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穴位,而是一個區域。丹田位於臍下三指的腹部空間,是元陽之本,真氣生發之處、人體生命動力之源泉。能鼓舞臟腑經絡氣血的新陳代謝,使氣血流轉循環不息。它又是任、督,衝三脈起始之處、全身氣血匯集之所,又稱之謂「氣海」。
古代醫家曾精闢地指出:「陰陽闔闢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不絕,則生氣一線未亡。」
古代丹家云:「一念從規中(丹田)起、即真神,即真念也。真念之來、常清不迷,雜念之來,神即外馳,」後者是充分發揮理性注意的作用,通過自覺地臺理地控制,調整體內外環境的平衡,這是受意志控制的有為法。
通過用真念真意調節呼吸,氣貫丹田,使丹田混元真氣鼓蕩、日積月累,聚而成丹,任督二脈通達四肢百骸、用意識對丹田部位進行強化刺激,是丹田混元功的主導。
丹田混元功練法
1.預備自然坐式、頭身自然端正伸直,松肩含胸,口眼微閉,頭頂百會與會陰成一垂直線,鼻尖、臍和丹田應在一條直線上、身體略向前傾。雙掌併攏臺十於胸前,舌抵上腸,自然呼吸,松而不懈、
2. 合抱太極
兩手與胸相距30公分,勞宮穴相對成抱球狀,然後兩手慢慢向外拉約10公分後再徐徐向內合。當合到約2公分後時,兩手向兩側拉開,來回練習、動作越慢越好、好似手中抱著球、松之怕飛掉、過緊又怕擠破碎。呼吸一定要做到深,勻、細、長。兩手在開合時繼續體會兩手間這個氣團的感覺,並感到兩手用很大力量也拉不開,
3. 混元歸一
5分鐘左右,兩手在胸前相距3公分左右、抱住氣團不動、意想這個氣團分成兩個小氣團,分別從兩手內勞宮穴進入,並沿兩臂上行到胸部(羶中穴)合二(小氣團)為一成大氣團後再沿胸腔下落到「下丹田」:在吸氣時導引,每吸一次氣引導一遍,連續引導三遍,三次引導完後,兩手再自然下落到丹田處、內外勞宮穴相對疊放在下丹田處。意注下丹田,用順腹式呼吸法意守下丹田,即意想下丹田好似一個氣球,吸氣時慢慢的漲大,呼氣時慢慢的縮小,並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意守30分鐘為宜。
4.氣歸丹田
用順腹式呼吸法意守下丹田30分鐘後,兩臂與肩同寬向前平伸,手心向上,高與肩平,全身放鬆。意想兩手心各託著一個又熱又重的氣團,意念一分鐘後,兩手慢慢向左右分開成側平舉,兩手掌自左右兩側緩緩向頭頂上方合攏,同時以鼻吸氣,意想大自然浩然正氣、隨手掌貫入百會穴,兩手掌到頭上方時再翻轉手掌(掌心向下)經面前慢慢下按。同時鼻繼續吸氣鼓小腹,意想日月星辰等氣團進入下丹田。兩掌按至下丹田處後再翻掌,慢慢又恢復側平舉(同時以鼻呼氣),當兩臂成側平舉後正好呼完氣,然後又再吸氣貫氣。貫氣第三次吸氣後,兩掌下按腹部時、兩手內外勞宮穴相對疊放在下丹田處,此時閉住氣,兩手呈順時針方向輕輕揉按下丹田三圈,再逆時針方向揉按三圈、揉按完後兩手不動再以鼻將氣徐徐呼出。
5.閉息收功
臀胯膝微緩緩向下用力,上身慢慢向前俯,兩手抱住丹田,隨下沉身之勢鼻子徐徐吸氣進入腹腔,同時收腹提肛使田元氣上升、從而形成外氣向內下後,而丹田元氣由於收腹提肛形成上擠之勢,造成腹腔兩脅得氣徐徐隆起、氣吸飽滿後略停三秒、再徐徐起身,徐徐呼氣,同時小腹放鬆,元氣下沉丹田,使小腹自然鼓起。以上動作連做七次,收腹沉身和鼻子呼吸要配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