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痕春雨評兩晉南北朝—115.桓氏家族的內鬨

2021-02-18 傀儡生

115.桓氏家族的內鬨

       桓溫雖然無法爬上皇位,但從實力而言,桓溫當時的權勢已遠遠超過了從前的司馬懿。司馬懿死後有司馬師,司馬師死後有司馬昭,司馬昭死後有司馬炎。司馬懿死了,司馬家族的權勢並沒有下降。司馬師、司馬昭死了,司馬家族的權勢依然在上升。


  從這層意義上,即使桓溫死了,桓氏家族的軍政地位還可以繼續保持,甚至還可以繼續上升。

  但很不幸。桓溫剛死,桓氏家族就起了內鬨。

  因為桓溫的後繼者桓衝,蓋棺定論是一個忠君愛國、謙虛退讓的正面形象,所以桓氏家族的這場內鬨,遂變得模糊不清了。因為在通常的歷史記錄中,桓衝繼承桓溫的軍政遺產完全是完全合理、合法的事。但真實的歷史卻並不會這樣簡單!

  桓溫兒子無法繼承自己老爸留下來的軍政遺產,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實力不夠。一切是顯然的,如果他們的實力足夠,作為叔叔的桓衝就絕沒有資格與他們爭奪自己老爸的軍政遺產。

  桓溫是不是真的曾讓桓衝繼承自己的軍政遺產?恐怕誰也不知道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桓溫兩個年長的兒子對此非常不服氣。因為自己老爸留下來的龐大軍政遺產,卻讓自己叔父去繼承,這叫什麼事?

  但很不幸,桓溫那兩個年長的兒子,都也不是桓衝的對手,雖然他們還拉了一個叔叔(桓秘)去和桓衝爭奪自己老爸留下的軍政遺產。但最後依然無法阻止桓衝繼承自己老爸的軍政遺產。

  桓氏家族的權勢,是桓溫、桓豁、桓衝兄弟三人共同控制著。雖然桓溫是桓氏家族無可爭議的掌門人,但桓溫對桓豁、桓衝的優勢卻是非常有限的。這從桓溫死後,他的兒子無法繼承他的軍政遺產可以看出來。

  桓衝擺平桓溫兩個年長的兒子後,卻顯然也無法真正凌駕於桓溫諸子之上,因為桓氏家族的天下畢竟是桓溫打下來的。當然桓衝更無法真正凌駕於自己哥哥桓豁之上,因為桓豁當時是荊州刺使。

  在這種背景下,據說桓溫臨死前讓桓玄繼承自己的爵位(南郡公)。但這一切應該只是據說,因為桓玄當時只有5歲。

  一個5歲的幼兒成為桓溫一系掌門人,本身證明當時桓氏家族各系力量誰也不服誰,只能用這種折衷的方式保持各系力量平衡。

  如果讓桓溫年長的兒子繼承桓溫南郡公的爵位,那桓氏家族就必須得給這個南郡公留個與他身份相匹配的軍政職務;既然如此,那桓溫留下來的主要軍政遺產,自然也應該讓這個南郡公繼承了。從這層意義上,讓5歲的桓玄繼承南郡公爵位,最符合桓溫兩個強勢弟弟的利益。

  在這種背景下,桓衝雖然繼承了桓溫的主要軍政遺產,但他絕不是桓氏家族的無可爭議的掌門人。所以桓衝的兄弟(主要是桓豁)、侄子(主要是桓溫諸子)與他並沒有從屬關係。從這層意義上,在桓溫死後,桓氏家族就不再是一個能共同進退的整體了。

  一個處於分散狀態中的桓氏家族,在王、謝家族咄咄逼人的攻勢下,自然只有不斷後退了。

  桓氏家族與王、謝家族的競爭,是一個標準的對抗博奕。桓氏家族代表的力量就像一輛大轎車,王、謝家族代表的力量就像一輛小轎車,當大轎車向小轎車步步進逼時,小轎車自然只有一再退縮。因為兩個車一旦相撞,小轎車毀人亡的機率實在太高了。但當把小轎車逼到死角後,大轎車又實在不敢真去撞這個小轎車,因為這註定是兩敗俱傷結果,最多是小轎車損失的更慘重一些罷了。這也就是桓溫在接近皇位後,卻不敢強行爬上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個對抗的博奕,絕不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進行,桓溫在不計代價打敗王、謝家族後,又該如何應對來自前秦的進攻呢?

  如果只是停留在這種僵持的狀態,那最後的結果只是大轎車放棄咄咄逼人的攻勢,因為大轎車所佔據的優勢並不會改變。但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桓溫死了,桓溫的兄弟與兒子們起了內鬨。於是王、謝家族與桓氏家族的博奕就出現了轉機。現在的桓氏家族代表的力量還是像一輛大轎車,但這個大轎車的主要部件卻出現難以彌補的裂紋;在這種背景下,小轎車自然敢掉過頭對大轎車步步進逼了。而在這種背景下,大轎車自然只有一退再退,因為真的與小轎車相撞了,大轎車可能隨時都會散架的。

  司馬懿死後,司馬家族還是一個團結的整體。這表現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家族並沒有因為權力分配而發生內鬨。

  桓溫還沒死,桓氏家族就已呈現出了分裂的跡象。這表現在桓溫的長子(桓熙)、弟弟(桓衝)都想成為司馬家族的掌門人。於是桓溫快咽氣時,桓氏家族內鬨就開始了。雖然這次內鬨很快就結束了,但桓氏家族的整體實力卻受到了削弱。

  桓氏家族的這場內鬨,讓淚痕不禁想起司馬孚。司馬孚是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無論從威望、能力上都一直可以與司馬懿分庭抗禮。如果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孚非要與司馬師爭當司馬家族的掌門人,司馬師恐怕還真不是對手。但司馬孚畢竟是司馬孚,所以他沒有選擇與自己侄子爭奪自己哥哥的遺產。一切是顯然的,如果司馬孚與司馬懿的兒子爭當司馬家族掌門人,他也許是有機會獲勝的(就如桓衝能火併了桓溫的兒子),但結果卻會使司馬家族整體實力下降的。

  桓衝不是司馬孚,當然了桓熙更不是司馬師。從這層意義上,桓衝叔侄之間的火併,桓衝也許存在太多迫不得已的原因。但不論怎麼說,桓衝與桓熙的火併,顯然使桓氏家族的軍政實力大大降低了。

  雖然桓氏家族的內鬨迅速結束了;但桓氏家族分裂的事實已無可挽回。因為桓衝取得勝利後,卻無法成為桓氏家族無可爭議的新掌門。因為團結在小小南郡公(5歲桓玄)身邊的桓溫一系,佔據荊州的桓豁父子,都也不是桓衝可以有效調動的。桓衝憑藉這種實力與王、謝家族相爭,自然會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

  所以在桓衝的領導下,桓氏家族的權勢那是一降再降。短短三年後,桓氏家族就徹底屈居於謝氏家族之後了。當桓玄接管桓氏家族時,桓氏家族不要說在整個東晉帝國了,就是在荊州地區也處處受制,因為荊州地區也有殷仲堪、楊銓期能與桓氏家族分庭抗禮。

  在桓衝的領導下,桓氏家族的權勢那是一降再降。基於皇權的角度去看,基於貴族政治的角度去看,桓衝率領桓氏家族不斷後退,那是一件值得歡呼與喝彩的事。問題是,基於桓氏家族的角度去看,桓衝這不是傳說中的敗家子嗎?

  在桓溫剛死,桓氏家族曾經擁有的權力就開始不斷縮水了。在桓溫死後短短三年時間,桓氏家族所擁有的權力,就縮水了足足有多一半。因為揚州刺使、徐州刺使、豫州刺使等職務,當時都已不再由桓氏家族成員擔任了。雖然這一切為桓衝贏得了謙讓的美名,卻無法掩蓋這是桓氏家族衰弱的結果。

相關焦點

  • 淚痕春雨評兩晉南北朝—040.賈充與賈氏家族的崛起
    淚痕以為這什麼也說明不了。  一個人用怎樣的態度對待皇帝,這通常受制於他的人格特點;本身並沒有什麼高下。一個人對皇帝剛正不阿,除非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他能因此讓國家、百姓受利;否則官員對皇帝剛正不阿又有什麼意義?一個人對皇帝曲意順迎,除非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他曾因此讓國家、百姓遭受了損害,否則他對皇帝曲意順迎又算什麼了不起的錯誤。
  • 淚痕春雨評兩晉南北朝—036.皇朝短命是晉惠帝之過?
    但淚痕以為這種非議多少是不厚道的。因為司馬衷只是一個天生智力有些缺陷的人;除此之外他並沒有任何值得非議的地方。這樣一個人,我們有什麼理由去過多的非議、嘲笑他。  我們也許會說,如果他不當皇帝。那天下就不會亂那樣樣子。但淚痕實在想知道,這又關司馬衷什麼事來著?用一些與當事人毫無關係的事非議當事人,這叫什麼事?
  • 淚痕春雨評兩晉南北朝—019.所謂的智囊桓範
    淚痕以為,桓範在說曹爽象豬一樣時,為什麼不罵自己更象豬呢?  桓範認識曹爽兄弟有幾天了?最少也有十年了吧!  桓範與曹爽兄弟共事有多少天了?最少也有十年了吧!  十年時間的近距離觀察,桓範都不知道曹爽兄弟是什麼樣的人;直到因此弄得將要滿門抄斬之時,才連哭帶罵的說曹爽兄弟象豬。桓範以這種觀察人的能力,他真有資格罵曹爽象豬嗎?
  • 淚痕春雨漫評春秋戰國(四十七) 狗血之極的崔杼弒君
    總不成,左丘明、司馬遷寫的歷史都不可信,就你淚痕春雨發明的歷史才可信吧。我以前,一再表達過一個觀點。二十四史那種級別的歷史,通常都是官方大報的精選、彙編。許多內容的真實性、可靠性,二十四史的作者,通常都是不會多管的。作者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內容,是否有權威的出處,是否能宏揚主旋律。
  • 淚痕春雨漫評春秋戰國(四十八) 弭兵大會即將召開 崔杼砍倒鷹派齊莊公
    欒盈回到晉國後,很快獲得欒氏家族積極響應;並且獲得了魏氏家族的支持。但是,晉國畢竟是七大家族並列的格局,欒氏家族只是其中之一,就算聯繫了魏氏家族 ,也不過是兩大家族啊!關鍵是,魏氏家族也很快被其它家族策反了。在這種背景下,欒氏家族很快被清理出局了。晉國七大家族並列的格局,從此就變成了六大家族並列。
  • 三國歷史劇經久不衰,幾十年後的兩晉南北朝爆冷,題材與IP不行
    三國兩晉南北朝經常被人看作是一個歷史區間段,然而在影視表現上,只有幾十年的三國熱劇持續不斷,而長達兩三百年的兩晉南北朝卻異常爆冷,這又是為何呢?大概影視圈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只有大一統的王朝值得歌頌!我們所能看到的歷史,基本是大一統的王朝,或者正在大一統王朝的路上!
  • 淚痕春雨評兩晉南北朝—263.早死的孝昭帝高演
  • 司馬家族,桓氏家族,曹氏家族,諸葛家族的恩怨
    司馬家族,桓氏家族,曹氏家族,諸葛家族的恩怨。       先說曹家。司馬家和曹家的關係太複雜了,在這裡咱們只從司馬懿接受曹丕託孤說起。曹丕短命,去世的時候還不到四十歲,比被他廢掉的漢獻帝死得還早。       司馬家族的事業急劇上升。好了這也輪到我們要說的第二個家族,桓氏家族登場了。       當時朝廷上有個支持曹爽的人,叫做桓範,官拜大司農。桓範早就告誡曹爽,認為曹爽和兄弟們掌握朝政和禁軍,不要一同出城,免得被人關閉城門,在城裡搞動作;曹爽不聽,終於出事了。
  • 高中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說課稿
    【難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及民族交融的趨勢。五、說教法學法過渡: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圖示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六、說教學過程過渡語:接下來是我說課的核心部分,說教學過程。
  • 司馬懿與張春華,司馬家族與兩晉命運
    「司馬代魏」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西晉釀成了「五胡亂華」,東晉偏安退縮,打擊祖逖等主張北伐的有志人士,只圖皇族與士族利益平衡,不肯趁著北方混亂收復失地,坐等拓跋部建立起強大的北魏,南北朝形成,繼續分裂中國數百年。期間無數百姓慘遭屠殺,無數人民在流離避難道路上饑寒而死,此等罪孽,根源之一,就是司馬家族的才德不足與執政不穩。 1.
  • 古時王謝前堂燕:兩晉時期王謝家族盛況空前成世族代表
    所謂「王謝」指的是兩晉南北朝時代中原地區的兩大望族:琅琊王室和陳郡的謝氏。包括魏晉時代和後來的南北朝時代在我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其政治特點上有異與其他王朝。在這一段歷史時期主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統治階級大都來自於世族大家,朝廷內手握大權的官員幾乎無一不是如此。
  • 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文學常識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1、樂府,所學課文《十五從軍徵》、《孔雀東南飛》。前者見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後者見南朝徐陵編的《玉臺新詠》,其中《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所學課文:《十五從軍徵》《木蘭詩》。
  •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樂器樂曲有何發展?在樂律學上有哪項重大成就?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265—589)  向陽光  一、樂器的發展  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樂器也得到了發展,這時期是以外國傳入的樂器為主。原因是北朝各代與西域交往密切,西域各國音樂隨之廣泛傳入中原,如:龜茲、疏勒、康國、安國、高昌以及天竺等國的音樂都是在這一時期傳入的。
  • 琅琊英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沂蒙政治家
    |引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政治上分裂割據的局面。那時,政權更替頻繁,戰爭連綿不斷,社會動蕩不安,地方行政沿革情況也十分複雜。曹魏時,今臨沂市分屬琅琊郡、東海國①;西晉時,又分屬徐州的琅琊郡和東海國、青州的城陽郡、兗州的泰山郡,共19個縣。
  • 北朝留給後世的佛窟和佛塔:雲岡、龍門、莫高窟、少林寺和懸空寺|兩晉南北朝史話結束,隋唐篇即將上演!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33(點擊看上篇),歡迎收看。(休息幾天,隋唐篇即將上演)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布,一些帝王和貴族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修建了許多佛寺佛塔,開鑿了不少石窟。
  • 王謝風流滿晉書:《上陽賦》背後的家族原型,令人嗟嘆!
    「五龍如虎鬥方酣,勝負兵家已共參」,戰亂頻仍、豪傑輩出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備受古裝劇編劇青睞的。比如說,當下熱播的架空古裝劇《上陽賦》背後的歷史架構,正是取材於這一時期。劇中女主角王儇出身顯赫,身負皇室血脈,被封為上陽郡主,王儇的父親王藺作為大成丞相,權傾朝野,連皇帝也十分忌憚。《上陽賦》中的王氏一門煊赫如此,和王儇、王藺出身的琅琊王氏不無關係。
  • 中國歷史朝代:漢朝至南北朝時期,持續了多久,又是為何走向滅亡
    中國歷史朝代:漢朝至南北朝時期,持續了多久,又是為何走向滅亡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
  • 家族與社會雙向互動
    作者先後閱讀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墓誌1.1萬餘方,摘錄資料數十萬字,據墓誌資料釐清家族成員的房支和譜系,勾勒出太原王氏各房支歷史變遷的基本脈絡。  略舉二例為證。如,永嘉之亂中太原王氏南遷建鄴後,對於北方是否還有宗支存在,傳世文獻語焉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