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說明,我談論的雖然是電影,但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影評,所以希望大家有耐心看下去。
2014年,波蘭拍攝了這部《浴血華沙》(City 44),背景是真實的1944年華沙起義,一群波蘭青年加入波蘭國家軍,為了爭取國家獨立,與德國軍隊展開註定無法取得勝利的戰鬥。關於這段歷史有太多資料,我就不贅述了,大家都知道最後起義被鎮壓下去,華沙為此付出了三十萬條生命。事實上,從電影本身角度來說,這不是一部上佳的戰爭片,導演缺乏對戰爭場景的調度能力。但是,他準確抓住華沙起義的青少年元素,並且拍給青少年看,這也是我要說的重點。
這場起義以青少年為主,根據德國人的戰報,起義軍成員大多在25歲以下,看不到生活過經驗豐富的年長者,知識分子早都跑了。一群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所接受過的全部軍事訓練,僅僅是在荒郊野外對近距離標靶開了兩槍,然後就成為軍人被投入戰場。他們對即將到來的戰鬥毫無認知,姑娘們依然留著長頭髮,穿著漂亮的裙子,有的只是在外面套了一件作訓服。男孩子以男主為代表,沉浸在愛情當中,儘管明知道城市將會變成戰場,甚至都沒有想到通知家裡人迅速離開。
戰爭過程在他們看來將會非常簡單,德國軍隊在外圍戰場已經處於頹勢,必然在攻擊之下迅速潰退,然後他們與蘇聯紅軍會師,戰爭就勝利了。當起義開始,成功佔領了兩個街區,他們就已經開始載歌載舞的慶祝,喝酒、打牌、跳舞、歌唱。然而,德國正規軍很快開始反撲,他們戰場經驗豐富、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毫不留情。華沙的青少年面對的就是這樣一支,曾經讓打得整個歐洲精疲力盡的虎狼之師,結果戰場態勢瞬間發生了一百八十度逆轉,他們成片的倒下並且死去,人生永遠定格在了最美好的年華。至於男主則最為悲慘,他親眼看著德軍槍決了自己的母親和弟弟,卻毫無能力施救。
他們終於明白了,戰爭不是一場遊戲,你可以看到敵人的子彈在飛,卻不知道敵人在哪。當大口徑炮彈爆炸,帶來的不只是濃密的煙塵和衝擊波,還有血雨,那是被炸死者的鮮血混合著內臟和殘肢從空中灑落下來。很可能一個人剛對著你笑一笑,下一秒鐘,他就被坦克炮撕成碎塊。然而,期盼當中的援軍卻沒有出現,儘管蘇聯紅軍就在河對岸,卻沒有施以援手,最後起義部隊全軍覆沒。這些青少年終於在血與火之中明白了,戰爭跟自己想像的完全不同,原本的追求全部化為泡影,心中僅存的希望只是活下去。
這場起義固然可歌可泣,華沙人民爭取國家獨立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欽佩,問題在於這些青少年根本沒有想過戰爭到底是什麼,這也留給今天的我們以必要的思考。恰恰是這些幼稚的青少年,本就成長於戰爭年代,尚且如此,那麼成長於和平年代的青少年,你們真的為戰爭做好準備了嗎?
最後補一刀,任何天天把戰爭掛在嘴上的民族,沒有一個真正擅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