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溫了一下電影《集結號》,作為一部戰爭片,它在場面調度和剪輯節奏上都不錯,據說在北美也受到影迷的一致好評。但正如北美的中餐根本不是真正的中餐一樣,《集結號》的三觀完全是歪的,所有革命隊伍應該具備的紅色符號一個都看不到,只有一堆好萊塢戰爭片的特色符號,其中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上級用欺騙的方式讓下級斷後,這在我軍中從沒有出現過。這根本就是將敵軍的模式直接套在了我軍頭上。
片中劉團長讓9連連長穀子地帶著剩下的47人阻擊敵軍一個營,掩護大部隊撤退。並讓谷連長以集結號為撤退的命令,最後9連寡不敵眾,除穀子地外全部犧牲。多年後穀子地才從當年的司號員那裡得知,團長根本沒有打算讓他們撤退,所以也根本沒有給他們吹集結號。
先拋開有沒有「集結號」這個東西不論,單論劉團長這個做法,用欺騙的方式讓下級執行九死一生甚至十死無生的任務,在我軍中有過嗎?從來沒有,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能想出這麼個玩意的主創團隊,是對人民軍隊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再回過頭來看,覺得劉團長說的話都不可信了
執行斷後任務,通常有幾個目地:機動防禦、堅守阻擊、掩護撤離。9連就是執行掩護撤離任務。即用小股部隊拖住敵軍,為主力部隊撤到安全地域爭取時間。完全任務後,小股部隊可自行撤離,但什麼時候可以撤離,往哪個方向撤離,有沒有接應甚至能不能撤離,事先都會如實告知,這是我軍一貫的軍事民主作風。
如解放戰爭中的中原突圍,上級就要求皮定均旅拖住敵人72小時,72小時後活著的人可自行突圍;抗美援朝中的鐵原阻擊戰,志司就要求63軍在鐵原堅守15天,15天裡哪怕63軍打光了,也不能後退一步。但《集結號》裡只含糊其辭地說以集結號為令,至於這集結號是要等一天、兩天、三天還是半天,誰也不知道。
阻擊敵人的志願軍
不同的防守時間,應該有不同的打法。如皮旅的6000人料定無法在30萬敵軍的包圍中堅守72小時,於是採取了聲東擊西、主動出擊的辦法,爭取戰場上的主動,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最後圓滿完成了拖住敵人72小時的任務。63軍在鐵原,將15天的防禦時間細分到每個小時,用多少時間修防禦工事,在修工事期間哪支部隊打阻擊,工事修好後部隊梯次配置,哪支部隊先打,哪支部隊後打,參戰部隊一清二楚。
電影裡的9連則不同,從上到下都是迷茫的。正是因為上級欺騙了下級(謊稱以集結號為撤退命令),所以才會有下級欺騙上級(謊稱聽到了集結號)。至於其他的槽點還有很多,比如傷員大喊「他倆死了,快來救我!」、軍閥作風的前任指導員、從頭到尾沒有稱呼「同志」只有稱呼「兄弟」的等等,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支革命隊伍,大家聚在一起並非為了革命信仰,而是為了兄弟義氣(團長的眼裡只有老八區教導團的人)。
這些恰恰是9連的對手反動派軍隊的特徵。敵軍儘管是美式裝備,但從本質上而言,是一支靠著兄弟義氣、親緣、地緣為紐帶集中在一起的封建軍隊,這支軍隊最大的特徵就是「兵為將所有」,兵是將的「私兵」,是將的立身之本。也正是因為如此,也會屢屢出現「一方有難,八方不動如山」的奇觀。
讓我斷後?我跑得比你還快!讓我犧牲?我直接起義算了!原滇軍60軍在那邊不是嫡系,不受待見,骨頭歸你啃,吃肉沒你份。衝鋒當炮灰,撤退你殿後。軍長曾澤生又不傻,果斷起義,改編為第50軍!起義之後經過教育,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從要我打,變成了我要打。
率部起義的曾澤生
50軍在抗美援朝的前兩次戰役,都沒有撈到仗打。這要放到幾年前那可太高興了,可以保存實力呀!但現在的曾澤生頭都抬不起來,幾度表示要去38軍當炊事員。全軍上下都極其敏感,憋足了勁要打個翻身仗。這個變化從哪裡來?因為軍隊的本質變了,從一支封建軍隊,變成了為祖國人民而戰的人民軍隊。
要我去打最厲害的敵人、防守最難防守的陣地、捨身炸碉堡,是對我能力的肯定,我是攻無不克的矛,是堅不可摧的盾。接到這樣的任務,是榮譽,是激動,是興奮,大家寫血書搶著上。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才有了50軍率先攻入漢城、在漢江南岸堅守50天的偉大戰績。靠欺騙,做夢吧!
有人說,這部電影在歐美日韓都大受好評,那是因為它骨子裡是西方的文化邏輯,只是套了一層中國的殼。與國際接軌不是重新書寫自己的歷史內涵,無底線地迎合。任何時候都要牢記: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