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常見意象的內涵

2021-02-20 佛不可說

                           

  古詩詞中常見意象的內涵

1.杜鵑源自望帝神話,每當人們漂泊在外,對故鄉、故國魂牽夢繞時,常借其來表達難以撫平的愁思。是悲思、哀苦的載體。如: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李商隱《無題》)

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秦觀《畫堂春》)

惆悵多山人復稀,杜鵑啼處淚沾衣。(顧況《憶故園》)

杜鵑啼後歸舟發,只有春愁滿載還。(鄭思肖《懷歸》)

2.湘竹 詩詞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淚竹)意象來表達悲傷的情思。

楚客腸欲斷,湘妃淚斑斑。(岑參《秋夕羅山人彈三峽流泉》)

杜鵑聲公公似哭,湘竹斑如血。(白居易《江上送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李商隱《淚》)

湘竹几時休染淚,楚旌終日自搖風。(劉筠《送客不及》)

3.碧血源自萇弘的傳說。是詩詞中用於表示忠貞,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鄭元佑《汝陽張御史死節歌》)

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鄭允端《讀文山丹心集》)

冤血九原應化碧,陰磷千載自沉紅。(孟亮揆《於忠肅墓》)

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蔣士銓《梅花嶺吊史閣部》)

4.巫山雲雨源於遠古先民「天地交感,化生萬物」的原始觀念,其含義是男女幽會。亦寫作雲雨巫山、陽臺雲雨、雲雨等。

一支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李白《清平調》)

行雲行雨,非花非霧,為誰來為誰還去。(賀鑄《鴛鴦語》)

相逢相笑今如夢,為雨為雲今不知。(劉禹錫《有所嗟二首》)

豈知為云為雨處,只有高唐十二峰。(李商隱《深宮》)

5.哀猿源於大自然對人的影響而積澱下來,內涵是哀愁悽厲。這種悲愁常與思鄉、懷人或遷謫的痛苦相聯繫。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國霜前白雁來。(杜甫《九日》)

行到荊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愁猿。(王昌齡《盧溪別人》)

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劉禹錫《竹枝詞》)

天寒雁度堪垂淚,日落猿啼欲斷腸。(孟浩然《登萬歲樓》)

6.隴頭流水  隴水(隴坂)意象是以思鄉為意蘊,寫徵人的流離之苦,思歸之痛。

借問隴頭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嗚咽聲,中有徵人淚。(羅隱《隴頭水》)

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李白《秋浦歌》)

隴水寂寥傳恨,淮山宛轉供愁。(蘇迥《雨中花?懷劉改之》)

7.春是在自然節序變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內涵是溫暖、生命、興盛。後升華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徵意義,如青春年華、男女情愛、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體情感體驗又如或嘆惜紅顏難駐,青春易逝,或惆悵佳偶不見,思慮煎人,或追尋安憩的家園,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關心國運時世,或嘆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詩歌中最動人心靈的旋律之一。

春從何處來,拂水復驚梅。(吳均《春詠》)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韓愈《晚春》)

花臺欲暮春辭去,落花起作迴風舞。(李賀《殘絲曲》)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梅堯臣《蘇幕遮》)

8.秋秋風多厲,草木凋落,萬物蟄伏。在這樣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體驗下,秋意象積澱著民族的悲劇性的心理記憶。它的主要內涵是悽涼、愁怨和悲傷。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

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施閨章《舟中之秋》)

北風吹白雲,萬裡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蘇廷《汾上驚秋》)

蟲聲泣露驚秋枕,羅幃淚溼鴛鴦錦……殘更與恨長。(秦觀《菩薩蠻》)

荊門不堪別,況乃瀟湘秋。(王昌齡《送胡大》)

9.雁雁為候鳥,春日南飛,秋日北歸,古人早把它作為秋季一種有特徵性的物象,其定時回歸,文學家便把雁與依戀故鄉聯繫起來,或寄寓對故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音信的盼望。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李頎《送魏萬之京》)

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浦。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杜牧《秋浦途中》)

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柳永《曲玉管》)

月明潮漸近,露溼雁初還。浮客了無定,萍流淮海間。(張繼《晚次淮陽》)

10.砧杵  源於古代製衣的方式。古人製衣須將生絲織成的絹用木杵在石砧上搗軟成熟絲,方能便於製衣。每當秋風起時,搗衣之聲,或迴蕩於水邊,或飄揚於路旁,不禁令人秋懷倍增。其含義多有閨中「別怨」,因遠行人不知何日才能歸家;更多的是表達「徵客愁心」,徵客聽到搗衣聲,則會興懷鄉之愁。其情感基調是哀愁。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引疏砧,斷續斜陽裡。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悵相繼。(柳永《卜算子》)

茫茫歸路在何處,砧杵一聲心已摧。(劉威《早秋歸》)

返照城中盡,寒砧雨外聞……楚客在千裡,相思看碧雲。(權德輿《秋興》)

11.登臨  包括登高(山)、登臺、登樓,是一個人體動作意象。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人們每逢心中愁思鬱結,情緒難平時,每每登高遠望,試圖消解塊壘,但實際上卻反而增加內心的憂思。登臨是一個極具張力的意象,嘆老、思鄉、懷人以及各種各樣的情懷都可以與它建立聯結,是一個以憂念為基調的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

極目群山還繞郭,感時雙鬢怯登樓。(葉舒崇《金陵有感》)

小巧樓臺眼界寬,朝捲簾看,暮捲簾看,故鄉一望一心酸。(蔣捷《一剪梅》)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足,盡日闌幹頭。(古樂府《西洲曲》)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12.折柳  在唐宋的詩詞中,很多情深意濃的離別之詞,都因為有柳條的飄拂而格外動人。它源於古代折柳送別的習俗。多用於表達綿綿難盡的離愁別恨。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劉禹錫《楊柳枝詞》)

思君折楊柳,淚盡武昌樓。(劉綺莊《楊州送人》)

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張仲素《春閨思》)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張九齡《折楊柳》)

13.黃金臺(燕臺)。相傳戰國燕昭王為了羅致人才,築臺於易水之旁,上置黃金,延請天下名士。於是四方賢良紛然歸燕。此事傳為千古美談,歷代文人歌詠不絕。黃金臺意象就成為尊賢、用賢的象徵。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陳子昂《燕昭王》)

此時聞有燕昭臺,挺身東望心眼開。(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

空嗟薦賢路,芳草滿燕臺。(溫庭筠《中書令裴公輓歌詞二首》)

正憂衰老辱金臺,敢望昭王顧問來。(羅隱《春日投錢塘元帥尚父二首》)

14.山陽笛(鄰笛)。  源於晉向秀與嵇康的事跡。嵇康被殺後,向秀因懾於司馬氏集團的威壓,被迫去洛陽應郡舉,歸時路過嵇康山陽舊廬,聞笛生思,悼懷故友。之後,「山陽笛」意象就反覆出現於傷悼舊友的作品中,用於抒寫悽怨的悼友懷舊之情。

惟有山陽笛,悽餘思舊篇。(庾信《傷王司徒褒》)

醉扣西州重回首,山陽鄰笛夜悽其。(沈約《挽於湖》)

無復平原賦,空餘鄰笛聲。(盧藏作《宋主簿鳴皋夢趙六》)

正難續幽夢,厭聞鄰笛。那堪簷外,更夜雨,斷又滴。

(袁去華《蘭陵王??次周美成韻》)

15.銅駝  宮門口的雕塑銅駝,是王室權威的標誌。王室衰微,銅駝也失去了氣勢。它是王室興亡的見證。詩人用它來表達歷史滄桑之感。

洛下銅駝,昭陵石馬,物不自愁人替愁。興亡事,向清風把劍,清淚雙流。

(陳人傑《沁園春》)

銅駝荊棘千年後,金馬衣冠一夢中。(元好問《寄欽止李兄》)

舊遊金谷雲煙散,故國銅駝枳棘迷。(沈永令《秦中》)

不信銅駝荊棘裡,百年前是五侯家。(顧嗣立《公子家》)

16.黍離  周室本都鎬京,後因亂衰微,鎬京漸成廢墟。一位東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見宮室故址,盡成禾黍之地,悲不自勝,遂唱《黍離》之歌。後世於是把對故國的悲嘆、憶念稱為「黍離」之悲。它是體現中華民族眷戀故國的意識的一個重要意象。

慨故都禾黍,故家喬木,哪忍重看!(陳與義《木蘭花慢》)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張元幹《賀新郎》)

過離宮禾黍,故國煙塵,有淚輕彈。(高觀國《雨中花》)

漢闕唐陵盡禾黍,雁門司馬恨如何!(王士禎《潼關》)

 

 

17.夢蝶  源於《莊子·齊物論》,莊周在夢為蝴蝶時,愉快、愜意;突然醒來,仍然是心中充滿憂煩的自我。莊周杜撰夢蝶的寓言,本是為了表達「物化」之旨,但這個寓言的審美效應則是使人感受到幻滅、迷惘、苦悶。於是後人就用「夢蝶」意象來抒寫失落的心緒。

旅夢亂隨蝴蝶散,離魂漸逐杜鵑飛。(韋莊《春日》)

夢魂只能隨蛺蝶,煙波無計學鴛鴦。(劉兼《江樓望鄉寄內》)

枕上故園蝴蝶夢,枝頭斜月杜鵑聲。(呂定《金陵旅夜》)

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馬致遠《夜行船·秋思》)

化蝶有殘夢,焦桐無賞音。(陸遊《吾年過八十》)

18.南浦  古代的送別傷離的作品中,常常出現「南浦」這個地名。這裡的「南浦」是一個原型意象,其起源於《楚辭·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送別之地。後世詩文中的「南浦」也就成為了送別之地的代名。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江淹《別賦》)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範成大《橫塘》)

片帆南浦離愁結,古道河梁別思生。(祁德淵《送黃皆令》)

19.群鷗  源於遠古傳說,在流傳中獲得了約定性和穩定性,成為原型意象。其內涵不僅是景色的點綴,也是超脫塵俗,摒除機心,淡忘名利,親近自然,歸心林泉的淡泊情懷的載體。在以淡泊名利、歸心林泉的詩作中屢屢出現。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杜甫《客至》)

鏡湖西畔鞦韆頃,鷗鷺共忘機。(陸機《鳥夜啼》)

鷗鳥忘機翻浹洽,交親得路昧平生。(李商隱《贈田叟》)

年年耕與釣,鷗鳥已相依。(韋莊《村居書事》)

20.春草(芳草)《楚辭·招隱士》中有這樣的詩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意為春草茂盛,使人想起心愛的人尚未歸來。在這之後,詩人們就屢屢用「春草」意象來寄寓別情思緒,遞相延續。有的是抒寫懷人念遠的愁思;有的是表達滯留異方,欲歸不得的悵恨;有的則含寓著送別時的惆悵,表示別後的思念綿綿不盡。有時了作美好的事物的象徵,給人以希望、生氣和活力。

長短春草綠,緣階如有情。(李白《寄遠》)

寒雁春深歸去後,出門斷腸草萋萋。(王昌齡《出塞三首·三》)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南湖萬裡情。(劉長卿《別嚴士元》)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

21.楓   楓意象最早出現於《楚辭·招魂》,它浸漬著抒情主體悲哀的情思。後世詩人反覆沿用,用以表現憂傷、愁慮的情感。楓意象,累積著歷代文人的愁苦悲怨,不論是送行惜別,還是思歸懷人的作品,只要出現楓意象,境界就會飄不一片愁雲慘霧。但在以自然美的吟賞為意旨的作品中,其涵義卻是另外的情趣。

楓林已愁暮,楚水復堪悲。(王昌齡《送張四》)

縹緲臨風思美人,荻花楓葉帶離聲。

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灣秋月明。(許渾《三十六灣》)

目送衡陽雁,情傷江上楓。(李百藥《途中述懷》)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裡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夜半鍾。(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王昌齡《聽流人「水調子」》)

22.浮雲  浮雲浮遊無依,浮雲蔽月,本是自然現象,宋玉在《九辨》中用以比喻讒佞蒙蔽君王。後世作者承襲了這個象徵,不斷仿用。浮雲意象有兩種現成的涵義,一是奸邪勢力,一是漂泊不定。浮雲的漂泊不定,既可以比喻人的行蹤,也可以用作對時事、世事的寫照。不過,有些詩人在藝術創作中向它注入新的意義,如象徵不堪一擊的社會勢力等。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流水生涯盡,浮雲世事空。(杜甫《哭長孫侍御》)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李白《古風》)

23.轉蓬(飛蓬)建安詩人曹植在《籲嗟篇》和《雜詩·二》中,以蓬自喻,抒寫其遷徙之苦,成功創造了「轉蓬」意象。後世作者反覆使用,形成了人人習見的涵義:漂泊不定;漂泊是為惡劣的環境所逼迫;漂泊的孤寂和哀傷。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

此地為一別,孤蓬萬裡徵。(李白《送友人》)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贈李白》)

24.水    源於先民對水的深刻觀照。水最具約定性的涵義是時間的流逝,寄寓生命、時光流逝的感傷,滄桑無定的感慨。水還用於比喻情感、情思的強烈和持久。也象徵著悠閒、淡泊、自由。

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柳永《八聲甘州》)

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李白《古風·十一》)

誰信亂離花不見,只應惆悵水東流。(韋莊《江邊吟》)

唯有漳河東逝水,年年春漲浴飛鳧。(尤珍《鄴都懷古》)

思君意不窮,長如流水注。(何遜《野夕答孫郎擢詩》)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何須更賦山陽笛,寒月沈西水東流。(許渾《同韋少尹傷故衛尉李少卿》)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左思《招隱》)

25.月    月意象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其約定的涵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團圓和思念。古典詩詞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團圓的象徵,寄寓著與親人團聚的心願與期待。但詩人們卻很少描寫月下團聚的快樂,卻屢屢傾訴月下離散的痛苦。月引發了詩人的愁思和悵恨。

2、  故園。明月暗示著親人團聚的希望與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與家鄉聯繫起來,成為故園的象徵。

3、  永恆。明月,跨越時空,閱盡滄桑興亡,見證歷史。月意象滲透著哲理的意味。

除了以上三種習慣性的涵義外,月意象還有兩種常見的用法,其一,月是美的象徵。其二,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寧靜的境界,寄寓淡泊閒逸,追求心靈自由的情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張九齡《望月懷遠》)

蕭條夜靜邊風吹,獨倚營門望秋月。(郎士元《塞下曲》)

弄影西廂侵戶月,分香東畔拂牆花。此時相望抵天涯。

(賀鑄《減字浣溪沙》)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岑參《磧中作》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中秋作》)

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韋莊《菩薩蠻》)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的底蘊: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上篇)
    首先,我們要解釋一個問題:什麼是意象?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是這樣的:小仙的理解就是:生活中的事物,和文人的思想產生共鳴,從而賦予事物獨特的內涵,這就是意象。說起來有點抽象,舉個例子就很容易明白了。於是錦鯉就成了一種意象。說了這麼多,下面可以終於可以進入正題了。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有哪些?它們都有怎樣的含義?有哪些代表性的詩詞講到了這些意象呢?下面小仙給大家一一道來。
  • 別時長亭柳依依,總結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幫孩子讀懂更多古詩
    意象是閱讀古詩詞時的一個重要概念,認識並積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一項任務。學會總結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就仿佛拿到了一把打開詩詞寶庫大門的鑰匙,可以幫助孩子們讀懂更多古詩詞。什麼是意象呢?詩人在觀察客觀事物時,往往會加上自己的主觀之意,所以古詩詞中出現的景物,就不可避免地籠罩了一層作者的主觀色彩。
  • 古詩詞中的鷓鴣意象:揮之不去的愛與哀愁
    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們,常常將個人的情感寄托在其中,使得鷓鴣這種美麗的鳥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一、表達愁苦之情 鷓鴣的叫聲,不僅十分響亮,而且聽起來十分哀婉,給人一種悲戚之感。故而古人常用鷓鴣這個意象表達自己的愁緒。首先,最常見的是離別之愁。
  • 古詩詞意象分享:桃之夭夭,十裡揚州最妖嬈
    讀這個故事,可以看到,桃花在古詩詞中的幾乎所有意象內涵:豔情、愛戀、佳人、容顏易逝。桃花開於仲春時節,粉白粉白,花期很短,極易凋零。宋朝時期的詩詞作品中,桃花已經基本成為「情慾」的代名詞,但是最初,桃花,只是自然界的一種存在而已,這期間發生了什麼?桃花的意象內涵經歷了怎麼樣的演繹呢?
  • 灞橋柳,沈園柳,章臺柳,古詩詞中的楊柳意象你知道多少個?
    楊柳作為春天的象徵,經常出現在我國古典詩詞中,詠柳詩詞之多,與松、竹、梅不相上下。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因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象徵高尚的人格,也藉以比喻忠貞的友誼。楊柳則是一個情意纏綿的常見意象,表示離愁別恨、代指故鄉、愁的象徵、借指春天、韶華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徵美女、喻指愛情、借代小人等。.楊柳因「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
  • 古詩詞中的情景交融
    統編語文教材收錄了不少經典古詩詞作品,選擇的時代跨度較大,囊括了從先秦到明清各個時期的經典詩詞,包含的題材眾多。那麼,教師如何用好教材,教好古詩詞呢?日前我聽了江蘇省第21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課中的幾節古詩詞教學課,其中《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古詩詞裡的唯美意境,醉了!
    古詩詞,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裡魅力是無法阻擋的,短短幾十字,勝過了千言萬語!在古詩詞中有很多的意象,這些意象非常唯美浪漫,承載著古人雅致絕美的情感審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古詩詞裡的唯美意境吧!琴瑟在古詩詞中,一般是用來比喻夫妻之間的感情深厚以及和諧。
  • 超全總結:幫你搞定中學古詩詞鑑賞!
    這裡就不多贅述了,常見的古詩分類及主題情感見下圖。二、意象意境意象包括意和象,是指詩人的立意與所描寫物象的結合,是詩歌中浸染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象指作者思想情感寄託的載體,有實象和虛象兩類。
  • 在古詩詞中,十大傳統樂器如何爭奇鬥豔?「下」
    笙古稱「盧沙」,是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是世界上現存大多簧片樂器的鼻祖,在先秦典籍中便可見記載,如「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在詩詞中,笙常以「笙歌」這一意象出現,指合笙唱歌、奏樂唱歌,在《全宋詞》中共出現過263次。
  • 古詩詞意象分享:王謝燕,又雙飛
    傍著春天這個流量大咖,定時回巢,雙對出入,再加上清雅俏麗的外表,清脆如歌的鳴聲,燕子,在古詩詞中的地位,從一開始,就不容忽視,雖身形小巧,卻有王者般的影響力!當然,提起燕子,「趙飛燕」和「燕子樓關盼盼」也是必須帶上的話題。因著燕子的這些特性,在古詩詞意象中,燕子的文化屬性主要是三大類。走進詩詞世界,我們來具體品一品。
  • 源自古詩詞的女孩名字,好聽有內涵
    在給女寶寶起名字的時候,家長們總是偏愛於參考古詩詞,認為從詩詞中得出來的名字十分高雅,這裡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出自經典詩詞的女寶寶名字,有需要的家長可以來了解一二。【古詩詞取名方法】1、古詩詞+八字五行:根據八字五行起名是中國的傳統,而古詩詞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將兩種文化傳統結合起名是一種相對周到的起名方法。2、選取意境優美的詩詞:優美意境的詩句,是很好的起名素材,這樣的詩詞相應的會有比較好的內涵,作為孩子名字寓意會更加的好。【取自詩詞的名字】[雪霏]——「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雲兮]——「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 亭臺樓閣,軒榭廊舫,古詩詞中的這些意象如何區分?
    別擔心,下面就跟著老向一起邊欣賞古詩詞邊簡單了解這些古建築吧!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這是最古老、的古建築之一,現在也是隨處可見,可供人們遮陽、避雨、休憩。一般是敞開的,沒有圍牆。亭,人所安定也《說文》。歌臺暖響,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宮賦》從圖片看,臺與亭相比,也就是多了一個底座和一道階梯,地勢也相對較高。
  • 在古詩詞中,十大傳統樂器如何爭奇鬥豔?「上」
    在古詩詞之中,同樣有眾多關於樂器和樂聲的描述,有些樂器甚至被固定為某種意象,承載著作者的種種情感。今從一些膾炙人口的詩詞著手,淺窺十大傳統樂器在其中扮演的千般角色。琵琶琵琶是傳統的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代出現。
  • 張國培//論《金瓶梅》中的葡萄架意象
    《金瓶梅》並未借用葡萄架已有的妒婦內涵,它將葡萄架與性愛聯繫到一起,創造性地賦予了葡萄架新的內涵:淫慾。這一內涵在《金瓶梅》之後的小說中得到了繼承和發揮。[4]68除此之外,葡萄架還有一內涵,它代表著性慾和淫行,賦予葡萄架此種內涵的正是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世情小說《金瓶梅》。葡萄架這一意象在《金瓶梅》中出現的並不多,但是經過《金瓶梅》的渲染,它與性愛之間的關係已經揮之不去,並被之後的小說所沿用,本文將對此做出闡釋。
  • 2020古詩詞音樂會小演員招募開始啦!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古詩詞音樂會是由我校團委和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傾情打造的一場集古詩詞、音樂、舞蹈為一體的大型音樂晚會。本場晚會以經典古詩詞為底蘊,演唱為傳承,旨在為大家奉獻一場高雅與內涵,意境與唯美並存的視聽盛宴。2020年古詩詞音樂會即將拉開序幕,本場音樂會精心為青苗學堂的小朋友們挑選出了《憫農》,《讀唐詩》,《採薇》三個優秀作品。讓小朋友們通過藝術走進歷史,在表演的過程中近距離地感受中國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 如何能證明古詩詞藝術歌曲歌詞和曲調都均來自遠古?
    再者,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旋律是否必須為古代古譜所傳承下來的旋律,還是近當代作曲家依古體詩詞譜曲而創作詩詞藝術歌曲也因算是古詩詞藝術歌曲。我認為在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界定上應該主要注重內涵,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形式。在定義中,古代傳承的《白石道人歌曲》《魏氏樂譜》《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納書楹曲譜》《碎金詞譜》等古譜當然毫無爭議的應當屬於古詩詞的範疇,這種範疇的劃分筆者將其稱之為狹義的劃分。
  • 古代詩歌常見意象解析(50個)
    古代詩歌常見意象解析(50個)一、樹木類
  •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淺談蟬在詩詞作品中的意象流變
    是問蟬本身,還是蟬在古詩詞中的意象?是問虞世南的《蟬》,還是其他作品中的「鳴蟬」、「玄蟬」、「寒蟬」、「秋蟬」、「早蟬」?這個「詩人」又是指誰?即便是採取大數據分析,那我們也要搞清楚,是問古代詩人,還是今天的「詩人」?蟬,就是一種昆蟲。
  • 古詩詞意象:紅杏出牆?不是所有杏花都風流薄倖
    宋代以前,杏花在文學創作中的地位並不是很高,所以如果你想要讀杏花相關詩詞,建議去宋代詩詞中尋找。因為宋朝建國之後,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的集中,崇文抑武,文人地位得以提高,宋代儒學復興,理學勢頭漸起,這為花卉在文化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了大環境。
  • 「白雀」意象考釋
    名物是一座架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橋梁,名物研究使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觸摸歷史,從文字、器物和圖像中追尋歷史的真實。名物研究也讓我們可以探尋中國文化的脈絡,那些流傳千年的鳥獸草木意象背後,都包含著古人的真實見聞和情感寄託。本期刊發的三篇論文通過動物和植物意象探索名物的淵源、內涵和象徵,指出其傳承不絕的文化意義,或者通過豐富翔實的文獻考據驅散歷史的疑雲,提出新穎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