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中國機長》

2020-09-03 糊裡又糊糊Hank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蘇州/中雨

今天下午去電影院觀看了國慶檔的新影片之一《中國機長》。

我覺得已經很少有什麼電影或電視劇能把我感動了,因為太多的電影或電視劇(電視劇我已經有近10年沒有看過了)創作的手法都比較類似,看了前面就能夠猜到後面。

但是,劇情沒有懸念似乎也不是無法感動人的原因,因為這部《中國機長》的劇情和結果,我其實非常清楚,原因它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但是今天還是被這部電影給感動了,所以,偉大的故事總還是可以感動人,與拍攝手法沒有直接的關係。

電影的演員陣容也非常強大,有張涵予、袁泉、張天愛、楊穎、李沁等。




《中國機長》是根據四川航空英雄機長劉傳健的真實故事而改編的,如果你經常關注新聞的話,對這個事件應該並不陌生。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次航班,飛機型號為空中巴士A319,飛機在執行從重慶至拉薩飛行任務中,在9800米高空發生駕駛艙右側風擋玻璃破損脫落事故,航班機組在機長劉傳健的帶領下,成功處置航班險情,在成都雙流機場安全備降,確保了機上128名人員的安全,其中乘客119人,機組人員9人。



圖片是今天本次航班的信息。


航班於2018年5月14日早晨6:25從重慶起飛機,7:07分的時候右前擋風玻璃脫落,此時飛機飛行高度近9800米,機長發出故障信息並申請備降成都,7:11先降至7315米的高度,因為飛機地處高原地區,有很多海拔很高的山峰,這是飛行的安全高度。又飛行了一會兒,出了高原地區之後,再降到3048米不需要額外供氧高度,飛機於7:46成功地備降在了成都雙流機場,機上只有副駕駛和一名乘務員受傷,乘客全部安全。

9800米的高空,氣溫零下幾十度,此時機組人員只穿了短袖。在氧氣含量極低的情況下,人們只需要十幾秒就可以失去意識。沒有了擋風玻璃,在六七百公裡的時速下,風幾乎可以把人吹散了。但是劉傳健憑著堅強的心理素質和專業的技術,成功地將飛機安全地開回了成都並著陸,這被世界航空業看作是一次「史詩級」的降落。



人物原型,英雄機長:劉傳健



劉傳健和機組人員。

《中國機長》這部電影基本上是按照真實事件來拍攝的,只是將其進行了戲劇化,也將人物的名字稍作了更改,比如機長的名字由劉傳健改為了劉長健。至於添加進去的一些細節,比如冰雹等突發事件,我覺得劇組也不過是為了強調機組人員克服的困難很大,但是,我覺得這也許都無法跟劉傳健機長實際遇到的困難相比。有的時候,現實要比戲劇更精彩。

我今天想寫這一篇讀後感,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我看電影的時候,被機長的沉著的心理素質、專業的職業技能感動了。他用自己的能力拯救了128人的生命,這是無價的貢獻,事後機長獲得500萬元的獎勵,我覺得也理所應當。對於機長自己來說,通過自己的能力幫助到他人,甚至是拯救他人的生命,無疑也是他最有成就感,生命最為閃耀的時刻,是自我人生價值呈現的最好方式;

另一方面,是由於我驚嘆於事件發生前和發生之後,民航一系列嚴謹地、程序化的安全流程和措施。比如電影上表現出來的一些細節,在登機之前,乘務組需要重新再複習突發事件的處理方法,語言表達方式,統一再校對手錶的時間等。上了飛機之後,駕駛組和乘務組都需要再對飛機進行了次全面的檢查,有很多程序性的口令,雙向核對,副駕駛還需要下飛機環繞飛機一圈進行查驗。這一系列看似非常程式化的工作都完成之後。機長才會給機場信息,允許乘客登機。儘管這次事情發生之後,也有文章質疑機組人員在起飛前對於飛機的擋風玻璃檢查地不夠細緻,所以才導致前擋風玻璃脫落。我是外行,不敢妄加評論,但是我覺得這個玻璃的問題靠機組人員目測應該是很難發生隱患的。

關於如何用程序化的操作,降低飛機的風險,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就想起來我在幾個月前在「得到」上聽過的一本書,書名叫《機長的一萬天》,當時聽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今天結合這部電影,我更加對民航業對風險的管控方法肅然起敬。

《機長的一萬天》這本書的作者叫田口美貴夫,自1971年開始在日本航空公司擔任機長,直到2003年退休,2005年去世。

在三十餘年的飛行生涯中,他沒有出過任何航空事故,曾經擔任過日本天皇和首相等知名人士乘坐航班的機長。

在對這本書的解讀中,主要是下面這張圖。




第一、建立及時的錯誤反饋系統。

我們從剛剛加入到職場的時候,就被自己的主管教育說「犯錯誤,允許,但是同樣的錯誤不要犯兩次」,所謂的「吃一塹,長一智」,工作之後要及時復盤工作中的錯誤,避免再次出現。毫無疑問,航空業是把這一個管理方法用到了極致。

據說,早年美國航空學校學員的死亡率一般能夠達到25%,但是現在全世界每年因為空難死亡的人數最多只有三四百人,從概率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每天都坐飛機,大約要3223年才會遇上一次空難,飛機已經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這巨大的進步都是因為飛機有黑匣子,每一次事故,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足夠的信息從而可以分析出來事故的原因,然後再根據原因加以改善。這就是及時的錯誤反饋系統帶來的功用。

民航業就是這樣通過一次次用生命換來的經驗,不斷在細節上設計和迭加了很多道管理程序,避免錯誤的發生,從而在短短的幾十年時把航空業的安全係數提高到了今天這個水平。

比如說話,國際民航組織規定飛機員在飛行過程中必須說英語,這樣有助於機組人員之間傳遞正確的信息。原因是有的國家,比如韓國和日本,人們說話都比較客氣和委婉,這樣溝通的信息就有可能不準確。特別是韓國,下級對上級說話時,有的簡直就是請求或暗示,韓國在1997就曾經因為一次機長沒有準確理解副駕駛的意見,從而造成了飛機撞山事件。

再比如吃飯,機長和其它機組人員吃飯的時候必須是吃不同的人準備的不同的飯,且駕駛人員吃飯時間必須有間隔,這也是為了避免如果出現食物變質或中毒時,機組人員會全部出問題。之前作者在一次飛行時,吃完點心之後發生嘔吐的現象導致無法駕駛飛機,好在吃飯時間有間隔,其它飛行人員把飛機才安全駕駛到目的地。

再比如上廁所,當兩名飛行員有一名上廁所時,另一名飛行員就必須要戴好氧氣面罩,從而避免突發的意外。

第二、有成熟方案就不要使用新方案。

飛行員之間的對話,有兩句話是最高頻的,分別是「手冊怎麼說的?」「這個操作有依據嗎?」,飛行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熟悉規則,達到不加思索、熟練操作的地步,因為這些規則都是前人用生命換下來的,所以在空中不需要發明創造。

第三、緊急情況下,治標比治本更重要

書中舉的例子,倒是和今天這部電影有點關係。大家都知道飛機上都一個氧氣面罩,很多人和我一樣,可能從來沒有看到它脫落過。當飛機機倉釋壓的時候,氧氣面罩會自動脫落,而氧氣面罩能夠提供的氧氣只能供氧12分鐘,如果這時候飛機飛行在10000米左右的高空,機長就必須在12分鐘內將飛機降落到3000米左右的安全高度,這個降落速度簡單算一下,大約是每秒9.7米,和自由落體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所以,當出現這個問題時,機長唯一能夠做的就是降高度,與時間賽跑,先去治這個標,然後再去找到故障原因,治那個背後的本。

第四、遇事不慌是可以刻意練習的。

飛機員在進行學習時,需要長時間地使用模擬機進行訓練,而在模擬機上主要時間並不是學習如何駕駛飛機,學員有80%的時間是在學習如何處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突發情況。而這些突發情況,可能飛行員在飛行的過程中一輩子都不會遇到。但是,長久的突發情況訓練,卻可以使飛行員具備優秀的心理素質和危機處理能力。就像劉傳健機長去年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日常訓練中實習過的,他只是按照規範進行了操作。

人的大腦都是分為兩個系統的,其中系統1是我們經常使用的,人類有60%的行為都是由系統1決策的,它消耗的能量非常少。而系統2是需要刻意運用注意力,消耗大量能量進行決策的模式。



人是可以通過經常性的「刻意練習」,把更多的原本用系統2進行決策的行為,轉化為使用系統1進行決策,當這個轉換完成的時候,就完成了能力的躍遷。




飛行員在模擬機的刻意練習,實際就是提高使用度,將所有的突發情況的決策都轉化為使用系統1進行決策的過程。這樣,飛行員在遇到我們認為的突發情況時,所有的操作才能都是習慣性的操作。

不知不覺又寫了很多。最後小結一下,結束在這兒吧。

我覺得航空業的這些經驗,對於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也有非常好的指導意義,小到生活中的一些小經驗、小技巧的積累,大到工作中如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如何用一套程序性地設計,對過程進行細緻的管控,事先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充分的預判,不斷提升我們的管理效率。我們一直是細節決策成敗,也是此理。這也與網際網路思維中的迭代思維非常相近。

任何成功事情的發生,一定是因為人們做對了什麼,這值得我們思考。

看了今天這部電影之後,也許下次再遇到航班延誤,我們都應該對航空公司多一份理解,少一份無謂的抱怨,畢竟,在這個行業,安全總是第一位的。

相關焦點

  • 敬畏生命,敬畏責任,敬畏規章/電影《中國機長》觀後感
    生命誠可貴,情義價更高,看了《中國機長》,你無法不震撼,因為這是由真實事件改編搬上銀幕的,記述的是民航史上的一個奇蹟。 片名叫《中國機長》,當然因為這機長的不平凡,他是機長中的機長,他代表著中國千千萬萬技術過硬、素質超群、精神閃光的英雄機長,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兢兢業業、精益求精、鞠躬盡瘁的英雄機長,令人敬仰、欽佩、致敬的英雄機長。
  • 《中國機長》真實觀後感,超出及格線但仍有美中不足的劇情
    這個國慶對於很多觀眾們來說都是熱血沸騰的,既迎來了祖國70歲的生日,也迎來了國慶檔三部獻禮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都是在9月30日正式上映,目前的口碑和票房基本上穩步上漲。
  • 《中國機長》首映觀後感:中國電影,有心了!
    因為此次事故堪比美國薩利機長的事故,甚至更危急,而對於中國的電影是否能達到《薩利機長》的程度讓我們始終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這件事。而今天與我一起觀看本部電影的資深乘務長坐在我旁邊看哭了兩次,她看完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中國電影有心了!我覺得她的這句話可以代表一個中國民航人觀影的真實感受,也打消了對整部電影專業程度的疑慮。
  • 《中國機長》配不上中國機長
    很多網友說,《中國機長》是山寨版《薩利機長》。 其實確定拍攝《中國機長》後,劉偉強第一時間去洛杉磯找了當初給《薩利機長》做特效的公司,就是為了避免被當成山寨版《薩利機長》。 態度是端正的,但是能力有限,拍出來比《薩利機長》差太多了。
  • 《中國機長》配不上中國機長
    標題並非譁眾取寵,因為中國機長電影的宣傳文案,說是全中國關注的史詩級備降和世界民航史的奇蹟,這些宣傳的話術比我的標題更加的出眾,但看完電影後,這一場史詩級備降,讓人記不住什麼叫做中國機長,更無法給出中國機長擁有什麼樣的特質,是傲然於常人的專業特質?還是一場絕境裡的困境求生意志?
  • 【感悟】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 電影《中國機長》觀後感
    2020第41期  總第624期    最近閒來無事,觀看了一下《中國機長》這部電影。
  • 《中國機長》:中國式機長,中國式力量
    文/胡一峰(《中國文藝評論》副主編、編輯部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國慶檔影片《中國機長》是根據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機組成功處置特情的真實事件改編的。而在事件發生前的2016年,美國影片《薩利機長》在中國上映。有意思的是,後者是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的真實事跡改編的。因此,當3U8633航班機組的故事將搬上銀幕的消息傳出時,人們很自然地想到了「薩利機長」,並猜測「中國機長」將會怎樣的面貌。
  • 《中國機長》&《薩利機長》:都很好看
    它能出現在我的電腦裡,自然是因為當年看過《中國機長》,有人吐槽其劇情平淡,不如《薩利機長》,因而好奇而下載,後來因為忙碌,竟擱置許久,遂一觀。都是一場終究被機長與機組人員、乘客共同協作避免的空難,都一樣的驚心動魄,都改編自真實事件。
  • 《中國機長》與《薩利機長》,誰是你心中的英雄機長?
    《中國機長》和《薩利機長》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中國機長》根據川航3U8633航班緊急迫降事件改編;《薩利機長》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航班機長薩利的真實英雄事跡改編。同樣是驚險片,《中國機長》與《薩利機長》影片的側重點不同,情節安排和節奏把握上也有差異。主要還是源於中美兩國文化背景差異,所導致的主題呈現角度不同。
  • #電影中國機長#只要你的平凡《中國機長》
    中國機長》,我錯過了《中國機長》的首映禮,只能選擇後幾天的電影票,那時的我只覺得好奇並沒有特殊的看法,但是當我真正坐在了電影播放廳,卻跟著電影情節的起伏而變得更加緊張。 《中國機長》是根據2018年的川航8633航班的迫降事件進行一定改編的,飛機從重慶飛往拉薩途中飛機風檔突然破裂導致機艙失壓,而駕駛艙在完全開天窗的情況下,機長驚險地把飛機緊急迫降至成都機場的事件,這一次驚心動魄的飛行事故處理過程也創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蹟。
  • ​寒假觀後感(一)
    《中國機長》觀後感作者:劉啟祥     電影《中國機長》所展現的就是中國民航人敬畏生命 ,敬畏規章,敬畏責任的工作日常,在平凡崗位上默默付出的中國民航是中國機長的主角。飛機與地面的通信中斷只能憑藉機長的經驗來完成接下來的飛行 想想都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事情。平淡的文字根本描寫不出那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內心震撼,還是推薦去看一看這部電影對電影的尊重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雖然物情節,而波動情緒這場電影我做到了。最後我才知道我享受的不是強烈的推背感而是偉大的安全感。
  • 薩利機長和中國機長
    想通過電影來講述一個關於機長的故事,倖存幾乎成了必要條件,而奇蹟並非總是發生。此外,從飛機發生故障到迫降成功,留給機長的有效時間本就極其短暫,把一個需要讀秒的段落擴展成電影劇本,難度不小。為了避免用注水的方式表現空難,《薩利機長》另闢蹊徑,把迫降作為故事的楔子,電影的大部分時間其實跟開飛機沒什麼關係。相比之下,《中國機長》依然冥頑不靈地把重點放在8633備降雙流的42分鐘上。
  • 《中國機長》是抄襲美國的《薩利機長》嗎?不,這是中國機長
    我沒有看《中國機長》,我看網上朋友們傳得很熱。我是很多年前看了丹澤爾華盛頓的《迫降航班》,而更巧的是2016年美國又拍攝了另外一部類似題材的影片《薩利機長》,據說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那麼《中國機長》這個在我腦子裡第一印象就是是不是抄襲了美國的電影。
  • 《中國機長》不是《薩利機長》
    國產三部大片,最吸引本人的是《中國機長》。 一是四川人情結,雖然我在新疆長大。二是前男友為空軍,對飛機比較感興趣。 可我看完之後覺得非常尷尬,不僅僅是結尾處,群眾圍觀鼓掌感謝英雄;還有對楊穎跟杜江到底什麼關係,充滿了疑惑?
  • 《薩利機長》好看,《中國機長》真實
    0316年出過一部美國大片,《薩利機長》,也是這種類型的片子,真實故事改編。《中國機長》一出來,大家都在拿這兩部片子對比。沒辦法,肯定得比。類似的事情,很像的名字,甚至劇組還去向《薩利機長》拍攝組請教過。但我覺得,不是很好比。論好看,《薩利機長》完勝。
  • 《中國機長》、《薩利機長》與《迫降航班》
    其次,《薩利機長》和《中國機長》都聲稱自己基於真實事件,而《迫降航班》則是完全虛構的。但當我們實際上看過影片之後,不難發現最具感官刺激和表面上的戲劇性的那部,卻是《中國機長》。正如它自己在片頭清楚表明的那樣,本片對人物和事件都進行了「戲劇化處理」,與兩部外國電影對客機迫降經過的「寫實化」敘述不一樣,《中國機長》將飛機遇險和脫險這一本來發生在瞬息之間的過程延長化來作為推動影片發展的主要矛盾甚至是唯一矛盾,整個事故變得延宕驚險,充斥著宏大的視聽場面和幾近濫用的畫面外配樂,這樣的設置不僅讓《中國機長》從根本上背離了對原事故的「復現」範疇,更讓本片幾乎成了一部災難類型片。
  • 中國機長大結局是什麼意思?中國機長故事原型介紹
    中國機長大結局是什麼意思?中國機長故事原型介紹時間:2019-10-02 00:0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機長大結局是什麼意思?中國機長故事原型介紹 要說國慶檔最讓人期待的電影莫過於是《中國機長》,《中國機長》改編自川航3U8633迫降事件,2018年5月14日重慶發往拉薩的川航3U8633航班的萬米高空突遇駕駛艙風擋玻璃爆裂脫落座艙的極端罕見險情,在飛機儀表     原標題:中國機長大結局是什麼意思?
  • 《中國機長》
    01  《中國機長》上映第9天,總票房突破20億元,成為中國影史上第19部破20億的電影。  《中國機長》的結構脫胎於經典電影《卡桑德拉大橋》,和《卡桑德拉大橋》鳳頭豬肚豹尾的影片呈現對比,《中國機長》開頭尚可,就算個孔雀頭吧。
  • 揭秘《中國機長》:這部口碑片為什麼不是中國版的《薩利機長》
    許多觀眾對於國慶檔主流大片《中國機長》的最先疑問,是問這部片是中國版的《薩利機長》嗎?可以非常肯定地說,《中國機長》不是《薩利機長》。雖然講述的故事都是民航空中遇險,英雄機組安全降落,好萊塢電影《薩利機長》側重於英雄機長以及相關因素,而《中國機長》完全是一部群戲。
  • 「中國機長」的重音,應該是中國還是機長?
    到了電影裡,關鍵角色有四個:駕駛艙三人組,由張涵予飾演機長,杜江飾演第二機長,副駕駛由歐豪飾演。乘務長一角由袁泉扮演。立項後,上映前,《中國機長》就被折成紙飛機,和國內外同類題材的作品比飛。國內的,就自然要提到張建亞於2000年導演的《緊急迫降》。它的主體篇幅,落在了遭遇起落架無法打開的故障後,機長邵兵和地面塔臺的通力合作上。但《中國機長》和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