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實現疾病的早發現早幹預,將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2020-12-23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林捷

最近,黑龍江、青島、成都等地發現零星新冠肺炎病例。「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出現傳播路徑新情況,即新冠病毒從原來的人傳人到現在通過環境傳人。冷鏈外包裝上的病毒濃度究竟達到多高,就會感染人呢?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都是新課題,需要我們研究找出規律,以及怎麼預防。」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

作者供圖。

12月19日,以「科技助力新冠防控 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為主題的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鍾南山、侯凡凡、陳潤生、盧煜明等9位院士與來自全國的臨床、檢驗、病理及醫學大數據等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科技抗疫與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的當下與未來。

流感高發季節為診斷帶來挑戰

「我喜歡講四早: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實際上早診斷、早隔離非常關鍵。早隔離要嚴格,嚴格了以後,我們復工復產才有保證。中國能夠在抗疫上取得勝利,關鍵在於控制了上遊,不讓它廣泛傳播。」鍾南山透露,這幾天世界衛生組織在討論什麼才算是新冠肺炎首例,大家達成的共識是必須要有實驗室的診斷證明。

他同時指出,現在正值冬天,也是流感的高發季節。流感症狀與新冠肺炎基本一致,「診斷錯了不得了,診斷對了很快就恢復健康,所以要能夠儘快把新冠肺炎和流感區分,這也給診斷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本次疫情防控中,擁有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的第三方醫檢機構發揮出巨大作用,在預防、上遊防控、早期診斷等方面,助力取得決定性抗疫成果。」鍾南山說。

以金域醫學為例,截至12月中旬,其已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展核酸檢測,完成檢測2900萬人份,成為國家公共衛生體系的有益補充。目前,其正在研發快速、低成本的病原體臨床檢測技術,可滿足各地在必要時快速開展大規模篩查。

醫學大數據是未來發展方向

在國家正式公布2035年健康中國建設遠景目標,以及將數據資源列為生產要素的大背景下,醫學大數據應用前景廣泛,既有助於發現新知識、認識新規律,更可實現精準醫療,提升醫療價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醫學大數據發揮出了重大的作用。

「正因為有早期1000多例病人的數據,我們才能很快總結出10條最基本的臨床和實驗室表現,能夠用評分的方法來預測病人愈後情況,提供精準化的醫療救治,減少輕型普通性患者發展成為重症。」鍾南山特別提到了大數據、AI等技術在疫情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不單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也對一些病人病情進行討論,起到很大作用。這些技術也使得我們從循證醫學的RCT轉到另一個模式——真實世界研究(RWS),互相補充後,將對精準化的個體治療以及各方面的個體診斷、個體治療起到積極作用,這是必然要走的一個技術方向」。

「通過生物醫學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以疾病診斷和健康服務為中心,數據和技術驅動實現醫檢服務全程智能化、生物醫學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打造開放式生態平臺。」金域醫學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在研討會上首次提出「醫檢4.0」。

對於如何把大量的醫療大數據用「活」,鍾南山說:「需要緊密與臨床結合,了解數據背後病人的情況,才能夠真正挖掘有價值的信息。」

鍾南山呼籲,希望通過學術交流與相關行業建立起更多的聯繫,並建立實質性的合作。「不單是服務,而是要研發,取得更準確的診斷後再推廣,這是我們的下一步任務。」他說,「健康的含義是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裡面的關鍵在於醫療技術的提升。如果很多疾病能夠實現早期發現,早期幹預,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編輯:宋慈(實習)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基因檢測對抗帕金森病:早預防、早發現、早幹預
    這是一項不可逆的疾病,早期發現、早期預防十分重要!然而,超9成大眾對帕金森病認識不足。 由於帕金森病的起病隱匿,不少患者在發現時往往已發展至中晚期,因此,精確診斷對於帕金森病的治療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帕金森病通過早發現,早治療,可以改善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 歐洲同行求助,鍾南山全程英文分享中國經驗:四個「早」是防控疫情...
    疫情發展趨勢預測 鍾南山提出,很多研究團隊公布的預測模型並沒有納入「政府及時幹預」等參數,因此預測結果並不準確。鍾南山所在團隊此前設計的預測模型(模型使用的數據截至2月9日)納入了更全面的參數,包括國家強力幹預、春節後回流高峰消除等。
  • 關愛自閉症兒童,早發現早幹預「星寶行動」公益項目在順德愛博恩啟動
    其中,公益篩查將由愛博恩婦產醫院面向1-4歲兒童全部免費開展;針對4歲以下有康復機會的困難家庭自閉症兒童,在愛博恩婦產醫院給予特殊治療優惠的基礎上,湧蓮兒童基金將給予一定標準的治療資金支持,積極滿足貧困患兒家庭的康復治療需求。
  • 鍾南山:讓檢測領域有更長足發展 更好造福於百姓健康
    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主席鍾南山,以及陳曄光、陳潤生、侯凡凡、張學、譚蔚泓、謝曉亮、盧煜明、呂堅院士等9位院士,以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家研討為平臺,與來自全國的500位臨床、檢驗、病理及醫學大數據領域專家齊聚一堂,弘揚「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科學理念,深入探索以高科技助力疫情防控、以大數據驅動醫學發展的科學之路。
  • 「健康提醒」精神疾病早期四大症狀,早發現早治療
    精神疾病嚴重損害著人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它和一般軀體疾病一樣,發現的越早,治療的越早,預後就越好,因此我們必須對其早期常見的一些症狀有所了解,精神疾病常見四大症狀如下:1、情感紊亂:早期患者情感會變的冷漠,對親人冷漠,對周圍的事情都不感興趣,脾氣逐漸變的暴躁,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發脾氣
  • 早看早受益!
    2020年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由劍橋大學團隊領銜開展的研究發現:全世界每年至少有390萬人通過充分的身體活動而避免了過早死亡。而在中國,運動預防了18.3%的死亡,相當於避免了101.65萬40-74歲人群死亡。因為運動而受益的例子,比比皆是,醫學專家尤其倡導多運動!1. 胡大一:萬步走18年,走出了健康!
  • 專訪鍾南山院士:「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四早」: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這在中國是成功的。在重視醫療的同時,也注意總結規律,比如它有哪些臨床特點,哪些藥可能有效,這些對全世界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經過艱苦努力,現在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這非常不容易。但是,境外疫情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我國疫情輸入壓力持續加大。到4月3日,已經有700多例境外輸入病例,而且還在持續增加。
  • 這個骨科疾病多發於青少年,影響孩子一生,早發現早治療!
    擅長醫院擁有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老年疾病;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10個——神經外科、手外科、神經內科、心內科、傳染病科、腎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中西醫結合科、影像與核醫學科;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20個——骨科、護理專科、檢驗科、內分泌科、神經外科、手外科、神經內科、中醫專業(肺病)、皮膚科、泌尿外科、腎病科、外科、消化科、腫瘤科、感染科
  • 全國溶酶體貯積症新生兒篩查協作組成立 罕見病早診早治
    「協作組的成立旨在提升對溶酶體貯積症這一類罕見病的認識和診斷,共同探索並建立國內溶酶體貯積症的篩查、診斷、治療全流程體系,加強臨床和檢驗人才培養,使得患兒能夠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張惠文研究員在大會發言中提到。
  • 鍾南山:中國用強力幹預的手段,四周時間基本控制疫情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今天(10日)15時,中國駐韓國大使邢海明邀請鍾南山院士與韓國防疫專家李鍾求教授在線交流。鍾南山專門製作了一個題為「抗擊新冠肺炎的中國經驗」的PPT,向韓國朋友介紹中國經驗。鍾南山向韓國專家介紹,自從專家組在武漢提出,新冠病毒具有非常明確的人傳人,中央政府很快就採取了行動。通常來說,對於高傳染性疾病的兩個辦法:一是抑制,二是緩解。儘管採用第一種手段會造成明顯的經濟下滑,但中國政府還是堅決採用了抑制的手段。主要是兩種辦法,一是武漢圍堵,二是全國範圍內群防群控。
  • 紀錄片《鍾南山》:讓你真正讀懂國士擔當!
    良好的家風鑄就了鍾南山的真實、正直、堅毅的性格,幫助他養成了嚴謹的治學態度。 在呼吸疾病領域,鍾南山幾乎從零開始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為我國醫療事業的進步和國民身體健康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鑄造了「奉獻、開拓、鑽研、合群」的南山精神。
  • 專家:炎症因子風暴有預警指標 要早發現及時幹預
    從一般病毒感染性疾病規律看,它是機體免疫和病毒相互鬥爭導致疾病發展的過程。在治療過程中有些年輕人,出現病情突然變化,但發生率不高。有可能存在炎症因子風暴,這是因為年輕患者免疫狀態很高、過強。&nbsp&nbsp&nbsp&nbsp「免疫力過強也不行,機體免疫需要一個平衡,免疫力是非常關鍵的。
  • 早發現才可以早治療
    肺處於我們人體的胸腔內,不僅是人體重要的呼吸臟腑,也是一個重要的造血組織。肺臟不斷地進行著吸入清氣,然後呼出濁氣,實現機體和外界的氣體交換。只有肺部功能正常,才能保證人體正常的呼吸,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肺臟就像一把傘一樣,給我們的五臟六腑遮風擋雨,但是肺臟也很容易被秋燥所傷,所以,在秋季要多養肺。
  • 早篩查早發現!早中期結直腸腫瘤生存率達8成
    談起該疾病的嚴峻形勢,王輝主任如是介紹。究其病因,他介紹,結腸癌的發病,通常跟飲食、遺傳、慢性炎性腸病、結腸息肉及某些癌前病變有關,過多的脂肪、蛋白攝入而缺少膳食纖維攝入、吸菸等行為會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此外,肥胖也是結腸癌的一大高危因素。年齡越大,患病的機率也相應增加。
  • 感冒要重視 流感要早治 警惕散發的疫情
    日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有表示,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常發、多發季,專家分析認為,當前境外疫情加速蔓延,輸入我國的風險逐步加大,預計冬季我國疫情仍將處於零星散發狀態,甚至局部地區有可能發生聚集性疫情。因此,要做好常規防護,科學防控,重視感冒、流感的治療,警惕散發的疫情,絕不讓疫情捲土重來。
  • 乳腺癌不可怕,早發現早治療,生存率比你想的高多了!
    李順榮教授告訴我們:早期乳腺癌的十年治癒率是超過八成的,一旦到了Ⅲ期,只剩下大概七成左右,而如果到了IV期左右,乳腺癌就是被認為有遠處的器官轉移,就目前的醫療水平來說,是不可能完全治癒的。和其他腫瘤疾病一樣,乳腺癌隨著分期的升高,生存率就會逐漸降低,不同病期的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差距巨大。
  • 鍾南山說第一批疫苗要公布了!抗疫成功的標誌:明年春節能旅行
    每經編輯:步靜據央視快看,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我們第一批疫苗要公布了,第一款、第二款很快要推出,很快就在中國要接種。我們除了嚴防死守以外,還要打疫苗,兩條路才能解決問題。12月22日,鍾南山剛剛在國家呼吸醫學中心掛牌儀式上表示,進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研究是當務之急。雖然現在國內疫情防控得好,但始終要繃緊這根弦。以後國家呼吸醫學中心的建設,他認為除了 要繼續在「醫教研防管」五個領域下功夫,還要增加一個「產」,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除了要解決呼吸疾病領域的疑難病,還要加強對常見病的早防早診早治。
  • 鍾南山全程英語分享中國經驗!
    鍾南山全程英語分享中國經驗!鍾南山全程英語分享中國經驗↓↓↓新冠肺炎病毒基本特徵與檢測鍾南山首先介紹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特徵,包括病毒的基因序列情況、人傳人性質以及多種傳播途徑等等。談到新冠肺炎病毒的檢測,鍾南山介紹了團隊開發的快速IgM(免疫球蛋白M)檢測試紙,可以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手段。
  • 鍾南山:注意新冠病毒「環境傳人」,國內防控面臨兩大風險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表示,新冠病毒的傳播出現新課題——環境傳播,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同時強調,進入冬季流感高發季,流感、新冠在症狀上相似,診斷上如何快速將兩者區分開,也給醫務人員帶來新挑戰。
  • 鍾南山、張文宏亮相2020騰訊醫學ME大會:從生命痛點出發,探索醫學...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院士在寄語ME大會中提到,「馬化騰先生曾說過,網際網路的任務是解決用戶的痛點。這跟醫學的使命很像,我們是解決人類最根本的痛點,生命之痛。」 鍾南山院士還表示,未來的醫學研發實踐還應該積極地投入前沿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