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老爹是兒時或成年以後,見到自己的父親張口閉口就來的,不分場合、不分時機,只要見到張口必來,一天不知要喊多少遍。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結婚以後,或者是與父母分居兩地,長期在外工作時,對父親的稱呼不論是在電話裡,還是見面時,頻率自覺不自覺地減少了,後來乾脆不叫了。很多時候都會用些「代詞」:比如,有孩子在時,就稱呼「給爺爺說」「讓爺爺聽」「叫爺爺來」等。也有時稱「老爺子」。還有時什麼也不稱呼用「唉」「嗯」等詞示意。更有時是順著別人話茬接話,「你聽明白了嗎」「你去嗎」?還有時用事物或動作代替,比如,快到吃飯點了,見到父親隨口而出「吃飯去罷!」等等。一句話,從自己口中再去叫爸爸、叫爹爹的時候越來越少了。
從小父母把自己一把尿、一把屎地拉扯長大,從小出口閉口就是爸爸、媽媽的,如今自己也成了孩子的長輩,為啥對自己的老人不願再叫爹娘了,是什麼原因讓自己叫不出口了呢?其實自己也很納悶,與父母又沒什麼隔閡,也沒什麼矛盾,就是叫不出來了。成了自己的一塊心病。
自己從工作到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等,都是父母在身後默默付出,為了自己能有出息,父母節衣縮食,汗滴子摔八瓣種田打工,為的就是讓自己早點過上好日子,不比別人差啥。從常理講,自己幹好了,應該更好的回報孝敬父母,可是每次給他們的錢,他們從來沒花過,都是找機會要麼是給兒媳婦,要麼是給孫子,讓他們到城裡來,老兩口死活不來,說不習慣城裡生活,實際上是怕給自己增添負擔。
父母愛子如命,自己盡力孝敬長輩。雖然兩地生活,但平時電話、利用出差、休假機會接觸也不少,一切都很順利,就是在稱呼上老是叫不出口?後來,成為自己最大的負擔。
父母平時很少與自己通電話,即使通電話也是報喜不報憂,這次父親用微弱顫抖的聲音打來電話,說如果能抽出來點空回來一趟吧。摞下父親的電話,自己流淚了,這是父親這麼多年來的第一個要求!無論多忙都要回家一次。由於時間倉促,沒給父母帶任何東西,就衝衝地踏上回家的路,儘管是高鐵,還覺得路途是那麼遙遠、速度是那麼慢,恨不得一步到家,一步看到父親。
一路上,思考最多、回憶最多、想像最多的就是長輩對自己,這麼多年的呵護、照顧、扶持,想的是他們的不容易,當我踏進家門的那一刻,看到往常體大腰圓的父親,如今消瘦得不像樣,臉瘦了兩圈,腰直不起來了,說話有氣無力了,沒有多想,當著鄰居眾人的面,我大聲地連叫了三聲「老爹」,這次叫的是如此痛快、如此自然、如此親切。
叫完三聲「老爹」,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了,拉住父親的手,重新找回了親情父愛,更加讀懂了「父愛如山」這四個字,一次又一次地向父親檢討:「老爹,多少年我沒這麼稱呼你了,沒這麼叫你了,也沒這麼拉你的手了,你罵我吧,你還像小時候那樣打我吧!」
然而,父親再也沒力氣罵我了,再也沒力氣打我了,想多說幾句話力氣都不足了。看到父親眼角的淚水,我不只一遍地叫起「老爹」,越這麼叫出來自己的心情越痛快,終於解開了自己的心結「這麼多年虧欠父母的太多太多了,出外幾年千不該萬不該,不願稱呼老爹、老娘了,是自己覺得這話土了,在單位在這麼稱呼聽懂別人笑話了,還是自己的問題」。
父母在,家就在。不管父母多大年齡,只要健在,作為晚輩要懂得,他們不需要你的錢、不需要你的物,抽時間多陪他們說上幾句話,親切地叫上「爹」和「娘」,他們比什麼都高興。然而,這些最基本的要求,當下有多少人做到了呢?希望大家不要把遺憾留給自己,當長輩聽不到時叫的多麼美妙都是「馬後炮」了,趁他們能聽到時還是正常稱呼吧,小時稱呼啥現在還叫啥,老人最願聽、最開心!真的是叫聲「老爹」解心結。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請指正。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人。對此話題感興趣的師友們可關注、可轉發,可在下面留言、探討、討論與點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