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即可形成丹田氣團護體健身的丹田混元功

2020-12-23 綠岑山人

丹田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穴位,而是一個區域。丹田位於臍下三指的腹部空間,是元陽之本,真氣生發之處、人體生命動力之源泉。能鼓舞臟腑經絡氣血的新陳代謝,使氣血流轉循環不息。它又是任、督,衝三脈起始之處、全身氣血匯集之所,又稱之謂「氣海」。

古代醫家曾精闢地指出:「陰陽闔闢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不絕,則生氣一線未亡。」

古代丹家云:「一念從規中(丹田)起、即真神,即真念也。真念之來、常清不迷,雜念之來,神即外馳,」後者是充分發揮理性注意的作用,通過自覺地臺理地控制,調整體內外環境的平衡,這是受意志控制的有為法。

通過用真念真意調節呼吸,氣貫丹田,使丹田混元真氣鼓蕩、日積月累,聚而成丹,任督二脈通達四肢百骸、用意識對丹田部位進行強化刺激,是丹田混元功的主導。

丹田混元功練法

1.預備自然坐式、頭身自然端正伸直,松肩含胸,口眼微閉,頭頂百會與會陰成一垂直線,鼻尖、臍和丹田應在一條直線上、身體略向前傾。雙掌併攏臺十於胸前,舌抵上腸,自然呼吸,松而不懈、

2. 合抱太極

兩手與胸相距30公分,勞宮穴相對成抱球狀,然後兩手慢慢向外拉約10公分後再徐徐向內合。當合到約2公分後時,兩手向兩側拉開,來回練習、動作越慢越好、好似手中抱著球、松之怕飛掉、過緊又怕擠破碎。呼吸一定要做到深,勻、細、長。兩手在開合時繼續體會兩手間這個氣團的感覺,並感到兩手用很大力量也拉不開,

3. 混元歸一

5分鐘左右,兩手在胸前相距3公分左右、抱住氣團不動、意想這個氣團分成兩個小氣團,分別從兩手內勞宮穴進入,並沿兩臂上行到胸部(羶中穴)合二(小氣團)為一成大氣團後再沿胸腔下落到「下丹田」:在吸氣時導引,每吸一次氣引導一遍,連續引導三遍,三次引導完後,兩手再自然下落到丹田處、內外勞宮穴相對疊放在下丹田處。意注下丹田,用順腹式呼吸法意守下丹田,即意想下丹田好似一個氣球,吸氣時慢慢的漲大,呼氣時慢慢的縮小,並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意守30分鐘為宜。

4.氣歸丹田

用順腹式呼吸法意守下丹田30分鐘後,兩臂與肩同寬向前平伸,手心向上,高與肩平,全身放鬆。意想兩手心各託著一個又熱又重的氣團,意念一分鐘後,兩手慢慢向左右分開成側平舉,兩手掌自左右兩側緩緩向頭頂上方合攏,同時以鼻吸氣,意想大自然浩然正氣、隨手掌貫入百會穴,兩手掌到頭上方時再翻轉手掌(掌心向下)經面前慢慢下按。同時鼻繼續吸氣鼓小腹,意想日月星辰等氣團進入下丹田。兩掌按至下丹田處後再翻掌,慢慢又恢復側平舉(同時以鼻呼氣),當兩臂成側平舉後正好呼完氣,然後又再吸氣貫氣。貫氣第三次吸氣後,兩掌下按腹部時、兩手內外勞宮穴相對疊放在下丹田處,此時閉住氣,兩手呈順時針方向輕輕揉按下丹田三圈,再逆時針方向揉按三圈、揉按完後兩手不動再以鼻將氣徐徐呼出。

5.閉息收功

臀胯膝微緩緩向下用力,上身慢慢向前俯,兩手抱住丹田,隨下沉身之勢鼻子徐徐吸氣進入腹腔,同時收腹提肛使田元氣上升、從而形成外氣向內下後,而丹田元氣由於收腹提肛形成上擠之勢,造成腹腔兩脅得氣徐徐隆起、氣吸飽滿後略停三秒、再徐徐起身,徐徐呼氣,同時小腹放鬆,元氣下沉丹田,使小腹自然鼓起。以上動作連做七次,收腹沉身和鼻子呼吸要配合一致,

相關焦點

  • 氣沉丹田和氣轉丹田,丹田功的正確認識
    就氣沉丹田而言,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要求,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氣沉丹田」,「氣沉」並不是用意識使氣下沉,這種下沉雖對穩定中心有幫助,但在運動中相應的就會遲緩,前賢云:「沉者滯,浮者飄」。「氣沉丹田」可以比喻潛艇潛在水中,外不露形,而不是沉入海底。
  • 「含胸」與「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是一種要求也是一種感悟。氣沉丹田是靜養功和內家拳的獨門要求,它與動作要領直接關聯,與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領頂勁等要領直接相聯繫,是勁力松沉的一種感覺,並非故意沉氣所為,也並不是所有的拳都要求或必須氣沉丹田的。現在,有些「挺胸收腹」的外家拳為了迎合時髦也要求起「氣沉丹田」來了,其實這是一種絕對錯誤。
  • 丹田是什麼?位於哪裡?怎樣才叫氣沉丹田?
    王宗嶽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 怎麼氣沉丹田?
    形意拳家馬禮堂先生說:「清升濁降,氣歸臍下。吸氣時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於頂,呼氣時放鬆,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太極拳名家郝家俊說:「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以筆者愚見,氣沉丹田不是別的,乃是採用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並使之與拳式之蓄、發、開、合相結合。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儘量向下膨脹,兩肋微微外開而肋骨則不要上提,下邊再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託住。
  • 探究健身氣功為什麼重視丹田(一)
    為什麼健身氣功的所有功法都重視丹田?為什麼意守丹田這個詞在健身氣功文獻中使用頻率很高?
  • 丹田是什麼?位於哪裡?怎樣才叫氣沉丹田? | 重點內容已標紅
    形意拳家馬禮堂先生說:「清升濁降,氣歸臍下。吸氣時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於頂,呼氣時放鬆,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太極拳名家郝家俊說:「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氣沉丹田不是別的,乃是採用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並使之與拳式之蓄、發、開、合相結合。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儘量向下膨脹,兩肋微微外開而肋骨則不要上提,下邊再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託住。
  • [轉載]怎樣才是正確的氣沉丹田
    王宗嶽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 關於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是通過深呼吸而成就的。深呼吸就是使自已的呼吸範圍由常人的往返於口腔、咽喉、胸脯間而深入體內深處---丹田、海底、乃至足下。所以說「氣沉丹田」實是練功換勁的必須!換不了勁,入不了門,入不了門即見不到境。世人常言:要想幹好任何事情,必要深入其中(深入生活),就是要在實際理地,行實地工夫,稱之為:實踐出真知!
  • 怎樣快速練出「丹田氣」並最終結成金丹呢?
    首先闡明,健身強體的是丹道,行走於膚下;我金丹之炁,行於內臟和骨髓。端坐或盤坐均可,以自然舒適為度。眼帘微垂,舌尖輕抵在上齒齦處,雙手虎口相交,疊放於下丹田處,自然呼吸。在吸氣時,意想宇宙上空真氣被吸到頭頂(百會穴處),呼氣時,意想真氣從百會經印堂穴流到中丹田處(羶中穴區域)。呼吸一定要勻、緩、自然,意念一定不要過重。
  • 氣沉丹田的作用原理
    無論是太極拳的內丹修煉,還是現代的健身氣功,都圍繞著氣沉丹田這個中心去操練。可見,氣沉丹田對人體生理有極大的益處,對修煉者的功夫有極大的促進。那麼,氣沉丹田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諸如在臨床中,中氣不足、心氣虛弱等病症,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其元氣虛虧,從而造成諸氣傷損,極易生發各種病症。二、關於丹田在傳統氣功學中,丹田在人體中有三處。兩眉之間的印堂穴稱為「上丹田」,以此為煉神之所;在兩乳之間的羶中穴稱為「中丹田」,以此為鍊氣之所;在臍下三寸的關元穴稱為「下丹田」,以此為煉精之所。練功所指的氣沉丹田,是指人體的下丹田而言。
  • 練混元一氣,得太極內功
    應世界太極拳網「太學堂—世界太極網絡學院」邀請,馮志強先生嫡脈承傳、馮公之女馮秀芳老師於2020年7月在太學堂開辦《混元太極內功研修班》,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提供了一次難得的修習太極內功的良機。(馮秀芳老師太極拳勢) 【研修內容】 混元太極內功的核心功法。以採納天地之氣,培養自身真元之氣為首要。
  • 氣沉丹田的作用與原理
    點擊「太極健身匯」關注我☀ 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氣沉丹田的作用與原理
  • 氣沉丹田到底怎麼練?
    我們在不少場合都可能聽到過「氣沉丹田」這個說法。「丹田」在哪?氣沉丹田有什麼作用?又如何才能做到氣沉丹田...關於丹田的位置,各家有不同的說法。下面分別介紹:(1)神闕穴。屬任脈,位於臍中。後面正對命門穴(屬督脈,腰椎第二棘突之下凹陷處),為一身之中,斷臍之所。(2)氣海穴。屬任脈,又名下氣海。
  • 丹田修煉 | 太極拳氣沉丹田有方法
    釐米左右,氣功學上會將丹田分為上、中、下三處,氣沉丹田是中丹田。氣沉丹田是在呼吸(從形式上說是以膈肌運動為主的勻長細緩的腹式呼吸)動作配合下,小腹充實,全身 勁力集中的一種自我感覺。要做到氣沉丹田,必須先要做到全身舒松,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腰胯放鬆。初學時不易體會氣沉丹田,經過一個時期腹式呼吸的鍛鍊,慢慢體會到呼吸時有內氣的存在。鼻孔吸氣時,自然中的大氣自鼻腔向內經呼吸道而下,同時又會感到丹田有氣上逼腹中。
  • 什麼是丹田式呼吸法?丹田呼吸法的好處?
    早在1000年前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中就記載了「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 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即得其術,即可致遏雲響谷之妙也」。這裡「自臍間出」指的即是丹田呼吸法。丹田位於臍下,其部位相當於針灸之氣海、關 元、陰交、石門穴。丹田呼吸法,就是運用小腹收縮,用丹田的力量將「胸氣」託住,打開嗓子眼兒,胸口放鬆,小肚子使勁頂住。
  • 「清風聊練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予人—丹田功
    【何為丹田功】  丹田功,是個大的名稱概念,只要是對丹田訓練開發的,都叫丹田功,而又通過不同的用途會對名稱進行補充,比如:丹田內壯功,丹田壯力功,丹田內養功,丹田大力功等等,其實但凡傳統功夫,無外乎兩個目的,一是強身健體養生護命,二是防身自衛之用。丹田功也不例外,看上邊列的幾個名字就能看出來,各自所側重的方向。
  • 丹田與守丹田
    一是因師傳不同,二是因煉功者在意守部位時,有上下前後差異,因而在「得氣」的感應方位就不相同了。古人在著書立說時,是以他自己「得氣」感應方位來刻畫的。本來,感應到的部位,就是在恍惚中出現的,而且又很快在恍惚中消失了,根本無法量出它的準確尺寸,可見各家說法不一,是很自然的。
  • 好文 | 氣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的相關性、區別
    氣沉丹田,最早見於清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但文中僅提此一句,未作詳解。近人楊澄甫(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到「含胸拔背」時,曾作這樣解釋:「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從而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
  • 唱歌技巧中的氣沉丹田是什麼?如何用丹田去唱歌?
    唱歌要用丹田之氣來唱,那麼你們知道丹田在哪裡?怎樣用丹田唱歌才能唱的最好呢?下面是老師為大家整理一些用丹田之氣唱歌的方法吧!
  • 丹田在哪?如何做到氣沉丹田?
    每位習拳者都知道丹田,丹田是人的力量的集合地,練武術或者是京劇演唱都離不了丹田。太極拳的特點是要氣沉丹田,那麼丹田在哪?如何做到氣沉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