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創造的「秋」意象不同凡響

2021-01-11 中國西藏網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睹落葉而悲傷,感秋風而悽愴」,這一主題經歷數千年的發展、嬗變和積澱,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個體意識到群體意識,最終形成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悲秋」文學意識。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對秋的描寫自《詩經⋅小雅⋅四月》「秋日悽悽,百卉具腓」和《楚辭⋅九章⋅抽思》「悲夫秋風之動容」等辭句已初現端倪。戰國時宋玉《九辯》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二詩云:「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此後,「宋玉悲」成為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結的代名詞。

  宋玉之後,古代文壇詠秋的詩賦詞作不計其數。如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潘嶽《秋興賦》:「秋日之可哀」;王勃《秋日餞別序》:「悲哉秋之為氣」;杜甫《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李益《上汝州郡樓》:「傷心不獨為悲秋」。以悲秋為主題的詩歌,常常借秋色、秋景、秋聲、秋葉、秋風這些具體意象,表達羈旅之思、老病之哀、黍離之悲、家國之痛,字裡行間流淌著一種悲天憫人、憂世傷生的大感喟,大悲哀。

  但古代文壇也絕非沒有不同的聲音與格調。中唐詩人劉禹錫的《秋詞》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他一掃低迷悲涼之氣,充滿樂觀昂揚的主體意識,變悲嘆秋意為盛讚秋景。南宋楊萬裡對秋景的態度與劉禹錫如出一轍,他的《秋涼晚步》寫道:「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毛澤東寫春天的詩句很少,他對秋天卻情有獨鍾。他有多首詩詞寫於秋天,有很多詩句吟詠秋天。毛澤東創造的「秋」意象不同凡響,耐人尋味,充滿著異樣的風採和神韻。

  湘江北去萬山秋

  1925年2月,毛澤東回到韶山開展農民運動。8月,湖南省長趙恆惕電令湘潭縣團防局逮捕毛澤東。他從韶山到了長沙。9月上旬,毛澤東奉命赴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離開長沙前夕,毛澤東重遊橘子洲頭。面對如詩如畫的秋色和洶湧澎湃的革命形勢,回憶過去的崢嶸歲月,他不禁心潮起伏,縱筆寫下了《沁園春⋅長沙》。

  《沁園春⋅長沙》是青年毛澤東的一篇力作,是一篇遊故地而觀秋景、憶同窗而思往事、勵鬥志而抒豪情的壯美詞章。縱觀全首詞,寫景、敘事、抒情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無論是數詞還是動詞的選用,呈現的都是一種豪邁的氣勢。寫秋景而不衰颯,憶往事而不惆悵,景、事、情緊密交融,汪洋涵匯,大氣磅礴,實開臨秋撫事詞篇之大觀。

  詞的上闋借秋景抒發革命激情。當毛澤東佇立橘子洲頭,眺望嶽麓山楓葉秋紅的景象,憑弔愛晚亭杜牧《山行》遺曲,目送滾滾北去的湘江水,舉目仰觀天空展翅的雄鷹,俯首察看碧水躍動的遊魚,感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競爭,湧發了「誰主沉浮」的感喟。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環境。毛澤東獨自佇立於寒氣襲人的蕭瑟秋風中,見湘江經過橘子洲頭向北流去,想到它一進洞庭湖,便會與長江合流,將出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浩大氣勢;想到自己即將南下廣州,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更是「駕長風破萬裡浪」的壯舉。「寒秋」一詞給人一種寒氣撲面、秋風悽厲之感,既點明了作者到達長沙的時間,又暗示了當時軍閥混戰社會黑暗的現實,更是作者對自己生命處於危險之中的切膚感受。「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給人一種大河之中、小洲之上的空曠感。

  一個「看」字,總領七句,山水盡收眼底,描繪出立體的寥廓萬裡、絢麗多姿的湘江秋景,不愧為「驅山走海置眼前」、「咫尺應須論萬裡」的大手筆。這幅秋景圖異常壯美而富於活力。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立體的嶽麓山群峰聳立,層次分明,都染了紅色,真是「霜葉紅於二月花」。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秋水澄練,秋江碧波,從嶽麓山下蜿蜒流過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生氣勃勃,可謂「秋水共長天一色」。仰視:「鷹擊長空」,萬裡無雲的秋空,雄鷹振翅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湘江水透明而清澈見底,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到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魚兒遊在水中,也仿佛是遊在空中,活脫脫一個「翔」字,寫活了這一景象,開拓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審美想像空間,堪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面對如此壯美的秋景,毛澤東慨嘆「萬類霜天競自由」,深刻揭示秋景之奧秘,揭示人生之哲理。身處封建軍閥割據時代,人們能不奮起去爭取自由和解放嗎?「悵寥廓」三個字,表露出作者深深的思慮。面對如此多嬌的祖國河山,反觀軍閥混戰的殘酷現實,迫使他在悵惘中從內心深處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氣壯山河的詰問。這既是對宇宙蒼穹的質問,也是對現實人生的嚴峻挑戰,對當時不合理社會的強烈否定。與尋常所謂的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迥然不同,這一詰問集中體現了詩意、詩情、詩味、詩美,流淌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感受,凝聚著毛澤東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百姓疾苦的深深憂慮。這樣的內心感受,超越了古今中外一切從個人出發的名利意識,顯示出高尚的、純粹的、真正的崇高美。

  《沁園春⋅長沙》脫儘自古文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全詞無論寫景、憶舊、議論、記事,都緊緊繫於變革現實的思想主線,主題鮮明,羽翼豐盈。詞中景物之壯麗、人物之英俊、事跡之卓絕、情感之豪邁,四者格調一致,相互輝映,建構渾成,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一個世紀偉人的臨秋情懷。整首詞意境雄偉瑰麗,革命理想崇高。吟之,其情動人,思之,其理感人。

  秋風萬裡又重陽

  1929年,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創建了閩西革命根據地。同年6月,中共紅四軍第七次黨代表大會在龍巖召開。由於領導人之間存在意見分歧,毛澤東被嚴重警告。7月,毛澤東身患瘧疾,到閩西農村休息養病。1929年9月下旬,紅四軍攻克上杭縣城後召開中共紅四軍八大,毛澤東提出「紅四軍黨的是非不解決,我不能隨便回來,再者身體不好,我就不參加會議了」。前委給毛澤東以「黨內警告」處分,毛澤東只得坐擔架趕到上杭,但已錯過會期。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繼續治病,住在臨江樓。適逢農曆重陽節,毛澤東倚樓遠眺,面對黃菊盛開,江天寥廓的萬裡秋色,他感到心境格外開朗起來,揮筆寫下了富有人生哲理意味和樂觀主義精神的《採桑子⋅重陽》。這是毛澤東處在人生逆境時寫的作品,也是吟詠秋天的作品。

  上闋從時令入手,著重寫重陽菊花,從小處落墨,寫得親切有味。感天時,嘆流年,託景物,抒胸懷,賦新意,寄深情。毛澤東以胸懷宇宙、囊括四海的氣度,含英咀華地歌頌戰地黃花,歌頌革命戰爭。

  詞的下闋是作者對秋景的描寫,但又不是單純描繪秋天的自然景色,而是更多地包含作者的主觀感受,洋溢著一種天高地闊的豪邁。毛澤東以歡樂讚賞的筆觸揮寫革命根據地的壯麗秋色。他打破那些感秋而傷愁的陳詞濫調,創造出嶄新的詩情畫意,寫出了革命家無比曠達的胸懷,顯示出對革命前途的樂觀和自信。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年年秋風勁吹,秋季不會像春天那樣萬紫千紅,嫩綠嬌黃,香鬱迷人,這是客觀規律。但毛澤東於「秋風」之後異乎尋常地用充滿感情色彩的「勁」字,極寫秋風掃蕩酷暑、蕩滌塵埃的巨大威力。秋風吹得很猛烈,全然不像春風那樣柔順和煦,只能「吹皺一池春水」。「勁」字寫出了秋天強勁有力的個性,也隱隱透露出詩人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毛澤東不像古人那樣面對重陽秋光嘆惋秋風蕭瑟,感慨人生悲涼,而是以一個唯物主義者的藝術眼光,深刻感悟人生有限,宇宙無窮。

  「勝似春光」,秋景比春光更美好。秋天具有雙重特性,一邊是成熟與豐收,一邊是蕭條與衰落。取前者,則志得意滿;取後者則悽涼悲切。古代詩人也有將春秋相提並論的,如宋代韓琦《重九會光化二園》「誰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陽景自新」;宋代秦觀《處州閒題》「莫誇春光欺秋色,未信桃花勝菊花」。這種格調與劉禹錫「我言秋日勝春朝」和楊萬裡「輕寒正是可人天」格調接近、異曲同工。毛澤東認為秋天勝似春光,和古代贊秋的詩人心有靈犀一點通。但毛澤東不是悠閒自適的文人,而是豪情萬丈的革命家,他看到的是革命的美好前景。按自然規律,秋天之後接踵而至的應該是冰凍三尺的嚴冬,詩人跳過這個季節,從思維邏輯上講,比雪萊詩句「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的格調更加激越,更顯得樂觀豁達。

  「寥廓江天萬裡霜」,這是對「勝似春光」的具體詮釋。雖是繪景寫實,卻顯胸襟寬廣,大有「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壯闊之感。如果說「戰地黃花分外香」是芬芳秀麗的近景,表達詩人對戰鬥勝利的溫馨心境,那麼「寥廓江天萬裡霜」則是寥廓壯麗的遠景,寄託詩人對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餘韻悠揚。「萬裡霜」的「霜」字,不是冷若冰霜的「霜」,而是秋色的代名詞,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霜」。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學作品中卻有「丹霜」「紫霜」「青霜」等提法,這就說明古人用的「霜」字並非指「霜」本身,而是指經「霜」變成各種顏色的草樹之類,一個「霜」字包含了豐富多彩的秋天畫景。如此看來,「萬裡霜」也不是白茫茫一片,而是五彩斑斕、各種色調都有,「萬裡霜」就是「萬裡秋」。作者選用了「霜」字,不僅出於押韻考慮,也是由於「霜」字既響亮又含義豐富。

  這首詞的原稿是下闋在先,先描寫秋天的壯美和江天的寥廓,再感悟人生的短暫和宇宙的無限。詩人進行修改時,將上、下兩闋互易位置。採用這種「挪移法」之後,原先字裡行間透出的抑鬱情緒銳減,先抑後揚,境界變得更加開闊,更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活力。

  這是毛澤東身處逆境時寫的作品,有沉鬱的思索,但全然不見怨天尤人、憤然不平、消沉鬱悶的牢騷與哀嘆,呈現給世人的是熱情、陽光、積極、樂觀、豁達、昂揚、奮進的人生追求與灑脫心態。在表達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方面,《採桑子⋅重陽》一詞獨具神韻,別開生面,極富藝術魅力。在這首詞中,毛澤東以特有的胸懷、氣魄和藝術眼光,譜寫了一曲曠古絕倫的人生頌歌和人民戰爭的讚歌。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贊秋情懷
    在毛澤東的作品裡,根本找不到悲秋情結。他對待秋天的態度,從來不盲目追隨古代文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主流意識,而是像劉禹錫「我言秋日勝春朝」那樣,旗幟鮮明地讚美秋天。毛澤東是叱吒風雲的政治家和氣勢磅礴的大詩人,他具有不同反響的人格特質和豁達胸襟。「秋」這一意象,在詩人毛澤東的筆下增添了異樣的風採和神韻,十分壯麗,令人心馳神往。
  • 毛澤東詩詞中的陰晴圓缺
    古今一月,情懷萬種,月亮是古代詩歌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詠月寄情是中國文人綿延不絕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傳統,歷代文人騷客留下了無數佳詞麗句,形成了一種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詩人毛澤東也不例外,多次吟詠月亮,既有傳承更有新意,抒發了人所共有的離愁別緒和萬般情思,更寄寓了不同凡響的精神寄託和人生追求。照橫塘半天殘月《琵琶行》有吟:「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 汪建新:《品讀詩人毛澤東》導讀
    毛澤東縱橫捭闔,傲視萬物,雄貫古今,善於從時間和空間的宏觀全局中審時度勢,具有謀劃大局、創造大局、駕馭大局的過人膽略。最能反映毛澤東大時空觀的當屬《沁園春·雪》了。毛澤東大筆寫意,他眼中的空間場景總是無垠的宇宙。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大河上下,這是多麼寥廓的世界。而他眼裡的時間流轉則是由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英雄人物貫穿起來的。
  • 小小少年毛澤東
    1959年,毛澤東回韶山省親,在設宴招待鄉親父老時,還開玩笑說,今天該請的都請到了,就差「石乾娘」沒來。毛澤東童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唐家陀的外婆家度過的,外祖父家雖說是務農,但有一個舅舅在開私塾教讀,石三伢子有時也在那兒旁聽一會兒。外婆家大小20多口人,生活比較富裕。一大幫孫兒孫女,多了一個根基不穩的小外甥,外婆對他格外寵愛。
  • 古詩詞中常見意象的內涵
    在這樣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體驗下,秋意象積澱著民族的悲劇性的心理記憶。它的主要內涵是悽涼、愁怨和悲傷。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施閨章《舟中之秋》)北風吹白雲,萬裡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蘇廷《汾上驚秋》)蟲聲泣露驚秋枕,羅幃淚溼鴛鴦錦……殘更與恨長。
  • 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創作的一首七律政論詩
    據說,1966年秋在北京大學校園內曾有大字報公布了這首詩,自此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上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毛澤東詩詞的有些出版物就受到劉濟昆本的影響,如這首詩的首聯出句「皆吾主」,尾聯出句「遍地血」,依據的就是這個版本。 第四,王奇提供這首詩頷聯的版本(以下簡稱「王奇本」)。
  • 曹植詩歌意象:三個階段,三種心態,三種意象
    在了解了曹植詩歌的情況下,有必要對意象的相關概念做一簡單闡釋。所謂意象,簡而言之蓋為盡意之象。在文學創作中,「意」為主體之情感,「象」為主體為表達情感所借之物。意象是構成詩歌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作詩的構思過程中,意象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符號元素。而詩人對詩歌的創作過程,正是詩人構建創造意象的過程。而這種種意象又構成了詩歌的意境。
  • 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毛澤東一反歷代史書對共工的非議,把「與顓頊爭為帝」的共工演繹成為砸爛舊世界、創造新天地的勝利英雄。面對紅軍英勇殺敵的壯烈場面,毛澤東眼前幻化出一個更為宏闊的神話世界。共工觸倒天柱,斷裂地維,挺立於宇宙之間,儼然成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形象代表。毛澤東說「共工沒有死」,是說他的精神不死。共工精神是堅忍不拔、寧折不彎的鋼鐵意志,是勇於挑戰、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是義無反顧、捨生忘死的奉獻精神。
  • 毛澤東詩詞中的十百千萬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十百千萬 數字原本枯燥單調乏味,可詩人的生花妙筆使其情趣陡增,韻味無窮。巧用數字的古詩佳作俯拾皆是,如邵雍的《山村詠懷》「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因巧妙嵌入數字而膾炙人口。毛澤東心中有「數」,在數字王國「勝似閒庭信步」,將數字魅力揮灑自如,虛實有度,文採飛揚,氣象萬千。
  • 毛澤東銅鼓月形灣機智脫險
    這本是一個很少有人知曉的小村莊,因當年毛澤東在此機智脫險的傳奇故事而被人們譽為「毛澤東化險福地」。如今,月形灣也因這個傳奇故事,成為集參觀、旅遊、休閒為一體的多功能景區,更是銅鼓紅色旅遊的重要景點。 近日,記者走訪江西省方志館,多方翻閱資料為您講述毛澤東銅鼓月形灣機智脫險的故事。
  • 如何理解「美在意象」說
    因為, 「藝術的本體是審美意象」, 「藝術作品之所以是藝術品, 就在於它在觀眾面前呈現一個意象世界」的觀點, 重點在於解釋藝術作品為何物, 「意象」作為藝術本體如何創造、生成的問題。這種創造與生成, 只能建立在主客一體、心物同一的關係基礎上, 不可能存在凝固著「審美意象」的藝術作品對讀者來說變成一個純客觀的物的問題。
  • 百集電視劇《毛澤東》將播 這次的毛澤東更細膩
    (劇方供圖)   由香港亞洲聯合衛視策劃,攜手央視、湖南衛視共同打造的大型史詩電視劇《毛澤東》即將在今年12月下旬首播。12月11日下午,亞洲聯合衛視在香港九龍海逸君綽酒店舉行首播發布會,電視劇製片人羅浩、中老年毛澤東扮演者唐國強、青年毛澤東扮演者侯京健、楊開慧扮演者劉叢丹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見面。
  • 毛澤東詩詞中的本真情趣
    毛澤東政暇賦詩,展示了「器大聲宏,志高意遠」的領袖風採,也體現出他以詩論事的才藝,以詩解壓的灑脫,以詩抒懷的本真,以詩自娛的情趣和以詩會友的儒雅。解讀毛澤東的詩詞「餘事」,不僅能擺脫無限拔高的窠臼,真正回歸詩詞的本質,也能使毛澤東的偉人形象更加真實、更加可親可近。
  • 帶你了解什麼是意象
    ②也就是說,劉勰主張在創作中「窺意象而運斤」,要求作家用「象(具體的物象)」來表現「神(作家的思想情感)」,這樣才能讓文章更加精妙。「意象在這裡已經被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來使用,此後歷代的文論專著也經常使用這一概念。當意象史的腳步走進唐朝時,意象理論得到了較大的突破與開拓,「象」被加以「意」化並形成審美狀態,「意象」的內涵已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意象與意境在此時已經相互聯繫。
  • 毛澤東詩詞中的江河湖海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江河湖海   毛澤東出生於山水相依的韶山沖,就連他的名字都充滿著水的潤澤。「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毛澤東是仁者,也是智者。毛澤東迷戀山嶺峰巒,也鍾情江河湖海。水賦予他躍動的靈感和才思、澎湃的激情和鬥志、敏銳的詩情和智慧。
  • 毛澤東與13位常德仁人志士的故事
    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25師74團參謀長。 同年8月,率該團重機槍連參加南昌起義。 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部隊井岡山會師後,王爾琢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參謀長兼第28團團長。
  • 1964年劉少奇因何吩咐毛澤東:參會別發言
    第1頁: 第2頁: 第3頁:1964年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出席春節軍民聯歡會(資料圖)  本文摘自《毛澤東正值神州有事時》,顧保孜 錢嗣傑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64年夏季的炎熱在進進退退的潮汐中淡去
  • 馬致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
    馬致遠與白樸的這兩首詠秋小令,標題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同中有異,一樣秋景,兩種情懷,詠誦的秋思之美,感傷之情,都是頗有特色的詠秋佳品。其中,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而白樸的《天淨沙·秋》也同樣獲得「情詞俊逸,不同凡響」的讚譽,頗有宋詞意境。
  • 「申江詩潮第242期」談詩說詞:潘承勇從毛澤東的兩首詩說起(總615期)
    從毛澤東的兩首詩說起一一兼議古詩詞創作中的四美對於我們這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來說,對古詩詞,最熟悉的莫過於毛澤東詩詞了,尤其是毛澤東的《七律/長徵》和《沁園春/雪》,幾乎人人會背,推崇不已。「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 毛澤東詩詞與革命文化:敢教日月換新天
    毛澤東詩詞對中國革命有著獨特的詩意表達,具體體現在從「問天」「比天」到「翻天」「換天」的不斷演進。毛澤東詩詞有很多詩句帶有「天」字,如「人生易老天難老」「離天三尺三」「天高雲淡」「炮火連天」。「天」一般指與地相對的無邊蒼穹,或者指自然界。但是在毛澤東心目中,「天」有著極強的政治色彩。1925年時,毛澤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