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鄭晶晶 通訊員 馬遙遙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我國國家癌症中心最新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三位,死亡率第五位。
那麼,結腸癌有哪些高危因素?如何治療和預防?日前,武漢市中心醫院胃腸痔瘻外科主任王輝,做客楚天都市報「市民有約·楚天名醫大講堂」,為廣大市民進行了講解。
專家名片:
姓名:王輝
職務:武漢市中心醫院胃腸痔瘻外科主任、主任醫師
擅長:各類胃腸道腫瘤的微創治療
門診:每周四上午(南京路院區)
結腸癌發病年齡呈年輕化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我國國家癌症中心最新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三位,死亡率第五位。」談起該疾病的嚴峻形勢,王輝主任如是介紹。
究其病因,他介紹,結腸癌的發病,通常跟飲食、遺傳、慢性炎性腸病、結腸息肉及某些癌前病變有關,過多的脂肪、蛋白攝入而缺少膳食纖維攝入、吸菸等行為會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此外,肥胖也是結腸癌的一大高危因素。年齡越大,患病的機率也相應增加。
王輝主任表示,以往發病者多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年來結腸癌在30歲以下年輕人中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這是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脂肪、高蛋白質食物食用過多;加上如果長期食用油炸、煙燻、黴變類食物,或是被農藥、化肥、添加劑汙染的食物,都會對人體產生致癌因素;還有不少人因為壓力大、工作忙,長期過於疲勞,導致機體抗腫瘤免疫能力低下。
早期結腸癌通過手術可治癒
那麼,結腸癌有哪些早期症狀?
王輝表示,早期症狀包括:出現大便顏色變黑、有黏液、便中帶血;大便規律、習慣的改變,如以前不愛便秘的,最近經常便秘,以前每天上一次廁所,最近一天要上多次;便秘、腹瀉或者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經常出現腹脹、腹痛;經常感到疲勞、乏力;不明原因貧血或體重下降等。市民如果出現這些異常症狀,一定不能大意,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不要錯失早發現早治療的良機。
查出患結腸腫瘤,應該如何治療?他表示,要先對腫瘤進行分期,再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治療。首選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
對於分化程度高的早期結腸癌,他表示,通過外科手術大多能達到治癒的效果。對於一些進展期的結腸癌,可先做放化療,把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早中期的結直腸癌,通過正規治療,生存率在80%及以上。
一些患者被查出結腸癌後,認為得了癌就是被判了死刑了,不願意接受手術。對此,王輝主任表示,得了結腸癌,經過正規治療,還是有很大的生存機會,患者一定不要放棄。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如今的結腸癌根治手術採用微創手術的方式,在腹腔鏡下進行,創傷小,減少患者痛苦。
一些患者害怕手術後有造口等,造成生活質量的下降。王輝表示,該科有專門的傷口造口門診,會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康復和日常護理指導,以幫助患者最大程度提升生活質量。
他還表示,針對結腸癌的診斷和治療,該院組建了強大的MDT多學科團隊,由醫院消化內科、腫瘤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共同組成,從患者一入院後,專家團隊就會對其做評估,從術前評估到術後康復,給予患者最佳、最規範的治療,進行全程管理。
40歲以後建議規律做腸鏡檢查
哪些人是得結腸癌的高危人群?
王輝主任表示,除了50歲以上人群,還有一些特殊人群是需要特別關注的腸癌高風險人群,包括:一級親屬曾患結直腸癌的;有大腸息肉病史的;有任何癌症病史的;有長期便秘、腹瀉、大便帶血等症狀的。
特別要注意的是,若市民的一級親屬即父母、子女、親兄弟姐妹如果得過結直腸癌,則該市民得結直腸癌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3倍,一定要重視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去正規醫院做結腸鏡檢查,有異常一定要及時處理,然後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定期檢測。如果無異常的話,建議每3到5年,要再做一次高質量的結腸鏡檢查,防患於未然。
在結腸癌的預防上,王輝主任提醒市民,平時要注意飲食合理,少吃油炸、煙燻、黴變等易致癌物質,多吃蔬果和含食物纖維素的食品,加強鍛鍊,增加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40歲以後每1到2年規律查一次腸鏡。
如發現有腹部持續脹氣或隱痛,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便中帶血或黏液的現象,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時就醫,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千萬不要憑經驗認為是某種疾病,自己用點藥,拖到了病情很重時才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