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槍火:缺乏組織的理想主義,浴血華沙輕武器盤點

2021-02-06 瘋狗的輕武

浴血華沙這部片子的評價很兩極,有人覺得這部片子在細節和人性刻畫上入木三分。比如坦克爆炸後下起」血雨」「內臟雨」的片段,最後男主角爬上沙洲後幻想女主還活著的場景等。但也有人覺得這部劇雖然用大量鏡頭去描寫華沙起義中波蘭人的悲劇,但整個敘事劇情卻很稀爛,而且莫名其妙的加入了一些魔幻鏡頭(比如子彈拐彎)。我個人對這部劇的感覺不深,尤其是討厭男主那副表情,從劇情來看是想表達出對納粹的憎恨,但每次都是這麼直勾勾的眼神讓人看著出戲,在很多場景中也總是覺得這傢伙是可有可無的角色。或許導演就是想把他設計成一個華沙起義中的小角色,但這主角的塑造太不豐滿了。

(就這個表情,太欠抽了...我都想抽它)

好了,以上都是我主觀看法。咱們也不談電影,主要聊槍,不過本劇中出現的武器非常多,我直接按照IMFDB的排列盤。

1、手槍

Wz.35手槍

這把是波蘭在二戰時期的制式手槍,9mm口徑,咱們可以發現這貨長得很像白朗寧手槍。也確實,它的結構包括不少零件和M1911手槍都可以通用,同樣也是槍管短後坐+槍管後端偏移閉鎖,不過它的偏移並不是M1911那種鉸鏈,而是白朗寧大威力那種斜面偏移。

據說這種手槍非常可靠,算是二戰手槍中最優秀的一批。在波蘭被瓜分之前生產了49400支,我尋思它可靠性優秀一方面是山寨白朗寧老爺子的結構,另一方面主要是波蘭在戰前產的,質量會比其他國家那些戰時工業產品優秀一些。

(咱們還能看到wz.35還有類似M1911的握把虎口保險)

2、託卡列夫TT33

IMFDB上說卡瑪手上這把是TT33,反正就這鏡頭我是沒看出來,但劇中出現TT33很正常,這手槍是20年代後,推翻沙俄的蘇維埃政府打算替換掉老舊納甘轉輪的作品。結構上同樣是參考並簡化了白朗寧M1911,用彈方面倒是完全和M1911背道而馳。

1911用的是大口徑,高停止,彈道差,射程近的.45ACP彈,TT33選擇的是基於7.63x25mm毛瑟手槍彈的7.62x25mm託卡列夫彈,口徑小,高穿透,彈道好,射程遠,不過停止作用就差了。對這把槍我們也不陌生,54大黑星的原型。

3、魯格P08

這把德軍早期的制式手槍在劇中出現過很多次,我之前也聊過。槍管後坐+肘節式閉鎖,可靠性在非套筒式手槍裡算是很優秀了,指向性好,便於攜帶,軍官都喜歡,但肘節貴啊...

4、瓦爾特P38

影片中讓我比較震撼的一幕就是主角母親和弟弟被一個黨衛軍上尉(或者中尉,看不清肩章到底是幾條杆)槍斃這一幕。軍官手上的就是瓦爾特P38,我之前也聊過這把手槍,德軍二戰制式手槍。性價比相對P08而言高的多,而且是最早採用單/雙動機構的手槍之一,影響力很大。

5:毛瑟HSC

(左邊那個藍衣服手中那把)

毛瑟公司早先的大型手槍(比如C96)成功之後,也開始試水小型自衛手槍。我們知道以前有把手槍叫張嘴蹬的就是毛瑟出品,但張嘴蹬真的很醜。在1940年,毛瑟又推出了一款小型自衛手槍,HSC,採用雙動式扳機,自由槍機原理,整把槍非常緊湊,只有152mm長,700克重。

這槍本身到沒多考慮軍用方面,而只是想和瓦爾特PP之類的緊湊手槍搶自衛、警用市場,但這漂亮的外形和緊湊的結構最終還是被德軍訂購,在二戰期間大約總共生產了25萬支,而且在戰後依舊是被德國警察使用。不過作為自衛手槍,它發射的.32ACP彈確實弱雞了一些,不適合戰鬥使用。

6、盒子炮

這把槍需要解釋嗎?不需要吧

7、納甘轉輪

納甘1895這把槍玩吃雞的朋友肯定知道,我在公號上也做過一個納甘轉輪的原理解說視頻。這武器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它是一把採用縮頭彈,而且發射時彈輪會前移,避免轉輪與槍管之間出現「熾焰間隙」現象的轉輪手槍。

本來吧,沙俄是為了打造一款威力較大的轉輪,用縮頭彈主要還是為了讓火藥燃氣充分利用於推進彈頭,但這個設計卻讓納甘成了為數不多可以用消音器暗嘍嘍搞事情的轉輪手槍。

衝鋒鎗:

1、司登

司登衝鋒鎗本身結構很簡單,英國人在二戰期間也偷偷運了不少司登給歐洲各地的抵抗組織,在1942年到1944年間,起碼有11000支司登送到波蘭抵抗組織手上。

而且司登本身製造難度很低,波蘭人自己也根據司登山寨自產,9mm口徑的子彈也到處都有。下邊是華沙起義博物館裡的波蘭版司登,圖2上面那支是波蘭自產的閃電衝鋒槍

2、MP40

這些都是波蘭抵抗組織繳德國人的,大家都熟悉這支槍。簡單說起來,MP40算是第二代衝鋒鎗中的標杆 ,大量衝壓件+摺疊式槍託+不採用木質結構,加工起來非常省事,而且MP40有前衝擊發+長機匣+復進簧外的三重減速套管,因此後坐力很容易控制。雖然它不怎麼準,但很適合潑水壓制。

德軍對它的定義也是班組火力補充,尤其是在進攻時,MP40可以作為機動行進中的壓制武器。

3、施邁瑟MP28/II

一戰結束之後,德國一切武器生產都將在戰勝國監管下進行。因此伯格曼MP18衝鋒鎗就一下子絕了後,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我不在國內搞事情不就行了。

所以到20年代,他們跑去瑞士繼續研發生產,典型就是SIG紹爾授權版的M1920型,等到MP28偷偷研製成功後,德國人借用比利時的名義生產並銷往世界各地,他們自己也以警用衝鋒鎗的名義加裝採購試用,然後等到納粹上臺之後就徹底放飛自我。不過很快MP38就出現了,所以MP28德國自用的不多,反倒是世界各國在20-30年代均有採購。

4、PPSh-41

在華沙起義時,蘇軍向華沙城內是空投了不少物資的,其中包括了各類槍彈糧草,波波沙這種巷戰利器肯定有。

這把槍大家也都很熟悉,值得一提的是它這種帶快慢機的木託衝鋒鎗其實挺準的,比MP40單發要準,連發的話射速太快難控制。另外很多人說PPSh41的71發彈鼓是史達林必須要比芬蘭索米多一發彈容而設計的,我對這個表示不認同。因為PPSh的前任——PPD40採用過73發彈鼓,而PPSh41沒有彈匣井,所以砍掉了彈鼓的頸部,因此少了兩發變成了71發。

5、PPS-43

和PPSh-41一樣,PPS-43估摸也是蘇軍空投的物資,這把槍是PPSh-41的簡化版,取消了快慢機,更多的衝壓件,取消了木製槍身和槍託改用摺疊金屬槍託,更長的機匣(用來緩衝槍機),取消了彈鼓,更短的工時、更好的操控,這才是一支適合大規模戰爭的衝鋒鎗。

6:湯姆遜1928

還是這張圖,右邊那個頭上包著繃帶的波蘭軍備上有一支帶著槍口制退器的武器,這只是湯姆遜M1928或者M1928A1。因為湯姆遜簡化後的M1和M1A1沒有制退器這個特徵,而在早期的M1921型則銷量很少,所以只能說M1928這兩款之一。

這批武器大概率是美國陸航在9月18日空投給華沙的,不過比較慘的是當天一共丟了1284個箱子,最後只有288個被波蘭人舔到,其他要不就不知道飛哪兒去了,要不就是被德國人舔走。

步槍:

1、莫辛納甘M91/30

M91/30是莫辛納甘產量最大的版本,是蘇軍在20年代針對老式1891莫辛納甘的現代化改進型,比原版要短,但1232mm的長度相比98K、恩菲爾德SMLE、M1加蘭德等還是顯得很長。由於產量巨大,波蘭人手裡有這貨也不奇怪,更何況蘇軍還空投過物資。

莫辛納甘發射的是9.7克的輕尖彈,初速很高,865米/秒,彈頭也容易碎裂,無論是彈道還是對肉體毀傷能力都比98K要出色,但也正因為輕,所以遠距離的存能並不好。不過考慮到當時步槍也就4-500米有效射程,所以光是以步槍來說,莫辛納甘優於98K。

2、莫辛納甘卡賓

IMFDB中說這支是莫辛納甘M38卡賓,但M38產量並不大,所以我估計更大可能是波蘭自己的wz.91/98/25型卡賓。

因為在波蘇戰爭期間,波蘭繳獲了相當多的老式莫辛納甘。到20年代之後,波蘭選用毛瑟卡賓作為制式武器,但當時莫辛納甘在波軍中數量龐大,因此他們將其改成了發射7.92mm毛瑟彈的卡賓型,長得和莫辛納甘M38類似,但口徑不一樣。

3、勒貝爾1886

全世界第一款無煙火藥步槍,不過在二戰期間早就是老爺貨了。這票武器估計是當年波蘇戰爭時期法國人援助波蘭的,然後華沙起義時候波軍把這批老爺貨從倉庫裡挖出來用。至於彈藥通不通用,夠不夠之類的就不管了

勒貝爾1886在1927年進行過一次改良,終於把那個破管式彈倉改成了毛瑟式的豎倉,口徑也改成了新式的7.5mm。不過這票步槍連法國人自己都很少,而且時間也不對,因此波蘭起義時的1886肯定還是那批老8mm+管式彈倉,不過有總比沒有好。

4、VZ24

捷克版98K,但比98K更早。捷克斯洛伐克早年是奧匈帝國的軍工重鎮,在一戰期間他們就山寨過毛瑟98,到戰後解體,他們先是繼續山寨了98/22型長步槍。但很快認識到這麼長且重的武器在一戰中已經凸顯了缺點,因此他們將槍管從740截短到600mm,改出了這支Vz.24.

其實德國人早在一戰前就考慮過600mm管子版的毛瑟98,但被輕尖彈帶來的槍口焰和後坐力的問題困擾。捷克的vz.24似乎是採用了一種較重的尖頭彈,大約11.5克(德國輕彈10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槍口焰問題。不過波蘭嘛,有7.92彈就不錯了,不挑。

值得一提的是,國民政府起碼採購了20萬支vz.24,和中正式的關係很密切。

5、Wz.1929

如果想當然的話會覺得德軍手上這支是98K,但看槍身的指槽和雙翼式的準心可以發現它並不是。

我尋思是波蘭劇組直接拿自家的Wz.1929湊數了,反正長得很98K。這支也屬於卡賓槍,是波蘭山寨Kar 98AZ的作品,適合發射輕尖彈。

這是華沙起義博物館中的Wz.1929,後頭那把是Wz.1928白朗寧

機槍:

Wz.1928


波蘇戰爭結束之後,波蘭尋思這輕機槍是個好東西,因此當時他們買了白朗寧M1918BAR,劉易斯以及哈奇開斯1909輕機槍這三來進行選型,最後覺得白朗寧還行。恰好比利時FN當時也出了一款白朗寧的改型,叫MODEL D

這貨針對BAR的問題做了修改,比如槍管上散熱肋並且採用速換槍管設計,一定程度解決了BAR容易過熱的問題。給他設計了手槍握把便於控制後坐力,簡化了減速機降低成本增加可靠性,兩腳架也從槍管上挪到了導氣室上,避免幹擾槍管震動。

波蘭這麼一看,誒!好東西,要了。所以在1928年批量山寨了比利時Model D,但口徑從原本的.30-06改成了7.92x57mm。

MG42:

不會吧,不會有人連這把槍都不認識吧?注意這把MG42採用了50發的彈鏈盒

最後留作業,上圖這個門是什麼陰間玩意?


相關焦點

  • 波蘭電影繼續-圖解《浴血華沙》
    《浴血華沙》藍光版長度是124'46",剛好符合好電影很多是超過2個小時的K定律!
  • 最近很多人都在找「浴血華沙」,完整版電影,所有尺度鏡頭都在!
    一些看過的人表示,這個電影在央六放過。確實精彩!電影是為了紀念波蘭華沙起義七十周年,影片拍攝於華沙起義70周年之際,也就是二戰勝利70周年的前一年。但是,很遺憾,你以前可能看的是刪減版。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帶來原汁原味的完整版電影!
  • 出演電影《浴血華沙》而走紅的波蘭女演員索菲亞維奇拉斯克
    在波蘭二戰大片《浴血華沙》(Miasto,1944)中,女高中生皮瑞卡和男朋友及其他高中同學秘密加入了波蘭抵抗運動,她雖然長得像個小仙女,但其實也有點社會。1944年8月1日華沙起義爆發後,他們都被分到了不同的部隊,皮瑞卡被分到一家戰地醫院做護士,她的男友則被分到某作戰部隊。讓在戰地醫療所默默工作的皮瑞卡想不到的是,男友在戰火中居然和另外一個女同學好上了,兩人還發生了超越友誼的關係。不過由於那位女同學最終在戰鬥中犧牲,良心發現的男友(渣男?)
  • 《浴血華沙》:如此優雅,如此憂傷
    2014年的波蘭電影《浴血華沙》觀後讓人久久難忘。這部又名《華沙1944》的電影,是波蘭33歲導演導演楊·科馬薩歷經9年時間拍攝完成的戰爭歷史情感青春大片。該片以細膩生動的視聽語言,具體詳實的細節描寫,深沉厚重的歷史沉思,浪漫樂觀的藝術情懷,再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波蘭人民反抗納粹德國,爭取自由和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的悲壯英雄史詩。
  • 《浴血華沙》是一部真實到殘忍的電影
    《浴血華沙》是一部真實到殘忍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最大特點就是真實,特別是戰爭場面的真實,如果一枚炸彈在人群中爆炸,會有什麼效果?一般電影只會呈現出爆炸時的場景,而爆炸後的場景卻沒有。
  • 《浴血華沙》—二戰中最黑暗的63天
    今年看過幾部戰爭題材電影,留下較深印象的有三部,《1917》、《灰獵犬號》和《浴血華沙》。
  • 網絡熱播片:波蘭二戰電影《浴血華沙(2014)》高清中字
    網絡熱播片:波蘭二戰電影《浴血華沙(2014)》高清中字導演: 揚·科馬薩編劇: 揚·科馬薩主演: 類型: 劇情 / 愛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波蘭語言: 波蘭語上映日期: 2014-09-19(波蘭)片長: 130分鐘又名: 華沙一九四四 / Warsaw '44 / City 44在華沙起義爆發前不久,一群當地的年輕人加入了地下組織,不僅是為了履行愛國 義務,同時也開啟了一段青春冒險,可以跟同齡人吹噓還可以吸引女孩子。
  • 一段關於那場殘酷戰爭的記憶《浴血華沙》中的人性與愛情
    《浴血華沙》官方海報 推薦觀看成功的戰爭電影,一定少不了宏大的戰爭場面和打動人心的好故事,於是很多的戰爭電影都把故事的核心都放在了關於人性的刻畫,而今天推薦的這部電影《浴血華沙》,《浴血華沙》劇照 和平時期青春年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波蘭的地下軍為反抗德國的佔領而發起了華沙起義,而在這場起義中很多都還是18、9歲的孩子,正是青春年華。
  • 郭松民 | 有人想用《浴血華沙》嚇倒中國人嗎?
    01最近,一段從波蘭電影《浴血華沙》華沙中剪輯下來的鏡頭,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流傳。 《浴血華沙》是以1944年華沙市民反抗納粹德國起義為背景拍攝的,裡面有很多場面是反映德軍殘酷鎮壓起義者的,比如一場大爆炸之後,從空中飄下了血雨,接著人體的殘肢和碎片像冰雹一樣落下,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
  • 《浴血華沙》:你為戰爭做好準備了嗎?
    首先必須說明,我談論的雖然是電影,但這不是一部簡單的影評,所以希望大家有耐心看下去。2014年,波蘭拍攝了這部《浴血華沙》(City 44),背景是真實的1944年華沙起義,一群波蘭青年加入波蘭國家軍,為了爭取國家獨立,與德國軍隊展開註定無法取得勝利的戰鬥。關於這段歷史有太多資料,我就不贅述了,大家都知道最後起義被鎮壓下去,華沙為此付出了三十萬條生命。
  • 蒼煙空:華沙曾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輕人——《浴血華沙》
    《浴血華沙》是部幾年前的老片子,最近卻突然熱門起來,比較下來,從前央視播出的是刪節版,而這一次大家傳看的是沒動刀子的完整版,裸體的、啪啪的一個鏡頭都沒遭遇剪刀手。目前網上很多標記原創的公號都在轉發同一篇文章,連錯別字都複製粘貼,唉,雖然我瞧不起這些公號狗,但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認真是失敗的。
  • 電影《浴血華沙》另一面,華沙起義在現代波蘭人眼中其實是個笑話
    1944年,在德國敗亡前夕,英勇的華沙人民舉行了一次大起義,最後以失敗告終。對於這次失敗的起義,我們通過電影來看看,波蘭現在的人是怎麼看待這次起義的,在他們眼裡或許那次起義都是個笑話。我們就通過波蘭戰爭電影《浴血華沙》,一起來看看一群腐男腐女是怎麼唱著跳著參加起義,最後幾乎被殺光的。故事時間是二戰的1944年,地點是波蘭首都華沙。此時的德國已經開始敗亡。
  • 最後的解放————《浴血華沙》
    年輕象徵著朝氣,最近看了一部名為《浴血華沙》的電影,又名《波蘭1944》。面對外來侵略者,相信每一位有血有肉的國人都會去拿起武器奮勇反擊,一直以為這是一部普通的戰爭題材電影,在戰爭中穿插著愛情親情,友情的元素,我想這應該是戰爭題材慣用的套路,但除去這一情結,能描繪戰爭的又有什麼呢......
  • 《浴血華沙》:暴行下的青春沒有靈魂
    《浴血華沙》是一部講述二戰後期的一部波蘭電影,流亡政府為了搶先蘇聯人奪回政權而發動了起義,致使整個華沙城被德軍夷為平地,損毀度高達85%,死亡人數達到二十五萬人。
  • 《浴血華沙》:暴行下的青春沒有靈魂
    作者|文刀而告《浴血華沙>》是一部講述二戰後期的一部波蘭電影,流亡政府為了搶先蘇聯人奪回政權而發動了起義,致使整個華沙城被德軍夷為平地,損毀度高達85%,死亡人數達到二十五萬人。德軍在華沙進行了最後的狂歡,人命在殘酷的暴行下,不如螻蟻。
  • 你一直在找的《浴血華沙》,這是未刪節版
    也許用不了多久,所有的親歷者將會離開這個世界,而這部電影會長久的留下來,將是了解這次起義的一個側面——本片的導演是八零後,幾位主演大多是九零後,主創團隊的年齡構成,使這部電影基本可以代表,絕大多數現在波蘭年輕人對於華沙起義的認知。電影以年輕人的視角,演繹了1944年華沙起義的全過程。一群當地的年輕人加入了地下組織,不僅是為了履行愛國義務,同時也開啟了一段青春冒險,可以跟同齡人吹噓還可以吸引女孩子。
  • 《浴血華沙》:暴行下的青春,你為戰爭做好準備了嗎?(網盤電影資源)
    《浴血華沙》2014導演: 揚·科馬薩編劇: 揚·科馬薩主演: 喬瑟夫
  • 《浴血華沙》你可以殺了我,但你無法消滅波蘭!
    IMDb6.7導演:揚努斯·梅茲主演: : 喬瑟夫·帕夫洛夫斯基/索菲亞·威奇拉克斯類型: 劇情/歷史/愛情製片國家/地區: 波蘭在這部浴血華沙劇情/歷史/愛情片中,在華沙起義爆發前不久,一群當地的年輕人加入了地下組織,不僅是為了履行愛國 義務,同時也開啟了一段青春冒險,可以跟同齡人吹噓還可以吸引女孩子。
  • 幾十萬人的犧牲究竟是為了自由,還是為了意識形態《浴血華沙》
    今天鯉魚給大家介紹一部悲壯的波蘭戰爭電影《浴血華沙》,電影上映於2014年華沙起義70周年。我不同意,歷史上華沙起義的慘烈程度,要超過諾曼第登陸數倍,可惜波蘭電影人沒能還原自己民族的這段慘痛歷史。華沙起義真正慘烈的地方不是有多少人在戰爭中倒下,而是幾十萬人的犧牲究竟是為了什麼。
  • 戰爭中人性會無限放大,欲望也無處安放:《浴血華沙》
    文|文刀而告歡迎關注,評論,關於電影,也許我們有話可說。和平年代總有些人在鼓吹戰爭。最近電影《八佰》熱映,一個個年輕的生命為了一個信念,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這種精神確實值得歌頌,但是為什麼不在和平年代歌頌和平呢?和平,永遠都是一個理性國家的永恆追求。二戰的炮火下,華沙變成了魔鬼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