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萬人的犧牲究竟是為了自由,還是為了意識形態《浴血華沙》

2020-08-27 鯉魚電影手冊

大家好!

今天鯉魚給大家介紹一部悲壯的波蘭戰爭電影《浴血華沙》,電影上映於2014年華沙起義70周年。時至今日,這場二戰史上最慘烈的民間抵抗運動,已經過去了將近八十年,用不了多久所有的親歷者,終將會離開這個世界,而這部電影會長久的留下來,將是了解這次起義的一個側面。



本片的導演是八零後,幾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後,主創團隊的年齡構成,使這部電影基本可以代表,絕大多數現在波蘭年輕人對於華沙起義的認知。二戰期間德國戰車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在被戰火洗禮的眾多國家中,我覺得波蘭是最悲催的一個。首先夾在德國人和蘇俄兩隻巨獸的中間,想安安穩穩過日子不容易;其次波蘭人喜歡義無反顧的選擇站隊,也是這個國家經常獨立個百十來年之後,就會被從地圖上抹去的主要原因。



電影以年輕人的視角,演繹了1944年華沙起義的全過程。故事沒什麼好說的,後面鯉魚給大家詳細分析當年的歷史事件。電影比較特殊的地方是戰爭場面的影像風格,有種二戰遊戲的既視感,配樂也會出現動感十足的電音。鯉魚不是很喜歡這樣時尚的表現方式,用浮躁討巧的花樣表現悲壯的主題,我覺得有些不妥。



曾經看過一條評論,說這部的戰爭場面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慘烈的戰爭電影。我不同意,歷史上華沙起義的慘烈程度,要超過諾曼第登陸數倍,可惜波蘭電影人沒能還原自己民族的這段慘痛歷史。華沙起義真正慘烈的地方不是有多少人在戰爭中倒下,而是幾十萬人的犧牲究竟是為了什麼。



很可惜,身處華約陣營時的波蘭,沒有認真反思過這個問題。而加入北約以後拍攝的這部電影,仍然避重就輕對這個問題視而不見。其實不只是波蘭,最近幾年全世界範圍之內,歷史虛無主義都大行其道。


一部紀念華沙起義的電影,卻沒說七十年前慷慨赴死的勇士,為了什麼而犧牲,這樣的作法談不上以史為鑑。在眼下錯綜複雜風雲變幻的世界政治格局下,波蘭人再次選擇成為悲劇的主角,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鯉魚算得上是個準軍事迷,對華沙起義這段歷史也很感興趣,相關的書籍和紀錄片看過一些,美國、英國、德國、前蘇聯的視角都有。這段歷史仔細想想真的十分具有戲劇性,前面這些國家的表述,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地方,而波蘭就和現在這部電影一樣,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選擇對一些關鍵問題避而不談。


下面根據一些歷史資料,結合這部電影談談對於華沙起義的個人看法,儘可能的不帶意識形態的立場,希望能拋磚引玉,尤其是對於熱血的年輕人來說,如果大家能冷靜的思考他人的歷史教訓,當面臨一些關鍵抉擇時,會變得理性的多。



一 華沙起義的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現在公認是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開始。蘇聯解體之前,包括我們的歷史書籍在內,很少提到與此同時,蘇軍也入侵了波蘭的東部,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在蘇德的夾擊之下,波蘭堅持了一個月零幾天之後全境淪陷。對于波蘭人來說,侵略者不只有德國人,也包括蘇聯人。


1944年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逼近波蘭首都華沙,進駐維斯瓦河東岸,華沙被蘇軍解放只是時間問題。這裡需要的思考的是,蘇軍佔領華沙對于波蘭人是否意味著被解放,這個不好說。可以比照美軍進入伊拉克或者阿富汗以後,當地人民的心態,肯定不是所有人都會歡呼雀躍。



這不是說今年二戰勝利紀念日時,美英將蘇聯踢出了解放者名單是正確的,美英的作法是既瘋狂又愚蠢的舉動。無論二戰之後蘇聯對這些國家做了什麼,當時把歐洲大片的領土和人民,從希特勒的淫威之下拯救出來的正是蘇聯紅軍。


波蘭與俄羅斯自古而來的恩恩怨怨太多,而對於俄羅斯這個巨無霸鄰居,波蘭總是選擇全面投靠,或者全面對抗的極端立場,蘇軍的到來會有很多波蘭人,視作是佔領而非解放,有很多的歷史淵源在裡面。


而且二戰後期在境外作戰的蘇軍軍紀有很大問題,這個不用看西方的文獻,鯉魚是東北人,我外祖父那一代老東北,叫日本人是小鼻子,蘇聯人是大鼻子,而他們心底對大鼻子的厭惡和恐懼,甚至是超過日本人的,至少也覺得差不多區別不大。



二 華沙起義的目的


說這次起義是為了自由而戰,鯉魚覺得這是西方歷史學家,為美化當年魯莽而且荒唐的行為,編造的一個美麗謊言而已。1944年8月的華沙起義,與前一年華沙猶太人起義,有著本質的不同,猶太人是實打實的不自由毋寧死。而這部電影中的起義,只是意識形態鬥爭的結果,組織這次起義的波蘭流亡政府,目的就是在蘇軍進駐華沙之前,奪取政權建立親西方的政府。


可能有朋友會說,抵抗蘇聯人大國沙文主義的統治,也是一種爭取自由的表現。這是偽命題,如果起義發生在1964年,可以說得通。44年不行,不能假設蘇聯人後來怎樣做,而讓自己國家的人民付出巨大的犧牲。


另一個自相矛盾的地方是,西方主流觀點認為在華沙起義之後,蘇軍一直在維斯瓦河對岸袖手旁觀。反過來想,蘇軍如果在起義後進駐華沙,究竟是解放者還是佔領者?這和幾個月以後蘇軍進駐華沙的區別,只在于波蘭流亡政府是否建立政權。華沙人民想擺脫納粹的統治,起義與否都要有蘇軍的到來。



三 起義過程中波蘭流亡政府稀爛的戰略層面誤判


隨著蘇軍的逼近,在1944年7月總部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又得到了德國國內暗殺希特勒的消息。此時波蘭流亡政府至少在戰略層面上,做出了兩項致命的誤判。


一,蘇軍可以輕而易舉的拿下華沙。事實上在1944年6月22日,在德軍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三年後的同一天,蘇軍發動了詣在解放白俄羅斯全境的「巴格拉季昂」行動。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蘇軍擊潰了德軍王牌的中央集團軍群,8月1日華沙起義開始時,德軍和蘇軍正處於鏖戰的膠著狀態,到達維斯瓦岸邊的只是白俄羅斯軍團的一部,並非蘇軍的主力。


與此同時戰鬥民族在二戰中的每次大規模會戰,基本都屬於慘勝,幾十萬傷亡人數是不能再少了。所以說即使巴格拉季昂行動取得了全面勝利,蘇軍不經過修整就再次攻堅,絕對是不可能的。


二,德國並沒有因為暗殺希特勒而出現系統性崩潰。即使在蘇軍進攻柏林時,柏林市民在已經失去軍方戰略性指揮的情況下,仍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波蘭人此時高估了蘇聯人,卻低估了自己的死敵德國人。



8月1日傍晚時分,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救國軍,開始對華沙市內的德軍設施發起進攻。8月3日在對市內重要據點未能完全控制的情況下,波蘭流亡政府通知蘇軍,華沙已經組建了波蘭的唯一合法政府。在起義之前毫不知情的蘇聯人,被這一消息搞得暈頭轉向。


波蘭人這一作法時至今日我也很難理解,是否可以解讀為,波蘭人認為,當時已經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控制華沙,同時有能力頂住之後必將到來的德軍反撲。因為波蘭單方面發動起義,並宣稱已經在華沙組建合法政府,等同於拒絕了蘇軍的進入。



再延伸一下這次起義成功以後的假設,波蘭流亡政府希望蘇軍繞過新政府的波蘭繼續向西開進,還是止步于波蘇邊境。後者不可能,波蘭流亡政府的主子,美英也不可能同意。那麼如果蘇軍非常仁義的繞開波蘭西進,波蘭則成為了蘇軍控制區中的一塊飛地,與意識形態相同的西方國家毫無聯繫的孤島,這個新政府哪來的自信可以頑強的生存下去。波蘭人可能天真的以為這樣也可以,但是做好與蘇聯長期對峙的英國人絕對沒傻成這樣。


四 見死不救


蘇軍在華沙起義期間見死不救的觀點,在近三十年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主流看法。國內的很多公知、大V甚至名家講壇都持相同的觀點。起義期間蘇軍曾經派出波蘭裔的一些作戰單位參戰,零零散散人數不多,說是見死不救也不算太冤枉。


歷史虛無主義一個非常虛偽的地方,就是在強調對自身觀點有利的證據時,會不遺餘力竭力渲染,而不利時會選擇性遺忘。



先對比一下華沙起義時,蘇軍和英軍的態勢。蘇軍的「巴格拉季昂行動」正在激戰中,絕對不可能同時展開對華沙的攻堅行動。英美聯軍剛剛完成「霸王行動」,在諾曼第建立登陸基地,開始向歐洲腹地進發,也沒有精力支援遙遠的盟友波蘭。


起義之前蘇軍對起義計劃毫不知情。起義有沒有邱吉爾慫恿不好說,英國一定是知道的。那麼英國計劃過支援波蘭人嗎?波蘭流亡政府,在英國是有可以直接指揮的流亡軍事力量的,在華沙被反撲的德軍血洗時,這些波蘭軍人有著強烈的參戰欲望,但是這部分波蘭軍人被英軍空投到了荷蘭,去參加「市場花園行動」了。換言之英軍沒有幫忙,波蘭人自己想回去,英國主子也不同意。



為什麼英國會這樣做呢?首先波蘭人的起義計劃英國人是了解的,與此同時,英國人比波蘭人更有戰略遠見,英國人心裡明白,沒有蘇軍的支援起義只能以悲劇收場。當時蘇軍的態勢,如果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被捲入華沙的巷戰,能不能取得勝利兩說,最終解放華沙也會大大滯後挺進德國的腳步,英美當時的核心利益是搶先攻克柏林。


蘇軍如果見死不救,死的也是華沙市民,對於英美反攻還有用處的波蘭流亡軍人,英國並不捨得白白空投到華沙去送死。對於英國人來說,問題的關鍵是蘇軍,而蘇軍無論怎樣做,英國都立於不敗。華沙起義中大量波蘭民眾在蘇軍的面前,被德國人瘋狂的屠殺,在戰略思維的層面上,此時的波蘭,已經是英國人戰後規劃的蘇軍控制區了。蘇控區的民怨對於英國人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而付出代價的只不過是波蘭人而已,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國家將是對方陣營中一員。


鯉魚的這些觀點可能會有很多人說我是在為北極熊洗地,沒那個意思,歷史的罪人不只是蘇聯人、德國人、英國人,也包括鋌而走險的波蘭人,華沙起義的參與各方沒有無辜的一方,沒人能獨善其身。選擇性遺忘,與篡改歷史同樣可恥。


五 起義的代價


華沙市民在堅持兩個月之後,才被德軍徹底肅清,在整個起義期間有將近兩萬救國軍陣亡,而起義期間被殺害的無辜市民超過二十萬。電影中男主人公的媽媽和弟弟,在他的面前被德軍槍殺,這個橋段我能看出悲壯,但是我看不出反省。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奮不顧身的人,都稱得上烈士,可是因為自己的熱血和衝動,就要裹挾著十倍於己的無辜民眾一起陪葬,就不要高談闊論什麼救國救民的大義了,聽著讓人覺得噁心。


無論如何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罷,1944年的8月,對華沙民眾來說都是戰爭結束的前夜。五年都熬過來了,幾個月之後就將重新獲得和平,在戰爭結束之前,死於戰火是多麼無奈的悲哀。


華沙起義之後所有倖存的市民都被趕出了城市,這座美麗古老的城市,在希特勒的命令之下被夷為平地。華沙起義所付出的沉重代價,與自由和正義無關,只不過是意識形態的鬥爭產物。甚至可以算是戰後幾十年冷戰前的一次預演,真正的大戲還要演出很長一段時間。


前幾天看新聞,德國人和美國人沒談攏,一部分撤出德國的美軍,被主動邀請到波蘭駐紮,波蘭人的勇氣仍然令人刮目相看。有一個強大的鄰居不是件好事,如果非得讓這個鄰居成為自己的死敵,則一定是個悲劇。死敵之間的結局無外乎兩種,徵服或者被徵服。


如果時至今日還會相信,盟友會竭盡全力幫助自己打敗強敵,只能說這樣的人很傻很天真。默克爾不可能永遠是德國總理,川普不可能永遠是美國總統,普京在任的時間再長,也不能永遠是俄羅斯總統,但是波蘭、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只要存在,就永遠是鄰居。


隔岸觀火引以為鑑,把不可能戰勝的對手,一步步逼成自己的死敵,是否明智值得所有人去思考,不只是波蘭人。

相關焦點

  • 波蘭電影繼續-圖解《浴血華沙》
    《浴血華沙》藍光版長度是124'46",剛好符合好電影很多是超過2個小時的K定律!
  • 蒼煙空:華沙曾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輕人——《浴血華沙》
    《浴血華沙》也慢,因為血淋淋的太讓人身體不適。起義的真實目的是為了趕在蘇聯軍隊進入華沙之前,華沙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土地,在波蘭人眼裡,聽起來好聽的同盟軍蘇聯並不比納粹德國更好,是他們,把自己的國家一分為二,是他們,屠殺了2萬多波蘭同胞,華沙人民不會歡迎屠夫劊子手踏上自己的土地
  • 《浴血華沙》:如此優雅,如此憂傷
    2014年的波蘭電影《浴血華沙》觀後讓人久久難忘。這部又名《華沙1944》的電影,是波蘭33歲導演導演楊·科馬薩歷經9年時間拍攝完成的戰爭歷史情感青春大片。該片以細膩生動的視聽語言,具體詳實的細節描寫,深沉厚重的歷史沉思,浪漫樂觀的藝術情懷,再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波蘭人民反抗納粹德國,爭取自由和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的悲壯英雄史詩。
  • 一段關於那場殘酷戰爭的記憶《浴血華沙》中的人性與愛情
    《浴血華沙》官方海報 推薦觀看成功的戰爭電影,一定少不了宏大的戰爭場面和打動人心的好故事,於是很多的戰爭電影都把故事的核心都放在了關於人性的刻畫,而今天推薦的這部電影《浴血華沙》,《浴血華沙》劇照 和平時期青春年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波蘭的地下軍為反抗德國的佔領而發起了華沙起義,而在這場起義中很多都還是18、9歲的孩子,正是青春年華。
  • 《浴血華沙》你可以殺了我,但你無法消滅波蘭!
    /歷史/愛情片中,在華沙起義爆發前不久,一群當地的年輕人加入了地下組織,不僅是為了履行愛國 義務,同時也開啟了一段青春冒險,可以跟同齡人吹噓還可以吸引女孩子。他們成為華沙起義戰鬥中最為勇敢的組織之一,共同見證了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也看見了殘忍、背叛與謀殺;他們懂得了愛,也體會了什麼叫仇恨。儘管他們不情願,歷史還是在他們成熟的過程中,給他們上了血腥殘酷的一課……
  • 《浴血華沙》—二戰中最黑暗的63天
    今年看過幾部戰爭題材電影,留下較深印象的有三部,《1917》、《灰獵犬號》和《浴血華沙》。
  • 最後的解放————《浴血華沙》
    年輕象徵著朝氣,最近看了一部名為《浴血華沙》的電影,又名《波蘭1944》。本片作者是帶著一種嚮往自由,嚮往美好新世界的構思看下去的,結果發現他的電影劇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在違背母親與家人的意願,義無反顧的加入了華沙地下黨組織,並約定好了起義時間,一群還未上過戰場的年輕人,帶著好奇同時又充滿恐懼,一切都似乎是那麼的順利,起義軍已經拿下了老街的幾個根據點,正在向大城市進發。當晚一群青年軍就開始了歡快的慶祝儀式,大家手拉著手一起走向城市的中心,示意城市得到了解放,男主也拉起了女主的手,深情對視著。
  • 出演電影《浴血華沙》而走紅的波蘭女演員索菲亞維奇拉斯克
    在波蘭二戰大片《浴血華沙》(Miasto,1944)中,女高中生皮瑞卡和男朋友及其他高中同學秘密加入了波蘭抵抗運動,她雖然長得像個小仙女,但其實也有點社會。1944年8月1日華沙起義爆發後,他們都被分到了不同的部隊,皮瑞卡被分到一家戰地醫院做護士,她的男友則被分到某作戰部隊。讓在戰地醫療所默默工作的皮瑞卡想不到的是,男友在戰火中居然和另外一個女同學好上了,兩人還發生了超越友誼的關係。不過由於那位女同學最終在戰鬥中犧牲,良心發現的男友(渣男?)
  • 最近很多人都在找「浴血華沙」,完整版電影,所有尺度鏡頭都在!
    一些看過的人表示,這個電影在央六放過。確實精彩!電影是為了紀念波蘭華沙起義七十周年,影片拍攝於華沙起義70周年之際,也就是二戰勝利70周年的前一年。但是,很遺憾,你以前可能看的是刪減版。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帶來原汁原味的完整版電影!
  • 《浴血華沙》:暴行下的青春沒有靈魂
    《浴血華沙》是一部講述二戰後期的一部波蘭電影,流亡政府為了搶先蘇聯人奪回政權而發動了起義,致使整個華沙城被德軍夷為平地,損毀度高達85%,死亡人數達到二十五萬人。
  • 《浴血華沙》:暴行下的青春沒有靈魂
    作者|文刀而告《浴血華沙>》是一部講述二戰後期的一部波蘭電影,流亡政府為了搶先蘇聯人奪回政權而發動了起義,致使整個華沙城被德軍夷為平地,損毀度高達85%,死亡人數達到二十五萬人。德軍在華沙進行了最後的狂歡,人命在殘酷的暴行下,不如螻蟻。
  • 郭松民 | 有人想用《浴血華沙》嚇倒中國人嗎?
    01最近,一段從波蘭電影《浴血華沙》華沙中剪輯下來的鏡頭,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流傳。 《浴血華沙》是以1944年華沙市民反抗納粹德國起義為背景拍攝的,裡面有很多場面是反映德軍殘酷鎮壓起義者的,比如一場大爆炸之後,從空中飄下了血雨,接著人體的殘肢和碎片像冰雹一樣落下,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
  • 網絡熱播片:波蘭二戰電影《浴血華沙(2014)》高清中字
    網絡熱播片:波蘭二戰電影《浴血華沙(2014)》高清中字導演: 揚·科馬薩編劇: 揚·科馬薩主演: 類型: 劇情 / 愛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波蘭語言: 波蘭語上映日期: 2014-09-19(波蘭)片長: 130分鐘又名: 華沙一九四四 / Warsaw '44 / City 44在華沙起義爆發前不久,一群當地的年輕人加入了地下組織,不僅是為了履行愛國 義務,同時也開啟了一段青春冒險,可以跟同齡人吹噓還可以吸引女孩子。
  • 你一直在找的《浴血華沙》,這是未刪節版
    也許用不了多久,所有的親歷者將會離開這個世界,而這部電影會長久的留下來,將是了解這次起義的一個側面——本片的導演是八零後,幾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後,主創團隊的年齡構成,使這部電影基本可以代表,絕大多數現在波蘭年輕人對於華沙起義的認知。電影以年輕人的視角,演繹了1944年華沙起義的全過程。一群當地的年輕人加入了地下組織,不僅是為了履行愛國義務,同時也開啟了一段青春冒險,可以跟同齡人吹噓還可以吸引女孩子。
  • 戰爭中人性會無限放大,欲望也無處安放:《浴血華沙》
    最近電影《八佰》熱映,一個個年輕的生命為了一個信念,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這種精神確實值得歌頌,但是為什麼不在和平年代歌頌和平呢?和平,永遠都是一個理性國家的永恆追求。二戰的炮火下,華沙變成了魔鬼之城。《浴血華沙》講述了華沙起義和德軍的瘋狂反撲。除去電影的血腥和色情,我們應該更多的思考。
  • 《浴血華沙》:你為戰爭做好準備了嗎?
    2014年,波蘭拍攝了這部《浴血華沙》(City 44),背景是真實的1944年華沙起義,一群波蘭青年加入波蘭國家軍,為了爭取國家獨立,與德國軍隊展開註定無法取得勝利的戰鬥。關於這段歷史有太多資料,我就不贅述了,大家都知道最後起義被鎮壓下去,華沙為此付出了三十萬條生命。
  • 《浴血華沙》是一部真實到殘忍的電影
    《浴血華沙》是一部真實到殘忍的電影。 這部電影就是華沙起義中夾雜著男女主的青春愛情,將個人命運融合在家國情懷中。但是到了一些關鍵情節點,會出現莫名其妙的音樂和跳躍,不知道是本人理解不了還是這就是這部電影7.1分的原因。
  • 電影《浴血華沙》另一面,華沙起義在現代波蘭人眼中其實是個笑話
    1944年,在德國敗亡前夕,英勇的華沙人民舉行了一次大起義,最後以失敗告終。對於這次失敗的起義,我們通過電影來看看,波蘭現在的人是怎麼看待這次起義的,在他們眼裡或許那次起義都是個笑話。我們就通過波蘭戰爭電影《浴血華沙》,一起來看看一群腐男腐女是怎麼唱著跳著參加起義,最後幾乎被殺光的。故事時間是二戰的1944年,地點是波蘭首都華沙。此時的德國已經開始敗亡。
  • 華沙新劇團《阿波隆尼亞》 三個女人的犧牲
    《伊菲革涅亞的犧牲》阿伽門農和克呂泰涅斯特拉之長女,伊菲革涅亞,是這個故事第一個犧牲的女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無辜羔羊。她的父親希臘統帥阿伽門農為了打贏戰爭,不得不把女兒祭獻給神明。她作為古典美的悲劇人物經常出現在名畫家的畫布上。
  • 電影與槍火:缺乏組織的理想主義,浴血華沙輕武器盤點
    浴血華沙這部片子的評價很兩極,有人覺得這部片子在細節和人性刻畫上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