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7.5 IMDb6.7
導演:揚努斯·梅茲
主演: : 喬瑟夫·帕夫洛夫斯基/索菲亞·威奇拉克斯
類型: 劇情/歷史/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波蘭
在這部浴血華沙劇情/歷史/愛情片中,在華沙起義爆發前不久,一群當地的年輕人加入了地下組織,不僅是為了履行愛國 義務,同時也開啟了一段青春冒險,可以跟同齡人吹噓還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組織培訓時,他們邊調情、炫耀,邊制訂計劃,殊不知接下來的那個夏天將是他們生命的考驗,而歷史已經為他們做好了計劃。他們成為華沙起義戰鬥中最為勇敢的組織之一,共同見證了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也看見了殘忍、背叛與謀殺;他們懂得了愛,也體會了什麼叫仇恨。儘管他們不情願,歷史還是在他們成熟的過程中,給他們上了血腥殘酷的一課……
戰爭背景
「卡廷大屠殺,又稱「卡廷森林大屠殺」、「卡廷事件」或「卡廷慘案」是蘇聯秘密警察機關內務人民委員部在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於1940年4月至5月間對蘇軍入侵波蘭時被俘的波蘭戰俘、知識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務員進行的有組織的大屠殺。」
經歷了卡延屠殺以後的波蘭人民沒有可以領導革命的成熟中流砥柱,另外一些倖存的知識分子,領導人在華沙起義之前已經逃離。所以,華沙起義的參與者和志願軍大多數都是18左右的青年志願者。
1939年10月,納粹德國完全佔領波蘭後,發起旨在粉碎波蘭民族精英,徹底奴役該國人民的行動,代號為「塔能博格」的蓋世太保別動隊到處搜殺波蘭精英人士,同時將波蘭最精華的波莫瑞、西裡西亞等地直接劃入德國版圖,剩下的部分則變成「波蘭被佔領區總督管轄區」,實施殘酷的軍管統治。
1942年,根據流亡政府的指示,波蘭各地的抵抗力量合編為「國內軍」,他們克服種種困難,通過自行製造、黑市購買、盟軍空投和挖出波蘭軍隊潰敗前的物資等方式獲取武器。至1944年,「國內軍」發展至頂峰,總人數估計超過40萬人,擁有步槍、輕機槍、重機槍、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槍和手榴彈等各類武器。
1944年7月21日,暗殺希特勒的消息傳來後,科莫羅夫斯基認為德國已經崩潰,便下令救國軍於7月25日在華沙發動起義。不過他否定了在全波蘭發動起義的動議,他覺得那樣會便宜了進攻中的紅軍。
對於年輕人來說,戰爭在開始前,總是和魚水交歡之前的肌親一樣充滿浪漫,被企盼著來臨。誰又能苛責他們?這就是力比多,愛一個人的愛、愛一個民族的愛、愛自由的愛,似乎是同一種愛。特別因為波蘭的天主教背景,十字架和修女影片中的在場,似乎更便於觀眾去理解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愚蠢情結。
再者,波蘭民族的千年苦難,不斷強盛,被吞滅,復國,強盛,又吞滅,又復國。歷史性地造就了波蘭人在夾縫中揮霍生命的浪漫,轉而又可以奮起為民族的尊嚴反抗到粉身碎骨的性格。
波蘭人把他們的殘酷浪漫主義帶到了戰爭的詮釋中。他們穿著軍裝和母親跳舞,他們踢著滑稽步逗家人歡笑還會敬個軍禮。他們在槍林彈雨中接吻,子彈就像長了上帝的眼睛避開了偉大的愛情。這是影片所能詮釋的浪漫的高度。高速鏡頭把這些浪漫表現得淋漓盡致,每當高速鏡頭出現,戰爭的殘酷就突然蒸發了,只剩下被電光石火襯託著的,空氣中彌散的美。當高速鏡頭戛然而止的一瞬,它們又重重跌回現實之中,灰飛湮滅。
反戰者總是宣揚要「做愛不要戰爭」,但那是來自戰爭之外的叫喊。身處於戰爭漩渦眼中,留給波蘭人的選擇只有「要做愛也要戰爭」。反抗是民族的驕傲和本能,如果再不去做愛,面對兩大猛獸的撕掠中幾乎為零的勝算,死也就白死了。
影片的節奏拿捏得很好,它揮斥了音樂的力量。突然的炸響和槍聲固然給人驚嚇,但舒緩的音樂對節奏施加的延展性更大。時來的奏鳴曲舒緩了節奏,增添了悲劇的空氣,有時候又化為畫內聲音,比如,在彈痕遍布的樓道裡廝殺,伴著炸開的血肉死亡四至之時,戰鬥的全程伴著不知哪個房間裡傳來的,不知是留聲機還是廣播的弦樂曲,音樂無處不在的規律性拎著暗處潛伏隨時突降的死亡,反襯著戰爭的無妄,強化了節奏的韌性。
這場反抗可以不發生,波蘭人民可以選擇。二戰也可以不發生,但波蘭人民無法選擇。像女主人公圈養的那隻怪異的家鼠作為玩物,被緊握在女主人的掌心中無法掙脫。顯而易見,這就是波蘭自身命運的暗喻。但老鼠本身,卑劣卻有著無盡的生命力。
點擊下方文字連結觀看
《浴血華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