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早死的孝昭帝高演
高演當了皇帝僅僅一年就病死了。據說,是因為他殺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小皇帝高殷)內心愧疚,於是病死了。但實際上,高演之死應該只是偶然。
歷史書這樣記錄這件事,只是為了突出皇權的神聖性。
高洋與這兩個同母弟弟的權力之爭,一直處於隱晦之中。因為,歷史上的高洋是一個昏君、暴君,所以高洋對他兩個同母弟弟的打擊,就成了昏君猜忌賢明、忠心的臣子。尤其是有關高洋與高演的故事,更充滿了這種色彩。
其實呢,事情的真相遠沒有這樣簡單。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高洋與高演之間的關係:
「常山王高演因為文宣帝高洋沉迷於酒,憂憤之情流溢於言表。」
「高演又暗中撰擬事務,準備進諫,王宮屬僚王昕認為不可。高演不聽從,仍伺機直切諍諫,果然惹得文宣帝高洋勃然大怒。高演生性嚴厲,原先當尚書令時,尚書郎中處理事情稍有差誤,他便加以杖刑;手下的令史若有作奸犯法,他立即拷問鞭打。現在,文宣帝召高演站在面前,用尖刀對準他的胸肋,另召被高演處罰過的人,把刀架在他們的脖子上,逼迫他們說出高演的過錯。但是,這些人都沒有說高演的不是。文宣帝這才放過高演。」
「過了三年,高演又因為直諫苦爭,遭受一頓毒打,於是閉口絕食,婁太后日夜哭泣,文宣帝也不知如何是好。」
「後來,高演又伺機苦苦進諫,文宣帝高洋就命大力士反綁高演,自己拔出長劍,劍鋒對準高演的脖子,罵道,你小子知道什麼?是誰叫你來指責我的?高演說,天下的人都閉口不言,除了我誰還敢說話。文宣帝吩咐左右亂打了他數十板,直等文宣帝高洋醉倦入寢,高演方得脫身。」
因為高洋是以一個暴君的形象出現,單純的看上面的內容,我們自然會覺得,高演這樣勸諫高洋肯定都是為了帝國的根本利益。
實際上,真實的情況絕沒有這樣簡單。
事實上,高演當時是作為軍政大佬的代表人物出現,所以他勸諫的內容,不論怎委婉,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阻止高洋擴張皇權。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高演一直可以作為帝國的二號人物存在,而高洋也無法強有力的擴張皇權。
如果大家認為,我上面的觀點只是猜測,那我們不妨再看看《資治通鑑》的這段話:
「高演錄尚書事時,朝臣授職為官的,都到高演府第謝恩;離京赴任的,必到高演府第辭行」。後來,在王晞的勸說下,高演不再這樣做了。因為,這樣做下去,有可能會激化自己與高洋的矛盾。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高演當時的權勢有多大。更主要的是,這種權勢,顯然不是臣子應該擁有的權勢。一個臣子擁有這種權勢,本身就證明他擁有與皇帝分庭抗禮的力量。
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高洋臨死前才對高演說,你想當皇帝,就去當吧!但是,請你千萬不要殺我兒子。
高洋與自己弟弟高演一直明爭暗鬥,雖然他一直擁有咄咄逼人的攻勢,但是,最後他不得不承認自己失敗了。事實上他就是失敗了。
高洋與高演相爭時,因為高洋是皇帝,所以佔據法理的優勢;而且高洋又是瘋狂與理性並存的人物,所以佔據的優勢就更明顯了。但是,因為高演的行為,代表著皇族、豪門貴族、軍政大佬的共同利益,所以高演可以獲得這些人各種形式的支持。
在這種背景下,高洋雖然一再咄咄逼人,而高演一再受到高洋的打擊壓制,但高演依然是帝國的二號人物,並且一直對高洋構成無法解除的威脅。而高洋死的時候,也沒有改變這個事實。
我們只有正視高演一直擁有讓高洋恐懼不已的實力,才能真正理解高洋、高演兄弟之間真正的關係。
換而言之,高洋一直想壓制削弱高演的權力地位,但一直力不從心;高演雖然一直受到高洋的打擊壓制,但他一直都是高洋最危險的敵人。
只是,高洋為了讓自己可以處於優勢,所以就一直裝瘋賣傻;而高演一直一板一眼的應對高洋的進攻。最後,人們總感覺高洋是壞人,而高演是好人。實際上,在那種殘酷的政治舞臺上,我們很難指望一個人是真正的好人。
高演的歷史形象沒有完全被毀,是因為高演奪取權力後,很快就死了。否則,高演的歷史形象,也必然是一個昏暈、殘暴的樣子。因為,高演剛剛奪取權力,就對高洋的嫡系進行了殘酷的打擊。而且不顧母親的勸阻,把小皇帝(也是他的親侄子)殺害了。關鍵是,種種跡象也表明,高演也變得越來越像高洋了。
據《資治通鑑》記載:顯安回答說:「陛下(孝昭帝高演)從前看到文宣帝(高洋)用馬鞭打人,認為不對。如今您當了皇帝後,自己也這樣打人,這不是有妄言嗎?」
因為,高演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所以,在這個故事裡,高演是欣然接受了顯安的勸諫。表面上,高演比高洋優秀,但實際上,他們之間並不會有本質區別。因為,在那種權力的漩渦中掙扎的久了,高演恐怕也會變得越來越殘暴不可理喻。
我們且不說,高演當皇帝不久後,就違背諾言殺了小皇帝(小皇帝是他侄子,而且高演在當皇帝時,也答應自己母親絕不殺害這個侄子),就說高演對自己弟弟的態度,也足以證明高演已變得越來越殘酷了。
高演在篡位時,為了能確保控制局勢,所以就許諾,讓高湛當皇太弟。但是,等他當皇帝後,卻顯然又想讓自己兒子繼承皇位了。於是,就讓自己的兒子高百年當了皇太子。當然了,為了保證自己死後,自己的孤兒寡母不受人欺負,所以高演對高湛也開始磨刀霍霍了。
高演的猜忌使高湛內心充滿了恐懼,於是,高湛就問自己的親信,我應該怎麼做?
他的親信,給他出了上、中、下三計。
上計,就是主動交出全部權力,遠離政治漩渦。
中計,就是主動削弱自己的權力,削除皇帝的猜忌。
下計,就是打著維護從前小皇帝(高殷)的旗號,把他哥哥高演幹掉。
高湛對下計,那是怦然心動。事實上,高演殺從前的小皇帝(高殷),也與此有關。因為,既然高湛一系可以想到利用小皇帝的旗號;那高演一系自然也知道,有人可能會利用小皇帝的旗號。在這種背景下,高演自然不敢對小皇帝手下留情了。
不久後,孝昭帝高演死了。高演臨死前,看到自己的太子無法控制局勢,所以就留下遺詔給高湛,讓他來繼承皇位,並寫了一封私人信件,告訴高湛,你想當皇帝就當吧,可是請你放過我的兒子。高百年(高演的太子)無罪,請你給他找一個好地方安置,千萬不要向我學習。
想當年,高洋也是這樣懇求高演的,但是,高演當皇帝後,還把高洋的太子高殷殺了。
高湛接到高演的遺詔與信件,感到非常高興,但是,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恐懼,因為,這也可能是自己哥哥給自己設的圈套。換而言之,他的哥哥根本就沒有死,只是為了把自己騙出老巢,才編造這種誘人的故事。
於是,他就讓自己的親信,到晉陽打開高演的棺材,確定高演真的死了;並派自己的親信入宮撤換了宮廷的禁軍,才前去繼承皇位。
《資治通鑑》是這樣 記載這件事的:
趙郡王高睿先派黃門侍郎王松乘驛車快速到鄴都,宣講肅宗高演的的遺詔,高湛仍懷疑其中有詐,便密遣親信到晉陽停放肅宗高演殯柩的地方,要他開棺驗看高演是否真的死了。使者回報屬實,高湛歡天喜地的前往晉陽,並派河南王高孝瑜提前入宮,撤換宮禁衛隊。十一日,齊世祖高湛在晉陽南宮即帝位。
從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看出來,當時高演、高湛兄弟的矛盾有多深,彼此的猜忌有多深。如果這種狀況再持續下去,他們兄弟兩個誰殺了誰也不新鮮。
關鍵是,高演如果在皇位上坐的久了,為了維持皇權,也會用各種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方法。
比如,剷除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的皇族親王軍政大佬,重用出身底層的親信(也就是傳說中的小人),還有可能加強宮廷的力量。後來的武成帝高湛就是這樣做的。
因為,高演死得比較早,所以,許多鞏固皇權的舉措都沒有來得及去做,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歷史形象就得到了保全。
從某種意義上,高演高湛兄弟已陷入了不得不手足相殘的死結之中,但是,高演的早死,讓這個死結突然打開了。因為,高演臨死前,主動讓高湛當皇帝,所以帝國躲過了一次火併。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高演自不量力,非要讓自己兒子繼承皇位,帝國自然還得來一次大火併。換而言之,高湛自然會發動政變,把高演的嫡系力量來一次清洗。
雖然高演主動讓自己弟弟繼承了皇位,但是,他的太子依然沒有躲過被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