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籍志願軍英雄,退役不當劇院經理,回鄉與窮苦鄉親務農

2020-12-24 騰訊網

抗美援朝70年盤點14:江蘇

作者:相忘於江湖

第二次戰役,38軍成為「萬歲軍」,20軍同樣打出了神一級的表現。

38軍和20軍一個在西線穿插分割斷敵退路,一個在東線埋伏阻擊陸戰1師。一個是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一個是20軍58師172團1營3連。

前者打出了一個「松骨峰特功3連」,後者打出了一個小高嶺「楊根思連」。抗美援朝期間,特級和一級戰鬥英雄,20軍比38軍多出10倍,可見長津湖更加慘烈。

志願軍第一個「特等功臣」和「特級戰鬥英雄」,是來自江蘇的楊根思。

一、兩大轉折點:長津湖與上甘嶺

志願軍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對抗世界第一軍事強國,靠的是大無畏的意志和不怕死的精神。長津湖、上甘嶺是最慘烈的兩大戰鬥,從一定意義上說,甚至超過了「萬歲軍」的松骨峰阻擊戰。

抗美援朝一共有51位一級戰鬥英雄,大半出現在參加第二次戰役長津湖之戰的20軍、27軍、26軍,以及參加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的15軍和12軍。

抗美援朝兩位特級英雄,第一個是長津湖楊根思,第二個是上甘嶺黃繼光。

20軍有11位戰鬥英雄,特級英雄楊根思,一級英雄卜廣德、於泮宮、毛張苗、孫振祿、餘新發、沈樹根、周厚剛、魏玉德,一級模範王興紀、張益仁。

26軍有6位,一級英雄王德明、王兆才、劉慶亮、陳德忠、秦建彬、雷寶森。27軍有5位,一級英雄於喜田、孔慶三、高景灝、譚炳雲,以及一級模範孫鳳鉅。

冰血長津湖

15軍有5位戰鬥英雄,特級英雄黃繼光,一級英雄孫佔元、邱少雲、柴雲振、崔建國。12軍也有4位,一級英雄伍先華、楊春增、胡修道、黃家富。

兩次戰役參戰部隊,湧現31位特級戰鬥英雄、一級戰鬥英雄和一級模範,佔志願軍全部特級戰鬥英雄、一級戰鬥英雄、一級模範總數57人的54.4%,超過一半。

上甘嶺戰役

二、江蘇元素,抗美援朝的超級正能量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三個「不相信」,已成為人民軍隊戰無不勝的鐵血精神。志願軍九兵團20軍58師172團1營3連連長楊根思,就是踐行「三個不相信」的傑出代表。這位戰鬥英雄,來自江蘇泰州泰興市楊貨郎店。

楊根思烈士碑

楊根思,原名羊庚璽,參軍時登記人員聽錯寫成了楊根思。任華野1縱1師排長,多次榮立戰功,被評為華東一級戰鬥英雄,爆破英雄、全國戰鬥英雄等稱號。

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戰役,20軍58師172團1營3連連長楊根思,率領3排堅守長津郡下碣隅裡1071.1高地東南小高嶺,切斷美軍南逃退路配合主力殲敵。

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楊根思帶領全排阻攔美「王牌」軍陸戰1師,擊退美軍8次進攻,全排損失殆盡。最後抱起炸藥包跳入敵群,與40多個美軍同歸於盡。

1952年,志司為楊根思追記特等功,追授「特級英雄」稱號,生前所在連命名為「楊根思連」。1953年6月25日,朝方追授英雄稱號,該榮譽包括彭總,一共只有12人。同時朝方還授予楊根思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

楊根思

三、二級戰鬥英雄成為「保護對象」

長津湖戰役過後,20軍59師177團2營副營長周文江被緊急調回師部。

周文江,1924年出生於江蘇姜堰。1944年3月入伍,抗日戰爭期間參加過巡都、三剁河、興化、如皋等戰鬥。解放戰爭,更是有名的「爆破大王」。

在淮海戰役,周文江率19人俘虜敵軍450人,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解放戰爭期間,先後榮立一等功5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多次。

1950年,周文江與楊根思、陳寶富、毛杏表4個人,代表20軍參加了全國戰鬥英雄大會。入朝參戰後,楊根思與敵人同歸於盡,60師179團2營副營長毛杏表在11月28日的乾磁開戰鬥中遭到敵機轟炸犧牲,59師第177團參謀長陳寶富重傷被送回國。

為了保留一個全國戰鬥英雄,周文江被從前線緊急調回,成為重點保護對象。

周文江

四、漣水英雄血灑「劍強嶺」

薛劍強,1922年出生於江蘇漣水,1940年參加革命,歷任漣水縣縣大隊指導員、營長、團長。1944年4月,高楊戰鬥,薛劍強帶領連隊打援,當新安鎮、丁頭莊等據點出動600餘人增援時,遭到薛劍強和友軍伏擊,薛劍強主動出擊打垮了敵軍。

1951年1月3日,第三次戰役進軍漢城的戰鬥中,116師參謀長薛劍強與347團團長李剛,在釜谷裡圍殲英軍29旅皇家來復槍團「1個連隊」,戰鬥打響後才發現是「1個聯隊」。我軍開始俘虜了200多人,但是在英軍瘋狂反撲下,347團傷亡也很大。

薛劍強在樹下用望遠鏡觀察敵情時,被爆炸的彈片擊中頭部,壯烈犧牲,年僅30歲。116師師長汪洋聽聞噩耗,痛心不已。為了紀念他,釜谷裡山改名為「劍強嶺」。

薛劍強與妻子張紫曈

五、魏玉德不當影劇院經理,志願回鄉

魏玉德,江蘇沭陽人,20軍266團2營6連副排長。

1950年11月28日,266團攻擊社倉裡的戰鬥中,遭到美3師加強團的強力反擊。魏玉德帶二班作為突擊組,負責炸毀地堡的火力,為大部隊開闢前進的道路。

第五次戰役,魏玉德調到180團8連1排當排長。

1951年4月21日凌晨,魏玉德帶領4個班進攻上海峰北5個山頭。敵人有2個連,在魏玉德指揮下加強排一個個打掉敵人地堡,1小時就佔領了5個山頭。

此戰,消滅敵人20多人俘敵7人,繳獲重機槍3挺,六〇炮2門,無後坐力炮1門,以及許多槍枝,排長魏玉德的英勇果敢和巧妙指揮,是戰鬥成功的重要因素。

抗美援朝戰爭,魏玉德兩次立一等功,被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所帶的排榮立集體一等功一次,集體二等功一次。戰爭結束後,組織上本來安排魏玉德擔任縣影劇院的經理,但他忘不了在農村的窮苦鄉親,要求復員回老家,與鄉親一起務農搞合作化。

魏玉德

魏玉德回到家鄉沭陽一直在基層勤奮工作,後來還擔任了縣委委員。1991年,71歲的魏玉德去世,讓他寬慰的是,願望終於成為現實,鄉親們翻身過上了好日子。

相關焦點

  • 閃光的軍功章在無聲述說(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
    這裡是遼寧省丹東市光榮院的特護區房間,也是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的「新家」。退伍以來,孫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軍功章壓在箱底,60多年紮根鄉村,帶著村民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後來,孫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漸被人了解。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曾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南北徵戰留下20多處傷疤「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 江蘇開展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宣傳活動
    中國檔案資訊網訊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江蘇省檔案館積極指導和帶動全省各級國家檔案館開發館藏檔案,充分發揮門戶網站和新媒體的宣傳功能,利用「江蘇檔案信息網」「江蘇檔案」微信公眾號推送主題紀念文章。
  • 明星回鄉什麼樣?他僱保鏢防鄉親,她回鄉耍大牌,他家被鄉親砸
    明星回鄉什麼樣?他僱保鏢防鄉親,她回鄉耍大牌,他家被鄉親砸。現在臨近年終歲末,很多人都有思鄉之情,其實明星一樣,無論成多大的名,但因父母或者長輩都在農村,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不過他們走的是時候是窮娃娃,現在功成名就了,回鄉探親又會有什麼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
  • 光影三農丨關注回鄉的退役軍人,這部電影摘得中國農民電影節大獎
    他感受最深的是對這個角色「農民」+「軍人」雙重身份屬性的塑造:演員肖榮生:《沂蒙老兵》刻畫返鄉退役軍人的雙重本色因為真實:這部不「煽情」的電影,讓人很「動情」《沂蒙老兵》總策劃邵維祥介紹,為了讓故事和情感最大程度貼近真實,影片籌備前期,他們進行了大量採風,收集到了100多名回鄉退役軍人幹事創業的感人事跡。
  • 任丘市慰問訪談30位志願軍老兵 追本溯源永續傳承抗美援朝精神
    70周年資料編輯訪談組」,充分發揮退役軍人的模範作用,將匯集抗美援朝戰爭中任丘人民的英雄功績、英模事跡、志願軍烈士的後遺等情況列入工作議程,追憶那段崢嶸歲月,深切緬懷志願軍先輩先烈的豐功偉績。編輯訪談組由任丘市10名軍隊退役、工作退休的老同志組成,他們追本溯源,不遺餘力奔赴在探尋《抗美援朝戰爭任丘訪談紀實》英雄事跡的進程中。
  • Q彈美味的汕頭魚丸:海外潮籍鄉親舌尖上的親情紐帶
    中新社汕頭4月19日電 題:Q彈美味的汕頭魚丸:海外潮籍鄉親舌尖上的親情紐帶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在僑鄉廣東汕頭有「沒有魚丸,不成宴席」的說法。純手工製成Q彈潮汕魚丸一直深受老百姓喜愛,如今更成為連接海外潮籍鄉親舌尖上的親情紐帶。今年72歲的緬甸華僑張家盛老先生19日告訴記者,酥脆清口的魚丸是家鄉特有美食,他坦言小時候魚丸是很難得吃到的美味,只有辦喜事才能吃上,現在吃起魚丸,兒時盼望的心情就湧上心頭。
  • 惠陽籍老戰士將登上 央視《國家記憶》
    原惠陽籍抗美援朝老戰士,走上螢屏,將於10月與觀眾見面。 拍攝紀錄片展現抗美援朝參戰老兵風採 據電視紀錄片攝製協助單位、惠州市抗美援朝歷史研究會介紹,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
  • 紅28軍營長回鄉務農,致重大損失但未背叛組織,該追認身份嗎?
    戰爭時期無數英雄人物出現,他們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巨大貢獻,不怕流血不怕犧牲,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人在國家和性命之間選擇了後者。他們也曾立下戰功,最終卻沒能堅守本心,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一人——李德壽。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歲月無聲 英雄無悔——記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
    戰場歸來,他收起軍功章,拿起鋤頭,帶領鄉親們改變家鄉面貌,一幹近30年。他躬下身軀,把自己延展成一條路、一座橋,全然奉獻給群眾……遠去了金戈鐵馬,淡漠了碧血狂沙。今天,在如水的歲月裡回望,我們看到的是96歲抗美援朝老英雄孫景坤的家國情懷、無悔初心。20多處傷疤,是刻在身體裡的軍功章深秋,清晨。
  • 鎮海籍音樂名家王惠然回鄉獻曲
    8月19日晚,中國「柳琴之父」、鎮海籍著名民族音樂家王惠然先生個人作品回鄉音樂會在鎮海大劇院舉行。
  • 近20臺節目亮相遼陽大劇院首屆城市藝術節
    2月1日,記者從遼陽大劇院了解到,「2021年遼陽大劇院首屆城市藝術節」由遼陽市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遼陽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承辦。本屆藝術節以「藝術點亮城市」為主題,即將在3月拉開序幕,近20臺優秀節目陸續上演。
  • 九十三歲的志願軍老戰士陳喜初深藏功名甘守清貧——為黨為民,無怨...
    志願軍老戰士陳喜初的孫子陳國成一邊說著,一邊將爺爺攙到庭院坐下。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在廣東茂名高州市曹江鎮堂閣村,93歲的陳喜初深受鼓舞,倍感自豪。回村60年,因為陳喜初很少提,十裡八鄉都不太清楚他抗美援朝立功的光榮歷史。
  • 60名江西贛州籍旅臺同胞回鄉探訪 感知故鄉變化
    60名江西贛州籍旅臺同胞回鄉探訪 感知故鄉變化 2018-09-17 16:09:5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大型原創現代淮劇《浪起寶應湖》驚豔江蘇大劇院
    12月19日晚,由寶應淮劇團創作的大型原創現代淮劇《浪起寶應湖》在江蘇大劇院震撼開演。該劇講述了一群被逼得走投無路的窮苦農民無奈成為「湖匪」,最後投身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去的紅色故事,現場精彩絕倫的演出讓南京觀眾朋友們流連忘返。寶應縣副縣長楊洪國參加活動。
  • 鄧超的《回鄉之路》,用土味浮誇演繹出了真誠動人
    是所有現在去過黃土高坡人們的切實感受,這句臺詞也很好的說明了陝北這些年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正是無數治沙英雄們多年默默付出的結果。即便被戳穿回鄉住在窯洞裡,也能巧妙的用思鄉之愁來掩飾寒酸。閃回鏡頭中,在飛舞的黃沙中,他省吃儉用用自己的積蓄和鄉親們治沙抗沙,一次次跌倒再爬起來。果樹質量不好,他用一種強硬且擔當的語氣安慰哭泣的鄉親們,這點錢算什麼。當最後投影儀上出現真實的抗沙英雄時,現實與銀幕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呼應。 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不乏喬樹林這種人,打腫臉充胖子,為了能讓別人過上好日子,寧可苦著自己。
  • 9月份退伍的戰友,如何在退役後辦理帶病回鄉手續?
    15年之前退役的太多人還不了解8月底有還有老兵退伍。最近,有比較多的戰友想了解在評不了殘的情況下,如何在退伍後辦理帶病回鄉手續?誰都不想在部隊有傷病,在部隊大強度的訓練,難免不會出現傷病,但是有不少傷病,又不符合評殘的條件。這些傷病是在部隊造成的,退役到地方也會對今後的一生帶來影響。
  • 志願軍老兵走進役家退役軍人服務平臺直播間 分享抗美援朝戰場上的...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昨天,8位志願軍老兵走進上海役家擁軍便民公益服務站直播間,在《那些年,當兵的故事》的主題欄目,以役家抖音直播的方式,與大家分享他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戰鬥故事,傳播愛國擁軍正能量。 圖說:志願軍老兵與役家團隊在役家文化展廳合影。
  • 青春榜樣——新時代青年說丨90後外企高管回鄉務農的創業故事
    青春榜樣——新時代青年說青春的意義90後外企高管回鄉務農的創業故事愛國力行,榜樣在路上。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間,鄉親們出不了門,眼睜睜地看著地裡的農產品一天天堆積起來。易心慧緊急組織工作人員,加班加點聯繫農戶、上貨、溝通客戶、聯繫物流,解決鄉親們的燃眉之急。李明清是黃陂特色館電商合作社的成員之一,疫情期間,他家的雞就賣出了幾千隻。
  • 兩位抗美援朝戰鬥英雄時隔六十七年「重逢」
    兩位抗美援朝老英雄怎麼也沒想到,相隔近千公裡的他們,竟然在67年後,以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實現了「重逢」。2020年12月28日上午,在「志願軍老兵幫扶計劃」公益團隊、宜賓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宜賓軍分區、「宜賓發布」等多方協助下,家住四川宜賓的91歲老兵蔣永德和家住陝西鹹陽的90歲老兵蔡興海終於通過手機視頻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