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結論顯然是不正確的,一個團級指揮員怎麼會欺騙連級指揮員?這在我軍歷史上是不曾出現的,過去不會有,以後也不會出現。因為我軍自三灣改編以來,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黨指揮槍」是正確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也是任何時候都要遵守和執行的。
所以說在電影《集結號》中,胡軍飾演的團長只是在執行作戰命令,集結號肯定是有,至於為什麼要以集結號作為「信號」,後面再談,但團長對九連絕對不存在欺騙行為。如果團長執意讓九連拼光打狙擊,直接下命令就是了,我軍歷史上負責狙擊斷後的團、營、連建制部隊太多了,為了大部隊轉移或是打響決戰總攻,實現更大成果的殲滅敵人作戰行動,一些部隊做出犧牲在所難免。
首先樓主問出這個問題,說明就沒有好好看電影,電影在99分30秒左右,九連連長穀子地終於找到了當年負責吹集結號的團長警衛員小梁子,說自己沒有聽到集結號,害死了九連的兄弟們,深感內疚,這時小梁說出了以下的話:
「老谷,我得明明白白的告訴你,我根本就沒給你們九連吹過集結號」
「團裡也是突然接到的撤退命令,當時你們在舊窯場牽制了大批的敵軍,」
「如果按原計劃讓你們撤下來,整個部隊可能有大麻煩,弄不好全都得讓敵軍咬死」
「劉團長,他沒下達吹集結號的命令」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已經清楚的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不是團長騙他們以集結號為令撤退,而是,突然接到撤退命令,為了保全大部隊,不得以沒有吹集結號,無奈之下,只能犧牲九連,所以根本不存在騙這一說法,而是臨時命令的改變。
這樣聽上去或許很無情殘忍,但這就是戰爭的本性,就像小梁子說的「那有打仗不死人的,再說死的又不是你們一個九連」,因此,棄車保帥,舍小保大的犧牲是再所難免的。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紅軍長徵的途中,大大小小的戰役中,有多少革命先烈為了保護「星星之火」,為了新中國的未來,犧牲自己的性命,為更多的戰友換取寶貴的撤退時間,諸如姚子青率領500勇士死守寶山等英勇烈士數不勝數,還有很多人到頭都像九連的戰士們一樣,成為了無名英雄,甚至被算為失蹤。
軍人的天性就是「服從命令」,所以哪怕是讓九連全員死守,相信所有的戰士也都會義不容辭的戰鬥到最後一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指揮官是不會「欺騙」手底下的戰士,也沒有「欺騙」的必要。
儘管馮小剛導演近年來因為其個人心直口快,敢說敢做的性格,引起了很多爭議,包括對其個人作品也是褒貶不一,但在筆者看來,《集結號》毫無疑問是華語戰爭題材電影中不可忽略的經典作品之一,無論是戰爭場面,還是人物刻畫上都呈現了非常的水準,特別是老兵催人淚下的戰友情更是深深打動了無數的觀眾,而小人物與大時代之間的聯繫同樣也是該片令人稱道的地方。
據悉,馮小剛導演的最新力作《芳華》在經歷了撤檔風波之後終於定檔12月15日,就此前的內部點映的口碑來看,相信這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驚豔之作。
但對於影片中團長命令穀子地及他指揮的九連完成一定狙擊任務後聽「集結號」撤退,就有點兒脫離當時複雜作戰情況下的常識了。首先,集結號的聲音傳遞範圍有限,炮火連天的戰場誰還會準確無誤地聽到號聲?而且,軍號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己方陣地由司號員吹給身旁戰友衝鋒用的,範圍相對較小。所以說,用軍號傳遞撤退信號,容易暴露目標不說,信號極可能傳遞不到位。
不要以為軍隊撤退是下個命令就行了,撤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戰術動作,特別是在戰鬥中撤退,尤其考驗一支軍隊的組織紀律能力!撤退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被敵人黏住,就是說敵人持續不斷地對我軍保持攻擊,這種攻擊雖然不足以突破我軍的防禦,但卻對我軍的行動完成很大的限制,在此情況下,我軍的任何動作都可能被對手隨時發覺,一旦此時我軍脫離陣地,敵軍就可以趁勢發起攻擊,一舉擊潰我軍。
舉個例子。解放戰爭第一戰中原戰役中,解放軍突圍時留下皮定均的第一旅打阻擊,當時就遇到了被對手黏住的麻煩。皮旅的對手是桂軍48軍,戰術水平堪稱國軍中最優秀的,懂得對皮旅持續保持接觸,讓皮旅無法脫身。幸好關鍵時刻,天降大雨,皮定均賭桂軍不敢冒險攻擊,下令部隊脫離陣地,集結突圍,結果剛完成集結雨就停了,正好讓皮旅順利突圍。在突圍方向上,皮定均的選擇也十分大膽,他知道如果向西追趕大部隊,就會把敵軍引到大部隊身上,阻擊就毫無意義了,於是皮旅逆勢向東,從敵軍正面突圍,將大量敵軍引離主力方向。
在戰前,皮旅的處境比九連可慘多了,軍區領導都命令皮定均等領導幹部準備便衣了,也就是說連「集結號」的想法都沒有,乾脆把皮旅當棄子了,結果皮旅創造了奇蹟。中原突圍,有天意,有人為,堪稱阻擊作戰的經典教科書!
顯然,《集結號》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藝術化處理,因為影片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到底吹沒吹號」?但影片所反映的是淮海戰役局部,如此嚴謹決絕的大戰役,絕對不會出現某連打狙擊會用軍號傳遞信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