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樹申
久聞魚臺縣有個葫蘆王,他用智慧和汗水在葫蘆種植上創造出了驕人的業績,承繼發展了葫蘆文化。
葫蘆,人們都不陌生,農村宅頭、籬笆墻院、菜地旁常有種植。莖蔓一年生草本植物,春種秋實,有梨形、球形、錘頭長柄形、雙球形相聯的大中小亞葫蘆、微型螞腰超小形亞葫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與葫蘆打交道,成熟後可加工成水瓢、面瓢、酒器、藥器等各種器皿,還可製作成樂器,小型葫蘆多被製作成觀賞品,供人們把玩。家居水邊或生活在船上的幼童,夏天家長常教孩子背上栓一個大亞葫蘆,以防溺水之虞。
葫蘆的栽培,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專家們考證甲骨文裡的「卣」字就是指的葫蘆。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考古發現7000前的葫蘆種籽,是目前發現的葫蘆種植最早的記錄。《詩經》裡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的詩句,壺、瓠、匏、壺盧、蒲盧都是葫蘆曾經的名子。聞一多先生在40年代寫的《伏羲考》,列出了與葫蘆相關的神話有49種。據說我國至少有20多個少數民族崇拜葫蘆,並有優美的神話故事相傳。影視裡關於葫蘆題材的也不少。動畫片《葫蘆兄弟》、《金剛葫蘆妹》,真人劇《金剛葫蘆俠》等。至於人們為什麼崇拜葫蘆,據說是因為葫蘆的諧音同「福、祿」有關,有「福祿綰帶,人丁興旺」之說。還於道家的寓教有關,道家鼻祖原始天師為掃清寰宇濁氣,使法力把殃及人類的惡魔戾鬼、神妖蛇精捉拿歸案,統統裝進葫蘆裡,永世不得翻身,還人間一個清明世界。
中國的勞動人民創造了源遠流長的葫蘆文化,及到近代也不乏那些有志之士,在這條路上孜孜矻矻地用辛勤的勞動去發揚、創新、開鑿葫蘆文化,放出新的異彩。清河鎮葫蘆王趙銀剛就是一個。
趙銀剛,40多歲的漢子,他自述自己文化不高,但從談吐中我們感到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愛得很深。他從村裡留轉了17畝土地專種葫蘆。在這塊土地上他用鋼管、竹杆搭就了一人多高的葫蘆架,挖了灌、排水溝,購置了專用工具,備了肥料、滅蟲藥、殺菌劑等,蓋了簡易的房子,他跟妻子陰晴、署寒吃住在葫蘆園裡。從選種到收穫一天到晚不離園子。有一段時間妻有些怨言,心裡不悅,銀剛就把古人「鶴妻梅子」的故事講給他聽。「那你就以葫蘆為妻好了,教葫蘆陪你一輩子」,二人會心的都笑了,從此妻子成了真正的葫蘆「王后」,一有空就到園子裡幫銀剛乾活。銀剛從小就喜歡葫蘆,十幾歲就種葫蘆,不過都是些常見的梨形、蘋果形葫蘆,收穫以後大葫蘆做菜用,小個的球形葫蘆無償的送給村裡的孩子們養蟈蟈玩。
有一次他在電視劇裡看到慈禧皇太后坐在龍椅上手裡把玩拇指大微型螞腰亞葫蘆,受到啟發,又在一本《葫蘆文化叢書》上看到介紹綰結葫蘆的培植和製作,他決心要培育出這種觀賞性葫蘆。經過努力,微型亞葫蘆試種成功。綰結葫蘆是由長柄葫蘆人工培植出來的,長柄葫蘆也培育成功了。把長柄葫蘆人工製作成綰結葫蘆竟成了一道跨不過的難關。銀剛廢寢忘食地一次次製作都失敗了,整個夏季的黃金季過去了,一枚綰結葫蘆也沒製成。銀剛打聽到嘉祥縣有一位觀賞葫蘆的第五代傳人,被人稱為大師級的人物。便把賣稻子的錢全部帶上去嘉祥拜師。搞技藝的人誰願意把所學輕易的傳給不相識的人。先是婉言謝絕,但他聽了趙銀剛介紹自己培植葫蘆的艱辛經過和對傳承葫蘆文化的虔誠之心,覺得眼前這位年輕人是位可以信賴的人。便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藝傳授給趙銀剛。從栽培、上架、掛果、延柄、果蒂施藥、日光加溫、7至10天時間的綰結、保養、除蟲、滅菌、施肥等整個操作過程必須一絲不苟,心細如絲,才能製作出品像上檔次的綰結葫蘆。師傅當場指定銀剛為第六代傳人。
如龍得水的趙銀剛,回到清河鎮決心大幹一場。當年他的葫蘆園裡就碩果纍纍,不但培育出了品像各異的微型葫蘆,讓他朝思夢想的綰結葫蘆也初上葫蘆架,雖然數量不多,也長出了品像上等的精品。這年初冬,徐州市的一位商人聞信來到趙銀剛的葫蘆園,對已下架的一對綰結葫蘆愛不釋手,出價兩萬元想拿走,被銀剛婉言謝絕了,「先生,對不起,這一對綰結葫蘆已有人先於你定下了。」銀剛白送他一對微型螞腰葫蘆,那商人也不白拿,留下1000元怏怏而去。其實銀剛婉拒那商人,是因為他心中已把那對綰結葫蘆派上了大用場。轉年就是第三屆青島運動會。銀剛帶上紅綢包裹好的一對綰結葫蘆專程送到青島獻給了組委會,獲得組委會讚揚並頒發了證書,還和組委會領導合影留念。
2018年盛夏,我們來到趙銀剛的葫蘆園。銀剛和他的妻子正在揮汗如雨的忙著。在這裡我們親眼看到了掛在架上、長在秧上鮮活的各個品種的葫蘆,最搶眼的就是綰結葫蘆,立刻教我們陶醉了。以前只在圖片上見過雙葫蘆綰結,今天零距離看到了五隻葫蘆綰結,園主人命名為「五洲連環」。好一個五洲連環,它飽含著葫蘆園主人的多少智慧和汗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