤退」,「聽不見號聲,你就是打剩下最後一個人,也得給我接著打下去」。
  • 原來《集結號》、《亮劍》都出自這場被遺忘的戰役
    影片以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為背景,講述了連長穀子地率領九連47名戰士在汶河岸執行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任務,團長劉澤水下令,以集結號為令,聽見號響就撤退。慘烈的戰爭開始,九連的戰士死傷慘重,九連打退了敵人三次進攻,炸毀二輛坦克,殲敵無數,但除了連長穀子地,47人全部陣亡。
  • 馮小剛的《集結號》遠比管虎的《八佰》要精彩
    ,穀子地直接問道:「啥任務?」穀子地全連48人奔赴戰場,到了戰場一看這陣仗,一個營頂四個小時都費勁,一通炮火來襲穀子地的手錶又不走字了,他只能對弟兄們說:「愛幾點幾點,都聽著號聲」炮火停了敵人開始強攻,雪地裡冒出滿山遍野的敵人,眼看就要衝到面前一聲令下引爆地雷,槍聲大作戰鬥極其慘烈,一名戰士就倒在書生面前,書生害怕了,怕的流的老長的鼻涕,穀子地點燃了我軍的「沒良心炮」,敵軍傷亡慘重退下了,這波攻勢九連頂住了,但陣亡13名戰士。
  • 芸芸眾生英雄史 ——淺談電影《集結號》
    2007年,一部令人交口稱讚,口碑和票房雙收的主旋律影片《集結號》出現,它無疑代表我國在主旋律電影製作水準的一大突破。電影的故事背景放在1948年的淮海戰役,穀子地所在的解放軍九連大敗敵軍,但指導員不幸喪生,連長怒殺俘虜,違反軍規,被關禁閉,因而與臨陣退縮被關士兵王金存結識,招其為新指導員。上級命令穀子地率領九連在汾河阻擊敵人以掩護大部隊撤離,以集結號作為撤退信號。
  • 《集結號》片酬低到可憐:劇組均分100萬酬勞,趙本山探班送蘋果
    1948年解放戰爭時期,連長穀子地(張涵予 飾)率領九連47名戰士在汶河岸執行掩護大部隊撤退的任務,團長劉澤水(胡軍 飾)下令,以集結號為令,聽見號響就撤退。廖凡 飾),犧牲前說自己聽見了集結號,穀子地自己沒有聽見,他決定死守陣地。
  • 優秀國產電影大盤點之《集結號》
    該片改編自楊金遠的小說《官司》,講述了解放戰爭期間,九連連長穀子地接受了一項阻擊戰的任務,他與團長約定以集結號作為撤退的號令。當戰友一個個陣亡,穀子地對號聲是否響起心存疑問,他發誓要找到真相的故事。九連連長穀子地(張涵予飾)接受了一項阻擊戰的任務,他與團長約定以集結號作為撤退的號令,如果集結號不吹響,全連必須堅持到最後一刻。一座廢棄的舊窯場裡,47名戰士奮勇廝殺,終究火力懸殊寡不敵眾,穀子地親眼看著戰友們一個個死去卻無能為力。
  • 電影《集結號》中,鄧超飾演的趙二鬥團長,為啥是中校軍銜?
    集結號》的故事。在一般的軍銜制度中,正團級幹部一般都是上校軍銜,但在電影《集結號》裡,已經是團長的趙二鬥卻是兩槓兩星的中校軍銜(一般為副團職),這是為啥?1951年冬天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趙二鬥是營級幹部(指揮全營作戰),到1955年授銜時,趙二鬥是中校軍銜,已經是團長。
  • 影視推薦《集結號》
    《集結號》是國產戰爭片經典之作之一,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某部九連連長穀子地奉命執行一場阻擊戰任務,並事前與團長約定以吹響集結號為撤退號令。在戰鬥中,九連戰士英勇抵抗,打退敵人多次進攻,但也傷亡慘重,當戰友接連陣亡,穀子地雖對號聲是否吹響心存疑問,但仍堅持戰鬥,直到只剩他一人。
  • 郭松民:警惕將王琪回國炒成另一個「集結號」故事
    導致「九連」全體陣亡的那場戰鬥,給人的感覺是主力部隊逃跑得非常倉皇,倉皇到了脫險後還不敢通知掩護部隊撤退的程度。但翻開戰史我們就能夠發現,在1948年的淮海戰場上,並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淮海戰役是以「共軍」的完勝和「國軍」的完敗而告結束的。在整個戰役進程中,「國軍」先後被分割包圍在碾莊、雙堆集、徐州、陳官莊等幾個孤立地帶,完全喪失了戰役主動權。
  • 《集結號》沒有聽見吹號,誰也不能給我退!
    當初馮小剛的《集結號》可是最具震撼效果的電影了。真實的戰爭場景,極具衝擊力的鏡頭切換。這部電影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八年,可是你再回去看依舊是震撼人心的電影,為了那一聲集結號,全連上下付出了生命。穀子地一個人為了給戰友們討說法。獨自一人在煤山上挖掘。
  • 看過了戰狼和紅海,再來聊聊《集結號》(下篇)
    要知道1948年的解放軍對於類似的小村鎮巷戰的戰術已經是爐火純青了,迂迴穿插、穿牆攻擊,都是一個連級指揮員最起碼掌握的軍事素養,何況後來從穀子地嘴裡說9連是擅長使用爆破的,那麼為什麼穀子地不選擇爆破穿牆攻擊而偏偏選擇了最愚蠢的沿大路進攻?守軍也有問題,居然把步兵炮部署在樓上,而不是正對街口,實在有些匪夷所思了。一解決了守軍的重武器步兵炮後,守軍就立即放棄抵抗而投降,更是有些突兀。
  • 八佰 一場被世界圍觀的死守
    在這部場景宏大、劇情悲壯的電影作品中,眾多演員奉獻了脫胎換骨般整容式的演技,讓觀眾在觀看影片時,一度忘記了他們曾經是誰,記住的只有「四行孤軍」和他們的那句「來生再見」。看完之後,不少觀眾感嘆「除了震撼就是感動」,「看得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雖然有些爭議,但毫無疑問,《八佰》應該是《集結號》之後質量最高的國產戰爭題材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