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人物獨白|桓玄:一句話,我爹是桓溫······

2021-02-13 鮮說故事

成都,蘭尋書院,癸酉,中雨。

道士兩眼放光:「秀才,淝水之戰後,南方不是好好的嘛,誰又要起來掀翻東晉?」

書生仰天長嘆:「悲夫!桓溫桓大將軍生前沒過做皇帝的癮,身故之後,只吃過兩年多宣武皇帝的冷豬肉,整個家族就煙消雲散。

都是那不肖之子桓玄惹的禍啊!桓玄生於公元369年,小名靈寶,是桓溫最小的兒子,雖然庶出,卻最受桓溫寵愛,臨終遺命以桓玄襲其南郡公之爵。長成之後,桓玄風神疏朗,寫得一手好文章,琴棋書畫無不關涉。

但東晉朝廷一直疑忌桓家子弟,桓玄二十三歲時始得太子洗馬這樣的素官,根本沒有實權。做義興太守時,青年桓玄覺得官小,曾登高望遠,失意嘆息:父為九州伯,子為五湖長。偏偏宗室權貴司馬道子沒心沒肺,又刺激了桓玄。」

道士急忙問了一句:「司馬道子是誰?為啥刺激桓玄?」

書生摺扇輕搖:「會稽王司馬道子,便是公元371年桓溫所立的簡文帝司馬昱之子,孝武帝同父同母的兄弟,在謝安病逝後統領朝政。

司馬道子是個面相俊美的繡花枕頭,理政昏荒,非常好酒,醉了就不顧身份亂講話。

有一次,賓客滿坐,數百人的大宴會,司馬道子又喝高了,桓玄也在座中,頻頻舉杯,小心伺候。

司馬道子的腦袋不知轉錯哪根筋,忽然在大庭廣眾之下高言:桓溫晚年想造反,是不是這樣啊?大殿之上,頓時鴉鵲無聲。桓玄聞言,忙跪伏殿中,滿臉流汗不敢抬頭。

雖然桓溫晚年想篡位,但未顯於形跡。再說了,司馬道子父親簡文帝、親兄孝武帝之所以能登帝位,正是由於桓溫廢黜了海西公司馬奕,才使他們這一系父子可以隆登九五之位。

司馬道子不僅不領情,還當著人家兒子的面講其老子要作賊,桓玄羞愧懼恨憎五味雜陳,如坐針氈,如臨深淵。

幸虧在尷尬之時,長史謝重離席跪拜,舉朝板正色說道:已故的宣武公桓大人黜昏立明,功超伊霍。外界雖議論紛紜,更應由殿下您加以定評,以正視聽!

司馬道子也有點酒醒,連連點頭,轉過頭,又向一直流汗伏地的桓玄舉杯示意,桓玄這才敢起身。雖然當時有了臺階下,卻種下了日後桓玄謀反篡晉的根苗。」

員外摸了摸下巴:「東晉朝廷一直猜忌桓家,桓玄能得手麼?」

書生打了個哈哈:「司馬氏雖有防範,但東晉政局混亂,桓玄憑藉門第貴顯以及父親名望,在優遊中縱橫捭闔,文武並用,最終節節而勝。一步步清滅了殷仲堪、楊佺期、劉牢之、司馬道子父子,桓玄終於掌握了東晉朝廷的最高權力。

說來好笑,桓玄逐漸做大的起因,還是司馬道子。孝武帝死後,晉安帝即位,司馬道子重用王國寶、王緒兄弟,他們不斷勸司馬道子裁撤王恭和荊州刺史殷仲堪的兵權。

前將軍王恭是孝武帝元配王皇后之兄,安帝之舅,殷仲堪也是陳郡世家大族出身。王恭深覺危日近,便主動派人聯絡殷仲堪,準備共同起兵討伐王國寶等人。一直鬱郁不得志的桓玄,想混水摸魚,便攛掇殷仲堪起兵:您與王恭字東西齊舉,我桓玄舉眾相隨,可建大業。

建康方面,本來手握朝廷大權、禁衛軍權、人事調動權的王國寶被幾句話嚇破膽,主動提出辭職,連稍作反抗的表示都沒有。

本來怯懦庸下的司馬道子為了平息二藩起兵,派人把王國寶、王緒逮捕入獄,很快,又稱詔賜死王國寶於獄,殺王緒於鬧市之中。

二王兄弟的人頭還真管用,王恭罷兵,退還京口,殷仲堪也順坡下驢,率兵還鎮。」

道士嘀咕了一句:「王恭、殷仲堪無功而返,桓玄也沒撈到便宜嘛?」

書生摺扇輕搖:「樹欲靜而風不止。司馬道子的世子司馬元顯才十六歲,認為王恭、殷仲堪肯定會再次起兵,勸其父早做準備。

司馬道子又用宗室譙王司馬尚之、司馬休之兄弟為心腹,派司馬尚之的參謀王愉出任江州刺史,以備王、殷兩人再次起事。

豫州刺史庾楷對朝廷割其屬下四郡由王愉掌管不滿,派兒子庾鴻勸說王恭:譙王司馬尚之兄弟現在掌握實權,比王國寶還壞,目的是要借朝廷名義削弱方鎮,要篡奪帝位。現在他們謀議未成,應先下手為強。

王恭聽從庾楷之議,通使殷仲堪、桓玄,聯合再次起兵。由於王恭第一次起兵時,殷仲堪徘徊觀望,一直很覺自己沒面子。此次興兵,殷仲堪急不可耐,但自己又不會將兵,便把軍事指揮權統統交給時為南郡相的楊佺期。楊佺期為先鋒,率水軍五千先行。桓玄領兵繼之。殷仲堪自帶二萬軍,殿後而行。

楊佺期也非善茬,九世祖楊震是漢朝太尉,世為弘農大族。西晉永嘉大亂後,楊氏渡江稍晚,其後又沒能及時與江東名族締結婚姻,故而一直受到排抑。楊佺期很想因亂舉事,一洩怒氣,並趁機使楊家重新進入名族之列。

公元398年九月,楊佺期、桓玄兵船剛至溫口,王愉連一箭也未敢發,倉皇逃往臨川。桓玄有智謀勇力,在白石大破官軍,與楊佺期連兵直逼橫江。司馬尚之、司馬休之兄弟大敗。晉軍各路皆退,只得回兵固守石頭城。」

員外捏著肥厚的下巴:「司馬道子要玩完了麼?」

書生搖了搖頭:「打仗不行,就玩陰的。司馬道子父子派人勸說劉牢之拋棄王恭,並答應事成後以王恭的職位轉授予劉牢之。

王恭之兩次起兵,全賴其屬下南彭城內史劉牢之。劉牢之在淝水之戰橫空出世,率五千北府兵一舉擊潰苻堅手下名將梁成兩萬之眾,臨陣斬殺梁成及數名前秦大將,極大鼓舞了東晉將士信心,奠定了淝水大戰最終大勝的堅厚基礎。

淝水之戰後,劉牢之又率兵北伐,進屯鄄城。後燕慕容垂與苻堅在北方開戰,東晉又派劉牢之馳援苻丕,王橋澤一役,晉軍因爭搶輜重,軍伍散亂,為慕容垂所擊敗,劉牢之策馬跳五丈澗,得脫。此敗之後不久,劉牢之坐畏懦免官。

王恭出鎮一方後,雖重新任用劉牢之,卻不以禮數相待,只以爪牙武將遇之。劉牢之負其才能,深懷恥恨,遂倒向司馬道子,直搗王恭大營。

王恭誤用劉牢之,自取滅亡後,司馬道子父子確實沒有食言,封劉牢之為都督兗青冀幽并徐揚州晉陵諸軍事,完全取代王恭的職位。

劉牢之理直氣壯,卒北府勁率馳赴京師,於新亭紮下大營。桓玄、楊佺期見北府兵來,皆驚懼失色,忙退至蔡洲。殷仲堪數萬大軍倒沒怎麼為劉牢之嚇倒,仍向京師不慌不忙逼近。

司馬道子再用離間計:授桓玄江州刺史,召郗恢回朝任尚書,以楊佺期代郗恢為雍州刺史,以桓修為荊州刺史,黜殷仲堪為廣州刺史。

這一下,殷、桓、楊三人心力不齊,只得退兵,各還所鎮,殷仲堪也恢復了荊州刺史職務。」

道士眨了眨眼:「司馬道子又躲過一劫。」

書生摺扇輕搖:「亂兵雖去,父子倆又鬧了生分。十八歲的司馬元顯奪了司馬道子的實權後,出了一個昏招,徵發諸郡剛剛免除奴隸身份的大族附蔭民戶,把這些人全都強迫遷至京城附近充兵役,江東諸郡痛心疾首,紛紛思叛。

公元399年底,孫恩因民心思動,乘機起事,自海島出兵,殺掉上虞縣令,直攻會稽,又殺了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及其諸子。

孫恩亂起,八郡皆陷,賊寇蜂起,劉牢之與謝安之子謝琰共同率兵討伐。晉軍初戰告捷,但劉牢之到來後卻縱兵暴掠,大失人望。

趁著孫恩之亂,桓玄攻殺了昔日盟友殷仲堪、楊佺期,晉廷無奈,只得下詔以桓玄都督荊司雍泰梁益寧七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桓玄仍覺不滿足,固求江州刺史也要加上,晉廷也不得不答應。

坐擁數鎮,手握強兵,桓玄自以為已經擁有東晉三分之二版圖,就屢屢派人上獻表示自己能為帝王的符瑞,藉以惑眾。同時,他又寫信給司馬道子,指斥朝廷所用非人,使國事淪喪至此。

公元402年二月,二月,晉廷下詔宣示桓玄罪狀,尚書令司馬元顯主持徵伐。劉牢之為前鋒都督,譙王司馬尚之為後援,齊軍合力討桓玄。桓玄留兄長桓偉守江陵,抗表傳檄,歷數司馬元顯罪惡,自統大軍,一直東下。

再說劉牢之,一直憎惡司馬元顯,害怕平滅桓玄之後,司馬元顯更加驕恣,自己鳥盡弓藏,功高不賞,因此首鼠兩端。此時,劉牢之有個一廂情願的想法:先借桓玄之手除掉司馬元顯,然後,瞅準機會,再藉機幹掉桓玄。

桓玄見縫插針,派人遊說,劉牢之竟派其子劉敬宣前往桓玄處,表示歸降。沒了劉牢之攔路,桓玄順風順水,統軍入建康,一統文武大政。

清算了會稽王司馬道子父子及其黨羽,桓玄又把矛頭掉向劉牢之。劉牢之本想踞江北以討桓玄,可惜他一反王恭,二反司馬元顯,朝野人情均已去矣,現在要三反桓玄,哪還有人跟從?身邊佐吏多作鳥獸散。

劉牢之見大勢已去,又悔又懼,行至新洲,徬徨無計,悔得腸子都青,夜間自縊於林中。故僚舊吏念昔日情誼,選取上好棺木,殯葬老上司,歸葬丹徒。

桓玄死人也不放過,命人斬棺出屍,砍掉劉牢之的腦袋,暴屍於市。」

員外撇了撇嘴:「桓玄這就過分了,心胸狹隘,終非能成帝王大業者。」

書生點了點頭:「桓玄器小易盈,公元402年,在建康抓權後,出鎮姑孰,造數艘輕巧小船,遍載書畫古玩奇物。有左右問其原因,桓玄說:兵荒馬亂,倘有意外,這些東西輕而易運。有識之士聞言,無不輕視。

不久,桓玄相繼誅殺了高素、竺謙之、劉襲等昔日的劉牢之手下諸將,遇害之人,皆北府舊將,多是晉廷有功之臣。這卻惹惱了北府兵出身的劉裕,最終讓桓玄大夢成空。

公元403年陰曆十二月,桓玄改朝換代,繼皇帝位。為了拉攏朝臣鎮將,桓玄對劉裕分外看重,提拔他為徐兗二州刺史,並在朝會後盛大的酒會上向他親自敬酒。不料劉裕一還京口,立即與何無忌等人密謀興復晉室,討伐桓玄。

公元404年,劉裕於二月二十七日正式起兵,桓玄就於三月二日與一眾親信西走,快得嚇人。桓玄逃至尋陽,還帶上了廢帝晉安帝,一月之間,倒也威勢復振,有眾二萬。

五月十七日,與僅有幾千人的劉裕戰於崢嶸洲,桓玄兵多船堅,大戰前卻在指揮艦旁停靠了兩艘小船,隨時演練逃跑,以至兵無鬥志,全軍潰敗。

桓玄逃返江陵,不久又自投死路:他打算投奔梁州刺史桓希,逃到座船出漢川時,遇到益州刺史毛璩弟弟毛璠回江陵的喪船。桓玄身邊屯騎校尉毛修之是毛璩侄子,眼見大勢已去,很想拿桓玄當作立頭功的籌碼,便勸誘桓玄入蜀,桓玄從之。

毛修之早已和毛祐之等人打好招呼。桓玄一行人傻乎乎地大張布帆,向益州軍船駛來。眼看距離不遠,毛祐之令手下人放箭,迎擊桓玄,毛修之趁機跳水而逃。矢下如雨,桓玄身中數箭,血流不止。

益州護葬軍士中一個叫馮遷的小頭目很勇悍,第一個跳到桓玄船頭,提刀直前。桓玄忍住巨痛,拔出頭上價值連城的玉導,遞向馮遷,喝問:你是何人,敢殺天子!馮遷大叫:我來殺天子之賊耳!一刀揮至,桓玄頭落,時年三十六。

一代梟雄,大夢成空,牽連桓氏一族,煙消雲散。寒門出身的北府舊將劉裕,成為最大贏家。對晉室有再造之功的劉裕,暫時還沒有篡位的資本,他把立功的目光轉向了北方。」

道士打了個哈欠:「劉裕要北伐了,明天再說吧······」

相關焦點

  • 東晉末年,桓玄建立大楚,為何稱帝後很快被滅掉?
    一個是北宋滅亡後被金人扶持的楚帝張邦昌,另一個東晉桓玄。    桓溫,東晉中期的名臣、名士、權相,是研究東晉史不可能繞過去的重要人物。桓溫一生頗為傳奇,是司馬氏開國讎人、曹魏大司農桓範之後,取了東晉明帝的女兒,滅了割據四川的成漢,放走了一代梟雄王猛。桓溫有過稱帝的打算,但朝中豪貴沒幾個支持他的,桓溫稱帝也就是在夢裡想想而已。
  • 【歷史故事】桓玄登基
    元興二年(403)十二月三日,也就是東晉權臣大司馬桓溫死後三十年,他的第六個兒子,也是幼子的桓玄代晉而立,即皇帝位於姑孰。篡位之後,當然要改元。桓玄喜歡吉利文字,就改元"建始",詔下,右丞王悠之忙進言說"建始"是"八王之亂"中趙王司馬倫篡位用過的年號;桓玄馬上下令更改,改為"永始",但這個年號又是當年大奸王莽當權時的西漢不祥年號。
  • 權臣桓溫圖謀篡位卻有心無膽 兒子替他完成心願
    東晉的權臣桓溫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在消滅成漢、三次北伐後,建立起了聲望,逐漸有了篡位的野心,但卻缺乏勇氣和果斷,在走向皇位的最後一步時戛然而止。他的兒子桓玄要膽大得多,藉助桓溫留下的聲望和實力,成功篡位,追尊桓溫為宣武皇帝。但桓玄篡位後不孚眾望,最終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 王謝風流滿晉書|那麼王謝活躍的兩晉南朝,他們是如何衰落的?
    到兩晉初,晉武帝司馬炎又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礎上實行了佔田制,使得門閥不光政治地位提高的同時,經濟也有了一定的主導權。及永嘉南渡,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王墩兄弟幫助晉元帝司馬睿重建了東晉,門閥士族進入全盛時代,史稱「王與馬,共天下」。
  • 淚痕春雨評兩晉南北朝—115.桓氏家族的內鬨
    但很不幸,桓溫那兩個年長的兒子,都也不是桓衝的對手,雖然他們還拉了一個叔叔(桓秘)去和桓衝爭奪自己老爸留下的軍政遺產。但最後依然無法阻止桓衝繼承自己老爸的軍政遺產。  桓氏家族的權勢,是桓溫、桓豁、桓衝兄弟三人共同控制著。雖然桓溫是桓氏家族無可爭議的掌門人,但桓溫對桓豁、桓衝的優勢卻是非常有限的。這從桓溫死後,他的兒子無法繼承他的軍政遺產可以看出來。
  • 《風流名相說謝安》故事13:與大梟雄桓溫的時代對決7:梟雄末路
    桓溫這一回是真走到盡頭了。沒法再往前走了啊。再走只能是要攝政王,可人家已經表態了,就不給,不然你就殺了我。這是碰上比他還橫的了,逼得他沒轍,只好退一步,暫時接受事實吧。他的宏圖大志,只好再從長計議,不過這一回,他還有什麼時間再「計議」啊。 他去參拜了司馬昱的陵寢,然後就回姑孰去。一回去,就病倒了。
  • 桓溫為父報仇一舉成名
    桓溫才16歲,日夜痛哭,眼淚裡面都帶著血。平叛之後,江播卻得到了赦免,逍遙法外,桓溫幾次請求官府嚴懲兇手,杳無音訊。桓溫指天發誓,要為父報仇。從此,他白天勤練武功,晚上枕著兵器睡覺。江播聽說這個「拼命三郎」後,非常恐懼,身邊不離家丁,終日閉門不出。他的三個兒子身上都帶著武器,以防不測。3年後,江播死去。桓溫打扮成一個弔喪的客人,混在人群中進入江家。
  • 《我和我的祖國》中的《白晝流星》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是無痕的
    桓溫的小兒子桓玄替他出了一口氣,纂晉自立為皇帝,並追尊他為「宣武皇帝」,為他實現了「皇帝夢」。桓溫孜孜不倦地發動了三次北伐。除了第二次收復洛陽,比較成功外,其他兩次都失敗了,尤其是發生在369年的第三次,大大折損了桓溫的威信,也讓他離登頂夢更遠了一步。後來的劉裕也通過北伐來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聲望,與桓溫不同,他最後成功當上了皇帝。除了明面上的燕國對手,還有朝廷裡那幫門閥的人士,拼命扯他桓溫的後腿,生怕他建立鼎天功業,晉祚轉移到他桓溫家。
  • 司馬昱整天擔心被桓溫謀殺 在位僅8個月就患重病
    司馬昱對桓溫「軟抵抗」  桓溫希望司馬昱是個被操縱的木偶,線由自己來拉,但司馬昱是個活生生的男人,採取稍稍的反抗,策略是「非暴力不合作」。  桓溫迎接他做皇帝時,本來準備了幾百字的講稿,陳述自己廢立的理由。司馬昱沉默不語,面朝東方,不停地流眼淚。桓溫無從開口,最後一句話都沒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