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萌小編&《志明與春嬌》導演:彭浩翔)
愛情究竟有沒有規律?有規律的還叫不叫愛情?我不知道。《志明與春嬌》系列電影讓很多觀者心生感慨,它真的算不上感人,且一點兒也不轟轟烈烈,但我們從中看到了自己。餘春嬌身上一味忍讓的自己;張志明身上甘受束縛的自己;還有那個和他們一樣,奮不顧身投入到愛情自虐實驗中的自己。
2010年,《志明與春嬌》,絲芙蘭化妝品店兩個街口外的廣告公司樓下;狹窄的香港小巷和因為禁菸令湊在一起吞雲吐霧的八卦王以及冷笑話專家們;張志明、餘春嬌。志明與春嬌開始出現在彼此的社會關係中,他們試探、博弈,像是在跳一曲旋轉的華爾茲,一推一拉力道適中,在進與退、表達與沉默之間試圖找到某種持存的平衡。不過,這時的張志明還是張志明,餘春嬌也還是餘春嬌;他們只是偶爾見面,存在而非必須。他們當然對於對方抱有好感,只不過這種好感是外在的,本質上他們仍然彼此孤立著,他們擁有的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意識,他們對自己的認知來自於外部世界,而不來自於彼此。此時的對方在他們眼中近似於諸多特質機械的集合,誰的體貼、誰的幽默、誰帶給誰的新鮮感;由於這些特質的規定性,春嬌和志明開始慢慢將對方知覺成排他的個體,知覺成生活中特別的存在。
2012年,《春嬌與志明》,他們生活在一起,於是開始爭吵,於是開始磨合,於是開始遷就和改變,於是暫時分開,甚至試著和別人相處。餘春嬌說:「我覺得很恐怖,我被你影響到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被你影響了。我很努力去擺脫張志明,最後我發覺,我變成了另外一個張志明。」張志明說:「我的朋友常跟我講,說我中四後就沒長大過,說我從不懂關心人,不懂為人著想。但是因為你,我真的想改,真的想學會如何去關心人,真的想學會怎樣去做一個有承擔的人。」餘春嬌不再只是餘春嬌,她是張志明的鏡子;張志明也不再只是張志明,他渴望在餘春嬌那裡確認自己,他們變成了彼此無法掙脫的欲望對象,欲望是他們獲得自我意識的先決條件。他們開始陷入一場愛情的自虐實驗,春嬌變得愈加善解人意,甘心給名草有主的志明當起了備胎,但這難道不是因為志明的自私自我如故?志明會掐春嬌的虎口幫她止住鼻血,會想到回香港幫她帶最新款的ipad,但這難道不是因為春嬌對他幼稚冷漠的不斷抱怨?
一個最初被當作異於自己而存在的人,竟然以一種否定性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生命中,但這其實並不難理解。他們享受著自虐。因為原本這種欲望,和由於欲望的滿足從而達到對自己本身的確認就是以對象的存在為條件的,正是由於他們想要在自我這裡揚棄掉對方身上最難接受的特質,才必然要有對方存在。這大概就是愛情測試中相愛相殺的類型吧,表面上看來春嬌完全有理由把自己交給成熟穩重的Sam,志明也大可以留在對他百依百順的尚優優身邊,然而,他們從對方身上獲得的自我意識卻永遠不能因為和對方處於否定關係中就揚棄對方,他們雖然無比糾結,但也從未停止欲望著。
2017年,《春嬌救志明》,臺北地震、捐精風波、不著調老爸、UFO… 和前兩部相比,劇情實在零碎了些,可是感情線卻特別突出而明確,尤其是志明這一方。對然後的妥協、無釐頭的求婚、拒絕捐精,有點兒意識流的情節分布安排像是西遊記中的81難,考驗的是志明是否真心向春嬌。還好這次志明沒有讓大家失望。他以後大概還是很愛吃便利店的肉醬意面,大概還是會在坐便裡倒滿乾冰,但這些並不重要,即使他不再做這些也不意味著「長大」。在我看來,春嬌真正救到志明的地方,在於她讓一個很容易沉迷在對象中的志明意識到了自我。志明開始沉澱下來,他開始關注自己內心的需要,開始思考做什麼事、怎樣對待身邊出現的人才是對未來的人生有意義的。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愛情是理性的斷裂,它是純粹感覺的,是不容許理性「玷汙」的;可是在順序下來的三部「春嬌與志明」中,我們卻分明看到了理性的規律貫穿其中。這大概也是它最吸引我們的地方,作為電影,它允許構思、允許設計、允許用邏輯的方式講述故事,儘管這些條件在真實的愛情中也許並不具備。生活中不是每對情侶都能走到春嬌志明的完滿結局,大部分時候,我們只能有幸經歷他們故事中的某一個階段,我們還沒來得及按照規定程序做完這一整場愛情試驗,身邊早已空出了位置。所以這部系列電影或許可以幫我們抽身出來,坐到旁觀者的位置。當我們還在執拗於對方到底能不能改變自己不喜歡的特質時,觀影結束,恍然大悟,原來愛情本身就是一場自虐實驗,在欲望的作用下,我們早已無處可逃。
👇支持一下👇
讚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