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乾燥,好多人咽炎又開始犯了。
嗓子刺癢、幹疼、感覺有痰到底該如何調理呢?可以試試中醫。
霧化治療:咽炎噴霧劑可自制北京中醫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張虹:慢性咽炎以陰虛和脾胃虛弱引起的為多見。
一般來說:
△ 陰虛型慢性咽炎的常見症狀有:咽部乾燥,灼熱疼痛感,下午時會出現咽部異物感,乾咳,痰少而稠。
陰虛型咽炎藥物組成為:玄參6克、麥冬6克、藏青果6克、烏梅3克、桔梗6克、甜葉菊葉1克。
△ 脾胃虛弱型慢性咽炎的常見症狀有:咽部老有痰黏著感,喜歡清嗓子,喜好溫熱的食物。大家可自制咽炎噴霧劑進行調理。
脾胃虛弱型咽炎的藥物組成為:黨參6克、炒白朮6克、浙貝母6克、陳皮6克、大棗6克、炙甘草3克、甜葉菊葉1克。
準備好藥物後,首先將諸藥用400毫升水浸泡30分鐘,大火燒開後,轉小火再煎20分鐘。將藥液倒入小噴瓶中:每次噴用8~10噴,每天6~8次。2周為一療程。
茶飲食療:適合老人與兒童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嗓音病科主任中醫師梅祥勝:在治療老人與小孩子咽喉炎的時候,一般不主張以寒涼性質的藥物或食物來治療。
因為寒涼的食物容易損傷他們的脾胃,引起腹瀉、嘔吐、食欲不振。另外,寒涼物還容易傷肺氣,往往會出現咽喉痛好了,咳嗽又找上門來的情況。
所以在治療咽喉炎的時候,如果沒有高熱、喉頭水腫這些比較嚴重的症狀,不用特別去吃藥,也不要去用抗生素,多喝水、多吃些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就能幫助消炎和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比如草莓。
也可以吃點洋槐花緩解,可將槐花曬乾與2~3枚胖大海一起用沸水浸泡,代茶飲用,有清爽潤喉的作用。也可直接取10顆槐花,水煎代茶飲。
習慣改善:常用淡鹽水漱口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嗓音病科主任中醫師梅祥勝:咽部其實是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上通鼻咽,下連喉咽、氣管和食管,前接口腔。
如果您比較喜歡吃煎炸油膩食物,喜歡生冷與溫熱食物混食,或者是比較喜歡重口味的過熱、過辣、過鹹的食物,這都是慢性損傷咽喉部的壞習慣。
再者,「咽喉為脾胃之候」,在經絡上與足陽明胃經相連,飲食失當影響到脾胃運化功能,脾胃失和,其氣攻衝咽喉,也會出現咽痛、咽癢的問題。所以對付慢性咽炎,要先改掉壞習慣。
飲食上,宜吃清淡,多吃水果、新鮮蔬菜等。平常注意咽喉調養。用溫的淡鹽水漱口,可以漱得深一些。
針灸治療:急性期效果較好河南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焦乃軍:一般人初發咽炎,多為急性,急性咽炎在中醫上屬「風熱喉痺」的範圍,表現為咽部紅腫疼痛、乾燥、發癢、多痰等,全身還可伴有發熱、頭痛、咳嗽等外感症狀,採用針灸治療效果不錯。
可選擇少商穴、少澤穴、合谷穴、尺澤穴、內庭穴、關衝穴進行針灸,這幾個穴位都是治療咽喉的常用穴,每次選3~4穴,每日1~2次,用瀉法,留針10~20分鐘,10~15天為一療程。
如果炎症較為嚴重,可配合藥物治療。出現高熱紅腫特別疼痛的,可選少商穴,用針點刺出血,少商穴是治療咽喉證的主穴,可達到清瀉肺熱、消腫清咽作用。
要注意的是:針刺出血在治療咽炎急性期效果較好,如果扁桃體周圍膿腫不能吃飯應給予消炎補液。
湯藥治療:疏肝解鬱助化痰利咽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劉靜:慢性咽炎在中醫中被稱為「慢喉痺」,其中「肝氣鬱結型」和「痰氣交阻型」,都與心情有很大關係。
這兩種都是由於情致不暢導致氣機運行失暢,妨礙了局部氣血流通。主要表現在咽幹多咳、胸悶,有些患者還會出現耳鳴。
一旦患上上述兩種慢性咽炎,就應當有針對性地進行「疏肝解鬱,化痰利咽」的治療。可用由法半夏、厚樸、茯苓、生薑等組成的半夏厚樸湯加減服用。
若伴有多痰,可再加入瓜蔞、貝母;有咽部增生濾泡可加入玄參、牡蠣等有軟堅散結作用的草藥;咽幹、黏膜萎縮時可加入沙參、柴胡、白芍等。
此外,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傳統方劑也有很好的作用。同時要注重情致的調整,多微笑,多與人交流。
經典方劑:鐵笛丸可治聲音嘶啞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嗓音病科主任中醫師梅祥勝:中醫認為,「喉者空虛,主氣息出入呼吸,為肺之系,乃肺氣之通道也。」所以,肺臟的健康與否也能反映到我們的咽喉之處。
中醫給這種因為肺臟虛弱導致的發音障礙也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金破不鳴」。
此類症狀人群特點是:因為肺氣虛弱,此類人群說話聲音常常是很小的,不愛說話的,日久者肺陰不足,虛火內生,咽喉部常是虛腫微痛的,會有乾咳的症狀,聲音也是啞啞的。
治療此類咽喉問題有一個特別經典的方劑,叫「鐵笛丸」。採用桔梗、麥冬、訶子、青果、木蝴蝶、玄參等藥物製作而成。
取名「鐵笛」是因它能治療聲音嘶啞,救「金破碎之不鳴」,服用後可以使聲音變得宏亮清脆,就像用鐵鑄成的笛子一樣經久耐用。
本文來自:2020-09-08健康時報《中醫治咽炎方法多》
本文編輯:王真 審稿主任:楊小明
【來源:健康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