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實踐
有的人朗誦,水平總是上不去,原因之一就是實踐太少。
見觀眾少,一上臺就緊張。老不實踐,別人也沒辦法幫你提高,自己也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所以要多實踐,讓大家多提意見,告訴你哪裡行哪裡不行。總不實踐朗誦時就會緊張,像我第次演出那樣,哆嗦地不敢上臺,後來是被同學推上去的。實踐多了慢慢地就不緊張了,而且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比如眼睛應該往哪裡看,語句應該怎麼讀,手勢應該怎麼加上,慢慢就熟練了、
所以實踐很重要,實踐出真知嘛!
第二條:選材
選材很重要,題材選得好,朗誦就成功了一半。
我們在朗誦之前要選材,選材的標準是從實際出發,前提是選健康向上的、能夠發人思考的、有教育意義的作品。這樣,朗誦出來的詩詞歌賦使聽眾既有美的享受又能受到教育,心靈受到啟迪。
再就是要根據自己的年齡和文化程度,選擇自己能理解的作品朗誦。因為只有你理解了,才能把它表達出來,如果理解不了,說話就沒有根。我們講,言為心聲,你自己都不理解作品,怎麼去表達,怎樣感染別人。
例如,一個小學生朗誦《長恨歌》,作品篇幅很長,內容有同情、歌頌、表揚、諷刺,一個小學生怎樣能理解這麼複雜的感情,能朗誦下來頂多說明你的記憶力不錯。
再比如讓一個小學生朗誦《鄉愁》,他還沒有長大,哪兒來的新娘,所以內容和身份要符合。
男士朗誦《致橡樹》也不太合適,《致橡樹》應該是女士朗誦,因為它是在表達女性對愛情的一個態度,我要愛你我應該怎樣,我絕對不依附於你—如果換位男士朗誦就變成牛頭不對馬嘴了。所以選材一定要選擇自己能理解的、適合自己的。
在我過去的工作單位也有過選材不合適的往事:有一位演員長得很胖,大肚子,選擇普希金的詩《我曾經愛過你》來朗誦,題材和自身條件反差很大,如果換個靚仔帥哥比較合適。後來這位演員重新挑了一個寓言《貓和夜鶯》,朗誦時把貓和夜鶯的狀態表演得惟妙惟肖。這樣朗誦效果就極好,後來成了他的經典段子,無論到農村還是基層、工廠還是機關,他的這個節目都特別受歡迎。
演藝界有這麼一句話,要麼人保戲,要麼戲保人。我們學朗誦特別是在朗誦水平不高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選材。選材要認真,材料選對了,成功了一半。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嘛,朗誦也一樣。
(選材要符合年齡特點)
第三條:找主題
拿到一首詩歌,或是散文,先找主題,然後再分段。
首先要弄明白作品說的是什麼、主題在哪裡,體現主題的段落詞句是哪些、性質是什麼,這樣做就能知道朗誦的時候把力量放在什麼地方、把高潮放在什麼地方。
比如《鄉愁》,一共四段,可以設想,小時候,可能在姥姥家或是在別人家住,和媽媽有一段距離,所以要通信,這就首先知道了這是對媽媽的一種感情。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長大後可能結婚,也可能在外地工作,新娘在家裡,為什麼不說老婆或妻子在家?一定要說新娘呢?那就是結婚不久,甚至是剛剛結婚,馬上就走了,裡面不僅有思念的感情,還有甜蜜的感情,朗誦時要在語氣上有點變化。
後來,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這一聽就知道母親去世了,小時候和母親那樣的親,母親含辛茹苦地把我養大,去世了,我的心裡是那樣難受,這段要有悲痛的感覺。
最後這一段,「現在呀,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一段要加強處理。這樣,主題就出來了。
和主題有關的詞語和有關的段落就要把它突出出來,怎麼突出,在語調、聲調上都要蓋過前面,和前面不一樣。
我看過朗誦這首詩的演員,各式各樣,有的拿拐杖,有的戴個禮帽像歸國華僑,說第三段時語調很高,很難受很難受的,等到最後段,語調反而平緩了,本末倒置了,你把和母親情感的悲痛朗誦上揚得那麼高,後頭如何往上走,上不去了,主題部分被淹沒了。
這首詩如果沒有最後一段,不可能在大陸流行,最後這一段提出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問題,是個大事,所以朗誦到最後的時候,是必須要把主題突出的。
又比如朗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的主題在最後一句,想什麼?想的是家鄉的父老鄉親,如果沒有這最後一句,這首詩還有什麼流傳的意義呢?所以拿到詩一定把主題搞清楚,到底說的是什麼,不能朗誦半天讓人不知所云!特別是現在有一些朦朧詩,是詩人自己情緒的一種宣洩,思想跳躍,一會兒想這兒,一會兒想那兒,朗誦出來你自己都不知道說的是什麼。
有一次聽朋友朗誦,我問他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朋友說他也不知道,你都不知道主題在哪裡怎麼朗誦呢?不知道主題,哪個地方應該突出,哪個地方應該向觀眾交代,應該讓人得到什麼啟示,這些該知道的都不知道,怎麼行呢?所以在選材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我覺得我們現在在選材上總是有誤區,就是題材太單一,大都集中在頌揚性的題材上:祖國呀偉大偉大,山河呀秀麗秀麗,等等。現在許多不同主題的朗誦活動,總是離不開那幾個熟悉的篇章:《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中華頌》,等等,這些詩都是好詩,可不論什麼場合、什麼主題都朗誦這些,沒有新的作品出現,題材就太窄了,太單調了。
我認為我們選擇朗誦作品,不但要有歌頌「真善美」的,也要有鞭撻「假惡醜」的。要體現文學作品和詩歌的戰鬥性,弘揚正能量。我們老一輩的朗誦者們都能做到這一點。我希望年輕人也能在這一點上產生共鳴。
我從藝60年了,我就特別注意選一些和觀眾一起互動的題材,我得到啟發,大家也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比如我朗誦的《良心帳》:
「有人說狗狗不會算帳,不,它心裡有本良心帳,主人家裡著火,它會發出吼叫像警報拉響,主人掉到水裡,它會把你拉上來救你,而現在有人在路上摔倒沒人扶,沒給兒女湊齊學費就把母親捅傷」
這就有了很強的社會意義。另外,一些在文物上刻字、隨處吸菸等社會現象,都可以用朗誦的形式去批評……
可以想像,如果我們有一些諷刺、鞭撻社會不良現象的朗誦作品,朗誦舞臺就更活躍了。我們不但參加了有益的文化活動,身心愉快了,情感宣洩了,同時也能受到一定的教育。只要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我們就應該努力去創作、去搜集、去整理、去朗誦。這樣,我們朗誦藝術的舞臺就會更加豐富多彩。
第四條:口齒要清楚
口齒清楚,就是「四聲」不能亂。
朗誦是語言藝術,必須要有非常清楚的口齒。就是說普通話比較好的北京人,也得注意,有一些北京的土話可不是普通話,也要往普通話上靠。
四聲不能亂,語言要規範,尖音要克服,要按普通話的要求去朗誦。
尤其是標點和重音,每一首詩,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個詞組,都有標點符號和輕重音。特別是在有對比的情況下,重音就發生變化了,比如,我們平時常說的「電車」「汽車」,重音都在「車」上。「你是坐電車來的?還是坐汽車來的?」回答:「我是坐電車來的。」重音就變到「電」上了。
所以我們在讀一些文章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上下的語境,前後結合、內外結合,心裡想的和嘴裡說的要結合。比如有這麼一句話,問話不同,重音就不同:「我有一支鋼筆。」重音一變,意思就變。還有關於「大爺」的讀音,重音不同,意思變化就很大。(註:這裡說的「重音」,有一些實際上指的是「輕重格式」。比如「大爺」的「爺」字,輕聲和非輕聲,意思不一樣)
我們做演員的,接到劇本,一邊看一邊就找重音到底在哪兒;拿到一首詩,也要琢磨主題在哪兒、怎麼分段、怎麼處理它、重音在哪兒。
切記(註:此文是根據曹燦老師講課整理,「記」字疑為「忌」字之誤。)「一道湯」:「一道湯」是演藝界的話,說話「一道湯」,平的,就像我們到飯館裡吃飯,上了黃瓜湯、上了冬瓜湯,再上一道西紅柿雞蛋湯,湯都是好湯,但老是湯誰也受不了!
吃飯也要講究節奏,先上涼菜,喝點飲料,再上熱菜,之後有一個高潮,上一道特色菜,最後上水果,一步一步地來,它是有節奏的。我們人生活也要有節奏,街上的人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這才形成了一個社會。一首詩也是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緊有慢、有凹有凸,波瀾起伏,抑揚頓挫,快而不亂,慢而不斷。
要練自己的舌頭,像我朗誦演播《李自成》的時候,慢而不斷,聲斷情不斷。不能跑神,要用眼神緊緊抓住觀眾。
又例如朗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讀得不能像小學生念書那樣,那就太平淡了。人的耳朵和眼睛是有記憶的,總是一個節奏,大家聽著就煩了,就要打瞌睡了,所以拿到詩後一定要有處理:緊慢凹凸,哪個地方應該突出主題,哪個地方應該慢下來,安排好,這樣節奏才能出來。
第五條:講究停頓
停頓就像音樂裡的休止符,停頓的作用是讓人在短暫的時間裡有個消化的過程、讓人思考的過程,每個段落完了以後稍停頓一下,然後再繼續,不然稀裡糊塗,一直突突突突地說下去,演員累,聽眾也累。生活中我們吃麵條,吃到嘴裡會把麵條咬斷,這就是停頓。停頓表示思考,舉個例子:
問:「哎,你借老張家的鍋還了嗎?」答:「老張家的鍋?」問:「是呀,哎!你想想,你想想!」答:「哦!就是那個扁鍋啊,我還了,我還了。」
這一段對話中間有很多地方是停頓的,停頓有時是有提神的作用,比如正講著課,門開了—(停頓),原來是風颳的。
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做個示範,請大家注意「停頓」的技巧。朗誦一首詩:《人生》。
人生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從自己的哭聲迎來別人的笑聲開始,到別人的哭聲送走自己的無聲而告終。整個過程大體上由哭聲(停頓)笑聲(停頓)無聲組成。該哭時你就號啕大哭,哭它個天昏地暗;該笑時你就盡情歡笑,笑它個鬼呆神驚;該無聲時你就鴉雀無聲,猶如漫漫長夜靜待黎明。寧可自己多一點哭聲,也要給別人增加一點笑聲,只有這樣,在你「謝幕」時,才能得到別人發自肺腑的哭聲相送。(停頓)
從「人生是段旅程",第二段開始,中間有個停頓。
再舉一例:一部電視劇裡有一個畫面,班長中彈了,有這樣的臺詞:「班長,班長,(停頓)班長他閉上眼睛。」這中間就得有個停頓,讓人引起思考。
第六條:手勢
為什麼加手勢,因為平常我們生活中說話是有動作的,都有手勢。例如:「你上哪兒去了?」「我上那邊去了!」手勢是很自然的,為什麼我們朗誦的時候手勢就加不上呢?手不知道往哪兒放,有時候還哆嗦。
有人研究過舞蹈是怎麼產生的,《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說話說得不過癮就唱,唱得不過癮就跳舞。
手勢就是這樣的,當你的語言要加強,手勢就加上了,而不是亂動的。我建議大家朗誦時忘掉自己的手,不用想,很自然地垂在旁邊,說到該動的時候動一下。
第七條:眼睛和手勢的配合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們的眼睛是互相交流的,朗誦時一定要看著觀眾,要和觀眾的眼睛進行交流,交流的方位就是左邊、中間、右邊,在說的時候要慢慢平視個地方固定地說幾句,然後轉過頭再說幾句,跟遠處再說幾句。
眼睛動要有目的,不能亂動,亂動,眼神兒就有飄忽的感覺;眼睛又是和心、和感情相連著的,為什麼我們對撒謊的人會說:「你看著我的眼睛!"因為撒謊的人眼神恍惚,不善撒謊的人眼神一看就看出來了。
眼睛非常重要,我們朗誦時往臺上一站,眼睛一定要展現給觀眾。有的人經驗少,一上臺害怕,眼睛總看著天;有人朗誦拿個夾子,老看詞,不看觀眾,即使全部背下來,也離不開夾子,這樣不行!手勢和眼睛要配合起來,做到眼到手到,手勢儘量地伸展,讓人看著很舒服。
第八條:人物要區分
蘇聯的大文學家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我們的作品是塑造人物的,比如一首詩,詩中無人物,但是作者就是人物;如果詩裡有人物,或者小說裡有人物,那麼定要區分開來。
人物的區分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概括起來有兩種:一種是播音式像電臺的播音員用聲音的高低區分人物,比如齊越老師朗誦《在彭總身邊》。還有種是演播式,帶有表演的成分。做演員的朗誦,表演性的處理就多,因為他的職業就是表演。
我朗誦小說時,就用聲音的高、低、尖、細、粗、啞區別人物,比如朗誦《李自成》時,三個大將均用聲音來區分,用氣質語速來區分。
播音式的好處是給人以想像的空間,你可以想像彭總當時的表情,當時說的話,情緒是什麼樣的,長相是什麼樣的,讓人去想像。而演播式則容易把你帶到一個固定的方式,比如說:「這一車東西給他拉回去。」在你的表演上很可能和觀眾的想像產生距離,觀眾就會想,彭總怎麼成這樣了?所以對人物的塑造一定要儘量準確。
再比如朗誦《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朗誦前一定要把人物研究透,這樣不會產生歧義。我在朗誦小說時,都將作者對人物的介紹一條一條地記下來,然後分析應該用什麼樣的聲音,包括我朗誦《李自成》的時候,用我的中聲區,顯得蒼老一些,就像老人在講古。
當我朗誦《桐柏英雄》時,我的聲音就年輕一些,清脆一些,因為表現的是年輕的戰士,這都是為了體現作者、體現人物。
朗誦時人物的對話、人物的表現都要搞得清清楚楚,不然不知道這句話誰說的,那句話誰說的,像囫圇吞棗。
朗誦時的喊叫讓人討厭!有人說,朗誦就是要大聲,就是要喊,我不排斥朗誦聲音要大些,聲音小了觀眾聽不見,朗--就是要大聲。但是「朗」要有個度,我們的聲音是隨著內容走的,隨著詩歌內容本身安排的,哪個地方應該快、哪個地方不應該快、哪個地方應該高、哪個地方應該低,所有的形式、所有的技巧都要為內容服務。
拿《人生》舉例,我是這樣處理的,「人生是一段徵程……」這詩裡有喊,是該喊的地方,比如「我,不愧於人生",如果不喊覺得不給勁兒,因為這首詩的題目就是人生,如果從頭到尾都是四平八穩的,也不感人。我主張朗誦要娓娓道來,漸入佳境,就像家常說話一樣,現在有話筒了,在話筒面前不要使勁兒,表演要自然真切。
情感要真實,朗誦時要用真情實感,我們讀出來的詩不是字,是感情、是藝術,你說出來的是心裡話,而不是紙上的字,要把字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把自己的感情放出來。也不能很蒼白地把一首詩念下來,你不感動,聽眾也不感動;你沒感情,聽眾也沒感覺,所以自己要把感情放出來。當然也要克制,藝術這東西是很微妙的,是真的又是假的、是生活又是表演,還有一個第三隻眼在看。周總理說過,「目中無人,心中有人"。
你在朗誦的時候進到詩裡去了,不要去管別的,只想詩中內容,還要想著觀眾,有個第三隻眼睛要審視著自己,這樣你才會清醒。比如,朗誦時頭髮突然遮住了眼睛,知道頭髮下來了,形象不好看,但也不敢用手去整理,這就不行!既要想著觀眾又要審視著自己,這就叫「目中無人,心中有人"。不能光顧著朗誦,不管自己的形象怎樣!
演員演得棒,不是演員自己在臺上痛哭流淚,而是要讓觀眾痛哭流涕,這才是本事。京劇演員在演哭的時候,為什麼要把臉擋住?就是要美。戲曲,特別是京劇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鑑,我們在臺上感覺既要進得去,也要出得來,要很好地把握自己。
第九條:要練語言功
前面講過我們要練好母語,使得語言能感染人。在某些場合,給人朗誦一首小詩,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平時待人接物,處理朋友關係、家庭關係,都有話可說因為你經常朗誦,腦子裡的詞彙就多,說話就得體,甚至出口成章,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朗誦得好就要多讀書,提高文學修養,培養性格,淨化心靈,做個生活當中的有心人。
參加一個朗誦會,不是光帶著耳朵去聽的,聽到別人朗誦得好,要琢磨人家為什麼朗誦得好,怎麼好,我為什麼沒有感動別人,問題在哪裡。既然我們喜歡朗誦,就應該下這些功夫。我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就琢磨這戲怎麼好,喜歡琢磨。我們大家都要多注意別人是怎麼朗誦的,生活當中怎麼說話,有什麼毛病,和語言有關的地方都要多下功夫,對自己的工作有好處,修身養性。就像我們這個年紀,在一起的時候高高興興地交流朗誦,宣洩情感,就算是有點兒煩心事,大家在一起一朗誦高興,就忘了!
我今年86歲了,狀態還不錯,就是跟朗誦有關。生命在於運動,生命在於朗誦。
摘自《「曹燦杯」指導用書:青少年兒童朗誦實用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