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燦老師一生總結的八條朗誦秘訣!學會了可以笑傲江湖……

2020-12-25 聲境界

第一條:實踐

有的人朗誦,水平總是上不去,原因之一就是實踐太少

見觀眾少,一上臺就緊張。老不實踐,別人也沒辦法幫你提高,自己也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所以要多實踐,讓大家多提意見,告訴你哪裡行哪裡不行。總不實踐朗誦時就會緊張,像我第次演出那樣,哆嗦地不敢上臺,後來是被同學推上去的。實踐多了慢慢地就不緊張了,而且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比如眼睛應該往哪裡看,語句應該怎麼讀,手勢應該怎麼加上,慢慢就熟練了、

所以實踐很重要,實踐出真知嘛!

第二條:選材

選材很重要,題材選得好,朗誦就成功了一半

我們在朗誦之前要選材,選材的標準是從實際出發,前提是選健康向上的、能夠發人思考的、有教育意義的作品。這樣,朗誦出來的詩詞歌賦使聽眾既有美的享受又能受到教育,心靈受到啟迪。

再就是要根據自己的年齡和文化程度,選擇自己能理解的作品朗誦。因為只有你理解了,才能把它表達出來,如果理解不了,說話就沒有根。我們講,言為心聲,你自己都不理解作品,怎麼去表達,怎樣感染別人。

例如,一個小學生朗誦《長恨歌》,作品篇幅很長,內容有同情、歌頌、表揚、諷刺,一個小學生怎樣能理解這麼複雜的感情,能朗誦下來頂多說明你的記憶力不錯。

再比如讓一個小學生朗誦《鄉愁》,他還沒有長大,哪兒來的新娘,所以內容和身份要符合。

男士朗誦《致橡樹》也不太合適,《致橡樹》應該是女士朗誦,因為它是在表達女性對愛情的一個態度,我要愛你我應該怎樣,我絕對不依附於你—如果換位男士朗誦就變成牛頭不對馬嘴了。所以選材一定要選擇自己能理解的、適合自己的。

在我過去的工作單位也有過選材不合適的往事:有一位演員長得很胖,大肚子,選擇普希金的詩《我曾經愛過你》來朗誦,題材和自身條件反差很大,如果換個靚仔帥哥比較合適。後來這位演員重新挑了一個寓言《貓和夜鶯》,朗誦時把貓和夜鶯的狀態表演得惟妙惟肖。這樣朗誦效果就極好,後來成了他的經典段子,無論到農村還是基層、工廠還是機關,他的這個節目都特別受歡迎。

演藝界有這麼一句話,要麼人保戲,要麼戲保人。我們學朗誦特別是在朗誦水平不高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選材。選材要認真,材料選對了,成功了一半。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嘛,朗誦也一樣。

(選材要符合年齡特點)

第三條:找主題

拿到一首詩歌,或是散文,先找主題,然後再分段

首先要弄明白作品說的是什麼、主題在哪裡,體現主題的段落詞句是哪些、性質是什麼,這樣做就能知道朗誦的時候把力量放在什麼地方、把高潮放在什麼地方。

比如《鄉愁》,一共四段,可以設想,小時候,可能在姥姥家或是在別人家住,和媽媽有一段距離,所以要通信,這就首先知道了這是對媽媽的一種感情。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長大後可能結婚,也可能在外地工作,新娘在家裡,為什麼不說老婆或妻子在家?一定要說新娘呢?那就是結婚不久,甚至是剛剛結婚,馬上就走了,裡面不僅有思念的感情,還有甜蜜的感情,朗誦時要在語氣上有點變化。

後來,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這一聽就知道母親去世了,小時候和母親那樣的親,母親含辛茹苦地把我養大,去世了,我的心裡是那樣難受,這段要有悲痛的感覺。

最後這一段,「現在呀,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一段要加強處理。這樣,主題就出來了。

和主題有關的詞語和有關的段落就要把它突出出來,怎麼突出,在語調、聲調上都要蓋過前面,和前面不一樣。

我看過朗誦這首詩的演員,各式各樣,有的拿拐杖,有的戴個禮帽像歸國華僑,說第三段時語調很高,很難受很難受的,等到最後段,語調反而平緩了,本末倒置了,你把和母親情感的悲痛朗誦上揚得那麼高,後頭如何往上走,上不去了,主題部分被淹沒了。

這首詩如果沒有最後一段,不可能在大陸流行,最後這一段提出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問題,是個大事,所以朗誦到最後的時候,是必須要把主題突出的。

又比如朗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的主題在最後一句,想什麼?想的是家鄉的父老鄉親,如果沒有這最後一句,這首詩還有什麼流傳的意義呢?所以拿到詩一定把主題搞清楚,到底說的是什麼,不能朗誦半天讓人不知所云!特別是現在有一些朦朧詩,是詩人自己情緒的一種宣洩,思想跳躍,一會兒想這兒,一會兒想那兒,朗誦出來你自己都不知道說的是什麼。

有一次聽朋友朗誦,我問他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朋友說他也不知道,你都不知道主題在哪裡怎麼朗誦呢?不知道主題,哪個地方應該突出,哪個地方應該向觀眾交代,應該讓人得到什麼啟示,這些該知道的都不知道,怎麼行呢?所以在選材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我覺得我們現在在選材上總是有誤區,就是題材太單一,大都集中在頌揚性的題材上:祖國呀偉大偉大,山河呀秀麗秀麗,等等。現在許多不同主題的朗誦活動,總是離不開那幾個熟悉的篇章:《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中華頌》,等等,這些詩都是好詩,可不論什麼場合、什麼主題都朗誦這些,沒有新的作品出現,題材就太窄了,太單調了。

我認為我們選擇朗誦作品,不但要有歌頌「真善美」的,也要有鞭撻「假惡醜」的。要體現文學作品和詩歌的戰鬥性,弘揚正能量。我們老一輩的朗誦者們都能做到這一點。我希望年輕人也能在這一點上產生共鳴。

我從藝60年了,我就特別注意選一些和觀眾一起互動的題材,我得到啟發,大家也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比如我朗誦的《良心帳》:

「有人說狗狗不會算帳,不,它心裡有本良心帳,主人家裡著火,它會發出吼叫像警報拉響,主人掉到水裡,它會把你拉上來救你,而現在有人在路上摔倒沒人扶,沒給兒女湊齊學費就把母親捅傷」

這就有了很強的社會意義。另外,一些在文物上刻字、隨處吸菸等社會現象,都可以用朗誦的形式去批評……

可以想像,如果我們有一些諷刺、鞭撻社會不良現象的朗誦作品,朗誦舞臺就更活躍了。我們不但參加了有益的文化活動,身心愉快了,情感宣洩了,同時也能受到一定的教育。只要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我們就應該努力去創作、去搜集、去整理、去朗誦。這樣,我們朗誦藝術的舞臺就會更加豐富多彩。

第四條:口齒要清楚

口齒清楚,就是「四聲」不能亂。

朗誦是語言藝術,必須要有非常清楚的口齒。就是說普通話比較好的北京人,也得注意,有一些北京的土話可不是普通話,也要往普通話上靠。

四聲不能亂,語言要規範,尖音要克服,要按普通話的要求去朗誦。

尤其是標點和重音,每一首詩,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個詞組,都有標點符號和輕重音。特別是在有對比的情況下,重音就發生變化了,比如,我們平時常說的「電車」「汽車」,重音都在「車」上。「你是坐電車來的?還是坐汽車來的?」回答:「我是坐電車來的。」重音就變到「電」上了。

所以我們在讀一些文章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上下的語境,前後結合、內外結合,心裡想的和嘴裡說的要結合。比如有這麼一句話,問話不同,重音就不同:「我有一支鋼筆。」重音一變,意思就變。還有關於「大爺」的讀音,重音不同,意思變化就很大。(註:這裡說的「重音」,有一些實際上指的是「輕重格式」。比如「大爺」的「爺」字,輕聲和非輕聲,意思不一樣)

我們做演員的,接到劇本,一邊看一邊就找重音到底在哪兒;拿到一首詩,也要琢磨主題在哪兒、怎麼分段、怎麼處理它、重音在哪兒。

切記(註:此文是根據曹燦老師講課整理,「記」字疑為「忌」字之誤。)「一道湯」:「一道湯」是演藝界的話,說話「一道湯」,平的,就像我們到飯館裡吃飯,上了黃瓜湯、上了冬瓜湯,再上一道西紅柿雞蛋湯,湯都是好湯,但老是湯誰也受不了!

吃飯也要講究節奏,先上涼菜,喝點飲料,再上熱菜,之後有一個高潮,上一道特色菜,最後上水果,一步一步地來,它是有節奏的。我們人生活也要有節奏,街上的人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這才形成了一個社會。一首詩也是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緊有慢、有凹有凸,波瀾起伏,抑揚頓挫,快而不亂,慢而不斷。

要練自己的舌頭,像我朗誦演播《李自成》的時候,慢而不斷,聲斷情不斷。不能跑神,要用眼神緊緊抓住觀眾。

又例如朗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讀得不能像小學生念書那樣,那就太平淡了。人的耳朵和眼睛是有記憶的,總是一個節奏,大家聽著就煩了,就要打瞌睡了,所以拿到詩後一定要有處理:緊慢凹凸,哪個地方應該突出主題,哪個地方應該慢下來,安排好,這樣節奏才能出來。

第五條:講究停頓

停頓就像音樂裡的休止符,停頓的作用是讓人在短暫的時間裡有個消化的過程、讓人思考的過程,每個段落完了以後稍停頓一下,然後再繼續,不然稀裡糊塗,一直突突突突地說下去,演員累,聽眾也累。生活中我們吃麵條,吃到嘴裡會把麵條咬斷,這就是停頓。停頓表示思考,舉個例子:

問:「哎,你借老張家的鍋還了嗎?」答:「老張家的鍋?」問:「是呀,哎!你想想,你想想!」答:「哦!就是那個扁鍋啊,我還了,我還了。」

這一段對話中間有很多地方是停頓的,停頓有時是有提神的作用,比如正講著課,門開了—(停頓),原來是風颳的。

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做個示範,請大家注意「停頓」的技巧。朗誦一首詩:《人生》。

人生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從自己的哭聲迎來別人的笑聲開始,到別人的哭聲送走自己的無聲而告終。整個過程大體上由哭聲(停頓)笑聲(停頓)無聲組成。該哭時你就號啕大哭,哭它個天昏地暗;該笑時你就盡情歡笑,笑它個鬼呆神驚;該無聲時你就鴉雀無聲,猶如漫漫長夜靜待黎明。寧可自己多一點哭聲,也要給別人增加一點笑聲,只有這樣,在你「謝幕」時,才能得到別人發自肺腑的哭聲相送。(停頓)

從「人生是段旅程",第二段開始,中間有個停頓。

再舉一例:一部電視劇裡有一個畫面,班長中彈了,有這樣的臺詞:「班長,班長,(停頓)班長他閉上眼睛。」這中間就得有個停頓,讓人引起思考。

第六條:手勢

為什麼加手勢,因為平常我們生活中說話是有動作的,都有手勢。例如:「你上哪兒去了?」「我上那邊去了!」手勢是很自然的,為什麼我們朗誦的時候手勢就加不上呢?手不知道往哪兒放,有時候還哆嗦。

有人研究過舞蹈是怎麼產生的,《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說話說得不過癮就唱,唱得不過癮就跳舞。

手勢就是這樣的,當你的語言要加強,手勢就加上了,而不是亂動的。我建議大家朗誦時忘掉自己的手,不用想,很自然地垂在旁邊,說到該動的時候動一下。

第七條:眼睛和手勢的配合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們的眼睛是互相交流的,朗誦時一定要看著觀眾,要和觀眾的眼睛進行交流,交流的方位就是左邊、中間、右邊,在說的時候要慢慢平視個地方固定地說幾句,然後轉過頭再說幾句,跟遠處再說幾句。

眼睛動要有目的,不能亂動,亂動,眼神兒就有飄忽的感覺;眼睛又是和心、和感情相連著的,為什麼我們對撒謊的人會說:「你看著我的眼睛!"因為撒謊的人眼神恍惚,不善撒謊的人眼神一看就看出來了。

眼睛非常重要,我們朗誦時往臺上一站,眼睛一定要展現給觀眾。有的人經驗少,一上臺害怕,眼睛總看著天;有人朗誦拿個夾子,老看詞,不看觀眾,即使全部背下來,也離不開夾子,這樣不行!手勢和眼睛要配合起來,做到眼到手到,手勢儘量地伸展,讓人看著很舒服。

第八條:人物要區分

蘇聯的大文學家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我們的作品是塑造人物的,比如一首詩,詩中無人物,但是作者就是人物;如果詩裡有人物,或者小說裡有人物,那麼定要區分開來。

人物的區分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概括起來有兩種:一種是播音式像電臺的播音員用聲音的高低區分人物,比如齊越老師朗誦《在彭總身邊》。還有種是演播式,帶有表演的成分。做演員的朗誦,表演性的處理就多,因為他的職業就是表演。

我朗誦小說時,就用聲音的高、低、尖、細、粗、啞區別人物,比如朗誦《李自成》時,三個大將均用聲音來區分,用氣質語速來區分。

播音式的好處是給人以想像的空間,你可以想像彭總當時的表情,當時說的話,情緒是什麼樣的,長相是什麼樣的,讓人去想像。而演播式則容易把你帶到一個固定的方式,比如說:「這一車東西給他拉回去。」在你的表演上很可能和觀眾的想像產生距離,觀眾就會想,彭總怎麼成這樣了?所以對人物的塑造一定要儘量準確。

再比如朗誦《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朗誦前一定要把人物研究透,這樣不會產生歧義。我在朗誦小說時,都將作者對人物的介紹一條一條地記下來,然後分析應該用什麼樣的聲音,包括我朗誦《李自成》的時候,用我的中聲區,顯得蒼老一些,就像老人在講古。

當我朗誦《桐柏英雄》時,我的聲音就年輕一些,清脆一些,因為表現的是年輕的戰士,這都是為了體現作者、體現人物。

朗誦時人物的對話、人物的表現都要搞得清清楚楚,不然不知道這句話誰說的,那句話誰說的,像囫圇吞棗。

朗誦時的喊叫讓人討厭!有人說,朗誦就是要大聲,就是要喊,我不排斥朗誦聲音要大些,聲音小了觀眾聽不見,朗--就是要大聲。但是「朗」要有個度,我們的聲音是隨著內容走的,隨著詩歌內容本身安排的,哪個地方應該快、哪個地方不應該快、哪個地方應該高、哪個地方應該低,所有的形式、所有的技巧都要為內容服務。

拿《人生》舉例,我是這樣處理的,「人生是一段徵程……」這詩裡有喊,是該喊的地方,比如「我,不愧於人生",如果不喊覺得不給勁兒,因為這首詩的題目就是人生,如果從頭到尾都是四平八穩的,也不感人。我主張朗誦要娓娓道來,漸入佳境,就像家常說話一樣,現在有話筒了,在話筒面前不要使勁兒,表演要自然真切。

情感要真實,朗誦時要用真情實感,我們讀出來的詩不是字,是感情、是藝術,你說出來的是心裡話,而不是紙上的字,要把字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把自己的感情放出來。也不能很蒼白地把一首詩念下來,你不感動,聽眾也不感動;你沒感情,聽眾也沒感覺,所以自己要把感情放出來。當然也要克制,藝術這東西是很微妙的,是真的又是假的、是生活又是表演,還有一個第三隻眼在看。周總理說過,「目中無人,心中有人"。

你在朗誦的時候進到詩裡去了,不要去管別的,只想詩中內容,還要想著觀眾,有個第三隻眼睛要審視著自己,這樣你才會清醒。比如,朗誦時頭髮突然遮住了眼睛,知道頭髮下來了,形象不好看,但也不敢用手去整理,這就不行!既要想著觀眾又要審視著自己,這就叫「目中無人,心中有人"。不能光顧著朗誦,不管自己的形象怎樣!

演員演得棒,不是演員自己在臺上痛哭流淚,而是要讓觀眾痛哭流涕,這才是本事。京劇演員在演哭的時候,為什麼要把臉擋住?就是要美。戲曲,特別是京劇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鑑,我們在臺上感覺既要進得去,也要出得來,要很好地把握自己。

第九條:要練語言功

前面講過我們要練好母語,使得語言能感染人。在某些場合,給人朗誦一首小詩,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平時待人接物,處理朋友關係、家庭關係,都有話可說因為你經常朗誦,腦子裡的詞彙就多,說話就得體,甚至出口成章,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朗誦得好就要多讀書,提高文學修養,培養性格,淨化心靈,做個生活當中的有心人。

參加一個朗誦會,不是光帶著耳朵去聽的,聽到別人朗誦得好,要琢磨人家為什麼朗誦得好,怎麼好,我為什麼沒有感動別人,問題在哪裡。既然我們喜歡朗誦,就應該下這些功夫。我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就琢磨這戲怎麼好,喜歡琢磨。我們大家都要多注意別人是怎麼朗誦的,生活當中怎麼說話,有什麼毛病,和語言有關的地方都要多下功夫,對自己的工作有好處,修身養性。就像我們這個年紀,在一起的時候高高興興地交流朗誦,宣洩情感,就算是有點兒煩心事,大家在一起一朗誦高興,就忘了!

我今年86歲了,狀態還不錯,就是跟朗誦有關。生命在於運動,生命在於朗誦。

摘自《「曹燦杯」指導用書:青少年兒童朗誦實用寶典》)

相關焦點

  • 藝術家曹燦逝世 「小喇叭」到「曹燦杯」德藝雙馨
    年後,著名表演藝術家曹燦昨天15時18分在京病逝,享年87歲。消息一出,無論是當年聽著「曹燦叔叔」廣播節目長大的老觀眾,還是如今因為「曹燦杯」而愛上朗誦藝術的新一代,無不感到悲痛和不舍。 令人欣慰的是,「曹燦杯」青少年朗誦大賽負責人王丹堅定表示:「『曹燦杯』將會永遠堅守著老爺子的意願,一直辦下去!」
  • 曹燦朗誦:魯迅《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作者:魯迅 朗誦:曹燦辭歲之後,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著,放在枕邊,只要過一宵,便可以隨意使用。睡在枕上,看著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小鼓、刀槍、泥人、糖菩薩……。然而她進來,又將一個福橘放在床頭了。「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麼?
  • 青少年朗誦比賽大盤點,千萬別讓孩子錯過!
    趙嶺老師在這裡,就為大家介紹一些青少年朗誦比賽~01曹燦杯「曹燦杯」全國朗誦大賽(又稱「曹燦杯」青少年朗誦大賽該比賽由中國詩歌學會朗誦演唱專業委員會、北京市語言學會朗誦研究會、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委員會主辦。大賽總顧問是著名朗誦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曹燦。大賽專家評審團由中國詩歌學會朗誦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語言學會朗誦研究會會長瞿弦和;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委員會主任魏瑞峰;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主持人節目研究會副會長陳鐸等組成。
  • 《笑傲江湖》新手指南
    隨著開服日期的臨近,小夥伴們仍有所顧慮,畢竟已經退出江湖多年,現在重出江湖,再戰金庸,如何跟上遊戲節奏,一戰成名!?     小編特為大家送上「新手」攻略,不論你是真正的「新手」,還是退役已久的「大蝦」,不妨一讀,行走江湖的秘訣就在這裡。一、初出茅廬      初出茅廬,人物屬性是重中之重,對於《金庸群俠傳OL》來說,絕對不能胡亂選擇。
  • 金庸先生笑傲江湖94年,他的養生5法值得學習!
    有人用一句順口溜,總結了他的作品:「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這些小說多次被翻拍成影視劇,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 《笑傲江湖 傳奇一生》金庸武俠江湖回憶錄視聽音樂會
    0183版《射鵰英雄傳》主題曲《鐵血丹心》0283年經典版《射鵰英雄傳》第二部主題曲《一生有意義》0383版《射鵰英雄傳》第三部主題曲《世間始終你好》04電影《笑傲江湖》主題曲《滄海一聲笑》0594年版《倚天屠龍記》片頭曲《刀劍如夢》06
  • 《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觀後感
    《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觀後感(一):江湖  我覺得《東方不敗》展示了一個真正的江湖。在我的想像中,江湖就是這個樣子。  音樂在這部片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笑傲江湖的曲調一再出現,每次出現總能勾起人不同的想像。
  • 曹燦讀古詩文 | 白居易《長恨歌》
    為紀念剛剛遠行的朗誦藝術家曹燦老師,我們準備了一些曹燦示範朗讀的古詩文作品,從即日起順序播出。
  • 還記得曹燦叔叔嗎?《新來的小石柱》播講人於今天去世,享年87歲
    這部小說曾給我們帶來深深的震撼,而小說播講人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他就是曹燦。而就在今天(2020年1月8日),我們從「曹燦藝術團」剛剛得到消息,我國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著名小說播講人曹燦,於2020年1月8日下午15點18分去世,享年87歲。
  • 「兩棲巨星」許冠傑:星光不褪色,真正一生笑傲江湖
    猶記得小時候看他的電影《最佳拍檔》和《笑傲江湖》時,重複觀看的次數都不好意思說。影照再來說說他和張學友、張敏等合作的武俠電影《笑傲江湖》,該片中他飾演金庸老爺子筆下的「大俠令狐衝 」,他將其隨性灑脫、看似桀驁不馴,實則自哀自怨的少俠,演繹得讓觀眾仿佛便身在江湖。
  • 國民啟蒙老師蒼老師寫書總結一生……
    這本書的內容是根據蒼老師自身經歷所撰寫,由於蒼老師過去從事的事業比較特殊。而且蒼井空在中國和日本有極大的號召力,可以想像這本書出來以後銷量不成問題。大部分網友認為蒼井空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徹底地撤離演藝生涯。
  • 小說|金庸: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最早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並於1969年完成,屬於金庸後期作品。該書沒有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笑傲江湖折射中國人獨特的政治鬥爭,同時也表露對鬥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
  • 央視版《笑傲江湖》:它才是最好的江湖
    2001年,央視八套首播《笑傲江湖》,這部由央視牽頭,中央電視劇製作中心製作的電視劇,一經播出掀起了千層浪。在此之前,央視還沒有拍過這種類型的電視劇。那時,這類霸屏的電視劇主要產自香港,如古天樂版《神鵰俠侶》,陳小春版《鹿鼎記》,均取得了超高的收視率。
  • 笑傲江湖 2017少兒春晚
    這一次,他們將登上少兒春晚的舞臺,為大家表演古箏曲《笑傲江湖》,相信將會是一次熱烈澎湃的演出。慷慨激昂的古箏曲《笑傲江湖》上十分鐘的時間餘音嫋嫋,不絕如縷小編聽得是熱血沸騰不得不說這群孩子們真的是功底紮實啊先和小編一起看看她們來自哪裡吧~        鄂州市薈箏琴行創辦於2002年,專業致力於古箏教學。
  • 重溫96呂頌賢版《笑傲江湖》
    闢邪劍法馳名江湖,聞名天下,武林中人莫不為之心動,莫不想佔為己有。餘滄海,木高峰,左冷禪,嶽不群……先後為之喪命。期間因《闢邪劍法》,江湖動蕩,陰謀頻出,徵戰不休,死傷無數。前面各種聲勢浩大的爭鬥,各種愛恨情仇,最終卻以正邪雙方的和解戛然而止。所有高潮換來的不過是平淡的結局,像極了人的一生。任個人如何風華絕代,任個人如何卑微渺小,到最後不過化為一抔黃土。
  • 2013年吐槽電視劇《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我最熟悉也是喜歡的武俠名著。對於原著,曾經連細節都記得清楚(呃,最近今年上了年紀,忘了點兒)。這倒不是因為本人愛看書,而是小時候一字一句的聽周振老師講的。那時年紀小,每天守著收音機去聽這個極為好聽的故事,自然是印象深刻。而令狐衝,自然是偶像了。同時吧,用現在的話說,任大小姐從俺小時候就是心中的女神吶!(明白哥心中為啥羊駝狂奔了吧!)
  • 詩歌朗誦 |《將進酒》
    曹燦曹燦,1932年12月生於江蘇南通,中國國家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消費者協會理事、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老藝術家委員會副主任
  • 淺談李亞鵬版《笑傲江湖》
    如果給張紀中金庸劇排序的話《天龍八部》第一,《笑傲江湖》絕對能排第二。(畢竟當時是張紀中第一部金庸武俠劇,當然誠意滿滿。)豆瓣評分顯示8.2分,我覺得很合理。十年前這個版本評分只有5.5分,然而隨著時間的演進,尤其是去年18版《笑傲江湖》的辣眼睛,豆瓣評分只有2.6分。讓人們又認識到了以前版本的優秀,這部的評分又被提高了許多,甚至可以追平港版。張紀中版《笑傲》還有許多問題,這也是大家一直詬病的。
  • 開啟武俠夢《笑傲江湖》
    華山派大弟子令狐衝偶然遇上曲洋和劉正風,得到《笑傲江湖》曲譜;也偶然間學會五嶽各派劍法精髓,被師父嶽不群猜疑逐出師門。被自小喜歡的嶽靈珊疏遠後,在遊歷江湖時和魔教聖姑任盈盈相識相愛。最後嶽不群野心暴露後,令狐衝出手阻止了大戰,並與任盈盈退出江湖,共奏《笑傲江湖》。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 金庸筆下的大江湖:笑傲江湖中的冷門高手
    笑傲江湖是金庸倒數第二部長篇小說,在金庸創作笑傲江湖之時,他的筆力已經相當深厚,對於人物和情節的把控爐火純青,因此金庸的後期小說往往寥寥幾筆就能把一個人物的性格較為鮮明的勾勒出來,也因此金庸在後期小說中他能駕馭更多的人物,嚴格來說可以從倚天屠龍記開始,金庸的長篇小說中的江湖可用大江湖形容(對比之下雙鵰雖然已經不錯,但好似純粹是幾個絕頂高手的天下),到了笑傲時代江湖中的高手更好似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