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就像一次發酵,待到所有的元素集齊,去哪裡都順理成章不用糾結。最佳目的地應該是這的,就算沒親身經歷,卻在心中預習千萬遍:就算沒身臨其理,卻在腦海中品味無數次。
臺灣之於我們大多數人正是這樣。
她如此的多面向,如果不算一個追星族,你或許多少會有家國情懷;如果不願被歷史壓得喘不過氣來,你或許喜歡小清新文藝範兒;如果不喜歡小情小調,你保證會流連於臺北故宮的豐富館藏;如果疲於城市旅行的擁擠,你一定會心醉藍色太平洋的滿目幽碧;如果這一切都沒有讓你動心,好,我知道,你一準是個吃貨!而臺灣正式美食的天堂。
出發前略略的整理,發現雖然沒有踏足這個美麗島,卻早有了萬千姻緣和線索。
書架上有朱天文,有吳念真,還有龍應臺和蔣勳。攝影書裡最愛那個拍盡臺灣人生活變遷的老頭兒--阮義忠。當然我也讀也喜歡痞子蔡和蔡康永。
CD架上有羅大佑,有李宗盛,有齊秦。我也偶爾跟著金門王一唱三嘆那首《流浪的淡水》。
電影裡庫存裡有李安,也有張艾嘉。當然還有大小S和F4。
從這些書,音樂和電影中我們認識了這座美麗的寶島,身體不能逾越的那道海峽,其實早心嚮往之了,那是一個沒有語言障礙的異鄉,一群就不聯繫的同族,一個耳熟能詳又懵然未知的島嶼。
我用這一路來尋找,用臺灣產的音樂當背景,用臺灣的電影做映照,電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記憶,而旅程中的每次盤恆正好可以用某部點來一一對應。
《飲食男女》之 臺北
臺北不像一個地名,更像是一個形容詞。
它開放.多元.善變.複雜.每天上演不同的戲碼,隨便扭開一臺電視你都將迷失於其中的幾百個頻道,不同的臺標卻有著一樣的煙火味道。
我在不同的時間走進臺北的人潮,或擁堵在仁愛路遠遠望著101大樓像都市的一座不滅的燈塔指引所有人熙來攘往。或流連於24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
或沉溺於臺北故宮的那些稀釋珍品無法自拔,或在百樂園搭乘摩天輪感受臺北夜景的天際,或為了一晚滷肉飯走進僻靜的小巷和后街
臺北是繁忙的臺北它的都會高效.文明.整潔.卻也時常無情冷麵.崇拜金錢,亦有欲望與邪惡出沒;臺北是溫情的臺北,它有禮貌.和和氣氣.致力於宣揚愛與善.
走進士林夜市,驚詫於這久負盛名的美食集結地,在擁擠雜亂的夜市中品嘗著大腸包小腸,臭豆腐,蚵仔煎,在這油膩膩的小店堆滿了年輕人的歡樂和喧鬧。
遠望過圓山飯店的美,它擁有中式建築的雄偉和富麗堂皇的古典;圓山的神秘,在於傳奇性的歷史色彩和密道傳說;圓山的清幽,在於它的遠離塵囂和鬧中的取靜。
臺北就是如此包容,歷史文脈現代文化點滴積劉,尋常生活油鹽醬醋市井閒雜都溶於這一城,臉電影裡深深的儒家意味也許就是源於這樣的城市性格,娓娓道來又意蘊深深。
《艋胛》之臺中
臺灣的地名有的美景讓人浮想聯翩,譬如花蓮.宜蘭。有的又樸質得令人覺得理屈詞窮,臺北 臺南 臺中就把三個大城市的名頭毫無性格的應付了。
臺北太有名.臺中就仿佛永遠得不到重視的千年老二,在旅客眼中只曉得是一座城市而已,此城坐落在臺灣島盆地的中央,是南北高速的重要樞紐,這裡地處島心,氣候良好,號稱全臺最宜居城市.
行走在臺中,明顯感到這裡沒有臺北那種匆忙。車窗外的臺中靜謐而美好,讓我想起了電影《艋胛》,這部披著黑道外衣的青春片,始終在講一個關於懷念的故事,懷念一段青春.懷念一腔熱血.懷念一批人.懷念一座城.然後整個時代.
《海角七號》之墾丁
如果你臺灣環島一周,無論用何種交通工具,在到達墾丁時都會得到這一程的最大獎勵,那是一種極致的迷醉,白色的燈塔和藍色的汪洋坦呈在面前,海風溫暖而略帶腥味,充滿了故事。
墾丁的海,有著肆意妄為的藍,越靠近北回歸線,海就越藍,待到夕陽用金黃總結了漫天的色彩,所有的人又會被煙燻火燎的小吃拉回到現實生活,年輕人的激情和歡樂又會從海灘燒到墾丁的夜市街道,各種美味琳琅滿目,吃什麼不吃什麼都那麼糾結。
憑著夜市上臺灣少年給我的調製的一杯MOJITO,走進墾丁身邊小小恆春古城,在"恆春郡海角七號番地「這個地址前回味那過期的愛情和大時代裡的跨國苦戀。
放佛這就是墾丁,不愁苦永遠有快樂。但海水的幽藍下總有令人無法派遣的餘燼和故事.
臺灣是什麼?臺灣是誰?在這座美麗寶島上我能找到什麼失去的東西?僅僅是去尋找小學課本中人人背誦過的那阿里山日月潭還是歌裡唱的吧忠孝東路縱橫走九遍?
臺灣是什麼?臺灣是誰?在這群黃皮膚黑頭髮的人中間你能收穫怎樣的感悟?是我們已經丟失的那種暖暖的人情味還是輕言細語的溫良?
走過臺灣的山水,那些在電影中有血有肉的角色就在這一程中與我相遇.交談.彼此留下印象和記憶.難怪都說」臺灣最美的是人:。就如一部電影讓人記憶深刻的永遠是主人公的際遇。和他們相處,讀他們的歷史,突然想起一部電影《一一》小主人公愛著相機別人的後腦勺,拍完之後還說:你看到不到的,我拍給你看啊·
是的,人總有自己不能看到,不願看到的另一面,也許是自己的陰面,也許是自己的過去,而在臺灣的日子裡,臺灣的種種,就像這個名叫一一的小孩子,讓我們想起自己已經遺忘的一些過去和歷史,讓我們想起已經遺失殆盡的那些美好和傳統。
老蔣也有鬱悶的時候,特別是他去了臺灣後,我想他心情沒有好過一天。
這麼龐大的美式裝備的國軍被小米加步槍打的個落花流水,逃亡在水一方的孤島。
硬體很強大,軟體一塌糊塗,終究是紙老虎挨不起揍的,一揍就散了架。沒有軟體,硬體其實就是空架子。
1950年1月,宋美齡離別蔣介石13個月後抵達臺灣機場,蔣介石到機場迎接。
1948年底,國共內戰,國民黨一路敗退,蔣介石為了爭取美國對他的援助,派宋美齡前往美國求助,被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冷凍處理,她在美國無能為力。
1950年1月,臺灣,蔣介石。
1950年1月,臺灣,蔣介石夫婦。
1950年,臺灣,蔣經國、蔣緯國在流亡孤島後攜家人享受家庭郊遊樂趣。
1950年,臺灣,孫立人。
國民黨集團遷臺前,孫立人已赴臺灣任陸軍副總司令、陸軍訓練司令兼第四軍官訓練班班主任。
1955年8月20日,蔣介石以「縱容」部屬郭廷亮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革除孫總統府參軍長職務,被判處「長期拘禁」,直到1988年。
1950年,穿著傳統服飾坐在椅子上的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閻錫山。
1950年,臺灣,國軍新兵應徵入伍在街頭遊行造勢。
1950年,臺灣,敲鑼打鼓為國民黨新兵應徵入伍街頭宣傳造勢。
1950年,臺灣,海軍新兵在訓練中心接受操練。
1950年,臺灣,小男孩也搞軍事訓練。
1950年,臺灣,上課的學生。
1950年,臺灣國立大學圖書館。
1950年,臺灣,國立大學學生在操場上打籃球。
1950年,臺灣,軍校學員在上課。
1950年,臺灣,接受後勤服務培訓的「少女訓練團」的年輕女孩在就餐。
1950年,臺灣,臺灣老百姓參與鋪設新建的機場。
1950年, 臺灣,船舶在高雄港卸貨。
1950年,臺灣,鳥瞰基隆港口,碼頭上工作的人。
1950年,臺北, 街上行人。
1950年,臺北,建築物上國民黨的宣傳標語「實現經濟平等,反對階級鬥爭,保障生活自由,反對赤色恐怖」。
1950年,臺北,城市建築。
1950年,臺北, 國民黨政府大樓。
1950年,臺北車站。
1950年,臺北城市建築風光。
1950年,臺北, 城市街道和建築。
1950年,臺灣,屏東糖廠。
1950年,一處臺灣農家。
1950年,臺灣, 工人生產使用美國彈藥的日式步槍。
1950年,臺灣,耙田。
1950年,臺灣,母子倆。
1950年,臺灣,農民和農業專家研究小麥作物生長。
1950年,臺灣,大街上的三位女學童。
1950年,臺灣,年輕女子抱著的這個小孩是她的弟弟。
1950年,臺灣,赤腳挑夫。
1950年,臺灣,載客的三輪人力車。
1950年,臺灣,在一個大廣告牌前等待載客的人力車。
1950年,臺灣,一戶人家的全家福。
1950年,臺灣,糧食過磅。
1950年,臺灣,挑著蔬菜的臺灣婦女。
1950年,臺灣,人們在候車室等候區候車。
1950年,臺灣,臨街小煙攤。
1950年,臺灣,臨街箱包攤。
1950年,臺北城市建築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