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內參導讀:文化類節目新玩法,跨界合作,打造「人文網際網路+」,有堅守有顛覆,《中華好詩詞》第四季將再度啟程。
來源:傳媒內參節目研究組(轉載請標明出處)
《中華好詩詞》第三季在2015年綜藝節目的激烈競爭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詩詞、傳統文化、歷史知識……這些看似枯燥晦澀的內容,通過綜藝手法的包裝,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被觀眾所認可,帶起了一股全民學習詩詞的熱潮。據悉,第四季節目將於11月7日21:10在河北衛視播出。
堅守:文化類節目也有春天
回顧《中華好詩詞》的發展歷程,2013年第一季節目開播,引發全社會的「詩詞熱」,被譽為文化類節目強勢回歸的代表;第二季節目拓展受眾群體,社會各界選手踴躍參與,收視率穩步攀升,多次挺進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十強,視頻點播量位列各大網站文化類節目榜首,「走進臺灣」特別節目助力兩岸文化交流;第三季主題「感受詩詞的力量」,通過嘉賓升級、舞美升級、賽制升級等方面,再次定義了文化類節目的新高度;其後播出的《詩詞王中王》特別節目更是以0.5%的收視率收官,位居同時段省級衛視第5名,再創節目收視新高。
在當今電視螢屏被選秀、相親、各種「真人秀」充斥的環境下,《中華好詩詞》憑藉「文化為核,娛樂為殼」方法,準確地抓住了觀眾的喜好,在激烈的周六綜藝檔堅守文化類節目這一陣地,成為「夾縫」中的一枝獨秀;這樣的堅守也換來了社會各界的認可:2014年被人民日報定性為「文化類現象級節目」,詩詞泰鬥葉嘉瑩、國學大師範曾、著名學者於丹、康震、酈波等更是對節目讚譽有價。
顛覆:網絡+TV共同發力
走過三季的《中華好詩詞》,如何堅守「傳承文化」這一內涵,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建立中國文化綜藝新生態,構建文化產業鏈,探索文化產業與文化傳承的新路徑,成為欄目組面臨的主要問題。
同時,在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逐漸蠶食傳統媒體市場的行業背景下,多屏時代來臨的現狀下,如何藉助「網際網路+」的「東風」謀求生存、轉型、發展,也是所有電視人所面對的問題。
而《中華好詩詞》把挑戰變為機遇,積極探索和尋求合作,顛覆傳統電視製作模式,把目光放在了「網絡文學」上。
今年9月,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與閱文集團達成戰略合作目的。一檔文化競技類電視欄目與網絡文學平臺合作,節目組這一創新舉措可謂意義深遠:一則雙方合作對節目擴展年輕觀眾群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二則傳統文化與網絡文學的結合有助於節目「傳承文化」的使命,而這正是《中華好詩詞》與「網際網路+」融合的一次探索和嘗試。去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對於網絡文學的期望,也有力的彰顯了國家層面對網絡文學的認可。
突圍之道:跨界合作,打造「人文網際網路+」
那麼,在當下文化類節目從內容形式,到環節設置都趨同的現狀下,這檔已播出三季的本土原創類文化節目,如何真正實現與「網際網路+」的融合,集中力量玩出差異化實現突圍?
在《中華好詩詞》第四季選手招募環節,便已經開始進行嘗試。9月,在《中華好詩詞》第四季的選手報名網絡入口中,上線僅24小時,即有8萬人次的用戶踴躍參加《中華好詩詞》欄目報名與節目答題。
隨著《中華好詩詞》第四季的錄製,網絡文學作家也都走上螢屏,化身「詩詞高參團」助力選手通關,節目組讓網絡作家以視頻出題的形式,讓網絡作家的粉絲及節目觀眾更具有新鮮感。同時不斷製造如搖紅包、H5遊戲等互動場景,激發觀眾情緒,增強節目體驗性,將觀眾與粉絲注意力轉化為行動力。
由此看來,文化類欄目聯合網際網路文學平臺跨界融合聯合發力,大力發展網絡文藝,開發強勢IP,擴展受眾群體,打破了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化在媒介領域的壁壘,探索在網際網路大時代下文化傳承,促進文化認同,搭建傳播領域的新文化場景平臺。
再啟程:不忘使命從「心」開始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中華好詩詞》伴隨著熱愛詩詞的觀眾走過三季,吸引了171位詩詞達人以詩會友、36位大學士輪番坐鎮、70位明星關主親臨現場。
當下「文化熱」「詩詞熱」不斷升溫,《中華好詩詞》第四季也呼之欲出,全新的節目回歸到「文化為核,娛樂為殼」的「內容驅動」上:守關關主由原來的六位,減少至四位,增加選手間的對抗;與網絡平臺合作,引入詩詞高參團,讓詩詞文化與網絡作家產生碰撞;保留敗者落坑環節和特別節目「詩詞王中王」中令人瞠目結舌的燒腦詩詞競技遊戲。
通過這些創新凸顯節目本質內涵與價值,既擺脫了文化節目死板枯燥,又融入了遊戲環節,使得節目形式表達上張弛有度,節奏感強,催生出極強的代入感,觀眾體驗增強。
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節目己任,堅守核心打造傳統文化場景平臺,不斷推出創新舉措,精心打磨節目環節設置,內容形式等,11月7日晚《中華好詩詞》第四季將再度啟程,一場盛大的詩詞盛宴也即將揭開神秘面紗。
歡迎大家踴躍參與評論,與小編和參友交流互動!
歡迎掃描二維碼加入傳媒內參衛視+研究群,與頂尖電視人交流節目製作經驗,要實名(註明姓名、工作單位)才能加入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