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真實還原廈門海滄歷史傳奇人物——「開臺第一人」顏思齊的開臺業績,首播後收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褒揚,十天內,又安排了十次重播。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高度評價這部影片,他認為影片充分還原了歷史事實,肯定顏思齊的開臺之功,這體現了兩岸人民的歷史認同,也再次證明兩岸同根同源、同祖同宗。
由林文生、孟芊擔任總策劃的這部紀錄片,將海滄傳奇人物顏思齊放入全球貿易航運的政治、經濟大背景下講述故事,講述顏思齊逃離大陸、發跡日本,輾轉臺灣並組織民眾開發寶島、建設臺灣的故事。該片由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和海滄區政府策劃投資,海滄電視臺與廈門文廣影音有限公司聯合攝製。播出後,一個海滄人開啟的臺灣史再度引起熱議。一段開臺王的傳奇故事,加深了兩岸同胞同祖同宗、同根同源的認知與共識,促進了敦親睦族的日益深化。
為了真實記錄顏思齊的開臺業績,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拍攝輾轉廈門、漳州、橫店影視城及臺灣等地取景。
一部紀錄片的淵源
「顏思齊功在臺灣,功在兩岸,功在中華民族。拍攝專題片,為顏思齊立傳,既是尊重鄉賢,更是服務於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曹放先生向我們介紹了海滄黨委政府拍攝《開臺王顏思齊》專題片的動機。
「打開海滄塵封的歷史,赫然發現了顏思齊的巨大價值時,一陣強烈的激動瀰漫我心!這是一個多麼傳奇的歷史人物,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資源!」曹放這樣感嘆。
顏思齊的開拓,為鄭成功收復臺灣奠定了基礎。顏思齊如同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鄭芝龍以顏思齊的事業作為基礎而發展出來強大的海上王國,也就沒有鄭成功後來的收復臺灣。對這樣一位彪炳春秋的臺海傳奇人物,該如何通過鏡頭語言呈現呢?
對此,央視張曉敏是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的總導演,她介紹說,紀錄片於2015年11月開機,輾轉海滄、漳州、橫店影視城及臺灣等地取景。由於史料記載較少,如何在文本很少的基礎上去還原再現一段歷史是非常考驗攝製組的事情。為了完整呈現「開臺王顏思齊」的驍勇一生,他們找到海峽兩岸顏章炮、顏玉輝、顏清標、顏鳴秋、顏建春等顏氏後人,拜會何丙仲、陳耕、林仁川等文史專家,深挖考究故事的人物背景,放大細節並進行合理的想像,進行思辨性觀點的討論,閱讀大量臺灣的書籍,從臺灣進入世界史的關鍵節點進行各種梳理。克服文本上的難點之後,他們將拍攝上的難點也一一解決:由於顏思齊生平軼事沒有太多的遺蹟可尋,拍故事片敘述性的呈現就比較難,且涉及的場景地點都比較多,青礁老家、海澄月港、日本平戶、聚義廳、臺灣笨港、寮寨等場景都要逐一用方式、方法和現代科技手段呈現。
廈門文廣影音有限公司總經理詹朝暉、海滄區委宣傳部時任部長張谷、副部長李晴和海滄電視臺的工作人員一起,全程跟蹤把控紀錄片的拍攝。詹朝暉介紹說:「攝製組啟用了《琅琊榜》、《誅仙》等中國影視界頂級製作團隊進行服裝、化妝、道具、置景、燈光等設計及打造,這些工作做到最極致,以期最大程度還原近400年前的顏思齊生平。」
海滄走出開臺王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說顏思齊?
首先,從顏思齊的歷史地位說起。
顏思齊,廈門海滄青礁村(當時屬漳州海澄)人,是明朝天啟年間東南沿海一個海商集團的領袖,一生充滿傳奇色彩,390年前輾轉來到臺灣,並以此為基地,組織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大陸民眾移臺墾殖活動,拉開了臺灣開發的序幕,在顏思齊之前,漢人進入臺灣,只是零星的偶發的現象,並未形成規模聚落。
臺灣也是在顏思齊登陸後,進入了世界海上貿易網,運載日本的白銀,中國大陸的茶葉、絲綢、瓷器,呂宋、交趾的香料、特產和歐洲軍需的商船在臺灣絡繹不絕,臺灣逐漸成為中國大陸、日本、荷蘭互市貿易的地方。
3年前,兩岸同胞首次在臺灣公祭顏思齊時,臺海雜誌記者做過一個小調查,過去顏思齊一直背負海盜身份,兼之曾被宗族除名,其歷史資料稀少,除了專家學者、海滄顏氏宗親外,少有人知道這寶島拓荒者的代表人物,是一個海滄人。另外一方面,或因顏思齊在臺灣時間僅兩年即在臺灣過世,文史資料也較少記述顏思齊拓墾臺灣的淵源及對臺灣的實質貢獻,也未如鄭成功被廣為立廟流傳,因此在臺灣,談起四百年臺灣史,不少人只知道鄭成功,並不知道還有顏思齊這一號大人物。
事實上,早在鄭成功出生前,顏思齊就已率眾渡海來臺墾拓,鄭成功父親鄭芝龍,還是顏思齊的義弟兼得力助手。拂去歷史的煙雲,穿越歲月的時空,顏思齊受到了百姓的敬仰,人們為他著書立傳,連戰祖父連橫在編著《臺灣通史》時,就將《顏思齊傳》置於列傳之首,可見其對顏思齊的尊崇。
而早期在廈門海滄青礁村,這段歷史同樣鮮為人知。廈門海滄顏氏宗親會秘書長顏水榮告訴記者,早期關於顏思齊赴臺墾拓事跡,散見於村裡耄老的口頭傳聞,並未廣為流傳,聽的人也只是把關於這位本家先人的事跡當成故事來聽。直到1991年,有位臺灣本家來這尋根,並留下一本1974年編寫的資料,資料內有幾篇文章專門講顏思齊的故事,才知道原來歷史上海滄青礁村真的出過一位開臺英雄。
而今隨著兩岸學者和顏氏族人交流的日益熱絡,特別是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在央視首播之後,現在人們,尤其是新老海滄人對於顏思齊生平故事已是如數家珍。
「很多人都會問我為什麼選擇在廈門海滄創業開公司,因為也考察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我覺得海滄這邊不論是氣候、飲食還是文化和臺灣都很接近,以前我一直認為是地域接近的緣故,看了紀錄片《開臺王顏思齊》才知道原來我們有一個開臺王這樣的偉人,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歷史人物。」廈門太妃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陳潔緹是臺中人,現在在海滄青年創業基地工作,她感慨這個紀錄片讓她課補了很多歷史。
臺灣高雄市百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顏久曜看完後,表示很震撼,原來「我們的先祖顏思齊當年積極組織3000多名大陸居民到臺灣艱難拓荒,開拓疆域,奠定了我們中華民族把臺灣穩固下來的基礎,這次藉助這部影片的宣傳,使兩岸更加緊密結合與交流溝通,使『兩岸一家親』的親情變得更加濃厚,有利於推動兩岸和平。」
看到先祖的形象和事跡被搬上大屏幕,海滄青礁村村民顏有能很是自豪,「我們顏氏能走出這樣一個開臺王,是我們的驕傲,顏思齊他是一個傳奇人物,他不畏艱險、不言失敗,每次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就像大海一樣奔騰向前,最終成功到達臺灣,從而開創偉業,這也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要學習和繼承他的開拓、進取、創新精神,更加奮勇向前。」
「臺灣的祖先來自大陸閩南。凡事應講先來後到,試想,當年如果沒有笨港登陸的那批拓荒英雄開墾雲嘉一帶;沒有顏鄭海商集團船隊縱橫中國東南海面,臺灣也許就讓域外民族所竊據。」說起四百年的臺灣開發史,臺灣地區民意代表顏寬恆崇敬之情溢然而出,直言先祖顏思齊功不可沒,贊他是族人的楷模,民族的光輝,「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承,開臺第一人顏思齊的歷史地位應當得到海峽兩岸的共同尊崇;顏思齊開臺遺蹟應當得到有效保護;顏思齊在開發臺灣時所呈現出的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的民族精神應當得到世人弘揚。」
追溯時不忘意義
採訪中,不少人表示《開臺王顏思齊》懸念層出不窮。原福建省文聯副主席、福建省電影家協會主席章紹同點評說,從懸念的屬性上來講,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國際形勢的懸念,一類是顏思齊個人經歷的懸念,「這兩種懸念相互交織,譜寫了一曲大時代下個體對抗命運的輓歌,顏思齊的命運和大航海時代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同時捆綁的還有臺灣的命運。」
法國思想家福柯曾說:「重要的不是故事講述的年代,而是講述故事的年代。」紀錄片從不同的時間節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場景,再現了一代英豪顏思齊的雄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捷感嘆說: 「該片通過曲折的歷史故事敘述,宏大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背景,詮釋了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大陸與臺灣同文、同種、同源。」
一人一島一時代。四百年了,歷史除了給予顏思齊一個應有的定位,在可追溯的同時,人們也在思考其文化經濟發展與對臺交流等方面的現實意義。
海協會原副會長張銘清看完紀錄片後,撰寫了《寶島拓荒者的一座塑像》一文,稱顏思齊的事功起步於墾荒,但比之土地拓墾,顏思齊和鄭芝龍更大的貢獻是把臺灣海峽作為內海,打造了縱橫西太平洋的「海上帝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徐學認為:「顏思齊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的時代不過四百年,今天我們紀念顏思齊,不僅僅是追思一位鄉賢,更是紀念中國民間海上英雄,紀念中國歷史海上新紀元的開啟,我們應該跳脫正史觀念,從當時的海上格局,從海上文明的進展,從海洋主權的開拓來看待我們這位鄉賢。毋庸置疑,是顏思齊以及他的後繼者,是福建人把臺灣帶入世界性的文化網絡貿易網。」廈門市社科院文史工作者、作家詹朝霞表示,顏思齊開臺的結果和意義有三:一是從此臺灣與大陸才具真正意義上的連接,以顏思齊為代表的三千漳泉民眾的抵達,是這種地緣連接最直白的表達;二是隨之而來的閩南文化的落地生根,影響至深至遠;三是臺灣得以有效開發,其經濟價值所激發的地理價值,不由自主地被捲入大航海時代之風雲,不再是寂寂無名的海上孤島。
2015年初秋,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曹放先生率參訪團赴臺,籌備該片的拍攝事宜。在臺中北港「顏思齊先生開拓臺灣登陸紀念碑」前,獻上了一首詩篇,這或許也就是這部紀錄片主創人員共同的心聲:
搏擊萬頃惡浪,
衝決千道硝煙,
荒灘野島開新宇,
大旗一展:顏!
西望故國神州,
遊子飲水思源,
中國聲名揚萬代,
號令一聲:前!
憑弔英雄豐碑,
仰望浩氣長天,
我今來訪倍流連,
金甌一夢:圓!
文/《臺海》雜誌記者 劉舒萍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