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8日,中國藝術家吳瓊個展「在這裡」於新加坡Ode To Art畫廊開幕。展覽展示了藝術家今年來創作的架上繪畫、雕塑作品及系列藝術衍生品等,試圖從簡單平靜的繪畫圖示中激發觀者對日常的回歸,並與作品前的讀者展開對話,尋求共鳴。開幕當天,個展空間Ode To Art畫廊賓朋滿座,來自新加坡藝術界、娛樂圈等諸多嘉賓和藏家出席了開幕活動,包括Toggle、聯合早報、新明日報、海峽、The New Paper等新加坡各大媒體都紛紛對於本次畫展進行了深度報導。
本次展出的作品多以一個人或是兩個人的卡通形象出現:有男孩與女孩攜手漫步於夕陽之下,也有二人飛翔於雲海之間,有端坐樹梢上的吸血鬼,也有沉浸於一片汪洋的男主角,時而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時而是二人世界的靜謐出遊......然而無論故事怎樣敘述,都離不開畫面人物「吳瓊式」的典型書寫:兒童化的卡通形象,雙目閉合,微微上仰的面龐,含蓄半張的嘴唇。
「天是幼時藍,」吳瓊感慨到——孩童時代是最為天真無邪和無憂無慮的,畫布上的孩童形象也是一種懷舊與寄託,在當下這樣一個物質及信息過度膨脹的時代,回歸孩童,回歸本真,也意味著釋放了更多的想像空間,讓渡了更多憧憬和可能性。
在談及對於這種典型形象的選擇,藝術家吳瓊表示,這組題材的創作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和探索。從2006年開始,遠赴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留學的他總有一種背井離鄉的感受,因而從那時起就開始追憶一些童年往事並以孩童形象付諸於畫布之上。「我希望將小時候未能完成的事情和想像在畫布上實現,」正是這種簡單的初衷,吳瓊開啟了這種「兒童化」的「卡通」外貌的探索之路。起初是對比較具體的傳統故事的介入,像《三國演義》等題材的借用;後來也加入了一些時尚元素,但這就難以逃脫一些浮誇的氣質;因此,吳瓊又重新思考,並回歸原點,繼續創作單純的兒童化形象,剔除過度的敘事背景,在孩童的形象外觀下更側重注入成人的思考和判斷,「在這一過程中,我避免了一味追求可愛的卡通效果,而更加強調作品的內涵和可挖掘性,其實也隱含了我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
展覽現場
反觀畫面,那一對兒男孩女孩也許是兄妹,也許是夫妻,抑或是戀人;他們的背景有荒原,有海邊,有黃昏也有的深在雲端;他們統一閉上雙眼,是在冥想?是在品味體會?還是在休憩?吳瓊新作的畫面似乎並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只是營造了一份安詳與靜謐,而這平靜之中卻盡顯深遠與純粹;雖然沒有強烈的情緒和個人導向,卻更能通過閉目凝思的方式為觀者提供一個更加開闊的解讀視野。
正如吳瓊所言,「藝術是平等的,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個藝術家,他們有權利和理想去解讀並發現藝術」。吳瓊正是希望減少畫面的具體信息和敘事,讓渡更多的思維空間給觀眾,從而請觀者參與畫作其中,去延展,去想像,從而講述自己的故事,產生別樣的對話。
展廳現場
吳瓊與嘉賓合影
在看待藝術家與收藏家的關係時,吳瓊也把持著平等溫和的對話態度。「我喜歡跟他們聊天,了解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和拓展。作品的收藏與銷售,收穫的是喜好人的『心',而不是作品的『貨幣價格'。藝術品不同於普通的買賣交易,所以更應該消除『金錢泡沫』,而著重建立一種心際之間的深入交流。」
作為80後一代的藝術家,吳瓊雖然以卡通人物的形象進行創作,卻從不覺得他的作品造作和戲謔,相反,這些卡通形象平和溫潤,觸手可及。這正好符合藝術家對藝術及藝術作品的態度——藝術本身是應該有親和力的,它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應該成為啟發共鳴的源頭。因而,吳瓊避免了「先入為主」的發聲,「作品不要太『滿',我的創作就是希望從簡單的想法出發,對複雜的元素進行提煉與加工,並最終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輸出,將藝術與生活的距離拉近,把藝術歸還給藝術愛好者。」
展覽現場
展廳現場
8歲時學習中國畫,大學期間選擇油畫專業,後遠渡重洋赴新加坡讀書繼續深造......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學習經歷塑造了一個具有國際化視野的80後藝術家。然而,立足諸多嘈雜信息與潮流之間,能夠如此冷靜的明確自己的判斷,始終保持樸實坦誠的藝術追求卻著實難得。本次於新加坡舉辦的吳瓊個展,不僅再次張顯了這位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才華,更為國外藏家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藝術的窗口。
據悉,該展覽將持續至12月8日。
《在這裡 No.5》 布上油畫 150x120cm
吳瓊參展作品
《夢》 布上油畫 150x120cm
《塵》 110x90cm 2014年 布上油畫 oil on canvas
《在這裡 No.4》 布上油畫 102x80cm
《在這裡·意》 布上油畫 150x110cm
《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