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毛澤東像章收藏第一人陳漢章:我死後藏品怎麼辦
擁有一萬多種各式毛澤東像章的71歲梅沙老人陳漢章,稱得上是全國收藏毛澤東像章的第一人。半個世紀以來,陳漢章傾心收藏,為此他曾跑遍全國各地,甚至不惜變賣家產。數萬件包括紅色像章、明清家具、票證圖片、古玩器皿等在內的珍貴藏品,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如今,年逾古稀的陳漢章已不再有精力像年輕時四處奔波辦展覽,他最希望的就是能夠找到一塊固定的場地,以民間博物館的形式將這份文化記憶永久保存下去。不幸的是,他屢屢受挫。
曾兩獲金氏世界紀錄
陳漢章的收藏生涯始於「文革」期間。當時他在河源一家頗有名氣的山歌劇團做舞美工作,長年隨團在外進行匯報演出,足跡踏遍大江南北。演出結束後,劇團往往得到當地觀眾饋贈的毛澤東像章作為紀念。「那個年代,沒有人不崇拜毛主席的。」陳漢章說。
陳漢章是個細心的人,他把獲得的像章分門別類地保存起來。「文革」結束後,陳漢章開始大規模地在各地採購收集不同款式的毛澤東像章。「自己開辦了一家廣告公司,不僅把賺的錢幾乎投到收藏裡去了,還不顧全家人反對,把河源的兩間祖屋也賣掉了。」陳漢章回憶。如今,陳漢章收藏的毛澤東像章已有一萬多種,數量總計達三萬多枚,在國內無人能及。
在國內收藏界,陳漢章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在各地舉辦的展覽,曾吸引了毛澤東後人李訥、毛新宇等前來參觀。他在梅沙街道文化站的一間不大的藏品陳列室,曾迎來很多領導的駐足。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夕,陳漢章特地用1997枚毛澤東像章拼成一幅「香港回歸圖」,被吉尼斯授予了「最大像章拼圖」的世界紀錄。幾年後,他的「華夏團圓圖」又以3003枚像章的數量打破了自己保持的原紀錄。
藏品價值超過兩千萬元
說起自己的藏品,陳漢章布滿皺紋的臉上總是洋溢著驕傲的神情。在大梅沙成坑村的家中,他將自己的藏品一件又一件地拿出來給記者展示,從清代到民國再到解放後的像章、織錦、圖籍、票證,琳琅滿目。陳漢章說,他的收藏範圍其實並不局限於紅色像章,各類傳統文化的藏品也應有盡有,藏品保守估值在兩千萬元以上。
在這些藏品中,各種見證歷史的物件應有盡有。僅「偉人風採」一個類別,就有像章、拼圖、繡像萬餘種;塑像30餘尊;著作、名錄、影集、傳記、證書等400多種;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各類年畫、宣傳畫500多幅,還有各種古玩雜件、明清家具、金銀銅器等,儼然一個大型私人博物館。
陳漢章特別向記者展示了兩幅繡有毛主席畫像的巨型毛毯。一幅畫像上寫著「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毛主席萬歲!」等字樣。另一幅巨型毛主席畫像由「中國杭州織棉廠制」,上寫「毛澤東同志」等字樣,下邊還有「MADE IN CHIAN」等英文。他說,第一幅毛毯是「文革」時期的產物,當時每逢遇到重大節日,兩個人抬著這幅毛主席畫像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後面跟著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人群。後一幅毛主席畫像有英文,是用於出口到友好國家的。「這是我們這一代人親身經歷過的,這是歷史的見證。」
「我走了,藏品怎麼辦」
舉辦展覽,一直以來是陳漢章最熱衷的事情。不過隨著年齡漸增,陳漢章不再能像以前一樣操勞。他迫切地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永久的民間博物館。
2009年,一個名為「鴻昌」的博覽館底在惠州建立,這一度給了陳漢章極大的欣慰。這家博覽館是他與一個企業家朋友合辦的,他出展品,對方出錢出地。鴻昌博覽館佔地約1500平方米,全方位地展示了陳漢章的珍藏。可惜好景不長,博覽館開館僅一年便因選址問題被迫關閉。「上級主管部門說博覽館周邊建築密集,沒有留出足夠的消防綠色通道。」
鴻昌博覽館關門後,陳漢章的藏品便就地打包封存在館內。由於當年和他合作的朋友生意不佳資金鍊斷裂,近兩年的場地租用費和管理費都只能由陳漢章自己掏腰包。「一個月的費用就需要差不多兩萬塊,壓力太大了。」陳漢章開始把建館的希望轉移到政府支持上面。去年,深圳市委宣傳部、市文體旅遊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深圳市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明確規定了政府對民辦博物館應提供的經費和場地方面的支持。陳漢章在欣喜之餘和其他兩位鹽田區的老收藏家向鹽田區提出申請,尋求兩百萬元的資金資助及場地支持,建立四家特色民辦博物館。陳漢章告訴記者,以他手中藏品,建立兩家特色博物館綽綽有餘。不過,陳漢章稱,有部門對此尚未有積極的回覆,建館之事一直未能啟動。
「我走了,這些藏品怎麼辦?要是博物館建不起來,我也許就只能考慮把藏品賤賣給愛心公益的企業家了,前提是他們能夠確保藏品能夠在公眾面前展覽。」陳漢章很無奈。(楊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