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紀念日。如東是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年代,5000多名如東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將革命的火種播撒在如東大地,鑄就了輝煌的如東抗戰史。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一起來回顧當年的烽火歲月,致敬我們的英雄軍隊。
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史上,如東南坎戰役在沿海地區「反清鄉」鬥爭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抗日戰爭時期,如東南部地區是日偽軍的「清鄉」區,而南坎正是「清鄉」區的門戶,日偽據點群的突出部位。1944年6月上旬,粟裕主持召開軍事會議,確定了南坎戰役的具體方案,時任新四軍第1師第3旅旅長兼第四軍分區司令員的陶勇負責具體落實,將主攻任務交給了特務四團團長的程業棠。
原蘇中軍區四軍分區特務四團團長程業棠之子程軍告訴記者,當時他父親剛剛參加車橋戰役回來,正在休息階段。陶勇和姬鵬飛就把他父親喊過去說,『老程,我們要交一個任務給你,把南坎鎮這個據點拿掉。這個據點正好插在我們蘇中四分區的通道上。如果不拿下,我們南北通道就無法打通,信息、交通等聯繫就斷了』。」
當時,南坎據點設有一個大檢問所,駐有鬼子一個小隊,偽軍一個連,加上一些偽「清鄉」辦事人員,共有三百人左右。同時,那裡工事堅固,武器精良,彈藥充足,東有鮑家壩,西有八總廟、七總、掘港,南有兵房、九門閘等日偽據點作為支撐點,互為依託。
程軍回憶,他父親接受了陶勇司令員的指示後,就帶著一營、二營營長利用晚上時間對附近的水域、碉堡周圍的木筏都進行了偵查,並繳獲了偽軍的一個地圖,地圖上有很多南坎鎮的碉堡,還有布防,隨後制定了作戰部署,大概過了一周後才進攻。
1944年6月26日夜,主攻部隊從苴鎮、長沙一帶悄悄插向東南,以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南坎這個有著二百多戶人家的海濱小鎮。戰鬥進展順利,至27日下午戰鬥結束,特務四團和擔任打援任務的特務七團共殲滅日偽軍三百餘人,並繳獲了大量武器。據不完全統計,我軍也有數十位戰士把生命永遠地留在了南坎這片土地上。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盧勇說,這個戰爭勝利的輻射非常深遠,包括對後來新四軍的南下,甚至後來蘇中的七戰七捷都有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沒有車橋戰役和後來南坎戰役的勝利,之後蘇中戰役的過程不會像現在看到的那麼暢快淋漓。
這場沿海地區的「反清鄉」鬥爭的第一仗,打開了「清鄉」封鎖區的缺口,將蘇中地區對日偽軍局部反攻作戰引向縱深。南坎攻堅戰勝利之後,蘇中四分區各部隊密切配合,乘勝收復兵房、三餘、北興、八總店、北新橋等多處日偽據點,開闢了第二、第四軍分區的走廊地帶。
在烽火硝煙的歲月裡,如東大地上發生過數百場大大小小的戰鬥,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耙齒凌戰鬥、掘港保衛戰、雙灰山戰鬥、曹埠戰鬥、豐利戰鬥等,一批著名的將領在如東大地上帶兵浴血,粟裕大將親自坐鎮指揮曹埠戰鬥,陶勇、張震東等著名將領都在如東留下奮戰的身影,掘港保衛戰勝利後,張震東將軍還被掘港人稱為「守門將軍」,守住掘港的大門,抵退敵人的步伐,80年代還曾回如東故地重遊。
如東第一支由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建於1939年秋天,這支部隊就是如東鹽民抗日自衛隊,隊長崔德耀是山東人,後來成為如皋近衛團領導幹部。
縣黨史辦原副主任沈春華說,這支隊伍是1939年的秋天,在何家灶一帶正式建立,它最主要的是維護了鹽民的民主權利和經濟利益,對革命鬥爭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革命時代,如東有5000多名英雄兒女犧牲在戰場。反「清鄉」鬥爭初期,日偽投放在如東的兵力最多達5000人,而我縣各級地方武裝不足2000人。在這段時期,我縣湧現出了顧尊三、白桐本、葉邦瑾、繆成之等英雄兒女。
如東縣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李榕介紹,顧尊三也被稱作「鋼筋鐵骨硬漢子」,是馬塘沙莊人。1943年5月份,他到沙莊村一帶給村民發救濟糧的時候遭日偽軍的包圍,徒手搏鬥,受傷被捕,敵人用帶刺的樹條抽打他,用刺刀割他的腿,最後在沙莊北巷的大樹底下,在大火中壯烈犧牲。
90年紅旗漫捲,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一代代革命軍人前赴後繼、浴血奮戰。如今,更多的如東兒女繼承先烈遺志,弘揚革命精神,奉獻祖國的國防事業。
如東縣人武部副部長蔡大軍說,如東每年都有數十名官兵立功受獎,更是湧現出「捨身救戰友的英雄連長」吳建、「見義勇為好青年」紀曉飛等一批先進典型。2015年,兩名如東籍將軍同時現身9.3大閱兵。今年建軍90周年朱日和基地沙場閱兵,超過50名如東籍官兵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