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篩查早發現!早中期結直腸腫瘤生存率達8成

2020-12-22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 鄭晶晶 通訊員 馬遙遙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我國國家癌症中心最新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三位,死亡率第五位。

那麼,結腸癌有哪些高危因素?如何治療和預防?日前,武漢市中心醫院胃腸痔瘻外科主任王輝,做客楚天都市報「市民有約·楚天名醫大講堂」,為廣大市民進行了講解。

專家名片:

姓名:王輝

職務:武漢市中心醫院胃腸痔瘻外科主任、主任醫師

擅長:各類胃腸道腫瘤的微創治療

門診:每周四上午(南京路院區)

結腸癌發病年齡呈年輕化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我國國家癌症中心最新數據顯示,結直腸癌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三位,死亡率第五位。」談起該疾病的嚴峻形勢,王輝主任如是介紹。

究其病因,他介紹,結腸癌的發病,通常跟飲食、遺傳、慢性炎性腸病、結腸息肉及某些癌前病變有關,過多的脂肪、蛋白攝入而缺少膳食纖維攝入、吸菸等行為會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此外,肥胖也是結腸癌的一大高危因素。年齡越大,患病的機率也相應增加。

王輝主任表示,以往發病者多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年來結腸癌在30歲以下年輕人中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這是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脂肪、高蛋白質食物食用過多;加上如果長期食用油炸、煙燻、黴變類食物,或是被農藥、化肥、添加劑汙染的食物,都會對人體產生致癌因素;還有不少人因為壓力大、工作忙,長期過於疲勞,導致機體抗腫瘤免疫能力低下。

早期結腸癌通過手術可治癒

那麼,結腸癌有哪些早期症狀?

王輝表示,早期症狀包括:出現大便顏色變黑、有黏液、便中帶血;大便規律、習慣的改變,如以前不愛便秘的,最近經常便秘,以前每天上一次廁所,最近一天要上多次;便秘、腹瀉或者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經常出現腹脹、腹痛;經常感到疲勞、乏力;不明原因貧血或體重下降等。市民如果出現這些異常症狀,一定不能大意,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不要錯失早發現早治療的良機。

查出患結腸腫瘤,應該如何治療?他表示,要先對腫瘤進行分期,再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治療。首選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

對於分化程度高的早期結腸癌,他表示,通過外科手術大多能達到治癒的效果。對於一些進展期的結腸癌,可先做放化療,把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早中期的結直腸癌,通過正規治療,生存率在80%及以上。

一些患者被查出結腸癌後,認為得了癌就是被判了死刑了,不願意接受手術。對此,王輝主任表示,得了結腸癌,經過正規治療,還是有很大的生存機會,患者一定不要放棄。隨著醫療技術的提升,如今的結腸癌根治手術採用微創手術的方式,在腹腔鏡下進行,創傷小,減少患者痛苦。

一些患者害怕手術後有造口等,造成生活質量的下降。王輝表示,該科有專門的傷口造口門診,會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康復和日常護理指導,以幫助患者最大程度提升生活質量。

他還表示,針對結腸癌的診斷和治療,該院組建了強大的MDT多學科團隊,由醫院消化內科、腫瘤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共同組成,從患者一入院後,專家團隊就會對其做評估,從術前評估到術後康復,給予患者最佳、最規範的治療,進行全程管理。

40歲以後建議規律做腸鏡檢查

哪些人是得結腸癌的高危人群?

王輝主任表示,除了50歲以上人群,還有一些特殊人群是需要特別關注的腸癌高風險人群,包括:一級親屬曾患結直腸癌的;有大腸息肉病史的;有任何癌症病史的;有長期便秘、腹瀉、大便帶血等症狀的。

特別要注意的是,若市民的一級親屬即父母、子女、親兄弟姐妹如果得過結直腸癌,則該市民得結直腸癌的風險要比普通人高3倍,一定要重視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去正規醫院做結腸鏡檢查,有異常一定要及時處理,然後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定期檢測。如果無異常的話,建議每3到5年,要再做一次高質量的結腸鏡檢查,防患於未然。

在結腸癌的預防上,王輝主任提醒市民,平時要注意飲食合理,少吃油炸、煙燻、黴變等易致癌物質,多吃蔬果和含食物纖維素的食品,加強鍛鍊,增加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40歲以後每1到2年規律查一次腸鏡。

如發現有腹部持續脹氣或隱痛,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便中帶血或黏液的現象,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時就醫,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千萬不要憑經驗認為是某種疾病,自己用點藥,拖到了病情很重時才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相關焦點

  • 新聞會客廳|加強篩查與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最有效途徑
    他指出,加強篩查與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最有效途徑!陳萬青:根據我國腫瘤登記處全部癌症病例的隨訪和生存分析發現,中國目前總體癌症五年生存率偏低,遠低於美國和鄰國的日本、韓國。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剛剛達到40%,而美國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將近70%。造成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迴避的一點是,不同國家的癌譜分布不一樣。
  • 乳腺癌不可怕,早發現早治療,生存率比你想的高多了!
    一、目前乳腺癌的生存率如何?值得慶幸的是,隨著近年來乳腺癌臨床診療規範化程度地不斷提升,我國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達80%以上。李順榮教授告訴我們:早期乳腺癌的十年治癒率是超過八成的,一旦到了Ⅲ期,只剩下大概七成左右,而如果到了IV期左右,乳腺癌就是被認為有遠處的器官轉移,就目前的醫療水平來說,是不可能完全治癒的。
  • 市一啟動消化道腫瘤篩查和早診早治項目:只需2毫升血就能知道胃癌...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李煦 記者 何麗娜「每100個人進行胃癌篩查,就會檢出4人患上胃癌。」這是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杭州地區早期胃癌篩查工作得到的一組數據。消化道腫瘤越來越高發,死亡率已經躍到惡性腫瘤首位。消化道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無論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都至關重要。
  • 鼻咽癌腫瘤標誌物Rta 科學篩查早又準
    鼻咽癌腫瘤標誌物Rta 科學篩查早又準 時間: 2015-10-21 16:24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彩雲   日前,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同昕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總裁CEO焦守恕通過採訪表示
  • 早發現早治療,生存率比你想像的高多了!
    說到癌症與生存的關係,不得不提「5年生存率」這個指標。它是指癌症患者經過綜合治療後生存5年以上的比例。比如100個癌症患者,經綜合治療5年後還剩10人存活,那這種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就為10%。為什麼要看5年生存率?因為約90%的腫瘤復發、轉移發生在5年之內,若是5年內沒有復發、轉移,以後復發、轉移的概率就小得多。
  • 《中國高發癌症早篩指南》發布 涉及胃腸癌肺癌食管癌等十大瘤種
    1月15日,在北京抗癌協會2021年早癌篩查規範化研討會上,《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正式發布,對肺癌、胃腸癌、肝膽癌等十大瘤種的早篩給出權威指導。與此同時,第一家「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基地」在北京京西腫瘤醫院落地。  按照《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癌症5年生存率要分別提高到43.3%和46.6%。
  • 醫生:早發現早治療很關鍵,生存率可高達80%
    一、早發現早治療很關鍵 1、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高達80% 到目前為止,放療是治療鼻咽癌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因為放療具有更好的生物學效應以及劑量學的優勢,所以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早期患者經過治療後能獲得長期生存,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高達80%。
  • 李景濤副主任談癌症的早期篩查:癌症並不可怕,關鍵是早查早治
    一、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極其重要 癌症的形成猶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1、癌症潛伏期(臨床期前期) 在臨床期前,癌症有一個漫長的潛伏期。
  • 家中父兄皆胃癌,男子一年內兩次查出胃早癌 胃腸鏡是篩查胃腸道...
    浙江醫院內鏡中心副主任王衛峰坦言,相比自己剛從醫時,如今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一方面得益於社會大眾健康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檢查手段的多樣化,特別是內鏡設備的更新和內鏡技術的發展,能夠有助於及時發現早期癌症,從而儘早治療,有效提高生存率。一年內兩次查出胃癌接診老張後,王衛峰為他安排了超聲內鏡檢查。
  • 湖北流調顯示:肺癌是癌症「第一殺手」,早發現早診療是關鍵
    「早發現、早診療是關鍵,早期肺癌患者可獲得根治」,中國胸外科聯盟主席、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提醒:50歲以上以及其他重點人群可拍首次胸部CT,為肺部留下一張底片,根據醫囑定期觀察。湖北省腫瘤防辦張敏副主任解讀報告時說,從性別來看,男性發病率「前十」排行榜中肺癌佔首位,佔男性所有惡性腫瘤的27%,前10位佔男性所有新發惡性腫瘤的83%。女性發病「前十」排行榜中,乳腺癌居首位,肺癌位居第二,但肺癌已佔到女性全部惡性腫瘤的14%,前10位佔女性所有新發惡性腫瘤的80%。
  • 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上升10%
    「目前我國癌症患者總體五年生存率是40%,比10年前上升了10%,但是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天津市腫瘤醫院院長王平教授介紹,一方面,像乳腺癌、大腸癌等原先在發達國家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保持上升趨勢;另一方面,肝癌、食管癌、胃癌等原先發展中國家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下降趨勢也並不明顯。因此我國當前在癌症防控的道路上,面臨著雙重負擔。
  • 《中國高發癌症早篩指南》發布:查糞便就能精準發現腸道病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抗癌協會十大癌種篩查指南編寫工作順利完成。按照《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提高到43.3%和46.6%。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淋巴腫瘤內科主任朱軍教授在發布會上指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十多年來5年生存率總體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這個基本目標,但是從全國範圍來看,要達到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全社會的重視,不僅僅是對群眾健康教育的普及,更重要的是整體提升腫瘤專科醫護人員的診治規範化水平。
  • 乳腺癌早篩早診很重要!「全新全醫」健康關愛行動在穗啟動
    近日,「全新全醫」健康關愛行動在廣州正式啟動,將開展乳腺癌早篩早診科普教育、義診講座與乳腺健康篩查活動。 該公益行動由廣東省健康教育協會、廣州市正心慈善基金會、廣州泰和腫瘤醫院和新春天醫療門診部聯合主辦,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環境專業委員會協辦。 「全新全醫」健康關愛行動包括癌症防治科普教育、癌症領域醫護專業人才培訓、患者全程管理理念普及和網際網路醫療賦能等。
  • 八成結直腸癌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專家呼籲重視早篩早診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記者溫競華)由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等多家機構共同發起的「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項目日前發布中期結果,我國83%的結直腸癌患者在首次確診時處於中晚期,其中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專家呼籲重視早篩早診。
  • 疫苗接種、篩查和治療 早診早治讓宮頸癌治療可及性達到90%
    通過疫苗接種、篩查和治療三個關鍵措施,到2050年可以減少40%以上的新病例和500萬相關死亡。戰略設定2030年HPV疫苗接種覆蓋率達90%、篩查覆蓋率達70%以及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治療可及性達90%。
  • 聚焦國民健康,DNA甲基化檢測助力中國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原標題:聚焦國民健康,DNA甲基化檢測助力中國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 石遠凱教授:早發現、早治療!邁向「健康中國2030」
    2020年12月12日,由國家癌症中心、中國癌症基金會、北京腫瘤學會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承辦的第八屆國家癌症中心學術年會正式開幕。大會上,醫學界腫瘤頻道有幸邀請到國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教授針對我國抗腫瘤藥物研發進展和疾病防控兩個問題進行分享。
  • 結腸癌又上榜,早期篩查很有必要
    早發現早治療還是有不錯的效果。  結直腸癌是什麼  結直腸癌,是指發生在結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也叫大腸癌,是中國的五大癌症之一,也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惡性腫瘤,通常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有數據顯示,全國每年新發病例約38.8萬,死亡病例18.7萬。
  • 腫瘤專家呼籲高危人群做早癌篩查
    共同探討中國癌症防治現狀和發展事關老百姓生命健康我們給大家拎個重點我國總體癌症五年生存率達40.5%我國癌症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總體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從十年前的30.9%上升到40.5%我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仍然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有限的防治資源大多用於中、晚期患者的診治,腫瘤發病因素控制、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亟待加強,癌症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能力仍有待提升。
  • 香港著名導演因鼻咽癌辭世,這種癌如何早發現
    而且一發現就是晚期?怎樣及早發現這一發病率居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的癌症呢?一時間,鼻咽癌的防治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日前,記者採訪了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家王珮華主任醫師。 鼻咽癌是指發生於鼻咽部的惡性腫瘤,其發病有別於其他的惡性腫瘤,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地域性。據統計,80%以上的鼻咽癌發病病例都在我國廣東和臨近的香港等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