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標題上面藍字"贊皇網"關注
【老朋友】點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到朋友圈
關注微信號:zanhuangnet 每天看贊皇的新聞信息
感人的故事,催人淚下,向解放全中國的烈士致敬。
向北竹裡老人常夢蘭老人致敬!!
老人就是贊皇的驕傲,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贊皇人都知道老人的事跡,我們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忘記,但是常孟蘭老人這樣的傳奇故事,應該一代代傳下去!
《集結號》穀子地人物原型常夢蘭,為了那聲軍號!
這是1999年的清明節,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來看望五十年前的老團長。
老人叫常夢蘭,五十年來,每當黃昏時分,他總喜歡站在屋頂上,期待著他在夢中無數次聽到的軍號聲。
1945年,常孟蘭參加了八路軍,1947年,常孟蘭在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任排長。
如今常孟蘭享受著一個老兵應有的待遇,然而,讓常孟蘭時時不能忘懷的還是那一聲沒有吹響的軍號。
那時1949年初的一個黃昏,常孟蘭所在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三十團,和國民黨一支裝備精良的部隊相遇,敵強我弱,首長決定,立即將部隊轉移到安全地帶,而掩護部隊安全轉移的任務就交給了常孟蘭所在的八連。
常孟蘭:我們的連長一臉疤,姓何,叫何有海,唐海縣人,他比這時候還晚,二排長,我說有,帶你排一個班,掩護全軍的安全轉移,聽吹長號一聲撤離,他就是這樣下的命令,一個兵在我跟前,我看他精明,我說你跑出去百來公尺,把帽子摘了,你可不能暴露哦,專聽號音。
作為軍人,常孟蘭知道那一聲長號意味著什麼,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連長的長號卻一直沒有吹響。
那場戰鬥是從黃昏時候開始的,在打退了敵人的組織進攻之後,太陽落山了,然而連長的長號依然沒有吹響。
常孟蘭:到底是沒有吹號還是我們沒聽見。
天黑了,常孟蘭他們決定突圍,突圍之後常孟蘭與戰友們失去了聯繫。聽不到撤退的長號,多方打聽不到部隊的下落,常孟蘭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河北省贊皇縣。
北竹裡村,石家莊陸軍學院訓練基地 。
自從北竹裡村建起了這座營房,常孟蘭就把這兒當成了自己的家,每天他都要到這個家來看一看,十六年了,從來沒有間斷過。
常孟蘭:你辛苦了。
士兵:最大的一場戰鬥是在哪裡打的?
常孟蘭:就在石家莊,就是石家莊,(解放)石家莊在中國來說,中等城市是第一次。
士兵:您當年為什麼要離開部隊呢?
常孟蘭:他(連長)沒吹號。他沒吹號。我現在要找連長,原因是什麼到底你是沒吹號還是?(我們)背黑鍋呢,你知道。現在還能找老部隊的老革命同志嗎?找不著一個,找著一個,我也不是這樣,64軍大部分在朝鮮犧牲了,戰友們一個也沒有了,啊,我這是找了多少年,為了找我們的師長團長,在華北烈士陵園找了兩年,後來我不能去了,我一去就哭,我不能看見那些墓。
士兵:別傷心了常大爺。
常孟蘭:我帶的兵,八個兵我都到他們家找,連我們的連長我也找過他家,萬一他們在家,就好了。
士兵:要是真的找不到他們怎麼辦?
士兵:要是真的找不到他們怎麼辦? 常孟蘭:就是因為這個,找不到他們急得慌。我跑東北跑了三趟,差點凍死我,我爬。
常孟蘭已經記不清這是多少次給戰士們講這段往事了,每次提起那支沒有吹響的軍號,他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這些年輕的戰士使常孟蘭想起了當年那場阻擊戰中犧牲的戰士。
常孟蘭:這時候我聽到砰地一聲,我說注意,敵人打炮了,不是六零炮就是擲彈筒。
常孟蘭:一看當場就犧牲了兩個,我領著人家來的,後來見了他們的家屬,我都不敢說話,一說話,人家要是問我人去哪了,怎麼交待呀?在一塊一個鍋裡(吃飯)親的,什麼事都說排長我去吧,當班長就跟著我,機槍班的。
常孟蘭:回家以後我也是想辦法找部隊。
常孟蘭:北京開國典禮了,我又想著去北京找。
常孟蘭:中午人家給我弄了一盒飯,說吃吧,我在那兒吃,我一看站崗的都帶著鋼盔,一看很好,高興得,我們可沒有享過這樣的福,一坐那個沙發,呼地一下陷下去,高興,下午批下來了,是黑筆,毛筆寫的字,實在一卷白紙上面寫的,上邊寫的你的部隊出國了,現在沒有收容單位,請你回家待命。
常孟蘭這次進京,沒能找到連長,他只好再次回到家鄉,等待消息。
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結果。回家之後,常孟蘭經常想起1949年的那個黃昏,想起那一聲沒有吹響的軍號。
常孟蘭:我有時候就是見不著連長,官司打不成。幾時見了連長,咱找連長,跟連長算帳,咱的任務,咱完成了。
為了尋找那聲沒有吹響的軍號,常孟蘭花了整整50年的時間。他就是弄不明白,連長的那聲軍號到底是吹了還是沒有吹。
常孟蘭:我們聽了多長時間,聽不見號響。
在石家莊陸軍學院的幫助下,常孟蘭終於和自己的部隊取得了聯繫。常孟蘭得知,他的戰友大部分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其中包括他當年的團長和連長,這也就意味著常孟蘭期待揭開的軍號是否吹響的真相,將成為一個永遠的謎。
五十年後,常孟蘭和自己當年的團長宋選才見了面。
常孟蘭:團長,咱的任務,咱完成了,我們打得苦啊,沒有子彈了,打得。
每年來我一次給你掃墓。天氣不好,我不能說了,不說了。我要回去了,團長,再見。
部隊首長核實了常孟蘭的身世之後,曾想把他送到榮軍院安度晚年,被他拒絕了,他說:「我找部隊是來交差的,不是來要待遇的。」
後來,部隊的同志經查閱資料,告訴常孟蘭,當年他所在連隊的連長何有海等人均已犧牲在朝鮮戰場。當時連長為何沒有按照約定吹響撤退的軍號,已成一個永遠的謎。
一周後,常孟蘭謝絕了首長的挽留回到家鄉。回來後不久,贊皇縣有關部門根據部隊寄來的信件,給他落實了老兵待遇,每月幾十元的生活補貼,就是這點補貼,他開始還堅辭不受。
找到老部隊後,常孟蘭老人生活得很平靜,仍是時常去部隊的營房幫忙,2004年農曆十月二十九,常孟蘭老人安詳辭世。
在北竹裡村的鄉親們的記憶裡,常孟蘭一直是一個「另類」,行走坐臥幾十一直保持軍姿,70來歲時還能敏捷地翻越牆頭;除了軍服,別的衣服從來不穿,即便兒子媳婦給買了也不穿;他的脾氣剛直暴烈……這些讓他與普通農民們一直有很大的差異。即便是與家人村人閒坐聊天,很少說種地過日子,只說當年打仗的事。常孟蘭的大兒子常貴文說,在他的記憶裡,從他很小的時候起,父親就經常外出找戰友、找部隊,光東北去過三次,有一次回來腳都凍爛了。家裡條件一直不好,除了他們給的一點錢外,父親還經常揀廢品湊路費。
一直在部隊營房看大門的常發明說,常孟蘭老人就是特別「待見」當兵的,見到他們格外親,見到學院的首長,總是「咔」地立正、敬禮。
常孟蘭的兒子常貴文、常貴斌還告訴記者,他們也知道父親的事跡被改變成電影的事,全家人都很高興。
電影《集結號》根據小說《官司》改編,2007年12月21日,記者採訪了《官司》的作者楊金遠。[1] 楊金遠明確地表示,小說最初的觸動就是常孟蘭老人的故事,小說和電影中添加了許多藝術創造。
如今,贊皇許多人都以常孟蘭老人為驕傲,稱他是贊皇的光榮;網友們說,無論常孟蘭的故事是不是確切是《集結號》的原型,常孟蘭都堪稱解放軍的軍魂。
老人就是贊皇的驕傲,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贊皇人都知道老人的事跡,我們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忘記,但是常孟蘭老人這樣的傳奇故事,應該一代代傳下去!
點標題上面藍字"贊皇網"關注
【老朋友】點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到朋友圈
贊皇話四級考試題,你能答對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