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數據僅次於《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再次證明了它播一季火一季的「流行體質」。
「四朝元老」陳更迎戰兩期擂主孫曉婧,一個是北京大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專業博士生,研究機器人;一個來自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日常「望星空」。從主持人到觀眾,形容這場決賽為「神仙打架」。乍一看,兩位工科博士生的所學所專都與詩詞相去甚遠,但她們愛詩、讀詩、用詩的模樣,恰是詩詞「活」在今天、「浸」入生活的上佳例證。
聽聽亞軍孫曉婧的參賽感言,「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箇中高遠志、淡泊心,在今天快節奏、碎片化甚至有時充斥功利心的閱讀語境裡,尤顯珍貴。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落幕,它之所以一季更比一季火,無非說透了一些本質——今天的我們該怎樣正確地理解和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詩心不分文理,本質是體現人類文明的愛美向善之心
理工科學霸多了——這是觀眾對第四季最直觀的印象之一。一個通常被認為文科生會更勝一籌的領域,卻成了理工生的「神仙打架」。冠亞軍之外,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師、飛彈工藝員、核電站高級操作員、海洋採油工程師等,百人團裡臥虎藏龍。
是理科生成績更優秀、心理素質更強?這絕對是個誤解。單以第四季節目為例,理工生冒尖的不少,擁有文史哲背景的同樣可觀,而源自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更不勝枚舉,他們共同補充了詩詞的「人際圈」。參賽選手最小的5歲,最大的71歲,遍布33個行業。他們中,有把業餘時間都交付詩詞的豬肉生鮮售貨員,有在飛行途中傳播詩詞美的川航副機長,有平均每天爬56層樓用詩詞自我鼓勁的自來水抄表員,加之第三季冠軍「外賣小哥」雷海為,當生動的人從一個個與詩詞無關的行業走來,與其說這是理科生的主場,莫如看成,它是一幅當代中國愛詩人的小小群像圖。
節目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告訴記者:「從《詩經》《楚辭》的時代開始,詩詞就並非『有用』的代名詞。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詠歌之』,從古至今,除了唐朝有很短的一個時期曾以詩作為進士科目考題,其餘時間詩僅僅是雅言。」在她看來,詩詞之雅在名利場上是「無用」的,但於涵養人心,卻是「堪當大用」的。
所謂「詩心」,本質上是「體現人類文明的愛美向善之心」;詩心被喚醒,本質上驗證了詩詞能啟發人類情感、心智,豐富人們對世界感知的能力。
讀懂了這層真諦,就不難理解孫曉婧的詩詞之路。這位山東姑娘幼時跟父親讀「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詩詞拓展了她的想像,打開了她宇宙概念的啟蒙;長大後,她決心用一生來仰望星空,在夜空裡尋找「鷓鴣天」和「鵲橋仙」。讀懂了詩心的真諦,更能理解俄羅斯小夥子為何迷上了中國詩詞。大衛在節目裡有妙解:「過去我見到月亮,會把它比作奶酪,而現在腦海裡會浮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詩詞不止於文字之光,更折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譜
從節目製作的角度看,這一季的關鍵詞在於「創新」。增設「絕地反擊」環節,在「飛花令」基礎上再加「超級飛花令」,這些都是增添節目「好看指數」的有效手段。而在視聽應用題裡融入古畫、民樂等元素,則讓詩詞變得多元立體起來。能為源源不斷的創新力續航,詩詞所承載的豐富內涵,功不可沒。
第四季冠軍陳更特別留意到:「74歲高齡的嘉賓王立群老師每次都寫了特別長的發言稿,恨不能一個問題分為十個方面來闡述。」這當然是學者嚴謹細緻的工作方式,更能從一個側面表現出,詩詞不止於文字之光,它本質上折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光譜。
觀眾們發現,許多經典詩詞在四季節目中反覆出現,但嘉賓們的解讀常說常新。比如這一季的新晉導師楊雨教授曾在一次視聽題中,普及了琵琶的「冷知識」。那道題的題面是樂曲《紫竹調》,要求選手辨認出形容這一樂器的詩詞。「大珠小珠落玉盤」錄入初中課本,可謂盡人皆知。而楊雨繞開《琵琶行》的背景,聊到了「琵琶」本名「批把」,在「欲飲琵琶馬上催」的時代,它還是種直把橫彈的樂器;到唐宋年間,我們今天熟知的曲項琵琶才開始盛行,也就有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畫面感。又比如李白的《將進酒》名句婦孺皆知,但嘉賓告訴觀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並非原文,敦煌發現的殘卷《惜樽空》本作「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復來」。再如「荊軻刺秦王」的典故大眾都不陌生,嘉賓點評時不聊詩詞,而是從題面東漢畫像石切入。而同樣以「黃鶴樓」作詩,毛澤東詩詞與李白或崔顥筆下的名篇相比,有著獨特氣質,「那是革命家心中的黃鶴樓,是中國歷史命運巨大轉折點上的黃鶴樓」。
足見,詩詞本身包羅萬象,文學、音樂、歷史、藝術、建築等N個角度,都是它的「打開方式」。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比喻:「詩詞簡直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傳承密鑰。」(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