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常見意象的內涵
1.杜鵑源自望帝神話,每當人們漂泊在外,對故鄉、故國魂牽夢繞時,常借其來表達難以撫平的愁思。是悲思、哀苦的載體。如: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李商隱《無題》)
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秦觀《畫堂春》)
惆悵多山人復稀,杜鵑啼處淚沾衣。(顧況《憶故園》)
杜鵑啼後歸舟發,只有春愁滿載還。(鄭思肖《懷歸》)
2.湘竹 詩詞中常用湘妃竹(斑竹、湘竹、淚竹)意象來表達悲傷的情思。
楚客腸欲斷,湘妃淚斑斑。(岑參《秋夕羅山人彈三峽流泉》)
杜鵑聲公公似哭,湘竹斑如血。(白居易《江上送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李商隱《淚》)
湘竹几時休染淚,楚旌終日自搖風。(劉筠《送客不及》)
3.碧血源自萇弘的傳說。是詩詞中用於表示忠貞,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鄭元佑《汝陽張御史死節歌》)
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鄭允端《讀文山丹心集》)
冤血九原應化碧,陰磷千載自沉紅。(孟亮揆《於忠肅墓》)
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蔣士銓《梅花嶺吊史閣部》)
4.巫山雲雨源於遠古先民「天地交感,化生萬物」的原始觀念,其含義是男女幽會。亦寫作雲雨巫山、陽臺雲雨、雲雨等。
一支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李白《清平調》)
行雲行雨,非花非霧,為誰來為誰還去。(賀鑄《鴛鴦語》)
相逢相笑今如夢,為雨為雲今不知。(劉禹錫《有所嗟二首》)
豈知為云為雨處,只有高唐十二峰。(李商隱《深宮》)
5.哀猿源於大自然對人的影響而積澱下來,內涵是哀愁悽厲。這種悲愁常與思鄉、懷人或遷謫的痛苦相聯繫。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國霜前白雁來。(杜甫《九日》)
行到荊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愁猿。(王昌齡《盧溪別人》)
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劉禹錫《竹枝詞》)
天寒雁度堪垂淚,日落猿啼欲斷腸。(孟浩然《登萬歲樓》)
6.隴頭流水 隴水(隴坂)意象是以思鄉為意蘊,寫徵人的流離之苦,思歸之痛。
借問隴頭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嗚咽聲,中有徵人淚。(羅隱《隴頭水》)
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李白《秋浦歌》)
隴水寂寥傳恨,淮山宛轉供愁。(蘇迥《雨中花?懷劉改之》)
7.春是在自然節序變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內涵是溫暖、生命、興盛。後升華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徵意義,如青春年華、男女情愛、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體情感體驗又如或嘆惜紅顏難駐,青春易逝,或惆悵佳偶不見,思慮煎人,或追尋安憩的家園,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關心國運時世,或嘆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詩歌中最動人心靈的旋律之一。
春從何處來,拂水復驚梅。(吳均《春詠》)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韓愈《晚春》)
花臺欲暮春辭去,落花起作迴風舞。(李賀《殘絲曲》)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梅堯臣《蘇幕遮》)
8.秋秋風多厲,草木凋落,萬物蟄伏。在這樣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體驗下,秋意象積澱著民族的悲劇性的心理記憶。它的主要內涵是悽涼、愁怨和悲傷。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劉禹錫《秋風引》)
垂老畏聞秋,年光逐水流。(施閨章《舟中之秋》)
北風吹白雲,萬裡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蘇廷《汾上驚秋》)
蟲聲泣露驚秋枕,羅幃淚溼鴛鴦錦……殘更與恨長。(秦觀《菩薩蠻》)
荊門不堪別,況乃瀟湘秋。(王昌齡《送胡大》)
9.雁雁為候鳥,春日南飛,秋日北歸,古人早把它作為秋季一種有特徵性的物象,其定時回歸,文學家便把雁與依戀故鄉聯繫起來,或寄寓對故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音信的盼望。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李頎《送魏萬之京》)
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浦。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杜牧《秋浦途中》)
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柳永《曲玉管》)
月明潮漸近,露溼雁初還。浮客了無定,萍流淮海間。(張繼《晚次淮陽》)
10.砧杵 源於古代製衣的方式。古人製衣須將生絲織成的絹用木杵在石砧上搗軟成熟絲,方能便於製衣。每當秋風起時,搗衣之聲,或迴蕩於水邊,或飄揚於路旁,不禁令人秋懷倍增。其含義多有閨中「別怨」,因遠行人不知何日才能歸家;更多的是表達「徵客愁心」,徵客聽到搗衣聲,則會興懷鄉之愁。其情感基調是哀愁。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引疏砧,斷續斜陽裡。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悵相繼。(柳永《卜算子》)
茫茫歸路在何處,砧杵一聲心已摧。(劉威《早秋歸》)
返照城中盡,寒砧雨外聞……楚客在千裡,相思看碧雲。(權德輿《秋興》)
11.登臨 包括登高(山)、登臺、登樓,是一個人體動作意象。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人們每逢心中愁思鬱結,情緒難平時,每每登高遠望,試圖消解塊壘,但實際上卻反而增加內心的憂思。登臨是一個極具張力的意象,嘆老、思鄉、懷人以及各種各樣的情懷都可以與它建立聯結,是一個以憂念為基調的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
極目群山還繞郭,感時雙鬢怯登樓。(葉舒崇《金陵有感》)
小巧樓臺眼界寬,朝捲簾看,暮捲簾看,故鄉一望一心酸。(蔣捷《一剪梅》)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足,盡日闌幹頭。(古樂府《西洲曲》)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12.折柳 在唐宋的詩詞中,很多情深意濃的離別之詞,都因為有柳條的飄拂而格外動人。它源於古代折柳送別的習俗。多用於表達綿綿難盡的離愁別恨。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劉禹錫《楊柳枝詞》)
思君折楊柳,淚盡武昌樓。(劉綺莊《楊州送人》)
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張仲素《春閨思》)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張九齡《折楊柳》)
13.黃金臺(燕臺)。相傳戰國燕昭王為了羅致人才,築臺於易水之旁,上置黃金,延請天下名士。於是四方賢良紛然歸燕。此事傳為千古美談,歷代文人歌詠不絕。黃金臺意象就成為尊賢、用賢的象徵。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陳子昂《燕昭王》)
此時聞有燕昭臺,挺身東望心眼開。(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
空嗟薦賢路,芳草滿燕臺。(溫庭筠《中書令裴公輓歌詞二首》)
正憂衰老辱金臺,敢望昭王顧問來。(羅隱《春日投錢塘元帥尚父二首》)
14.山陽笛(鄰笛)。 源於晉向秀與嵇康的事跡。嵇康被殺後,向秀因懾於司馬氏集團的威壓,被迫去洛陽應郡舉,歸時路過嵇康山陽舊廬,聞笛生思,悼懷故友。之後,「山陽笛」意象就反覆出現於傷悼舊友的作品中,用於抒寫悽怨的悼友懷舊之情。
惟有山陽笛,悽餘思舊篇。(庾信《傷王司徒褒》)
醉扣西州重回首,山陽鄰笛夜悽其。(沈約《挽於湖》)
無復平原賦,空餘鄰笛聲。(盧藏作《宋主簿鳴皋夢趙六》)
正難續幽夢,厭聞鄰笛。那堪簷外,更夜雨,斷又滴。
(袁去華《蘭陵王??次周美成韻》)
15.銅駝 宮門口的雕塑銅駝,是王室權威的標誌。王室衰微,銅駝也失去了氣勢。它是王室興亡的見證。詩人用它來表達歷史滄桑之感。
洛下銅駝,昭陵石馬,物不自愁人替愁。興亡事,向清風把劍,清淚雙流。
(陳人傑《沁園春》)
銅駝荊棘千年後,金馬衣冠一夢中。(元好問《寄欽止李兄》)
舊遊金谷雲煙散,故國銅駝枳棘迷。(沈永令《秦中》)
不信銅駝荊棘裡,百年前是五侯家。(顧嗣立《公子家》)
16.黍離 周室本都鎬京,後因亂衰微,鎬京漸成廢墟。一位東周大夫因事去故都,只見宮室故址,盡成禾黍之地,悲不自勝,遂唱《黍離》之歌。後世於是把對故國的悲嘆、憶念稱為「黍離」之悲。它是體現中華民族眷戀故國的意識的一個重要意象。
慨故都禾黍,故家喬木,哪忍重看!(陳與義《木蘭花慢》)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張元幹《賀新郎》)
過離宮禾黍,故國煙塵,有淚輕彈。(高觀國《雨中花》)
漢闕唐陵盡禾黍,雁門司馬恨如何!(王士禎《潼關》)
17.夢蝶 源於《莊子·齊物論》,莊周在夢為蝴蝶時,愉快、愜意;突然醒來,仍然是心中充滿憂煩的自我。莊周杜撰夢蝶的寓言,本是為了表達「物化」之旨,但這個寓言的審美效應則是使人感受到幻滅、迷惘、苦悶。於是後人就用「夢蝶」意象來抒寫失落的心緒。
旅夢亂隨蝴蝶散,離魂漸逐杜鵑飛。(韋莊《春日》)
夢魂只能隨蛺蝶,煙波無計學鴛鴦。(劉兼《江樓望鄉寄內》)
枕上故園蝴蝶夢,枝頭斜月杜鵑聲。(呂定《金陵旅夜》)
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馬致遠《夜行船·秋思》)
化蝶有殘夢,焦桐無賞音。(陸遊《吾年過八十》)
18.南浦 古代的送別傷離的作品中,常常出現「南浦」這個地名。這裡的「南浦」是一個原型意象,其起源於《楚辭·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送別之地。後世詩文中的「南浦」也就成為了送別之地的代名。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江淹《別賦》)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範成大《橫塘》)
片帆南浦離愁結,古道河梁別思生。(祁德淵《送黃皆令》)
19.群鷗 源於遠古傳說,在流傳中獲得了約定性和穩定性,成為原型意象。其內涵不僅是景色的點綴,也是超脫塵俗,摒除機心,淡忘名利,親近自然,歸心林泉的淡泊情懷的載體。在以淡泊名利、歸心林泉的詩作中屢屢出現。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杜甫《客至》)
鏡湖西畔鞦韆頃,鷗鷺共忘機。(陸機《鳥夜啼》)
鷗鳥忘機翻浹洽,交親得路昧平生。(李商隱《贈田叟》)
年年耕與釣,鷗鳥已相依。(韋莊《村居書事》)
20.春草(芳草)《楚辭·招隱士》中有這樣的詩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詩意為春草茂盛,使人想起心愛的人尚未歸來。在這之後,詩人們就屢屢用「春草」意象來寄寓別情思緒,遞相延續。有的是抒寫懷人念遠的愁思;有的是表達滯留異方,欲歸不得的悵恨;有的則含寓著送別時的惆悵,表示別後的思念綿綿不盡。有時了作美好的事物的象徵,給人以希望、生氣和活力。
長短春草綠,緣階如有情。(李白《寄遠》)
寒雁春深歸去後,出門斷腸草萋萋。(王昌齡《出塞三首·三》)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南湖萬裡情。(劉長卿《別嚴士元》)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
21.楓 楓意象最早出現於《楚辭·招魂》,它浸漬著抒情主體悲哀的情思。後世詩人反覆沿用,用以表現憂傷、愁慮的情感。楓意象,累積著歷代文人的愁苦悲怨,不論是送行惜別,還是思歸懷人的作品,只要出現楓意象,境界就會飄不一片愁雲慘霧。但在以自然美的吟賞為意旨的作品中,其涵義卻是另外的情趣。
楓林已愁暮,楚水復堪悲。(王昌齡《送張四》)
縹緲臨風思美人,荻花楓葉帶離聲。
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灣秋月明。(許渾《三十六灣》)
目送衡陽雁,情傷江上楓。(李百藥《途中述懷》)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裡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夜半鍾。(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王昌齡《聽流人「水調子」》)
22.浮雲 浮雲浮遊無依,浮雲蔽月,本是自然現象,宋玉在《九辨》中用以比喻讒佞蒙蔽君王。後世作者承襲了這個象徵,不斷仿用。浮雲意象有兩種現成的涵義,一是奸邪勢力,一是漂泊不定。浮雲的漂泊不定,既可以比喻人的行蹤,也可以用作對時事、世事的寫照。不過,有些詩人在藝術創作中向它注入新的意義,如象徵不堪一擊的社會勢力等。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流水生涯盡,浮雲世事空。(杜甫《哭長孫侍御》)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李白《古風》)
23.轉蓬(飛蓬)建安詩人曹植在《籲嗟篇》和《雜詩·二》中,以蓬自喻,抒寫其遷徙之苦,成功創造了「轉蓬」意象。後世作者反覆使用,形成了人人習見的涵義:漂泊不定;漂泊是為惡劣的環境所逼迫;漂泊的孤寂和哀傷。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高適《送李侍御赴安西》)
此地為一別,孤蓬萬裡徵。(李白《送友人》)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贈李白》)
24.水 源於先民對水的深刻觀照。水最具約定性的涵義是時間的流逝,寄寓生命、時光流逝的感傷,滄桑無定的感慨。水還用於比喻情感、情思的強烈和持久。也象徵著悠閒、淡泊、自由。
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柳永《八聲甘州》)
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李白《古風·十一》)
誰信亂離花不見,只應惆悵水東流。(韋莊《江邊吟》)
唯有漳河東逝水,年年春漲浴飛鳧。(尤珍《鄴都懷古》)
思君意不窮,長如流水注。(何遜《野夕答孫郎擢詩》)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何須更賦山陽笛,寒月沈西水東流。(許渾《同韋少尹傷故衛尉李少卿》)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左思《招隱》)
25.月 月意象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其約定的涵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團圓和思念。古典詩詞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團圓的象徵,寄寓著與親人團聚的心願與期待。但詩人們卻很少描寫月下團聚的快樂,卻屢屢傾訴月下離散的痛苦。月引發了詩人的愁思和悵恨。
2、 故園。明月暗示著親人團聚的希望與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與家鄉聯繫起來,成為故園的象徵。
3、 永恆。明月,跨越時空,閱盡滄桑興亡,見證歷史。月意象滲透著哲理的意味。
除了以上三種習慣性的涵義外,月意象還有兩種常見的用法,其一,月是美的象徵。其二,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寧靜的境界,寄寓淡泊閒逸,追求心靈自由的情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張九齡《望月懷遠》)
蕭條夜靜邊風吹,獨倚營門望秋月。(郎士元《塞下曲》)
弄影西廂侵戶月,分香東畔拂牆花。此時相望抵天涯。
(賀鑄《減字浣溪沙》)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岑參《磧中作》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中秋作》)
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韋莊《菩薩蠻》)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