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星火的人民力量——大別山走出兩支紅軍隊伍的歷史啟示

2021-01-07 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8月8日電題:紅色星火的人民力量——大別山走出兩支紅軍隊伍的歷史啟示

新華社記者宋振遠、徐海波、孫少龍、王若辰

滾滾長江水,巍巍大別山。

綿延近400公裡的大別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駐地所在。紅四方面軍在此誕生,紅二十五軍在此重建,紅二十八軍在這裡改編。參加長徵的四支紅軍部隊,有兩支源於此地。

這是一塊紅色的沃土。從1923年冬建立黨組織,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26年間,大別山區黨的組織不散,武裝鬥爭不斷,革命紅旗不倒。數十萬大別山兒女前赴後繼,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

(小標題)葵花向陽:孤軍長徵一心向著黨中央

漫漫長徵路上,有一支紅軍主力部隊後發而先至,最先到達陝北。

更為神奇的是,不同於其他主力部隊,這支部隊不僅人數不減反增,還成功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建立了特殊的功勳。

這支部隊,就是「北上先鋒」——紅二十五軍。

1934年11月16日,重建於大別山區紅安縣的紅二十五軍根據中共中央指令從何家衝出發開始長徵,歷時10個月,輾轉9000裡,多次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於1935年9月率先到達陝北,成為長徵中最先到達陝北的一支工農紅軍。

「共產黨員跟我來!」血戰獨樹鎮的戰鬥中,紅二十五軍政治委員吳煥先手持大刀,一馬當先,率領部隊同國民黨軍隊殊死血戰。此一役,紅二十五軍數百名戰士犧牲,這一聲吶喊,至今仍振聾發聵。

長徵一路高歌猛進,而吳煥先卻在一次搶佔制高點的戰鬥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8歲。

難以想像,這群被稱為「娃娃軍」的年輕戰士,是憑藉著怎樣的精神走上了長徵路,又是怎樣在一次次戰鬥中拋灑熱血、磨鍊成鋼……

1935年冬,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陝甘寧邊區,但部隊缺衣少糧,面臨嚴重的經濟問題。毛澤東親自給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寫了張借條,希望他能借2500塊大洋給中央,解決中央紅軍穿衣吃飯問題。

此時的紅二十五軍,餘錢也不過只有7000塊大洋,但徐海東大手一揮,命令只給自己部隊留下2000塊大洋,其餘全給中央送去。紅二十五軍節衣縮食,挨過了在陝北的第一個冬天。

多年以後,毛澤東還一直記得這件事情,稱紅二十五軍「為中國革命立下了大功」。

位於紅安縣七裡坪鎮的河灘上,一座高16米的紀念碑巍巍而立。紀念碑正面,是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碑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

1931年11月7日,以鄂豫皖蘇區部隊為主力的紅四方面軍在七裡坪宣告成立。

根據全國形勢和紅軍所處環境的變化,中共中央作出兩大主力軍北上,建立川陝根據地的決定,紅四方面軍正式踏上長徵之路。

在漫漫徵途中,紅四方面軍徐向前、李先念、王樹聲等主要將領一面同圍追堵截的敵人浴血奮戰,一面還要同張國燾的分裂行為做鬥爭。吃草根、嚼皮帶、過草地,紅四方面軍歷經重重困難,肩上的紅旗,卻一時一刻都沒有放下。

黨嶺山,高5000多米。風雪之中,有的戰士被凍僵而失去知覺,有的戰士甚至被大風颳到了山澗之中而犧牲。時任紅四方面軍總兵站部部長的吳先恩帶人叫醒被凍僵的紅軍戰士,遇到被凍死的,只能含淚就地掩埋。

茫茫雪地之中,一支凍僵了、卻直直伸著的胳膊引起了吳先恩的注意。他走上前去,用力掰開這名戰士緊緊攥著的拳頭,一本黨員證和一塊銀元赫然出現在眼前。

打開黨員證,上面寫著:「中共黨員劉志海,1933年2月入黨。」

這位紅軍戰士,犧牲之前還在想著黨、想著革命、想著交上自己的最後一次黨費。正是這種對黨的赤膽忠誠,像向日葵永遠向著太陽一樣,指引著紅軍將士在長徵路上前赴後繼,接力前行。

「哪朵葵花不向太陽,哪個窮人不向共產黨?任憑白匪再猖狂,燒我房屋搶我糧。一顆紅心拿不去,頭斷血流不投降!」在紅軍戰士走過的長徵路上,一首首歌謠至今仍在傳唱。

(小標題)喚起工農:「銅鑼一響,四十八萬」

「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這首唱遍紅安大街小巷的革命歌謠,就是當年紅安兒女前赴後繼、不怕流血犧牲的真實寫照。

92年前,共產黨員潘忠汝、吳光浩等領導大別山區的黃安、麻城兩縣農民自衛軍首舉義旗,向著黃安縣城進發,成千上萬的群眾手持鳥銃、魚叉等原始武器紛紛加入起義行列,將革命的旗幟第一次插上了黃安縣城。

從此,中國共產黨在鄂豫皖創立了自己的武裝和革命根據地。黃安縣後來也改名紅安縣,成為共和國唯一以「紅」命名的縣。

在接下來的近30年時間裡,大別山始終紅旗不倒,火種不斷。黨組織的活動從未間斷,黨領導的革命武裝鬥爭從未間斷,革命根據地的建設活動從未間斷。

大別山人民發揚「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和「圖奉獻,不圖名、不圖利」的「一圖兩不圖」精神,數十萬子弟前赴後繼投身革命。

在大別山區,至今還流傳著一個「舍子救紅軍」的英雄故事。1928年5月的一個傍晚,後來成為開國大將的王樹聲被敵人追殺到麻城縣西張店村,躲進了老百姓周家姆的家。敵人誓言抓不到王樹聲就「血洗西張店」。周家姆站出來說:「王樹聲就藏在我家裡。」

周家姆讓大兒子王政道換上王樹聲的衣服,被敵人捆走。王樹聲脫離了險境,王政道卻犧牲了。悲痛欲絕的周家姆又將其他三個兒子相繼送進了紅軍隊伍。

幾年後,已是紅軍師長的王樹聲回家探望,撲通跪在了周家姆面前,熱淚盈眶地說:「乾娘,您不只是我的乾娘,也是我們紅軍的乾娘啊!有了您這樣的娘,我們紅軍才生生不息,不斷壯大啊。」

正因為有無數像周家姆一樣的人民的支持,紅軍才日漸壯大,不斷奪取勝利。出發時總兵力只有2980餘人的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後兵力達到3400多人,這還不包括留在鄂豫陝根據地的紅74師等部隊。

紅軍所到之處,打土豪,分田地,幫助勞苦人民翻身解放,被老百姓視為自己的子弟兵,被稱為「菩薩兵」。關鍵時候,人民群眾紛紛把「最後一塊布,最後一碗米,最後一個兒子」交給紅軍、交給共產黨。

今年81歲的湖北省麻城市民政局退休幹部史瑞林,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開國上將陳再道1987年接受他採訪時,深情地講述長徵途中發生的故事。

陳再道帶領部隊準備踏過若爾蓋草地時,周邊老百姓聞訊紛紛趕來告知:「這是死亡之地,踏進一個死一個。」陳再道帶領士兵走訪周邊村莊,問計百姓。

「要弓著腰」「慢慢走」「拉開距離」「帶個木棍探路」……老百姓獻上一條條「親身經驗」,還自發送來許多竹竿、木棍和乾糧。最終,依靠這些「避險妙計」,全團全部通過,沒有一例傷亡。

同樣得益於老百姓的幫助,陳再道將軍治好了不少官兵的傷病,率部三過雪山草地,策應紅二方面軍北上,為長徵勝利會師做出了重要貢獻。

血濃於水。人民軍隊,一刻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二萬五千裡長徵路上,紅軍一路與人民群眾結下生死情誼,一路攻堅克難、發展壯大,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光榮和壯烈的遠徵。

(小標題)艱苦卓絕:十四萬英烈譜寫紅色史詩

戴雪舫、戴先伯、戴先誠、戴先治、戴克敏、戴華堂……

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長長的「紅安革命烈士紀念牆」上,按姓氏筆畫寫著密密麻麻的14萬個名字,其中可以看到很多是兄弟,是父子,是叔侄,甚至是姐妹或母女。

鄂豫邊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戴克敏,21歲時參與領導黃麻起義,隨後創建了柴山堡根據地和紅三十一師,26歲時為革命犧牲。戴家一門忠烈,全家有14人參加革命,其中11人英勇獻身,2人病逝在工作崗位,僅有戴克敏胞妹戴覺敏倖存。

這樣的革命家庭,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還有很多。

有一組數據,令人肅然起敬:在紅四方面軍的序列裡,曾經每3名紅軍戰士中就有1名是紅安人,每犧牲的4名紅軍英烈中就有1名是紅安籍。

有一種精神,讓人為之動容。

在大別山區,僅紅安縣就有14萬人參加革命英勇獻身,其中登記在冊的烈士22552人,而更多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他們的英魂融進了紅旗,融進了黨徽,融進了這片土地永不會磨滅的民族精神裡。

家家有烈士,戶戶有紅軍,處處埋忠骨,嶺嶺皆豐碑。這片紅色的大地,由烈士的鮮血染就,由英雄兒女的丹心鑄成。

面對黑色的死亡,大別山兒女沒有退縮。紅旗在這裡樹起來、紮下根,就不曾倒下。

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後,中共鄂豫皖省委將分散在根據地的紅軍、遊擊隊、傷病員集中起來,重建紅二十五軍,吳煥先任軍長。「鄂豫皖根據地是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不能丟,大別山的紅旗不能倒!」因為革命,吳煥先的家遭土豪劣紳血洗,倖存下來的母親和妻子將乞討來的幾十斤大米和十幾個雞蛋送到紅軍部隊後,相繼去世。

破家幹革命,毀身紓國難。

這些革命先烈,多數未能在父母膝前盡孝,卻是千萬受壓迫求解放的百姓的孝子;他們為革命獻出最後一個兒女甚至未及留下子嗣,向著中國光明的未來,以我血薦軒轅,為後世開太平。

「媽媽告訴我,紅軍到了,我們要去擁護紅軍。我問媽媽,為什麼要擁護紅軍?媽媽說:紅軍是我們自己的軍隊。」

「姐姐縫了一個布袋,繡上擁護紅軍四個字,掛在牆上,每日抓米一把,積少成多,預備送給紅軍吃。」

——這是20世紀30年代,紅安縣七裡坪鎮列寧小學的國語課文中的兩段話。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

——這是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的歌詞,這首歌隨著紅二十五軍的長徵,「一人唱過萬人傳」。

這些課文和歌謠傳唱出了「長徵密碼」,也道出了中國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重要密碼——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唯其如此,無往不勝!(完)

相關焦點

  • 好消息,大別山紅色電影展覽館對遊客開放啦!
    12月28日上午,大別山紅色電影展覽館正式對遊客開放了,此館位於金寨縣鄂豫皖紅軍紀念園內。目前對外開放的有紅色電影主題館、電影音樂館和電影紀錄片館。
  • 紅色商城——紅25軍的成立及走出商城的長徵
    ;陝北會師後,給予中央紅軍極大的支持,使中央紅軍在陝北立足;紅25軍在大別山和長徵途中,屢屢打敗張學良的東北軍,使張學良對共產黨有了新的認識,為以後的「九.二密談」,促成「西安事變」奠定了良好基礎。 黨和人民並沒有忘記這支從大別山走出的紅軍隊伍。
  • 魚水新歌唱響大別山
    新的歷史時期,黃岡市委市政府一直把賡續紅色基因、爭當紅軍傳人作為一項基礎工程,廣泛開展全民國防教育,開展雙擁文化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軍營「五進」活動,為黃岡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山山嶺嶺銅鑼響,村村寨寨戰歌昂,男女老少齊武裝,家家戶戶忙打仗。」這首被廣為傳唱的歌謠,是當年黃岡人民踴躍參加紅軍、積極支持紅軍的生動寫照。
  • 卡房姑娘:大別山下紅色「小西藏」,誰人不嚮往?
    編者按:有一種精神來自歷史深處,激蕩於脫貧戰場;有一面旗幟紮根人民心中,飄揚於大道康莊。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思想引領行動,精神堅定信心。
  • 紅二十八軍在大別山三年遊擊戰爭的歷史貢獻
    在與黨中央和鄂豫皖省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高敬亭率領紅二十八軍和紅軍遊擊隊在大別山區,從實際出發,採取正確的政策和策略,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挫敗國民黨軍的多次「清剿」,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獨立自主地堅持了三年遊擊戰爭,使大別山紅旗不倒。 紅二十八軍在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邊堅持的三年遊擊戰爭,是大別山革命鬥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 《星火的啟示》《決戰》《一本書的歷史》:講清歷史與現實的關係
    《星火的啟示》《決戰》《一本書的歷史》:金衝及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金衝及是中國近代史和中共黨史研究的專家,造詣很深,著述頗多。近日讀到他的三部論著《星火的啟示:革命根據地創建與發展》《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應對三大戰役的》和《一本書的歷史:胡喬木、胡繩談〈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受益良多,很願意向廣大讀者推薦。
  • 安徽六安:讓紅色文化煥發時代光芒
    這裡,走出了洪學智、皮定均等108位開國將軍,在革命中心區,鄉鄉有將軍、村村有烈士、戶戶有紅軍。  進入新時代,如何將優勢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工作動力,成為革命老區人民面對的首要課題。  「傳承紅色文化首先要對黨史、軍史、地方史進行認真研究梳理,以『深山採玉』之功,將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六安市金寨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胡遵遠認為。
  • 湖北省黃岡市新時代雙擁工作紀事:魚水新歌唱響大別山
    苦難歲月裡,黃岡人民把最後一碗米、最後一尺布和最小的兒子都獻給了紅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為了建立新中國,一支支革命武裝力量從大別山走出去。「山山嶺嶺銅鑼響,村村寨寨戰歌昂,男女老少齊武裝,家家戶戶忙打仗。」這首被廣為傳唱的歌謠,正是當年黃岡人民誓死擁護紅軍的生動寫照。深深地沉思往事的意義,我們才能發現未來的意義。
  • 大別山深處,有個海娃希望小學
    編者按這是新時代溫暖人心的中國故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心繫人民,一次次深入貧困地區考察調研,一次次直指難點、為脫貧攻堅把脈開方。全軍部隊把參與脫貧攻堅作為聽黨指揮、踐行忠誠的實際行動,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為黨分憂、為國興利、為民造福。
  • ...答案藏在紅軍後代陳德啟教授的長篇歷史小說和紅色革命紀錄片裡
    此外,五集紅色革命歷史紀錄片《青山忠魂》第一集《紅色檔案》於2020年5月24日正式開機,於2020年8月30日拍攝完成。該劇主要講述了革命先烈陳初陽走過的光輝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0月,陳德啟著作的44萬字的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雙園祭》出版面世,全面敘述固始波瀾壯闊革命史。
  • 中國工農紅軍廣州紅色基因紅軍小學授牌棠下小學
    中國工農紅軍廣州紅色基因紅軍小學授牌棠下小學金羊網  作者:鄢敏 林桂炎  2020-11-16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鄢敏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紅旗飛揚歌嘹亮,星火燎原鑄軍魂。
  • 200餘名「青馬工程」學員奔赴大別山:弘揚大別山精神 做紅色基因的...
    來自全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高校班、農村班、國企班的近200名學員參加此次紅色教育。  本次培訓以個性化課程設置、實效化教學方法、特色化教學體系為依託,為全體學員精心準備一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紅色文化盛宴。在理論學習中,大別山鄉學院執行院長、河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黃偲夏圍繞「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詳細講解了基層黨建工作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和實踐路徑。
  • 探訪安徽紅色熱土嶽西縣 問紅二十八軍為何沒走上長徵之路
    這裡不僅曾經活動過參加長徵的紅二十五軍,而且在這裡重建的紅二十八軍雖然最終沒有長徵,但其進行的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使得紅二十五軍的長徵和整體紅軍的戰略行動得到有力的配合,並培養了一支英勇善戰的紅軍隊伍,成為後來抗日的中堅力量。日前,「紅色安徽 長徵史詩」採訪組來到了這裡。
  • 大別山裡幸福一家人
    許多年之後,面對田鋪大壪,韓光瑩就會想起他的紅色家史。田鋪大壪,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田鋪鄉,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一個別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村落。田鋪大壪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聽起來很陌生。但如果你是大別山的英雄兒女,這個名字可能就如雷貫耳了。
  • 頭條||【她閱讀•紅色故事】百歲紅軍王定國:追尋生命的火種
    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 精選初中歷史核心資料,背完就是高分
    井岡山會師: 1928 年 4 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隊伍和湘南的農民武裝 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由朱德任 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紅軍不怕遠徵難 1.
  • 談人民的力量
    「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這句話提出了我們的軍隊應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利益服務。也就是提出了黨領導的軍隊應有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 一個深山村有兩支紅軍部隊經過,留下很多寶貴財富,您知道是什麼
    河南省盧氏縣橫澗鄉大山深處有個青山村,這裡不僅山清水秀,還有兩支紅軍部隊從此經過,留下了很多紅色遺蹟,成為人們嚮往的地方。青山村頭矗立一通「紅三軍夜宿青山紀念碑」特別醒目。1932年11月19日,紅三軍1.5萬餘人在賀龍軍長的率領下,從湘鄂西根據地轉戰到豫西,曾在盧氏縣青山嶺一帶抗擊敵軍,除暴安良,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感人的紅色故事。這座老門樓周邊的房子已經倒塌,門頭上掛著「賀龍舊居」的牌子。,院子裡這座堂屋保存完好,紅三軍到達青山村後,賀龍軍長就在這裡居住。紅三軍政治委員關向應居住過的房子,現在村裡一位老人在這裡生活。
  • 他們將紅色教育搬到舞臺上,「星火」點燃迷彩青春
    武警江西總隊「星火」傳播小分隊走進該總隊新兵訓練團,為新戰友送去慰問演出。伴隨著激昂的歌聲,舞臺屏幕中呈現革命先烈為真理而堅守、為理想而奮鬥的一幕幕動人畫面,帶領官兵共同回望光榮歷史。隨後,舞蹈《奪紅旗》中,兩位隊員以別出心裁的舞姿展現「力與美」的結合,將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敢於勝利的英雄風採、永爭第一的戰鬥精神蘊含其中,觸動著新戰士心靈。  戰歌餘音尚未了,紅色課堂隨即展開。
  • 【龍門視點】人文: 銘記抗戰歷史 凝聚奮進力量 龍門傳承紅色基因...
    龍門詩人、書法家李林根一首七律《英雄石墩村》道盡了龍門縣龍江鎮石墩圍村民齊上陣三退侵華日軍進攻的人民抗日鬥爭英雄史,成為龍門兒女同仇敵愾、奮擊日軍的縮影,讀來讓人激動。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這段歷史並不久遠。1938年10月日軍進佔廣州後,在周邊各縣擴張,臨近廣州的龍門縣屢次受到日軍侵擾,縣城、平陵、沙逕、永漢等地屢次遭到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