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進入流量時代,這個人是德雲社的「流量鼻祖」

2020-09-19 長鏡頭娛樂

在郭德綱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德雲社從零到有,再發展到今天的遍地開花,可以說,是郭德綱和德雲社,把中國傳統相聲帶向了商業化道路,讓相聲得以不依賴晚會這個單一的平臺,讓體制外的相聲從業者,獲得了生存和發展的廣闊天地。

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德雲社經歷了數月「封箱」的煎熬,隨後憑一檔自製綜藝節目《德雲鬥笑社》爆紅全網,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德雲鬥笑社》的成功,對於德雲社意義非凡。疫情當前,「開箱」遙遙無期,一眾弟子加上其他工作人員總共一千多人,都面臨著「無事可做」的境地,此檔綜藝節目的成功播出,意味著很多人都不用繼續待崗。

郭德綱也早就考慮到,光憑商演始終不是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多元化才是最妥當的出路。早年郭德綱就開始嘗試影視劇發展,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還落下個「票房毒藥」的名聲,此次《德雲鬥笑社》的成功,終於讓他一雪前恥,並且看到了「多元化發展」的希望。

隨著山東德雲分社項目的開工,深圳或者廣州的項目也在籌備當中,德雲社正在邁開兩條腿走路,商演+綜藝的模式必定會是德雲社的主流模式。

《德雲鬥笑社》非常成功,可以說是今年最火爆的綜藝節目了。高達8.6的網上評分,以及一邊倒的好評,讓郭德綱第一次嘗到了商演以外的甜頭。

綜藝節目的成功,不但可以為德雲社增加收入、解決內部「待業荒」,同時,「造星運動」也是郭德綱的目的之一。

迄今為止,《德雲鬥笑社》最火的相聲演員必屬秦霄賢無疑了。

在第一期,也許郭德綱最想捧紅的應該是燒餅、孟鶴堂、欒雲平等弟子,秦霄賢更像是來打醬油的,節目組不但給他安排了「傻師弟」的人設,鏡頭和戲份也給得非常少,即便如此,秦霄賢還是依靠過往的高人氣,在觀眾打分環節脫穎而出。

在「眼球經濟」時代,民意就是流量和收視率,意味著白花花的銀子,郭德綱當然深諳此道,隨後的第二期,秦霄賢開始被「委以重任」,《德雲鬥笑社》不但增加了對秦霄賢的「塑造」,郭德綱更是在其個人社交帳號將秦霄賢「單拎」出來,著重宣傳了一番。

秦霄賢在一百多號德雲弟子中,業務能力算是比較差的,他的火一度讓郭德綱有些想不通,也始料未及,但網友們的下一輪操作,讓郭德綱真正見識到了「流量」的創造能力。

最近一段時間,網友們都在熱議關於秦霄賢的「家世背景」,有媒體爆料,秦霄賢屬於貨真價實的「富二代」,家裡經營有多家星級酒店,秦霄賢平時上下班有多部豪車代步,這個話題成為了熱搜頭條,佔據各大媒體半年長達一周,這位宣告著:德雲社新的「流量王」已經誕生。

對此,郭德綱當然是樂見其成的,手心手背都是肉,現在捧紅秦霄賢比捧紅其他弟子,成本划算多了,就是一「順水推舟」的事兒。

然而樹大招風,德雲社和《德雲鬥笑社》的火爆,也引來了更多的非議。有許多網友認為:相聲演員就應該踏踏實實的說相聲,如今德雲社卻整的像大明星似的。

也有質疑的聲音:德雲弟子相聲水平一般,就會「哄小姑娘」。

不知道這句話是罵還是誇,能把小姑娘哄好,也是很大的本事。

但德雲社進入「流量時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這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由來已久。

在此之前,張雲雷就已經憑著帥氣的長相,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尤其是女粉絲。一首《探清水河》更是讓他全面走紅,在很長的時間裡,張雲雷都擁有著超高的人氣和流量,為德雲社贏得了更多的關注,在秦霄賢之前,張雲雷是德雲社當之無愧的「流量小生」。

然而,張雲雷還不是德雲社最早的「流量鼻祖」。

郭德綱才是!

郭德綱創辦德雲社,可以說是一部辛酸史。

抱著對相聲的極大熱忱,郭德綱三度進京,最窘迫時,身無分文,身上唯一可以「傍身」的手藝就是說相聲,卻又面臨著臺下只有一名觀眾的尷尬局面。

可以說,那時候的相聲行業非常的不景氣,在體制外,沒有晚會的平臺,相聲演員想生存不是一件易事。條件再苦再艱難,郭德綱硬挺了下來,創辦了「北京相聲大會」,那時他在曲藝界還是無名之輩。

2005年,是郭德綱和德雲社的一道分水嶺。

在這一年,郭德綱仿佛一夜之間,突然火遍了全國,從之前的「門可羅雀」到後來的一票難求,黃牛甚至加價五百元,郭德綱和德雲社成功了。

後來有人把這份功勞歸於大鵬。大鵬當時是一家電臺的主持人,出於對相聲的喜愛,他在自己的節目中持續推薦郭德綱的相聲,隨著大鵬的連續報導,引起了許多相聲愛好者和媒體的關注,並且形成了「骨牌效應」,郭德綱的名氣也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加上後來的一系列糾紛,郭德綱正式的、全面的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因此,郭德綱才是德雲社的「流量鼻祖」。

「流量」也是一把雙刃劍。

郭德綱的全面走紅,依靠的是當時大鵬的報導和其他的一些爭議引起的話題,但跟郭德綱紮實的業務能力也分不開,不然,僅憑流量和炒作話題,郭德綱最多能紅一年。

熟悉郭德綱的人都知道,他從小就學習相聲、評書,甚至還有梆子、大鼓、京劇,四處拜師學藝,基礎非常紮實和全面,加上自己對相聲的獨特理解,這才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與支持,並且持續至今。

而許多德雲弟子受到質疑,業務能力是其一,並非空穴來風。

僅在《德雲鬥笑社》第一期,在相聲競演環節,面對臺下沒有觀眾、只有郭德綱于謙的環境,九位弟子都出現了很多常識性的錯誤,比如緊張、忘詞、包袱沒抖開。連坐在評委席上的郭德綱都搖頭連連、雙眉緊鎖。

業務能力有待提高,是德雲弟子避不開的一個話題,光憑流量始終不能走得更長遠。

相關焦點

  • 德雲社名聲鵲起:相聲擁抱流量,是相聲被玷汙了?
    不論是明星還是演員,只要扯上流量一詞,便會給人一種貶低的意思。流量在一些人的認知裡,指的就是那些受歡迎的卻沒實力的藝人。,依靠流量的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到相聲,也是一門傳承。《歡樂喜劇人》第二季中,嶽雲鵬逐漸進入觀眾視野,「賤萌」的形象讓他收穫了不少好感。
  • 德雲社商業化掉入「流量陷阱」
    一直到2005年前後,德雲社或者說是郭德綱的崛起才將這個被劃為「非遺」序列的時代產物重新歸置到公眾視線裡。彼時,尚未被飯圈侵佔的德雲社風頭絲毫不輸當下。2006年,德雲社十年慶典一票難求,大量黃牛將演出劇場圍得水洩不通;2007年,郭德綱收購天橋樂劇場,並高調躋身《福布斯中國名人榜》。隨後幾年,德雲社的相聲便與趙本山的小品一樣,成為觀眾心中春晚的「臺柱子」。
  • 郭德綱的德雲社發展史:教科書式的流量運營!網友:難怪受歡迎!
    就算在這種情況下,德雲社相聲,也有個明顯區別其他相聲小品演出團體的地方:演出時,從來不禁止觀眾拍照錄像,郭德綱甚至還鼓勵觀眾錄像。要知道,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一部分演出團隊在劇場演出時都是禁止觀眾拍照錄像。
  • 秦霄賢孫九香被拆分,德雲社終是輸給了流量,相聲變味了
    而搭檔九華則不同,想走流量路線,吃人設CP紅利。價值觀的不同讓二人沒辦法走下去。另一種則是靠流量炒作人設博出位。其實近幾年回顧德雲社的運作,就不難看出來,走流量路線已經成為主流。過去,在德雲社想要出頭,需要兩步走。第一步,要在小園子裡火,同行師兄弟認可。第二步,邁出園子,獲得知名度,全國的人要認可。第一步相對簡單,下苦功夫練,早晚會出頭。而第二步除了要有能力,時運也是很重要。至於到底有多難呢,德雲社這十年間,只出了一個嶽雲鵬,難度可想而知。
  • 德雲社被吐槽變成「流量社」,相聲真人秀變成一鍋大雜燴
    「流量」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說明有人喜歡和關注,在眼球經濟時代,流量就是成功的保證。但也是一把雙刃劍,就像郭德綱親自點評的秦霄賢:手藝還沒學會,人倒是先紅起來了。 節目第一期播出以後大受好評,但現在則是一期不如一期,發展到現在更是變成了一鍋「大雜燴」,第五期直接變成了「地主老爺版」的《非誠勿擾》,九個相聲弟子搖身一變成為了相親角兒,節目組還請來了當下的人氣女生周潔瓊,對於這個角色
  • 八卦德雲社!張雲雷秦霄賢「全方位」對比,誰才是「流量擔當」?
    一起吃瓜,一起八卦,一起暢遊娛樂圈不是只有娛樂明星的八卦才值得一看,在不少人的心中,德雲社的八卦同樣值得一看。從早些年的郭德綱與曹雲金之間的恩恩怨怨,到如今的「誰才是德雲社一哥」的爭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德雲社粉絲探討的話題也在發生著變化。
  • 相聲界也有「飯圈文化」,德雲社火成流量之後,路還能走多遠?
    但是這個班創辦了幾年後,馮鞏卻發現很多人都不是真心來學相聲的,是想借這個培訓班當跳板,去隔壁學表演課的。郭德綱三進北京,為了能混出個臉面、為了能火,他什麼活都接,從網絡視頻到廣播電臺,從小劇院到專場商演,這個小胖子一步一步走到了人前。
  • 德雲社「流量小生」張雲雷分享獨家泡麵做法
    原文標題:德雲社「流量小生」張雲雷分享獨家泡麵做法,網友:「可以跳槽當廚師le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姚十五的睡前故事,ID:njzpto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張雲雷式泡麵法泡麵可以說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方便最快捷的一種快餐了,在餓了的時候,為了趕時間,很多人都會選擇去吃泡麵,泡麵的價格不僅便宜,口味也是多種多樣,我們平常在家裡面吃泡麵的時候,直接就是用開水一衝就吃了,然而,這些只是我們普通人的吃法,總有一些人,他們總是能夠在泡麵上動手腳
  • 德雲社王九龍參演偶像劇,顏值爆表惹人喜愛,或成流量小鮮肉
    如今,一向秉承傳統曲藝的相聲團體德雲社逐漸與時代接軌,並誕生了一批顏值高、年紀輕的流量鮮肉派相聲演員,郭德綱徒弟王九龍就是其中之一。王九龍原名王昊楠,天津人,1996年8月出生,是郭德綱的外甥,同時也是「九」字科弟子之一。
  • 德雲社五大流量相聲演員,誰的相聲功底最好?
    郭德綱說了幾十年的相聲,他的相聲功底有目共睹,其實不僅僅是郭德綱,他的弟子們現在在娛樂圈也是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是這「五大流量孟鶴堂這兩年也是德雲社的「紅人」,因為顏值比較高,相聲段子也說得好,粉絲對孟鶴堂的喜愛度也比較高。前段時間接受採訪的時候,就有人問孟鶴堂有沒有女朋友,孟鶴堂耿直的說自己已經結婚了,這個新聞還登上了微博的熱搜榜。
  • 德雲社捧出「新流量」,身穿古裝錄製團綜引圍觀
    多年以來,德雲社經歷的事情不少,整體風格也在不斷的優化和進步,從剛開始的局限於相聲小圈子,到現在的擴大受眾範圍,轉型之路是非常成功的。而為了收割年輕群體,高顏值相聲演員橫空出世,最近一期的團綜錄製中,就有人發現了德雲社的「新流量」,因為「顏值」過高引得路人紛紛圍觀。
  • 秦霄賢拆夥孫九香,德雲社打造新的流量牌,粉絲卻吵起來了
    這並不利於相聲主業的發展需要,雖然說德雲社真的很需要這些主力在外掙錢來養活這個大家子。02 秦霄賢的人設 說到老秦,最先想到的就是「傻」這個人設。說實話,秦霄賢確實在智慧上不如那些個哥哥們。當然觀眾更多的是吃他的顏值粉,對於業務上面還是要差一些的。這個事實,不過如今這個流量明星當道的時代,德雲社已經出了歌星張雲雷,難道就不能出第二個流量明星,行走的低音炮秦霄賢嗎?
  • 「在逃」演員胡先煦、俗家弟子雷佳音,德雲社正在成為流量新寵?
    這次經歷,也成了他進入娛樂圈的契機。現在,11年的時間過去了,胡先煦果然成了娛樂圈中人。有心之人把他成長的經歷剪輯成了一段視頻,而他的幽默在視頻中被放大,以至於很多人說他是德雲社在逃相聲演員、德雲社的漏網之猴。
  • 德雲社燒餅直播,拿出手的流量王牌居然是人美聲甜心思細膩的她
    德雲社燒餅直播,拿出手的流量王牌居然是人美聲甜心思細膩的她《德雲鬥笑社》為喜愛相聲、喜愛德雲社的觀眾朋友們帶來一絲慰藉,燒餅的長相略有欠缺並不是小編不禮貌,郭老師也總拿這個砸掛瘦身成功的燒餅,顏值在德雲社已處於中上遊水平,但即便如此,燒餅在自己老婆面前還是差很多的。餅嫂如今受德雲粉絲歡迎的程度遠遠大於餅哥。
  • 沒有流量演員難賣票,德雲社緊急修改節目單
    在許多人看來,郭德綱已經讓相聲起死回生,重新恢復往日的輝煌了。可是郭德綱自己卻說,相聲早就完了,自己只是這個行業的守墓人可能許多人還不信,可是你看看現在德雲社的實際情況,就會明白現在的德雲社看似火爆,但是火的只是德雲社的演員,跟相聲無關,也跟藝術無關。10月16號的時候,德雲社公布了新一周的節目單,也開啟了售票。
  • 德雲社是大IP,小劇場就是相聲演員,打造私域流量池的第一步
    郭德綱經過了二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和打造,如今德雲社三個字已經成為了一塊金字招牌,具備了無與倫比的品牌效應,這是在相聲市場上,郭德綱可以招兵買馬的關鍵。為什麼觀眾會如此的相信德雲社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在德雲社如果沒有一定的實力和水平,是沒有資格上臺表演的,「一招鮮吃遍天」在德雲社根本行不通。郭德綱曾經在節目中表示,學員需要掌握五十段相聲,才有上臺表演的資格。于謙接著補充道,這五十段相聲,每次表演都必須要有新東西在裡邊,不能每次表演都一模一樣,這樣也不行。
  • 德雲社兩個流量明星各各不同,卻個有特色。
    德雲社,一個以說相聲為主業的團體,不想卻出了兩個不亞於當紅流量明星的存在。張雲雷、秦霄賢這兩個出了相聲圈兒的流量明星。當年張雲雷以一首小曲改編的歌曲探清水河,爆紅於網絡。很能讓人和相聲專場練習起來。他也是讓人詬病最多的相聲演員,就因為那一片綠海,對他的爭議是源源不斷。秦霄賢:一個未學先紅的相聲演員,他的紅不同於張雲雷,張雲雷從小娃娃腿兒學的就是相聲行話裡稱為的柳活,張雲雷的紅也源於柳活兒。
  • 德雲社新流量被罵到不敢上臺?秦霄賢在這兩方面還不如張雲雷
    作為國內頂級喜劇團體之一的德雲社,一直備受廣大網友關注。雖然入行拜師年頭不多,但憑藉帥氣的外表和「憨傻」的氣質,誤打誤撞地受到眾多年輕粉絲的喜愛,迅速成為了德雲社的新一代流量擔當。不過這個流量擔當可給不管張雲雷後面引發多少爭議,他的業務水平還是不錯的,雖然也有人覺得他的相聲沒那麼好笑,但相聲本來就有說學逗唱四門功課,在本門太平歌詞的唱功方面,張雲雷在德雲社絕對是能拔得頭籌的,光一首《探清水河》就紅遍了大街小巷。
  • 德雲社「男團」的商業化之路
    隨著飯圈文化入侵,不少人稱德雲社是中國版的「傑尼斯」(日本大型偶像養成經紀公司),而已經深刻了解粉絲經濟的德雲社,是如何進行「偶像運營」的呢?德雲社偶像的誕生一開始,德雲社接觸「偶像運營」十分具有偶然性。這還要從德雲社第一代流量型相聲演員張雲雷說起。
  • 全員愛豆化,德雲社還能走多遠?
    有網友覺得,德雲社擁抱流量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把以前沒人聽的傳統藝術帶到更多人面前,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早在幾年前,德雲社的演員就開始涉足綜藝節目或參與相聲選秀,就連班主郭德綱也開始主持、相聲一把抓。不同的載體成就不同的網紅,一味地守舊帶來的只能是被淘汰。深諳這個道理的德雲社坦然地選擇了接受飯圈,擁抱流量。而張雲雷作為第一批德雲社流量,最先體會到「偶像經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