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部分劇透,請謹慎閱讀。
在今年的奧斯卡提名名單中,還有一部表現相當亮眼的電影。《爆炸新聞》中的三位女主角,有兩位多次入圍了頒獎季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儘管查理茲·塞隆和瑪格特·羅比身處死亡小組,獲獎機率渺茫,但故事本身和兩位演員的高光表現仍然值得我們的討論和注意。
《爆炸新聞》開局不錯,電影的規格和題材都非常引人注目。這是第一部將福斯電視臺的黑暗面揭示給大眾的電影,它涉及到了2016年一樁引起軒然大波的醜聞、一個媒體界的大佬羅傑·艾爾斯,以及一家電臺倒臺之前的內幕。再加上查理茲·塞隆、妮可·基德曼和瑪格特·羅比三位演技穩定的女主,似乎從一開始就扔下了一個威力巨大的「性感炸彈」。
電影於11月和12月分別在英美上映後,福斯新聞網的性侵醜聞重新被召至臺前。電影雖然加入了虛構的人物,也沒有採用完全紀實的方法來呈現故事,但不少細節與新聞事實高度相似。從2016年格蕾琴·卡爾森指責艾爾斯「嚴重和持續的性騷擾」開始,到最終艾爾斯被遣散,默多克接手福斯新聞網。《爆炸新聞》從女性的角度相對客觀地還原了這一醜聞背後,福斯新聞網臭名昭著的「企業文化」,以及女性身處其中的怯懦、搖擺和無奈。
羅傑·艾爾斯(約翰·利思戈飾)在電影裡,查理茲·塞隆、妮可·基德曼和瑪格特·羅比的外型被利用到極致。三位高知的金髮女郎,互相忌憚、互相猜忌。一位是公司的上位者,能與總統候選人直接對話的當家花旦;一位是拒絕潛規則,幾經貶損的昨日黃花;還有一位是野心勃勃的實習生,初入職場,還抱有對公平正義最浪漫的想像。但歸根到底,他們都是福斯新聞網交易鏈中的末梢,是公司文化的受害者。她們身體力行地踐行著福斯新聞網的「原則」:如果你認同公平交易,才能獲得你想要的資源、地位和權力。
可惜手握好牌,電影卻沒能把三個人物很好地捏合在一起。拋開相似的受害者身份,三位女主演大多時間都各自為戰,只在電梯間有短暫的交鋒。如果說劇本想要創作出三條由不同女性主導的平行支線,那麼這些支線似乎平行得有些過分了。在混亂的剪輯裡,作為觀眾的我在電影的前10分鐘需要頻繁暫停以理清人物之間的關係,有時候我甚至分不清誰才是主角。
照理說,事件的導火索格雷琴(妮可·基德曼飾)和推動故事走向的梅根(查理茲·塞隆飾)應該是故事的高光人物。但我最喜歡的卻是瑪格特·羅比扮演的凱拉。這個角色的戲份不多,但瑪格特·羅比在有限的發揮裡成功呈現出一個初入職場的年輕女性在面對職場性騷擾時的細膩轉變。片中唯一一場直接描寫性騷擾的戲 ,是凱拉在艾爾斯的辦公室裡被要求撩起裙子。當時她的神情從最初的疑惑,慢慢過渡到慌張、強顏歡笑、屈辱、惆悵。雖然給她的時間不多,但羅比貢獻出了一場非常恰到好處的表演。多一分會顯得作,少一分則不夠豐富和複雜。
打著「視覺媒體」的幌子,福斯新聞網一度成為金髮大長腿女主持人的聚集地同時她也承擔起對福斯新聞網內部氛圍的說明。藉由她和女同性戀同事的對話,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畸形的職場環境。被要求露出大腿的著裝、極端右派的政治傾向、對於性騷擾心照不宣又視而不見的同事,以及被隨意調侃外貌身材的工作內容,讓宣揚公正與平衡的福斯新聞網顯得格外滑稽。而無名的實習生凱拉,就像是我們身邊相似的同事。從她的視角出發,我們才能看到公司內部上下互相遮掩、受害者被迫站隊的醜陋面貌。
相較飾演凱拉的瑪格特·羅比,查理茲·塞隆則貢獻出了非常穩定的演技。通過特效化妝和口音模仿,塞隆真真正正地成為了梅根。她讓人眼前一亮的造型,讓這個故事變得更加有代入感。當然,這也要歸功於辻和弘出神入化的化妝技巧,這位來自日本京都的特效化妝師曾在《至暗時刻》裡把加裡·奧德曼塑造成了溫斯頓·邱吉爾。在他的手下,約翰·利思戈版的羅傑·艾爾斯也變得更為兇狠、臃腫,甚至比羅素·克勞版本更勝一籌。在傳記片裡,化妝本身就是表演的一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化妝的作用甚至與表演同等重要。雖然兩位女演員無緣大獎,但要拿下最佳髮型與化妝獎,《爆炸新聞》難逢敵手。
乍一看,梅根身上幾乎沒有查理茲·塞隆的影子推薦指數:推薦,不過相同的題材,更推薦2019年的美劇《最響亮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