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2號:他們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2020-12-23 IOZ建築異想

生物圈2號現狀

因為疫情的原因繼續在家進行自我隔離,從而想到了生物圈二號這樣一個和隔離有關的項目,找來些資料聊聊。介於這是一篇搜集資料的學習文,所以先貼出機構官網,以示尊敬

https://biosphere2.org/

同時貼出試驗參與者Jane Poynter 的TED演講視頻

https://www.ted.com/talks/jane_poynter_life_in_biosphere_2

項目由來

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圈2號試驗,就是科學家希望通過完全人工的方式再造一個地球的生物圈出來,並維持這個生態系統的平穩運行。

這個試驗的初衷是為了證明封閉生態系統在外層空間支持和維持人類生命的可行性。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可能的用途。「生物圈2號」使得人們能在不傷害地球的前提下,對生物圈進行研究與控制。「生物圈2號」的名字源於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1號」,即地球。它的任務是一個有8志願者(「生物圈人 (biospherians)」)參與的為期兩年的封閉實驗。

參與進駐試驗的科學家合影,在試驗開始的時候,大家還笑得出來

為了完成這個宏大的實驗計劃,科學家於1987到1989年間,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北部的Oracle地區建造了一個人造封閉生態系統及生態箱,佔地1.3萬平方米,擁有3.14-英畝(1.27-公頃)的結構,大約有8層樓高,建築主體為密封鋼架結構的玻璃建築物,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封閉系統。系統中模擬了地球生態系統中具有代表性的區域,包括沙漠,沼澤,荊棘叢,雨林,熱帶草原,甚至是海洋。同時為人類居住者分配了一個生活區和一個農業區。

同時為了模擬地球的生態環境,圈內共引入了約4000個物種,其中動物(包括:軟體、節肢、昆蟲、魚類、兩棲、爬行、鳥類、哺乳等)、植物(包括浮遊、苔蘚、蕨類、裸子和被子等)約3000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粘菌、真菌、微藻等)約1000種,它們分別來自澳大利亞、非洲、南美、北美等地。

生物圈2號剛建成時的鳥瞰照片

試驗過程

在經歷了初期的廢物循環系統測試後,1991年9月26日,任務的第一次試驗計劃開始實施。來自英國、墨西哥、尼泊爾、南斯拉夫和美國等5國的8 名科學家進駐到生物圈2號中,開始隔離試驗。

科學家首次進駐的場景

根據計劃,生物圈2號中的生態系統會與外面的世界完全隔離,純粹利用內部環境實現生態平衡,為此所有門窗都進行了嚴格的密封處理,就連地面之下也澆築了厚達兩米的混泥土,這讓生物圈2號的氣密性非常高,年洩漏率不超過10%。(在之前的類似科學試驗中,單日洩漏率為1%到10%)

農場中的科學家們

按照設想,生物圈2號會完全獨立運行,能源取自於試驗場地周邊的太陽能電池板;氧氣來自於由生物圈2號內的植物;而糧食蔬菜與肉類則來自於試驗人員在其中經營的巨大農場。參與試驗的科學家遵循8小時的工作制度,上午的4小時用於維護這個生態系統的和諧,如檢查每一個小系統、播種收割莊稼等,下午的4小時則是進行各項科研試驗分析。而在其餘的休息時間裡,他們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看書、看電影、看新聞。雖然嚴格與外界隔離,但他們仍能用通訊工具與外界聯繫,與親朋好友通電話等。他們的家人也能來到館外,隔著玻璃探望。

玻璃窗內側的科學家們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順利。在這次任務中其農業系統生產了近83%全數組員的飲食,包括不同種類的穀物與水果。但因第一年試驗期間缺乏經驗,八名的組員均處於長期的飢餓狀態,體重大量減輕,直到第二年食物生產量成長之後,八名組員的體重才有所回升。

在營地內就餐的科學家,看起來有些營養不良

除了食物問題之外,生物圈2號還遭遇氧氣與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問題;在實驗期間,其內部氧氣濃度以每月0.5%的穩定速率不斷下降,一直持續到內部大氣成分與海拔超過1200m的地區相似,最終氧氣濃度降低到了危險水平,部分實驗員的生理產生不良反應,因此外界管理團隊不得不於1993年1月與1993年8月從外界泵入純氧。氧氣濃度下降的元兇被懷疑是土壤中生存的微生物,此外農業區、熱帶草原區和雨林區都在任務前引入了微生物以支持植物生長,直到後來才發現這些微生物消耗了太多的氧氣。

這個推測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既然微生物大量地消耗了氧氣,那同時也應該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在大氣成分分析中並未發現二氧化碳成分有明顯的增加;進一步的調查顯示,位於基部的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吸收了這些二氧化碳,這個過程有效地吸收掉了微生物產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從而間接導致了整個環境中氧氣的衰竭。後來由於受傷組員的離開和返回又重新補充了氧氣和其他的一些所需物品,該計劃失掉了一些可信度,小組澄清他們只帶來用於供水的塑膠袋,但有指控認為他們帶來食物和其他物品。

與此同時,生物圈2號的內部生態發生許多改變。大量的授粉昆蟲滅絕,一種熱帶螞蟻與蟑螂大量孳生成為優勢物種,並負起一部分授粉的責任;又因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部分熱帶雨林區的先驅物種快速成長,導致其枝幹支撐力薄弱,變得容易坍塌。

參與試驗的Roy Lee Walford醫生

最終在第一次試驗由於實驗室內部的環境與科學家的生命健康難以得到維繫,在經歷了多次妥協(向內供應氧氣以維持科學家的生命)後,於1993年9月26日結束。為期兩年零20小時(數據來自Jane Poynter 的TED演講)

試驗初期田園牧歌式的景象已不復存在

後來針對第一次試驗中出現的問題,生物圈2號針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善工程與研究。由於混凝土是吸附二氧化碳的元兇,因此所有混凝土的表面都加以塗封,以防止其吸收二氧化碳;同時增加了一名農業學家參與到實驗中。不同於第一次任務時八名組員一開始無法生產足夠的食物,任務二的組員已有能力達成足量食物生產的目標。

但由於種種原因,第二次試驗只維繫了十個月。後來便是由於資金原因帶來的漫長爭執。在1994年第二次試驗結束後,項目臨時周轉給已籤約的金融合作夥伴Decisions投資公司。1995年,生物圈二號業主將管理權轉讓給哥倫比亞大學。2007年6月,CDO牧場與發展組織以5000萬美元買下,準備進行建造1500房屋和度假酒店的計劃,生物圈二號的主體結構則提供給亞利桑那大學研究和教育使用。2011年7月,亞利桑那大學承擔生物圈二號的所有權,作為進行科學研究的用途至今。

試驗建築

作為一個建築師,我最關注的當然是為進行生物圈2號試驗,所設計的革命性的實驗建築。

生物圈2號的鳥瞰分析

生物圈的實驗系統由一家名為Space Biosphere Ventures的公司建造,由約翰·艾倫(John P. Allen)所帶頭設計。項目施工於1989年完成,主體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地上氣密玻璃封閉區域,地下技術區和一個居住區。地上的主要結構由將近204,000立方米的密封玻璃製成,並由鋼框架支撐,最高處為27.7米。

熱帶雨林和沙漠生態系統是利用輕質塑料窗簾其它生態系統分離。通過人行道與主要生物群落區域相連的是三個圓形的玻璃外殼,用於容納農業區域。地下技術區擁有1.27公頃(3.14英畝)的設施,包含超過二十個空氣處理器單元,它們控制生物圈中的空氣溫度和溼度,從而實現冷卻,加熱,冷凝和除溼。空氣從能量中心循環到空氣處理機,能量中心是玻璃封閉區域外部的建築物。能源中心還提供用於調節溫度的熱水和冷水,並提供發電機,這些發電機可作為生物圈2的附加電源。

生物圈2號總體鳥瞰

人員居住區

Living quarters

試驗參與人員提供住宿與休閒的空間。外觀看起來蠻有那個時代的科技感。

居住區公共空間

廚房

個人房間

觀景塔

觀景塔頂部的室內區域,充滿古早風格的裝飾

農場溫室區域

farming quarters

三個拱形玻璃大棚組成的種植空間,用以滿足試驗人員的食物需要。

現狀照片

試驗期間的種植情況

在「農場」合影的科學家

Lungs

用以調節生物圈2號內部壓力差的空氣儲存室。

迷你生態系統

Mini ecosystems

玻璃結構的主要部分是矩形,末端類似於金字塔,包含五個生態系統:沙漠和熱帶雨林分布在金字塔的末端,中部地區則是熱帶草原,紅樹林,溼地和模擬海洋。

項目早期的剖面圖,注意其建築形式與最終建設的有很大不同

插畫師Ken Godat的插圖用更加藝術化的手法表達了各個區域間的相對關係

沙漠

海洋

在不大的水池內安裝了造浪系統,可以模擬海浪潮汐等自然現象

溼地,灌木與草地

圍繞在模擬海洋的周圍

雨林

建築影響

作為開創性的室內模擬生態系統,生物圈2號革命性的設計已經超越了普通室內溫室的概念。多樣性的室內生態景觀也啟迪著後來的諸多建築,尤其是後來植物園溫室等項目的設計。

英國的伊甸園植物園

利用張拉膜構造覆蓋的室內植物園空間也設置了多樣化的室內自然景觀。

亞馬遜的Spheres複合體

將辦公空間與室內生態系統相結合

加州科學院博物館

倫佐皮亞諾設計的加州科學院博物館中的雨林溫室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自然環境中的森林與海洋生態系統,創造性的結合了海洋館與植物館兩種展示形式。由於不是需要嚴格密閉的實驗條件,所以設計者也引入了自動天窗等技術手段,來維持內部的生態系統穩定。

上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其所有

後 話

儘管後來的諸多建築都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生物圈2的設計思路,但作為密閉生態系統這一試驗本身,卻沒有任何的突破。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裡,生物圈2號這一試驗成為了最具影響力的科學試驗之一。它對後世的影響不只是試驗的結果,而是改變了人們對於自然生態的觀念,加深了保護地球的意識。這一試驗的失敗某種意義上也是劉慈欣會寫出《流浪地球》的原因。在劉慈欣的一段自述裡,他這樣說道:

「生物圈二號的失敗有多種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不夠大。' ......只有像地球這樣規模的生態系統,這樣氣勢磅礴的生態循環,才能是生命萬代不惜。'(選自拙作《流浪地球》),這也就決定了未來恆星際航行很可能是超大規模的」

而有一部分的人把生物圈2號的失敗總結為一種人類終究無法再造自然生態系統的宿命論,從而號召人們放棄宇航探索,將保護地球生態作為唯一關注點。這樣的理論顯然也是極度偏頗的。

最近的歷史,出現了一些奇特的巧合,每當我們拓展星辰大海的時候,總會在自然生態上摔一個跟頭,03年的神舟五號送了第一個航天員上天,卻又爆發了非典;20年計劃全面開工空間站,卻又爆發了新冠肺炎。

然而

探索太空的步伐一步也不會停,

保護生態的神經一刻也不能松。

相關焦點

  • 9年前,生物圈2號徹底失敗,隔離兩年,只為再造一個「新地球」
    儘管他們的「星際迷航」式制服,八個冒險家沒有發射到外太空,但他們在生物圈2號內與外界隔絕了兩年,生物圈2號是亞利桑那沙漠中一個佔地3英畝的玻璃和鋼製玻璃玻璃瓶。「未來就在這裡!一個反文化公社發起了生物圈2生物圈2(地球是第一個生物圈)的概念產生於一個前衛的劇院和生態公社,稱為「協同者」,起源於1967年的舊金山。「使這個群體區別於其他反文化類型的是他們被認定為資本家,」馬特·沃爾夫說,他是2020年一部關於生物圈2的紀錄片《太空船地球》的導演。
  • 為了保護地球免受外星病菌侵害,科學家籌建生物安全實驗室
    鞋盒大小的回收艙是日本隼鳥二號小行星探測器(Hayabusa2)的一部分,裡面裝著來自「龍宮」(Ryugu)的巖石和塵埃。「龍宮」是一顆C型(碳質)巖石小行星,可能蘊藏著生命的基本元素。為了保持樣本的原始狀態,回收艙被迅速送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地外樣本管理中心,這是一個位於東京附近的實驗室,旨在防止宇宙物質被地球生物汙染。
  • 在太陽系邊緣,旅行者2號發現一道「火牆」,是誰在保護地球?
    我們生存的地球就是其中的一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要依靠太陽所散發的光和熱才能延續生命。人類又是一種充滿好奇心的生物,想要探索太陽和宇宙當中的未解之謎,對於我們來說太陽實在是一個太過於強大的天體了,在上個世紀,美國宇航局發射了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這兩顆探測器,想要對宇宙的環境進行初步的了解,現在的旅行者2號也已經到達了太陽系的邊緣,本以為旅行者2號可以按照科學家的預想一樣成功的飛出太陽系,到達其他的星系一探究竟,讓我們對宇宙的環境有更多的了解,
  • 地球上發現的十大奇特不明生物,又長見識了
    2、這是一隻出現在2010年4月的奇怪動物,叫聲比較像貓叫,一開始人們還以為只是一隻熊,但是全身沒有毛髮,有著類似袋鼠的長尾巴,看起來非常可憐。7、這隻怪物被描述為高大的白色毛皮和三個腳趾8英尺。9、在泰國的外國人儀式屍,一系列描繪在2007年泰國的村民,完整的香和嬰兒爽身粉舉行一個陌生的前瞻性生物儀式的圖片,他們認為它是外星人,地球般的頭部和灰色的皮膚,它的蹄子很小,還有這很長很細的尾巴。
  • 今晚,邀請你圍著地球跑一圈
    今晚,邀請你圍著地球跑一圈 2020-06-05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5億年前隕石撞地球,導致地球96%生物滅絕,也因此造就了人類
    在地球長達46億年的漫長歲月中,曾發生過多次可怕的災難,並且每次災難都會導致成千上萬的物種滅絕。而這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史稱第三次生物大滅絕。此次災難共造成了當時地球96%以上的生物消失,海洋幾乎全部蒸發。
  • 人類和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有生殖隔離嗎?這意味著什麼?
    人類和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有生殖隔離嗎?這意味著什麼?大家都知道,生殖隔離是不同物種之間一道天然的屏障,簡而言之,就是不同的物種之間是無法繁殖後代的,但是一般來說,一些物種能夠和自己的近親進行結合,比較馬和驢等等。
  • 他們繞地球跑了60圈!只為給這些孩子一個「家」
    可是,年年「送溫暖」,多數孤兒卻年年「不說話」,原因在於他們的自閉、悲觀。他認識到,不能只搞單純的物質幫扶,而要針對孩子的心理和教育精準施策,給孩子家的溫暖、成長的氛圍。2018年4月19日,一個明媚的春日。經過一年的籌備,在政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徐軍拉起「臨沂市關工委孤貧兒童心理輔導志願者服務團」的旗幟,開啟了「沂蒙無孤」行動。
  • 初二生物複習資料:第*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知識點複習
    1、生物具有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生物都生存於生物圈中。  (1)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
    相反,由於冰川的反射作用,地球接收太陽輻射的能量越來越少。日積月累,當風化過程慢慢消耗完溫室氣體後,冰川開始肆無忌憚地蔓延開來,直至整個地球表面全部被冰川覆蓋,成為一個大雪球。那麼,有哪些證據能夠證明地質歷史時期存在這麼一個「雪球地球」呢?
  • 未來地球生物長啥樣?哺乳動物要麼變小 要麼滅絕
    關於鱷魚的一個有趣事情是,以上提到奇怪的生物多樣性並非局限於物種族譜,海洋鱷魚的族譜也不僅只有一個分支,雜食性鱷魚和頭部類似衝浪板結構的鱷魚也有多個分支,所以鱷魚的適應能力很強,它們有時會扮演你意想不到的生態角色,如果你只根據現代倖存物種進行比較。在遙遠的未來,鱷魚再次扮演它們更可怕的古生物角色,例如:海棲、陸棲、濾食類型、食草性物種等。
  • 【小康故事】臨港新片區:再造一個「新浦東」
    這意味著,下一個16年,臨港要締造一個「新浦東」。從春節前初步接洽,到春節後正式洽談,一個月的時間裡,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就與格科微電子達成了合作協議,計劃明年建成項目首期。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處招商負責人陸瑜表示,他們將全程助力企業,推進項目及早開工。「這個項目要在上半年實現開工,這對我們來講非常有挑戰性。新片區將組建專門的服務團隊,全程輔導企業,我們也很希望再刷出一個臨港新速度。」
  • 世界地球日 | 植物膳食系列明天起登陸星巴克!還有咖啡渣再造的...
    &nbsp&nbsp&nbsp&nbsp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4.22世界地球日了。今天,周到君從星巴克獲悉,明天起,星巴克將為中國內地消費者推出全新的植物膳食餐飲產品,以及可降解餐盒、可回收材料製成的周邊商品等。
  • 蓋亞假說:地球是一個生命體嗎?
    也許將地球視為一個整體後,生物圈層面就擁有演化的能力、並能為了增強其穩定性而進行自然選擇的適應能力。 Lovelock)與美國生物學家林恩·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提出了一個觀點:地球本身就像是一個演化中的有機體。他們將這一觀點稱之為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蓋亞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物圈就是可以維持地球內穩態的一個活躍的自適應控制系統。這樣的一個可以自我調節的整體(包括但不限於生物)就被視為蓋亞。
  • 《流浪地球》班底再造《徵途》中國特效工業崛起
    不在大 在乎細2017年6月,特效公司MORE VFX開始接觸這個項目;2018年8月,這部電影的特效工作正式完工,前後經歷了2年2個月。在電影《徵途》中,有大量坍塌、爆炸、煙火、沙暴等大型特效鏡頭,但這些鏡頭此前在《一齣好戲》《流浪地球》等作品中都涉及過,對特效團隊而言,這只是一次技術的更新和藝術的探尋。
  • 《流浪地球》班底再造《徵途》 中國特效工業崛起
    不在大 在乎細2017年6月,特效公司MORE VFX開始接觸這個項目;2018年8月,這部電影的特效工作正式完工,前後經歷了2年2個月。 但放眼全片,它的難度係數在所有已上映影片中,是除《流浪地球》以外最高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寫實類生物角色的製作。在特效行業,毛髮都是公認最難製作的特效。
  • 難以超越的經典紀錄片《地球脈動》1-2季
    從南極到北極,從赤道到寒帶,從非洲草原到熱帶雨林,再從荒涼峰頂到深邃大海,難以數計的生物以極其絕美的身姿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看到了Okavango洪水的漲落及其周邊賴以生存的動物們的生存狀態,看到了罕見的雪豹在漫天大雪中獵食的珍貴畫面;看到了冰原上企鵝、北極熊、海豹等生物相互依存的嚴苛情景,也見識了生活在大洋深處火山口高溫環境下的驚奇生物。
  • 《流浪地球2》金雞電影節官宣,想看再等兩年
    當天的活動現場,電影《流浪地球》監製、原著作者劉慈欣與特別出演吳京驚喜「現身」,他們為電影《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金雞特別放映會錄製了一段視頻。視頻中,大劉化身「催更」觀眾,嚮導演郭帆發出靈魂拷問:「《流浪地球2》該有個說法了。」在《流浪地球》中扮演英雄航天員劉培強的吳京則更為直接,直指郭帆為「大騙子」,並質問:「《流浪地球2》到底我還演不演?」引發現場爆笑。緊接著,問題的答案被揭開。
  • 研究顯示人造物質量總和超過地球所有生物
    【新華社微特稿】以色列一項研究顯示,地球上所有人造物品質量總和已經超過地球上所有生物質量總和。研究報告刊載於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依據這份報告,道路、建築以及其他人類製造和建造的物體總質量達1.1萬億噸。
  • 地球生物起源
    地球原本不適合生物的生長,遍地的火山和一片汪洋大海大地寸草不生。一片荒涼黑天暗日空氣裡只有硫化物沒有生命的氣息,儘管這樣在各種元素的組合下出現了原核細胞從此地球出現了第一種生物原核生物。在環境的影響下這些原核細胞逐漸進化,不適應環境的生物就被淘汰剩下的是通過進化適應當下的環境,我們都知道每個事物都是由簡單到複雜,其實這個並不是憑空出現的理論在遠古時期就應正著這條理論,我們剛提到的原核細胞也一樣,它們的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從而演化出真核細胞它們兩個的區別就是細胞核不一樣,除此之外真核細胞有許多的細胞器而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顯而易見真核細胞還真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