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從波蘭電影《浴血華沙》華沙中剪輯下來的鏡頭,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流傳。
《浴血華沙》是以1944年華沙市民反抗納粹德國起義為背景拍攝的,裡面有很多場面是反映德軍殘酷鎮壓起義者的,比如一場大爆炸之後,從空中飄下了血雨,接著人體的殘肢和碎片像冰雹一樣落下,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轉發這些視頻的人,目的似乎並不是為了控訴法西斯的殘暴,而是為了「反戰」,為了嚇唬中國「主戰派」,所以他們在轉發時,通常會配上這樣文字——
「整天叫囂著要打仗的不知出於什麼心理!」
「讓XXX先上上戰場,戰鬥力一定強。」
「鼓吹戰爭的人多少帶點腦癱。」
我一直覺得「投降派」(我反對貼標籤,但這次姑且讓我貼一次)立場有問題,但現在忽然發現他們的智商也有問題。 因為他們如果真要「反戰」的話,《浴血華沙》並不是一個好的材料,這部電影也不是一部反戰電影,相反,它歌頌了波蘭人民寧死不當亡國奴的精神,讚美了波蘭人民的起義——起義,也是反侵略戰爭的一種形式。
華沙起義是從1944年8月1日開始的,整整持續了兩個月。
由於這一起義打亂了希特勒在東線的作戰計劃,所以受到納粹德軍的野蠻鎮壓,共有超過25萬名華沙市民死亡。
納粹德軍在華沙的所作所為,各方面都讓人想起了侵華日軍製造的南京大屠殺。區別僅在於,華沙市民是在反抗中死去的,而南京城裡被日軍殺害的,絕大多數是和平市民。 華沙人民之所以要發動起義,是因為當亡國奴的痛苦,有甚於死亡。
1939年10月,納粹德國完全佔領波蘭後,根據希特勒的命令,就開始有計劃地消滅波蘭的民族精英,代號為「塔能博格」的蓋世太保別動隊到處搜殺波蘭的知識分子、教士、軍官等等。
希特勒認為,未來德國統治下的波蘭人,教育水平不能超過小學,數學只能學100以內的加減法,最高的道德要求是聽話、能吃苦、對德國人有禮貌。
如果製作和轉發視頻的這些人的邏輯能夠成立,那麼所能得出的結論只有一個:做納粹鐵蹄下的亡國奴不是很好嗎?何必要起義呢? 試問,這樣的「聰明」的建議,華沙人民能接受嗎?
華沙遭遇屠城,南京遭遇屠城,我們從中引出的結論應該是什麼呢? 絕不應該是籠統的反戰,而只能是以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以反侵略戰爭制止侵略戰爭!
如果當年的波蘭軍隊能夠有效地保衛國土,如果當年的國民黨政府能夠在抗戰中禦敵於國門之外,還會發生華沙和南京的悲劇嗎?
戰爭是殘酷的,我們不要戰爭。但是,如果要讓我在做亡國奴和參加反侵略戰爭之間進行選擇,我選擇後者。 我們是要和平的,但是,如果霸權主義國家一定要把戰爭強加在我們頭上,我們也只能和它打到底,一直打到最後勝利!
現在是美國在圍堵中國,而不是相反。是美國在阻撓中國統一,而不是中國想分裂美國。
試圖用「戰爭殘酷論」來嚇倒中國人,令中國不戰而降,讓美國不戰而勝,這種用心是卑劣的,也是不能得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