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蕩四百年》的第142篇
殷浩被廢後,桓溫大權獨攬,為了證明自己勝於殷浩,他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北伐,目標直指長安。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二月,桓溫率領步騎四萬從江陵北上,水軍從襄陽進入均口,抵達南鄉;步兵從淅川直奔武關,又令司馬勳出子午道。
當時,前秦剛剛平定孔特、劉珍、夏侯顯、胡陽等人的叛亂,桓溫得以長驅直入,在上洛俘獲前秦荊州刺史郭敬,又攻破了青泥,司馬勳則奪取前秦的西陲,前涼秦州刺史王擢趁機攻打陳倉。
苻健嚴陣以待,派太子苻萇、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碩等率兵五萬駐紮在嶢柳,阻擊桓溫。
四月二十二,桓溫與前秦軍隊在藍田相遇。交戰之時,苻生單槍匹馬衝入陣型,往返十多次,殺傷眾多東晉將士,所向披靡。
桓溫親自上陣,督促兵眾奮力拼搏,終於擊敗前秦軍隊,他的弟弟桓衝隨後在白鹿原打敗苻雄,東晉軍隊士氣大盛。
四月二十五,桓溫率軍抵達灞上,長安近在咫尺,指日可待。
苻萇等退守駐紮在城南,苻健與六千老弱民眾固守長安小城,把三萬精兵全部派出,讓大司馬雷弱兒等人與苻萇合力抵抗桓溫。
桓溫大軍壓境,三輔地區的郡縣全都投降。桓溫安撫告諭當地居民,讓他們安居復業,百姓爭先恐後地帶著酒肉迎接慰勞,男男女女夾道圍觀,一些老人落淚道:「沒想到今天又見到了朝廷的軍隊!」
自從建興四年(公元318年)司馬業投降劉曜、長安陷落,三十多年了,這還是晉朝軍隊第一次如此接近長安,怎不讓人心潮澎湃。
這時,苻雄率領七千騎兵在子午谷襲擊司馬勳,司馬勳大敗,退守女媧堡,兩面夾攻長安的企圖就此破滅,東晉和前秦成相持之勢。
五月,桓溫正在軍營中猶豫不決時,一個名叫王猛的人前來求見。簡單介紹下王猛,這可是一位大牛人。
王猛,北海劇縣人,從小好學,才能卓越,胸懷大志,不屑於瑣碎事務,人們都輕視他,他卻悠然自得,隱居於華陰。
面見之時,只見王猛身披粗布衣服,邊摸著蝨子邊談論當時大事,旁若無人。
桓溫覺得他與眾不同,便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統帥十萬精兵為百姓消滅殘賊,為何三秦豪傑之士至今沒有人前來歸附?」
王猛回答道:「您不遠千裡,深入敵土,如今長安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橫渡灞水,百姓們不知道您的意圖,所以不來。」
桓溫沉默不語,無言以對,過了一會兒道:「長江以南沒有人能和你相比!」以王猛為軍謀祭酒。
隨後,桓溫與苻雄等在白鹿原交戰,遭遇失利,死亡一萬多人。就在這時,桓溫面臨了一個最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糧草不繼。
出兵之時,桓溫寄希望於以前秦的麥子來作軍糧,輕裝奔襲,故而能在前期攻城略地,兵臨長安城下。
然而,前秦對此有所防備,搶先把麥子全都收割了,等待桓溫的只有空曠農田。一個月後,桓溫軍糧告罄。
打還是不打?桓溫思慮再三,還是放棄了近在咫尺的長安。六月初一,桓溫裹挾關中的三千多戶撤返。
臨走之時,桓溫任命王猛為高官督護,想讓他和自己一同返回,王猛堅決推辭,不予接受,桓溫就此錯過了王猛。
桓溫駐紮在灞上的時候,順陽太守薛珍曾勸說桓溫進逼長安,桓溫沒有聽從,薛珍就自行帶領部分軍隊渡過灞水,頗有所獲。
等到桓溫撤退時,薛珍返回,向兵眾大肆炫耀,自誇勇敢果斷,批評桓溫的謹小慎微。桓溫一氣之下,將他殺了。
那麼,桓溫為何不敢渡過灞水放手一搏呢?除了糧草不繼和司馬勳的失利,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桓溫並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桓溫攻打長安,帶著強烈的私心,是想藉此增加自己的威望,為日後謀朝篡位奠定基礎,所以他不敢冒險。
對桓溫的小心思,王猛洞若觀火,他心懷大志,希望跟隨的是一位志在天下的雄主,而不是桓溫這樣的梟雄。
桓溫撤退後,苻雄在陳倉再次大敗司馬勳和王擢,司馬勳逃奔漢中,王擢逃奔略陽。隨後,苻雄前往雍縣攻打喬秉。
六月二十,苻雄突然病逝,年僅三十五歲。
苻雄是苻健的弟弟,雖然具有輔國元勳的身份,權力近於君主,卻態度謙恭,泛愛民眾,遵奉法度,苻健視之為自己的周公。
對於苻雄的病逝,苻健悲痛不已,以致哭得吐血,對眾人道:「上天不想讓我平定四海嗎?為什麼這麼快就奪去了我的苻雄?」
苻健追贈苻雄為魏王,葬禮依據晉朝安平獻王的遺規,以他的兒子苻堅繼承爵位。
苻堅是苻雄的嫡長子,生性純孝,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和不凡的氣度,博學多能,結交英豪。
苻雄死後,苻萇繼續在雍縣攻打喬秉。八月,將他斬殺,關中全部平定。
九月,桓溫從前線返回,司馬聃派侍中、黃門侍郎前往襄陽慰勞。
苻雄病逝不到半年,前秦又損失了一位重要人物,他是太子苻萇。抵禦桓溫進攻的時候,苻萇被流箭射中,於十月去世。
桓溫北伐前秦,雖然未能攻下長安,卻讓前秦接連損失苻雄和苻萇,算得上立下奇功,也改變了前秦的歷史。
桓溫入關之時,王擢派使者向張祚報告,說桓溫善於用兵,志向難以猜測。張祚十分害怕,又擔心王擢背叛自己,派人去刺殺他。
事情敗露後,張祚更加害怕,大舉出兵,聲稱要去東伐,實則想西退保全敦煌,恰好桓溫撤兵返回,這才停止了行動。接著,張祚派秦州刺史牛霸等人率領三千士兵攻打王擢,王擢大敗。
十一月,王擢一氣之下率領兵眾投降了前秦,苻健以他為尚書,以上將軍啖鐵為秦州刺史。
王擢本是後趙將領,後趙大亂時投降了東晉,不久歸附前燕,被前秦擊敗後投降了前涼。如今,他再度背叛前涼,投降了前秦。
短短兩年時間,王擢接連背叛了四個國家,即使在亂世也非常罕見。苻健不敢讓他繼續帶兵,而是任以尚書。一年後,王擢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